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卷38 第1078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異比丘,於夜明相出時,出河邊,脫衣著岸邊,入水洗浴。浴已上岸,被一衣,待身乾。

時,有一天子放身光明,普照搨補河側,語比丘言:「汝少出家,鮮白髮黑,年始盛美,應習五欲,莊嚴瓔珞,塗香華鬘,五樂自娛,而於是時,違親背俗,悲泣別離,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如何捨現前樂,而求非時之利?」

比丘答言:「我不捨現前樂求非時樂,我今乃是捨非時樂得現前樂。」

天問比丘:「云何捨非時樂得現前樂?」

比丘答言:「如世尊說,非時之欲,少味多苦,少利多難。我今於現法中,已離熾然,不待時節,能自通達,現前觀察,緣自知覺。如是,天子!是名捨非時樂得現前樂。」

天復問比丘:「云何復是如來所說,非時之欲,少樂多苦?云何復是如來所說,現法利樂,乃至緣自覺知?」

比丘答言:「我年少出家,不能廣宣如來所說正法、律儀。世尊近在迦蘭陀竹園。汝可往詣如來,問其所疑,如世尊說,隨憶受持。」

天子復言:「比丘!於如來所,有諸力天眾多圍遶,我先無問,未易可詣。比丘!汝若能為先白世尊者,我可隨往。」

比丘答言:「當為汝去。」

天白比丘:「唯然,尊者!我隨後來。」

時,彼比丘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以向天子往反問答具白世尊:「今者,世尊!彼天子誠實言者須臾應至,不誠實者自當不來。」

時,彼天子遙語比丘:「我已在此,我已在此。」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眾生隨愛想,  以愛想而住,
 以不知愛故,  則為死方便。」

佛告天子:「汝解此偈者,便可發問。」

天子白佛:「不解,世尊!不解,善逝!」佛復說偈而告天子曰:

若知所愛者,  不於彼生愛,
 彼此無所有,  他人莫能說
。」

佛告天子:「汝解此義者,便可發問。」

天子白佛:「不解,世尊!不解,善逝!」

佛復說偈言:

見等勝劣者,  則有言論生,
 三事不傾動,  則無軟中上
。」

佛告天子:「解此義者,則可發問。」

天子白佛:「不解,世尊!不解,善逝!」

佛復說偈言:

「斷愛及名色,  除無所
 寂滅息瞋恚,  離結絕悕望
 不見於人天,  此世及他世。」

佛告天子:「解此義者,乃可發問。」

天子白佛:「已解,世尊!已解,善逝!」

佛說此經已,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即沒不現。

[校勘]

「搨」,宋、聖二本作「㯓」,明本作「榻」。[*]

「憶」,聖本作「意」。

「力」,元、明、聖三本作「方」。

「以」,宋、元、明、聖四本作「已」。

「在此」,大正藏原為「此在」,今依據聖本、高麗藏二本改作「在此」。

[註解]

明相:日出前,東邊的天空開始亮起來的景像。

搨補:「溫泉」的音譯。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溫泉」。

瓔珞:以玉編綴的飾品,通常掛在脖子上。

華鬘:以花結串而成的飾品。

現前樂:現時的快樂。

非時:非即時。

我今於現法中,已離熾然,不待時節,能自通達,現前觀察,緣自知覺:我在這一生中,已遠離如火燒般逼迫身心的煩惱。即時、不須等待,趣向涅槃。就在這裡當下,親自能體證。

隨憶受持:接受並實踐所記憶的內容。

愛想:同「愛著」、「愛執」。

則為死方便:則為自尋死路的方法。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是名屬死徑」,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被死神束縛」。

若知所愛者,不於彼生愛,彼此無所有,他人莫能說:如果知道所愛的是什麼,就不會於所愛的生愛了;彼此都不是實存的,而沒有人能夠述說。

見等勝劣者,則有言論生,三事不傾動,則無軟中上:有我勝於人、我和人同等、我差於人(我勝、我等、我卑)的想法,就會有諍論;不因這三者而動心,則沒有上、中、下的差別想法。

慢:傲慢。

繫:繫著;心繫於事物而執著。

離結絕悕望:遠離煩惱的束縛,斷絕對世間的渴望。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凡夫的見解是即時行五欲之樂,而聖者的見解是即時行涅槃妙樂。

本經中第一偈:

「眾生隨愛想,  以愛想而住,
 以不知愛故,  則為死方便。」

說的是「知愛(造成生死輪迴)」,但天人沒聽懂。

第二偈:

「若知所愛者,  不於彼生愛,
 彼此無所有,  他人莫能說。」

說的是「知所愛(虛妄不實)」,但天人也沒聽懂。

第三偈:

「見等勝劣者,  則有言論生,
 三事不傾動,  則無軟中上。」

說的是「我見、我慢(引發執著)」,但天人也沒聽懂。

最後佛陀算是將答案都講出來了:

「斷愛及名色,  除慢無所繫,
 寂滅息瞋恚,  離結絕悕望,
 不見於人天,  此世及他世。」

由於貪愛(第一偈的主題)所愛(第二偈的主題;所愛的事物都只在名色之中),由於有我見、我慢(第三偈的主題),因此有生死輪迴。斷除了這些,才能不再輪迴。

因此本經一開始天人所讚嘆的五欲娛樂,在認清愛和所愛後,並不是真樂,涅槃才是真樂。天人在此時終於聽懂了。

[進階辨正]

回到《雜阿含經》卷38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