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多眾踐蹈曠野①中,與五百比丘眾俱,而為說法,以五百鉢置於中庭。
爾時,世尊為五百比丘說五受陰生滅之法。
時,魔波旬作是念:「沙門瞿曇住王舍城多眾踐蹈曠野中,與五百比丘俱,乃至說五受陰是生滅法。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化作大牛,往詣佛所,入彼五百鉢間,諸比丘即驅,莫令壞鉢。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非是牛,是魔波旬欲作嬈亂。」即說偈言:
「色受想行識, 非我及我所,
若知真實滅ⓐ, 於彼無所著。
心無所著法, 超出色結縛ⓑ,
了達一切處, 不住魔境界。」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滅」,大正藏原為「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滅」。
ⓑ 「結縛」,聖本作「縛結」。
[註解]
① 王舍城多眾踐蹈曠野:王舍城中一處大眾通行的空曠原野。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佛陀為比丘們開示「五受陰生滅之法」,即凡夫所執著的五陰有生即有滅,都是無常的。
這時,波旬為擾亂眾人,化身為一頭大牛,直奔比丘們擺放缽的地方。
比丘們看到缽即將被破壞,就坐不住了,急忙跑去驅趕大牛,一時之間場面混亂不堪,正中波旬下懷。
佛陀看破波旬的伎倆,提醒弟子們:「如果能知五陰非我、非我所有,不執著於五陰,便能超出其束縛,而不住於魔境。」
從實修的角度來看,佛弟子雖理解「五受陰生滅」的道理,但當名聲、地位、身體或財產遭受損毀時,往往難以泰然處之。然而,若能在這樣的處境中基於對佛法的淨信來觀察生滅,將逆境轉為修觀的機會,修行便有機會更上一層樓。
從世間法的角度來看,佛陀點破當下的情境是魔考,能讓當事人轉換視角,跳脫出負面的情境:猶如小朋友打電動,不會因為失敗幾次才成功通關一次而心灰意冷,反而會因為那一次的成功通關而愈挫愈勇。同理,修行人若在遇到狀況時,能跳脫出情境的制約,以「正見」與「正志」面對世間的挑戰,以正向的心態應對魔考,有助於在苦難的世間愈挫愈勇,持續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