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 使用說明 - 測試區 - 搜尋:
●獅吼文集
楔子
佛法入門
三藏經典
修持正見
法義討論
實修儀軌
名相淺釋
佛教X檔案
學佛心得
佛教人物?
●其它
暫存區
工作討論
編輯選單

連結!pmwiki.org
* Cookbook
* Development
* PmWikiUsers
* SuccessStories

編輯本頁 列印預覽 群組歷史 本頁歷史
 作者  caren (caren)
 看板  BudaDigest
 標題  Re: [五受陰的集與滅] <雜阿含、三、五九>
 時間  2005年 5月31日  6:36:39 星期二
────────────────────────────────

※ 引述《images (台灣加油樂利安康)》之銘言:
> > <<<<<<<<<<<<<<<<<<<<<<<<<<<<<<<<<<<<<<<<<<<<
> > 有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觀
> > 此五受陰。是生滅法。所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
> > .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云何色集。云何色滅。
> > 云何受.想.行.識集。云何受.想.行.識滅。愛喜集
> > 是色集。愛喜滅是色滅。觸集是受.想.行集。觸滅是受
> > .想.行滅。名色集是識集。名色滅是識滅。
> 登記旁聽生2號的我有一個疑問:
> 大抵雜阿含前半部都在講這段經文的內容,但每次看到這些
> 經文,大抵心中所生起是斷滅相。
> 可是,佛門說,不應落斷滅見,以落於有無兩邊,請問,如
> 何破除斷滅相?
> 謝謝。

「此五受陰。是"生滅"法」是"生"與"滅"法,不是只有"滅"喔~
世間的本質是因因緣而生滅不已,包括五受陰的集滅都是如此。
這是世尊教我們修習的第一步就是了解這種現象,也是雜阿含開
這是世尊教我們修習的第一步就是了解這種現象,也是雜阿含開
宗第一卷所說的"真實觀" (所以不是一開始就把腳盤起來打坐^^)

研習雜阿含時若能照著經上所說如實修習較能有實質的體驗與收獲
,較不會落入文字上思維的框架中。如果我們能如實地在日常生活
中認真地"觀",就不難體會各種現象是生生滅滅,而不是斷滅耶~
打個大家熟悉的比方,剛開始觀照自己心識的人,都不難發現這念
頭怎麼起起落落,不觀也罷,一觀還真多雜念呢 :D

> ---------------------------------------------------------- <

作者: caren (caren)
標題: Re: [五受陰的集與滅] <雜阿含、三、五九>
時間: 2005年 6月 1日 7:31:34 星期三

※ 引述《images (台灣加油樂利安康)》之銘言:
> > 頭怎麼起起落落,不觀也罷,一觀還真多雜念呢 :D
> 因此,問題又來了,有生滅不已,你就有無常感,但這種無常感其實
^^^^^^^^^^^^^^^^^^^^^^^^^^^^^^^^^^^^^^^^^^^^
> 會帶給你無力感,也沒有什麼活力,也找不到著力點,請問,如何克
> 服?

ㄝ~~您回得真快:Q 佛法不是光用"想"的,就有結果滴 ^^;;
聞與思固然重要,但還是得"修",如此才能"自證自知"吧?!
所以建議先認真地在日常生活中"觀"了之後才能了解會有啥"感想",
我指的"感想"不是用"想"出來的感想,所以要試一試才知道喔 :)

世尊教我們"觀"決不是叫去我們體認無力,我們可以先看一下
世尊在雜阿含一開頭說了觀後的體認。

<雜阿含一、一>
<<<<<<<<<<<<<<<<<<<<<<<<<<<<<<<<<<<<<<<<<<<<
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
。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
...
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

正觀-->生厭離-->喜貪盡-->心解脫。

這上面的"厭離",是相對因喜追求執著而讓心束縛的形容,並非一定是
我們字面所認知的負面情緒。

要"觀"色、受、想、行、識的無常、苦、空、非我,可不是一瞬間,不
是一天、兩天…,當然六祖那種因一句一偈當下了悟的還是有可能,但
總之是一直到我們看見這世間的本質後自然地放下所有的囚牢。

