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卷41 第1137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比丘欲入他家,作如是念,彼當施我,莫令不施,頓施非漸施,多施非少施,勝施非陋施,速施非緩施。以如是心而至他家,若他不施,乃至緩施,是比丘心則屈辱。以是因緣,其心退沒,自生障礙

若復比丘欲入他家,作如是念:『出家之人卒至他家,何由得施非不施,頓施非漸施,多施非少施,勝施非陋施,速施非緩施?』作如是念而至他家。若彼不施,乃至緩施,是比丘心不屈辱,亦不退沒,不生障礙 ,唯迦葉比丘作如是念而入他家。是故,諸比丘!當如是學,作如是念而入他家,出家之人卒至他家,何由得施非不施,乃至速施非緩施?」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礙」,大正藏原為「閡」,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礙」。

「礙」,聖本作「閡」。

[註解]

頓施非漸施:恭敬、不怠慢地布施給我,而不是怠慢地布施給我。「頓」為立刻,在這裡引申特指不怠慢。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至心施我,莫不至誠」,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令他們恭敬地施與我,不要不恭敬地」。

速施非緩施:

心則屈辱:感到委屈、受辱。

退沒:墮落。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不期待也不怕受傷害

佛陀教導比丘化緣時,要有「施主沒什麼欠我的」這種心理準備,因此不期待,也就不會有所失望。

在家人也可以應用這樣子的心態,當需要別人的幫助甚至投資時,往往期待越大,失望也越大,若能抱持佛陀在本經所說的豁達的心態,也能減少得失心。

回到《雜阿含經》卷41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