雜阿含經》 卷43 第1174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阿毘闍恒水邊。時,有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正信非家,出家學道,於上增修梵行,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觀察恒水,見恒水中有一大樹,隨流而下,語彼比丘:「汝見此恒水中大樹流不?」

答言:「已見,世尊!」

佛告比丘:「此大樹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水底,不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敗,當隨水流,順趣、流注、浚輸[*]至大海不?」

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言:「比丘亦復如是。亦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水底,不閡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敗,當隨水流,臨趣、流注、浚輸[*]涅槃。」

比丘白佛:「云何此岸?云何彼岸?云何沈沒?云何洲渚?云何洄澓[*]?云何人取?云何非人取?云何腐敗?善哉,世尊!為我廣說,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佛告比丘:「此岸者,謂內六入處。彼岸者,謂六外入處。人取者,猶如有一習近俗人及出家者,若喜、若憂、若苦、若樂,彼彼所作,悉與共同,始終相隨,是名人取。非人取者,猶如有人願修梵行,我今持戒、苦行、修諸梵行,當生在處,在處天上,是非人取。洄澓[*]者,猶如有一還戒退轉。腐敗者,犯戒行惡不善法,腐敗寡聞,猶莠吹貝之聲,非沙門為沙門像,非梵行為梵行像。如是,比丘!是名不著此彼岸,乃至浚輸[*]涅槃。」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時,彼比丘獨一靜處,思惟佛所說水流大樹經教,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得阿羅漢。

時,有牧牛人,名難屠,去佛不遠,執杖牧牛。比丘去已,詣世尊所,稽首禮足,於一面住,白佛言:「世尊!我今堪能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沒,不閡洲渚,非人所取,不非人取,不入洄澓[*],亦不腐敗,我得於世尊正法、律中出家修梵行不?」

佛告牧牛者:「汝送牛還主不?」

牧牛者言:「諸牛中悉有犢牛,自能還歸,不須送也,但當聽我出家學道。」

佛告牧牛者:「牛雖能還家,汝今已受人衣食,要當還報其家主。」

時,牧牛者聞佛教已,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時,尊者舍利弗在此舍中,牧牛者去不久,白佛言:「世尊!難屠牧牛者求欲出家,世尊何故遣還歸家?」

佛告舍利弗:「難屠牧牛者若還住家受五欲者,無有是處。牛付主人已,輒自當還,於此法,律出家學道,淨修梵行,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得阿羅漢。」

時,難屠牧牛者以牛付主人已,還至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牛已付主,聽我於正法、律出家學道。」

佛告難屠牧牛者:「汝得於此法、律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

出家已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增修梵行,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成阿羅漢。

[校勘]

「住」,明本作「坐」。

大正藏無「恒」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流」,聖本作「與」。

「洄澓」,聖本作「迴復」。[*]

大正藏無「至」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大正藏無「言」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大正藏無「當隨水流」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聖本無「臨」字。

大正藏無「內」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腐」,宋、聖二本作「內」。

「難屠」,巴利本作 Nanda。

宋、元、明、聖四本無「今」字。

大正藏在「受」字之下有一「食」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宋、元、明、聖四本無「隨喜」二字。

「舍」,大正藏原為「會」,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舍」。

[註解]

洲渚:水中可以居住的地,大的稱洲,小的稱渚。

洄澓:漩渦。

稗:長的像水稻的雜草,常與水稻生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

吹貝:「貝」即「法螺」。吹貝是為了通報法事時期,以招集大眾。

[對應經典]

 

[進階辨正]

回到《雜阿含經》卷43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