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婆耆瘦ⓒ,在鼉山怖林鹿野園ⓓ中。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遊摩竭國ⓔ,在善知識村ⓕ中。於是,尊者大目揵連獨安靜處宴坐思惟而便睡眠。世尊遙知尊者大目揵連獨安靜處宴坐思惟而便睡眠。世尊知已,即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猶若力士屈伸ⓖ臂頃,從婆耆瘦鼉山怖林鹿野園中忽沒不現,住ⓗ摩竭國善知識村尊者大目揵連前。於是,世尊從定而覺ⓘ,告曰:「大目揵連!汝著睡眠。大目揵連!汝著睡眠。」
尊者大目揵連白世尊曰:「唯然。世尊!」
佛復告曰:「大目揵連!如所相著睡眠,汝莫修彼相,亦莫廣布,如是睡眠便可得滅。若汝睡眠故不滅者,大目揵連!當隨本所聞法,隨而受持廣布誦習①,如是睡眠便可得滅。若汝睡眠故不滅者,大目揵連!當隨本所聞法,隨而受持為他廣說,如是睡眠便可得滅。若汝睡眠故ⓙ不滅者,大目揵連!當隨本所聞法,隨而受持、心念、心思,如是睡眠便可得滅。若汝睡眠故不滅者,大目揵連!當以兩手捫摸②於耳,如是睡眠便可得滅。
「若汝睡眠故不滅者,大目揵連!當以冷水澡洗面目及灑身體,如是睡眠便可得滅。若汝睡眠故不滅者,大目揵連!當從室出,外觀四方,瞻視星宿,如是睡眠便可得ⓚ滅。若汝睡眠故不滅者,大目揵連!當從室出,而至屋頭,露地經行,守護諸根,心安在內,於後前想③,如是睡眠便可得滅。若汝睡眠故不滅者,大目揵連!當捨經行道,至經行道頭④,敷尼師檀ⓛ,結跏趺坐,如是睡眠便可得滅。若汝睡眠故不滅者,大目揵連!當還入室,四疊優多羅僧以敷床上,襞僧伽梨作枕,右脅而臥,足足相累,心作明想⑤,立正念正智,常欲起想⑥。
「大目揵連!莫計床樂眠臥安快,莫貪財利,莫著名譽。所以者何?我說一切法不可與會⑦,亦說與會。大目揵連!我說何法不可與會?大目揵連!若道俗法共合會者,我說此法不可與會。大目揵連!若道俗法共合會者,便多有所說,若多有所說者,則便有調⑧,若有調者,便心不息。大目揵連!若心不息者,便心離定。大目揵連!是故我說不可與會。大目揵連!我說何法可與共會?大目揵連!彼無事處,我說此法可與共會,山林樹下空安靜處,高巖石室寂無音聲,遠離,無惡,無有人民,隨順宴坐。大目揵連!我說此法可與共會。
「大目揵連!汝若入村行乞食者,當以厭利,厭供養、恭敬,汝若於利、供養、恭敬心作厭已,便入村乞食。大目揵連!莫以高大意⑨入村乞食。所以者何ⓜ?諸ⓝ長者家有如是事,比丘來乞食,令長者不作意,比丘便作是念:『誰壞我長者家?所以者何?我入長者家,長者不作意。』因是生憂,因憂生調,因調生心不息,因心不息,心便離定。大目揵連!汝說法時莫以諍說,若諍說者,便多有所說,因多說故,則便生調,因生調故,便心不息,因心不息故,便心離定。大目揵連!汝說法時莫強,說法如師子。大目揵ⓞ連!汝說法時,下意說法,捨力、滅力、破壞於力,當以不強⑩,說法如師子。大目揵連!當學如是。」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云何比丘得至究竟,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訖?」
世尊告曰:「大目揵連!比丘若覺樂、覺苦、覺不苦不樂者,彼此覺觀無常、觀興衰、觀斷、觀無欲、觀滅、觀捨。彼此覺觀無常、觀興衰、觀斷、觀無欲、觀滅、觀捨已,不受此世;因不受世已,便不疲勞;因不疲勞已,便般涅槃,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大目揵連!如是比丘得至究竟,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訖。」
佛說如是。尊者大目揵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長老上尊睡眠經第十二竟ⓟ(千一百三十七字)ⓠ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七千八百九字)ⓡ(第二小土城誦)ⓢ
[校勘]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第二小土城誦」六字,宋、元二本置於「中阿含長壽王品長老上尊睡眠經第十二」次行,明本無此六字。