> 這是我的個人問題,偶爾還是會有這種荒涼無力無目標之虛無感,因
> 此,若有一些實証經驗不妨也來談談看,當然,也包括各位師兄弟姐
> 妹,若願意分享,嘛是A塞的啦 :)

比如說我後來和小時候比腦力已大不如,記憶力嚴重衰退。當然不用學
佛我也知道這是無常,可能因病影響腦力,而且人本來就會老化。如沒
修習醬的觀察,我可能學東西時會覺無力,要是頭腦還能像小時候一樣
就好了。但現在我了解世事如是,那就凡事盡力、問心無愧就好嚕。當
然前提是有盡心盡力,所以不是消極的態度。

ㄝ~這好像是個挺很糟的舉例,不過就拋磚引玉囉 ^^

但就是我們持續觀中會有大大小小的悟領與了解。慢慢地會從概念性的
了解無常到體到整個本質上的無常。不過我想真的要親身地體認,否則
就像我們看經文一樣,世尊說持續正觀會喜貪盡,但光用想的可能就…
所以個人小小的意見是請先試試囉。

而且跟著雜阿含讀下去,會發現世尊越講越仔細深入,光是觀這個部分
講了幾卷,我覺得雜阿含本身就是一本很好的修習教本。
> ----
> 至於禪坐問題是這樣的,確實,這在後面可以教授得到,但小弟以為或可
> 並行悖,禪坐確實有某種程度輕安,這種輕安有助於心神穩定和思慮清晰
> 但沒有禪坐經驗的人或許可以不必試,依照雜阿含的進度來走,但有一些
> 些基礎的人,不妨可以考慮與禪坐並行,一點小意見 :)

嗯,我想我們得思考為何世尊教我們一開始是要先正觀,而不是先把腳盤
起來坐。沒有了解這世間的本質無常變異,心仍有所束縛,坐時難免心猿
意馬,想著過去、現在與未來…。不過當然一開始從坐著打妄想,到慢慢
調伏也是一種學習方式,也很好,有心想學就是好的開始。

以下文章有一段相關經文,給大家參考:
============================================
作者: DavidChiou (邱大剛) 看板: BudaSitting
標題: 打坐是持戒及四念住已到一程度後才教
時間: Mon Jun 24 00:24:27 2002

將經典中佛陀教打坐的部份讀了不少,發現其實在佛世時,
打坐是在許多基本功練完後才會坐的。可參考
<中阿含、三十四、一、一四四>。

因此打坐進展緩慢的人,就知道如何才能先打好基礎了 :)

[打坐是持戒及四念住已到一程度後才教] <中阿含、三十四、一、一四四>
<<<<<<<<<<<<<<<<<<<<<<<<<<<<<<<<<<<<<<<<<<<<

若有正說漸次第作,乃至成訖,目揵連!我法、律中謂正說。所以者何?目
揵連!我於此法、律漸次第作至成就訖。目揵連!若年少比丘初來學道,始
入法、律者,如來先教:『比丘!汝來身護命清淨,口、意護命清淨。』目
揵連!若比丘身護命清淨,口、意護命清淨者,如來復上教:『比丘!汝來
觀內身如身,至觀覺、心、法如法。』目揵連!若比丘觀內身如身,至觀覺
、心、法如法者,如來復上教:『比丘!汝來觀內身如身,莫念欲相應念,
至觀覺、心、法如法,莫念非法相應念。』

「目揵連!若比丘觀內身如身,不念欲相應念,至觀覺、心、法如法,不念
非法相應念者,如來復上教:『比丘!汝來守護諸根,常念閉塞,念欲明達
,守護念心而得成就,恒起正知。若眼見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謂忿諍
故,守護眼根。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趣向彼故,守護眼根。如
是耳、鼻、舌、身,若意知法,然不受相,亦不味法;謂忿諍故,守護意根
。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趣向彼故,守護意根。』

