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①王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應施何等人?」
佛言:「大王!隨心所樂處。」
波斯匿王復白佛言:「應施何處,得大果報?」
佛言:「大王!此是異問②。所問『應施何處?』此問則異。復問『施何處,應得大果?』此問復異。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大王!譬如此國臨陣戰鬥,集諸戰士,而有一婆羅門③子,從東方來,年少幼稚,柔弱端正,膚白髮黑,不習武藝,不學術策,恐怖退弱,不能自安,不忍敵觀,若刺若射,無有方便④,不能傷彼。云何?大王!如此士夫,王當賞不?」
王白佛言:「不賞,世尊!」
「如是,大王!有剎利童子從南方來,鞞舍ⓑ⑤童子從西方來,首陀羅ⓒ童子從北方來,無有技ⓓ術,皆如東方婆羅門子,王當賞不?」
王白佛言:「不賞,世尊!」
「佛告大王,此國集軍臨戰鬥時,有婆羅門童子從東方來,年少端正,膚白髮黑,善學武藝,知鬥術法,勇健無畏,苦戰不退,安住諦觀,運戈能傷,能破巨敵。云何?大王!如此戰士,加重賞不?」
王白佛言:「重賞,世尊!」
「如是,剎利童子從南方來,鞞舍童子從西方來,首陀羅童子從北方來,年少端正,善諸術藝,勇健堪能,苦戰却敵,皆如東方婆羅門子。如是戰士,王當賞不?」
王白佛言:「重賞,世尊!」
佛言:「大王!如是沙門、婆羅門⑥遠離五支,成就五支,建立福田⑦。施此田者,得大福利,得大果報。捨離五支何等為捨離五支?所謂貪欲蓋,瞋恚、睡眠、掉悔、疑蓋,已斷已知,是名捨離五支。成就五支何等為成就五支?謂無學戒身成就,無學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是名成就五支。大王!如是捨離五支,成就五支,建立福田,施此田者,得大果報。」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運戈猛戰鬥, 堪能勇士夫,
為其戰鬥故, 隨功重加賞,
不賞名族胄, 怯劣無勇者。
忍辱修賢良, 見諦建福田,
賢聖律儀備, 成就深妙智,
族胄雖卑微, 堪為施福田。
衣食錢財寶, 床臥等眾具,
悉應以敬施, 為持淨戒故。
人表林野際, 穿井給行人,
溪澗施橋梁, 迥路造房舍,
戒德多聞眾, 行路得止息。
譬如重雲起, 雷電聲振ⓔ耀。
普雨於壤土, 百卉悉扶踈ⓕ,
禽獸皆歡喜, 田夫並欣樂。
如是淨信心, 聞慧捨慳垢,
錢財豐飲食, 常施良福田。
高唱增勸ⓖ受ⓗ, 如雷雨良田,
功德注流澤, 霑ⓘ洽施主心。
財富名稱流, 及涅槃大果。」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校勘]
ⓐ 「波斯匿」,巴利本作 Pasenadi。
ⓑ 「鞞舍」,巴利本作 Vessa。
ⓒ 「首陀羅」,巴利本作 Sudda。
ⓓ 「技」,大正藏原為「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技」。
ⓔ 「振」,明本作「震」。
ⓕ 「踈」,宋本作「蔬」。
ⓖ 「勸」,大正藏原為「歡」,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勸」。
ⓗ 「受」,大正藏原為「愛」,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受」。
ⓘ 「霑」,宋、元、明三本作「沾」。
[註解]
① 波斯匿:優婆塞名,是舍衛城的城主、拘薩羅國的國王,相傳與佛陀同年紀。年長後繼承王位,早年暴惡無信,後來因末利夫人的引導,篤信佛法,治理拘薩羅國及迦尸國,國威強盛。他將妹妹為韋提希夫人嫁給摩竭提國頻婆娑羅王,女兒勝鬘夫人嫁給阿踰闍國友稱王。又譯為「勝軍」。
② 異問:不同的問題。
③ 婆羅門: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祭司階級。
④ 方便:努力;可達成目標的方法。
⑤ 鞞舍: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中產階級,從事農牧工商。又譯為「毘舍」。
⑥ 沙門、婆羅門:修行人的統稱。
⑦ 福田:能生福德的田地,譬喻供養應當供養的修行人能獲得福報,如同農夫在田中播種,往後則能收成。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佛弟子布施不求回報,只要布施給自己願意幫助的人即可,不會計較果報。因此波斯匿王問佛應該施給誰時,佛陀回答:「隨心所樂處」。
在現實上,布施給修行有成的人所獲得的果報最大。因此當波斯匿王問:「應施何處,得大果報?」時,佛陀表示這是不同的問題。
什麼叫做修行有成?即遠離五蓋,成就五分法身。布施給這樣的修行人,福報特別大。
佛陀教導我們布施可因施主而清淨,也可因受者而清淨,如《中阿含經》卷四十七〈心品3〉第180經瞿曇彌經:「或有布施,因施主淨,受者亦然。」(CBETA, T01, no. 26, p. 722, c1-2) 佛弟子不會以功利的考量只布施給修行有成者,而能清淨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