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天帝釋,天、阿修羅對陣欲戰。釋提桓因語三十三天眾言:『今日諸天與阿修羅軍戰,諸天得勝,阿修羅不如者,當生擒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以五繫縛,將①還天宮。』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告阿修羅眾:『今日諸天、阿修羅共戰,若阿修羅勝,諸天不如者,當生擒釋提桓因,以五繫縛,將還阿修羅宮。』當其戰時,諸天得勝,阿修羅不如。
「時,彼諸天捉得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以五繫縛,將還天宮,縛在帝釋斷法殿前門下。帝釋從此門入出之時,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縛在門側瞋恚罵詈。
「時,帝釋御者②見阿修羅王,身被五縛,在於門側,帝釋出入之時輒瞋恚罵詈。見已即便說偈,白帝釋言:
「『釋今為畏彼, 為力不足耶,
能忍阿修羅, 面前而罵辱。』
「帝ⓐ釋即答言:
「『不以畏故忍, 亦非力不足,
何有黠慧人, 而與愚夫對。』
「御者復白言:
「『若但行忍者, 於事則有闕③,
愚癡者當言, 畏怖故行忍。
是故當苦治④, 以智制愚癡。』
「帝釋答言:
「『我常觀察彼, 制彼愚夫者,
見愚者瞋盛, 智以靜默伏。
非力而為力, 是彼愚癡力,
愚癡違遠法, 於道則無有⑤。
若使有大力, 能忍於劣者,
是則為上忍。 無力何有忍?
於他極罵辱, 大力者能忍,
是則為上忍。 無力何所忍?
於己及他人, 善護大恐怖,
知彼瞋恚盛, 還自守靜默,
於二義俱備, 自利亦利他ⓑ⑥。
謂言愚夫者, 以不見法故,
愚夫謂勝忍, 重增其惡口,
未知忍彼罵, 於彼常得勝⑦。
於勝己行忍, 是名恐怖忍⑧;
於等者行忍, 是名忍諍忍;
於劣者行忍, 是則為上忍。』」
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於三十三天為自在王,常行忍辱,讚歎於忍。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亦應如是行忍,讚歎於忍,應當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大正藏無「帝」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宋、元、明、聖四本在「他」字之後重複「知彼瞋恚盛,還自守靜默,於二義俱備,自利亦利他」四句二十字。
ⓒ 大正藏無「此」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① 將:拿、持。讀音同「江」。
② 御者:駕馭車馬的人。
③ 闕:缺少。
④ 苦治:盡全力地懲治。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一再強制懲治」。
⑤ 非力而為力,是彼愚癡力,愚癡違遠法,於道則無有:把不是真正的力量當作是力量,這是愚痴的人所認為的力量;愚痴的人違背、遠離正法,在正道上則不會這樣。
⑥ 於己及他人,善護大恐怖,知彼瞋恚盛,還自守靜默,於二義俱備,自利亦利他:為了妥善地保護自己和他人,免於恐懼之苦,知道對方正在氣頭上時,要守護自心,平靜下來,而能自利利他,讓雙方都得益。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除己并與他,滅除諸難畏,見他瞋恚盛,但能行默忍,彼瞋自然滅,不煩刀杖力,彼此得大利,自利亦利他」,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行兩者的利益:自己的與對方的,知道對方被激怒後,凡具念地平靜下來。對兩者的治療者:自己的與對方的」。
⑦ 謂言愚夫者,以不見法故,愚夫謂勝忍,重增其惡口,未知忍彼罵,於彼常得勝:所謂愚痴的人,因為不知正法的緣故,自以為不需要忍耐,而加重自己的口出惡言,卻不知道能忍耐他辱罵的人,才是常得勝利的一方。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愚者謂忍怯,賢智之所讚」,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人們認為『是愚者』:凡法的不熟知者」。
⑧ 於勝己行忍,是名恐怖忍:對於勝過自己的人行忍辱,叫做怕對方而忍辱。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忍於勝己者,怖畏患害故」,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弱者常忍耐」。
[對應經典]
- 《別譯雜阿含經》卷二第39經。
- 《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六〈等見品34〉第8經
- 南傳《相應部尼柯耶》〈帝釋相應11〉第4經吠波質底經。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265。
[讀經拾得]
有同學提問:「帝釋天貴為三十三天主,又稱為自在王,為什麼常行忍辱、讚歎於忍?」
這就跟為什麼要守五戒一般,是為了避免之後的苦果:殺生折損壽命,偷盜削減福報,邪淫毀壞親屬,妄語喪失信用,飲酒降低智慧,至於不忍辱地姿意妄為,則會讓對方的瞋心愈燒愈旺,最終燒到自己身上。
忍耐比自己強的人,是不得已,沒有更好的選擇,不忍就吃大虧;忍耐跟自己一樣強弱的人,可避免冤冤相報,兩敗俱傷;忍耐比自己弱的人,是智慧的選擇,可避免對方未來的報復,讓雙方皆能安樂。所以本經說:「於己及他人,善護大恐怖,知彼瞋恚盛,還自守靜默,於二義俱備,自利亦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