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吼文集 楔子 佛法入門 三藏經典 修持正見 法義討論 實修儀軌 名相淺釋 佛教X檔案 學佛心得 佛教人物? ●其它 暫存區 工作討論 編輯選單 |
把 善知識的定義 內容寫在這裡。
>請問這樣的解法有沒有問題(聽說這是印順導師解的): >-------------------------------------------------------- > 某次,如來讚歎善知識的功德,阿難說:『半梵行者,所謂善知識』。 >「佛說」:『莫作是言。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善知識』(13)。 >阿難的意思,親近善知識,那清淨梵行,可說已完成一半了。 > ^^^^^^^^^^^^^^^^^^^^^^^^^^^^^^^^^^^^^^^^^^^^^^^^^^^^^ >可是佛的意思,親近善知識,可說圓滿清淨梵行,已經完成。 >^^^^^^^^^^^^^^^^^^^^^^^^^^^^^^^^^^^^^^^^^^^^^^^^^^^^^^ >------------------------------------------------------- 首先,我不認為印順導師會這樣解。就好像有人說 "這是佛說的" 我也不 會一下就相信,必需經過分析。 要明白原義這很簡單,把原經文找來看看就知道了。我想您主要的疑問點 是在這一句 "可是佛的意思,親近善知識,可說圓滿清淨梵行,已經完成。" 這是錯誤的解法。親近 "善知識" 和行者自身的梵行無關。行者自身的 梵行仍然要由自己經八正道、七覺支等方法去完成。 如果說 "親近善知識就是具足梵行了" 那佛說法就成了癈話大全。行者 找個善知識偎一下就行了,每天還修個啥子功課? 真相如何?讓我們來看看原委。 這一個事件是由阿難所提出的,他的主題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善知 識的條件為何?」經上的原文出處有很多,我們找一個內容比較詳細一點的 來看看: {{---阿含經---(七二六)---------------------------------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夾谷精舍。 2)爾時尊者阿難亦在彼住。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禪思思惟。作如是念。 半梵行者。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 3)時尊者阿難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 我獨一靜處。禪思思惟。作是念:半梵行者、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 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 4)佛告阿難:「莫作是言。半梵行者。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 識、惡伴黨、惡隨從。所以者何。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善知識、善 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 5)我為善知識故。有眾生於我所。取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 捨。如是擇法覺分、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以是故當知。阿難。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 惡知識、非惡伴黨、非惡隨從。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讀佛經很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把今天的字義套在經文上,那常常把原義 搞成45度90度,甚至 180度的不同方向。 首先1)阿難悟到:半梵行者。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 惡伴黨、惡隨從。 這裡 "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 。常被誤解成名詞。事實上應該是動 詞才說得通。 "伴黨" 是 "和他為伍" 的意思; "隨從" 是 "追隨於他" 的意思,不是現在所指的隨從。 阿難的意思是 "半梵行" 的人是行者值得 "請問的對象"、"為伍的對象" 或是 "追隨的對象" 嗎?而不是 "不該去問的對象"(惡知識)、"不該為伍的 對象"(惡伴黨)、"不該追隨的對象"(惡隨從)。 這種情形就是現今的 "追求明星" 心理,道理相同。 阿難問的是佛法,他認為具有 "半梵行" 的人,可以是 "請問、為伍、 追隨的對象"。 同學們或許會感覺咦?這條件很眼熟?沒錯,原來這就是 當時的 "名師" 的現象之一--一些不具足梵行的人成為佛教徒所追求、請 問、為伍的對象。 世尊回答說:錯了。半梵行的人不能成為佛法的老師(善知識)。要當一 個善知識,必須 "純一滿淨、梵行清白" ,我們把經文加上補助語,同學們 就會很清楚了: {{------補語用{}表示---- 4)佛告阿難:「莫作是言:『{說}半梵行者{就是所}謂{的}善知識、善伴 黨、 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所以者何?純一滿淨,梵行清白、 {才是}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 }}---------------------- 理由是啥?世尊接著再說明: {{---------------------- 5)我為善知識故。有眾生於我所。取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 捨。如是擇法覺分、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 捨。 以是故當知。阿難。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 惡知識、非惡伴黨、非惡隨從。 }}---------------------- 世尊就是善知識,因為眾生由他所教的佛法得到了 "念、覺" 的方法, 最後 "向於捨"。因此世尊強調:「以是故當知。阿難,純一滿淨梵行清白。 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非惡伴黨、非惡隨從。」 因此我們知道世尊要說的是 "只有純一滿淨梵行清白的人才是值得請問 的善知識、值得為伍的善伴黨、值得追隨效法的善隨從。" 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指導他人得到正果,所以後來的大乘經典更強調 真正的善知識的重要,例如《法華》: {{----------------------- 爾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妙莊嚴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 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善知識不是要人交會錢肉乾而已,而是要能 "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簡直是要有開保証班的能耐才行的。 可是讀過阿含的人都知道,菩提道也是由七覺分、八聖道分..一步一步 的可以達到的。所以世尊諄諄告誡弟子的,就是善知識一定要梵行清淨。這 才可以成為榜樣。 現在我們再回頭來看看這解法 "親近善知識,可說圓滿清淨梵行,已經 完成。" 就能明白這是青蛙下水--不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