ⓒ 「婆耆瘦」,巴利本作 Bhaggesu。
ⓓ 「鼉山怖林鹿野園」,巴利本作 Sumsumā-ragira Bhesakaḷāvana-migadāya。
ⓔ 「摩竭國」,巴利本作 Magadha。
ⓕ 「善知識村」,巴利本作 Kallavālamutta-gāma。
ⓖ 「伸」,大正藏原為「申」,今依據明本改作「伸」。
ⓗ 「住」,大正藏原為「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住」。
ⓘ 「覺」,大正藏原為「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覺」。
ⓙ 宋本無「故」字。
ⓚ 「得」,大正藏原為「室」,今依據前後文改作「得」。
ⓛ 「檀」,宋、元、明三本作「壇」。
ⓜ 「何」,宋、元、明三本作「何或」。
ⓝ 「諸」,元、明二本作「詣」。
ⓞ 「目揵」,大正藏原為「揵目」,今依據前後文改作「目揵」。
ⓟ 明本無「長老上尊睡眠經第十二竟」十一字。
ⓠ 宋、元、明三本無「千一百三十七字」七字。
ⓡ 宋、元、明三本無「七千八百九字」六字。
ⓢ 宋、元、明三本無「第二小土城誦」六字。
[註解]
① 當隨本所聞法,隨而受持廣布誦習:應該依照原先所聽到的法,跟著領受於心,多修習、誦讀學習。本經和相當的南傳經文中的次第略有相同,本經的次第是先誦讀、才為人說法、才思考,南傳的次第是先思考、才誦讀、才為人說法。
② 捫摸:抓取。「捫」讀音同「門」。
③ 後前想:以智慧觀察之前與之後(共通的特質);在來回走動中(保持)正知。這可以解為以智慧觀察行、住、坐、臥,例如改變姿勢時覺知正在改變姿勢,觀察走路時各個腳步都是無常的;或是修空三昧的人,在行、住、坐、臥當中觀察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暫態,所以本質皆空。又譯為「前後想」。
④ 捨經行道,至經行道頭:離開在經行的道路,回到道路的起點(屋外)。
⑤ 心作明想:做光明的觀想。
⑥ 常欲起想:心中保持著醒起來的想法,不貪睡。
⑦ 不可與會:
⑧ 調:掉舉;心浮動不安。這句是說想用說法去壓過別人的時候,就會陷入掉舉。
⑨ 高大意:高傲。
⑩ 下意說法,捨力、滅力、破壞於力,當以不強:謙虛地說法,捨去、滅去、破壞掉說法時我慢心升起的勢力,不要用強迫性的心態說法。
[對應經典]
- 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7〈無記品6〉第58經。
- 《離睡經》。
- Thera Gāthā 1146-1149。
[讀經拾得]
這一經全文都是繞著心的狀態在講:對治昏沉睡眠 ⇒ 對治掉舉 ⇒ 對治五蓋後就有定力 ⇒ 修觀
(1) 與道俗人與會,多說,有調,心不息
(2) 乞食的心態不對
(3) 說法的心態不對
⇒心離定的原因
- 打坐時睡意太濃怎麼辦?
佛陀教大目揵連尊者在打瞌睡時,可依序採用以下方法:不修會導致睡眠的相、誦習佛法、為他說法、思惟佛法、掐耳朵、洗臉、到室外看星空、室外經行、室外打坐,如果還是太睏,就先好好睡一覺了。睡覺時也不要執著於臥床睡覺的快樂,休息夠了就要起床。
其中第一個「不修會導致睡眠的相」,相反的即是修不會導致睡眠的相,如同《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第815經教的取於淨相:「若身躭睡,心法懈怠,彼比丘當起淨信,取於淨相」,《雜阿含經》卷二十七第715經也教:「彼明照思惟,未生睡眠蓋令不起,已生睡眠蓋令滅。」
什麼是「取於淨相」?例如光明想(參見本卷第81經念身經)、念佛的功德(參見《增壹阿含經》卷二〈廣演品3〉第1經),也可引申至持誦佛號(參見《雜阿含經》卷四十二第1158經)、禮佛(參見《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四〈善聚品32〉第3經),能讓人歡喜或愉悅,而提神醒腦。這原理有點像在沉悶的課堂上老師會講些笑話,大家就不會睡了。
- 說法及乞食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