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眾多比丘……如上說。差別者:「有諸外道出家作如是說者,當復問言:『若心微劣①猶豫②者,爾時應修何等覺分?何等為非修時?若復掉ⓐ心③者、掉[*]心猶豫者,爾時復修何等覺分?何等為非時?』如是問者,彼諸外道心則駭散,說諸異法,心生忿恚、憍慢、毀呰、嫌恨、不忍,或默然低頭,失辯潛思。所以者何?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聞我所說歡喜隨喜④者,唯除如來及聲聞眾於此聞者。
「諸比丘!心微劣猶豫不宜修猗、定、捨若爾時其心微劣、其心猶豫者,不應修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猶豫,以此諸法增其微劣故。譬如小火,欲令其燃ⓒ,增以燋ⓓ炭⑤。云何?比丘!非為增炭令火滅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如是,比丘!微劣猶豫,若修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者,此則非時,增懈怠故。起掉心猶豫不應修擇法、精進、喜若掉[*]心起,若掉[*]心猶豫,爾時不應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所以者何?掉[*]ⓔ心起、掉[*]心ⓕ猶豫,以此諸法能令其增。譬如熾火,欲令其滅,足其乾薪⑥,於意云何?豈不令火增熾燃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如是掉[*]心生、掉心[*]猶豫,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增其掉心。諸比丘!心微劣猶豫應修擇法、精進、喜若微劣心生、微劣猶豫,是時應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猶豫,以此ⓖ諸法示、教、照、喜。譬如小火,欲令其燃,足其乾薪。云何?比丘!此火寧熾燃不?」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如是微劣心生、微劣猶豫,當於爾時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示、教、照、喜。起掉心猶豫宜修猗、定、捨若掉[*]心生、掉[*]心猶豫,修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所以者何?掉[*]心生、掉[*]心猶豫,此等諸法能令內住一心⑦攝持。譬如燃火,欲令其滅,足其燋[*]炭,彼火則滅。如是,比丘!掉[*]心猶豫,修擇法覺分、精進、喜,則非時,修猗、定、捨覺分ⓗ,自此則是ⓘ時,此等諸法內住一心攝持。
「念覺分者,一切兼助。」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掉」,大正藏原為「悼」,今依據前後文及相當的南傳經文改作「掉」。*
ⓑ 聖本無「生」字。
ⓒ 「燃」,聖本作「然」。
ⓓ 「燋」,宋、元、明三本作「樵」。*
ⓔ 「掉」,宋、元、明三本作「若」。
ⓕ 「心起、掉心」,宋、元、明三本作「掉心、掉心」,聖本無此四字。
ⓖ 「此」,宋、元、明三本作「其」。
ⓗ 「喜,則非時,修猗、定、捨覺分」,宋、元、明三本作「覺分、喜覺分,則非時,修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十八字。
ⓘ 「是」,大正藏原為「非」,今依據前後文及相當的南傳經文改作「是」。
[註解]
① 微劣:沉滯、萎靡不振。
② 猶豫:懷疑、不確定,在這裡引申為修行沒什麼進展。
③ 掉心:心浮動不安。
④ 隨喜:見到他人行善而隨之心生歡喜。
⑤ 燋炭:引火的火把的餘燼,似炭狀、尚未成灰的部分。「燋」是用來引火的火把,讀音同「焦」。
⑥ 足其乾薪:添加易燃的乾柴。
⑦ 一心:專注、純一的心。是「定」的別名之一,又譯為「心一境性」。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本經重點列表如下:
七覺支 | 心微劣時修 | 掉心時修 |
---|---|---|
念覺支 | 〇 | 〇 |
擇法覺支 | 〇 | X |
精進覺支 | 〇 | X |
喜覺支 | 〇 | X |
猗覺支 | X | 〇 |
定覺支 | X | 〇 |
捨覺支 | X | 〇 |
- 本經教導我們在心浮動散亂時,不宜用能振奮心情的方法,而要用能沉澱心情的方法;在心萎靡不振時,要用能振奮心情的方法,不宜用能沉澱心情的方法。例如修定,當無論如何都很昏沉時,要用能提神醒腦的方法作個改變,而不是繼續修定而更加昏沉。
- 《雜阿含經》卷九第254經:「佛告二十億耳:『精進太急,增其掉悔,精進太緩,令人懈怠,是故汝當平等修習攝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CBETA, T02, no. 99, p. 62, c16-18) 也符合本經所說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