「目揵連!若比丘守護諸根,常念閉塞,念欲明達,守護念心而得成就,恒
起正知。若眼見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謂忿諍故,守護眼根。心中不生
貪伺、憂慼、惡不善法;趣向彼故,守護眼根。如是耳、鼻、舌、身,若意
知法,然不受相,亦不味法;謂忿諍故,守護意根。心中不生貪伺、憂慼、
惡不善法;趣向彼故,守護意根者,如來復上教:『比丘!汝來正知出入,
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缽,行住坐臥、眠寤語
默,皆正知之。』

「目揵連!若比丘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
及諸衣缽,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者,如來復上教:『比丘!汝來獨
住遠離,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山巖石室、露地穰積,或至林中,
或住在塚間。汝已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敷尼師檀,結加趺坐,正
身正願,及念不向,斷除貪伺,心無有諍。見他財物、諸生活具,莫起貪伺
,欲令我得,汝於貪伺淨除其心,如是瞋恚、睡眠、調悔、斷疑、度惑,於
諸善法無有猶豫,汝於疑惑淨除其心,汝斷此五蓋、心穢、慧羸、離欲、離
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目揵連!若比丘離欲、離惡不善之
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者,目揵連!如來為諸年少比丘多有所益,謂訓
誨教訶。目揵連!若有比丘、長老、上尊、舊學梵行,如來復上教,謂究竟
訖一切漏盡。」
<<<<<<<<<<<<<<<<<<<<<<<<<<<<<<<<<<<<<<<<<<<<

> ---------------------------------------------------------- <

作者: DavidChiou (邱大剛) 看板: BudaDigest
標題: Re: [五受陰的集與滅] <雜阿含、三、五九>
時間: Sun Jul 24 14:11:13 2005

    其實大家都說得很好了,而且二位參與討論的站友應該都
了解。這個主題我僅整理補充一下,不知道會不會太晚 :p

※ 引述《images (台灣加油樂利安康)》之銘言:
> > 有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觀
> > 此五受陰。是生滅法。所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
> > .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云何色集。云何色滅。
> > 云何受.想.行.識集。云何受.想.行.識滅。愛喜集
> > 是色集。愛喜滅是色滅。觸集是受.想.行集。觸滅是受
> > .想.行滅。名色集是識集。名色滅是識滅。
> 大抵雜阿含前半部都在講這段經文的內容,但每次看到這些
> 經文,大抵心中所生起是斷滅相。

    的確是不能只看片段。斷滅相是說無因果。而佛說是因緣生滅。

> 可是,佛門說,不應落斷滅見,以落於有無兩邊,請問,如
> 何破除斷滅相?

    因緣觀對治斷滅相。八正道則教我們如果如法生活。(可
在本版搜尋標題「因緣」、「八正道」。)

    而因緣觀及生滅觀,則是世間及出世間的事實。見了事實後如何? 
則是每個人自己的判斷。這就像牛頓運動定律一樣,
定律本身(先不管相對論的話)是真相,不是我們接不接受他
就會變的。

    如果見了事實後仍把自己眼睛蒙起來,當作沒見到,庸庸
碌碌甚至造作惡業,那是凡夫乃至惡業眾生。見了事實後,覺
悟到許多的執著是可笑的,而心漸得解脫,那是修行人。

    而每個人個性不同,有的人了知苦空無我後,就不理世事,
只要他能最少依著八正道修,那麼就能斷除煩惱,他的不理世
事只是他個人的選擇,就如同許多世間人也不理世事,乃至台
灣大多人不理衣索比亞的事一般,並沒什麼對或不對。但如果
就只會喪氣,也不行八正道,也不努力勤修,卻妄想解脫,這
就只是不知出世因緣的痴了,並沒有見(聞)到真相並思、修。

    而有的人了知苦空無我,而能捨己為人造福社會,行於六
度,這就是菩薩根性了。

    就我們眾生等著被救的立場當然是希望多些菩薩啦,而我
們自己是否也能向這個方向前進? 就看每個人自己了。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 <

編輯本頁 - 列印預覽 - 群組歷史 - 本頁歷史 - 搜尋
本頁更新於 2006 年 04 月 07 日,04:55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