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吼文集 楔子 佛法入門 三藏經典 修持正見 法義討論 實修儀軌 名相淺釋 佛教X檔案 學佛心得 佛教人物? ●其它 暫存區 工作討論 編輯選單 |
阿含為佛理之基礎,各經典之基石
阿含為佛理之基礎,各經典之基石 From: keyboard.bbs@csie.nctu (筠筠) ==> 在 Kliber.bbs@bbs.cis.nctu.edu.tw (問心無愧) 的文章中提到: : 邱兄好像很推崇『阿含經』。維摩詰家裡的天女說:『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聞 : 說聲聞辟支佛法,但聞菩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諸佛之法』。『阿含經』當然有其 : 價值在,但是要進佛法之門未必不能從大乘著手,這就要看機緣了。而唯識是公認 : 的難,以後再說了。 Kliber兄: 您似乎對阿含的認識有些偏頗,弟在此略作說明。 無論是中觀的大師龍樹菩薩或唯識的無著菩薩,他們都是發掘阿含的真義而 開展他們的學說,如果您能去看四部阿含便可發現其中也講菩薩法門的。向來一 分大乘行者因貶抑聲聞教法乃至輕忽其為小乘,故把聲聞學者所唯一承認的四阿 含判為聲聞經典,印順導師在其"大乘是佛說"一文中有深入的探究,說明四阿含不 該僅僅認為是聲聞教法,它是最早結集出來的經典沒錯,但其中也有大乘思想,龍 樹的中觀乃是探究阿含真義,因應時代的契機而顯揚出大乘的思想來,故四部阿含 的價值絕不僅為聲聞的璣本教法,相反的,想要探求佛陀的本懷,更非得深入四部 阿含不可! 法華經中說:但為一佛乘,更無二乘。印公導師也說:聲聞或大乘不該從修學的 法門來判定,要從一個人的行願來看。阿含經是早期的經典,具有分別法相,著重義 理論說的風格,這要比生動活潑且富含抒情味道的大乘經典來得枯燥,再加上我國 是大乘化區,能持頌阿含而發掘其中真義的也就更少了。從小弟個人接觸阿含典籍 的經驗,竊以為修學阿含有如提綱契領,亦有如骨架支柱,更是了解中觀唯識的重要 基礎,它不只是佛法概論,也是佛法精要! 太虛大師當年遊南傳國度回到中國之后,說了些驚動佛教的話,他說:中國是佛 教的第二祖國,也是大乘的化區,但今天南傳國家的人修學的是聲聞法門,行的是菩 薩道;中國人修學的是菩薩法門,行的卻是聲聞道! 時過數十載,斯語依舊如晨鐘,若 暮鼓,震聾發聵而迴盪耳畔不能止。一個人只要心生善念,便值得歡喜;若能發起菩 提心,更是人天景仰,諸佛菩薩盡要讚嘆不已的。一個人能夠真正發起菩提心,當知 此人必將成佛,廣度一切眾生,云何不喜呢?而法門無量,為因應眾生根器而有不同, 如何說有小大之分?能行菩薩道的行人都是發四弘誓願的人,為廣度無邊眾生,誓願 修學無量法門,又那裡有法門的殊勝與否呢? 真正的殊勝是修學法門相應的菩提心啊! : 『十念往生』?只是不知生到哪一個等級。去那裡修是不是走冤枉路?見仁見智。 : 要輕鬆的話,可以修彌勒。 : 在『觀彌勒上生經』裡重點是,修十善法可開生天之路。只要修十善法就行了。 : 彌勒要開始流行了。 : 菩薩欲疾成無上正真道,可以走阿ㄔㄨˋ佛路線,但是代價不小。 : 敬請指教。 印公導師在"成佛之道"裡把學佛的次第,參酌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廣論",而依 次分成:皈敬三寶,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十善業道是屬於五乘共法,為自 通之法,是世間和樂善生的基礎,也是菩薩行的基本德行。 "不殺盜邪淫,不妄語兩舌,不惡口綺語,離貪嗔邪見" "諸善之根本,佛說十善業,人天善所依,三乘聖法立" 可知十善業道是人天之法,也是三乘法的基石! 而淨土思想是大乘教法的特色,為廣度一切眾生發心成就莊嚴淨土,自度度人的 無上方便,但若忽略了莊嚴淨土的發心,而僅僅只為了利益自己,這樣的發心便落於小 教,弟不敢說不會往生淨土,但落於下品是可預期的。弟以為淨土思想的重心在莊嚴淨 土,成就淨土,而非僅僅到一個世外桃源而已,所以如維摩詰所說心淨即土淨。積極而 勇於承擔度眾事業的發心,才使得淨土思想顯出它得殊勝。極樂世界並非阿彌陀佛一 人所成,更非他一人的願土,它是無量眾生發心願行的成就,更是三世諸佛的企盼。 我們在發心往生淨土時,千萬不能忘卻莊嚴成就淨土的使命,不論我們在何處修學,都當 相應當下緣起,清淨它,莊嚴它。而那些誓願流轉斯土,莊嚴此間,成就娑婆淨土的大菩 薩們更是淨土思想的偉大表現,我們在學做佛菩薩時,又如何能不念茲在茲呢?若能時 時憶念此等佛陀菩薩的大行,即在普濟三昧。 彌勒成佛時的淨土絕非一蹴可幾,一人所成,倘若在這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中沒有 眾人的努力,無論如何彼時的太平是不會有的。大乘是千萬人的事業,淨土是千萬人努 力莊嚴的表現。弟願一切淨土學人都能回小向大,回事向理! 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