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學校與社區雙蒙其利的互動關係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發信人: Vanessa.bbs@bbs.cis.nctu.edu.tw (西風), 信區: education
標  題: 創造學校與社區雙蒙其利的互動關係 《轉載自 教育資料與研究15》
發信站: 交大資科_BBS (Fri Jun  6 13:37:05 1997)
轉信站: niabbs!news.nia!netnews.ntu!news.mcu!news.cs.nthu!MathNet.math.nthu!new
Origin: cc.ntnu.edu.tw

                  創造學校與社區雙蒙其利的互動關係
                                吳永裕
                    台北縣鷺江國民小學輔導主任

  最近幾年,臺灣在政治、經濟相繼創造傲人成就之後,教育與文化活動亦逐
漸受到國人重視,特別是這兩年來,教育改革的熱潮更是受到關注。綜觀此波教
育改革,不管體制內或體制外,其主要焦點大致可以三者涵蓋之:一為強調學生
之學習權;二為維護教育專業人員之自主權;三為促進家長之參與權,其中第三
者與本討論主題關係為密切。因此,本文擬從學校的立場出發,首先釐清學校與
社區之關係;繼之探討兩者間合作的現況與困難;最後就實務工作者之立場,提
出學校強化與社區關係之具體作法,就教於諸教育先進。以下分述之:

壹、學校與社區之依存關係
  學校作為一個兒童社會化的場所,應該提供學生在走出親密的家庭之後,和
進入複雜的社會之前,一個可以過渡的學習機會;然而,在普遍偏重智育的教育
環境下,學校仍被認為只是一個教學的專門機構,其服務的對象一般也被限定在
學齡兒童。但是,就系統理論的觀點言,學校是一個與環境互動的開放系統,不
斷與外在環境交互作用以尋求穩定平衡的狀態,社區就是學校的外在環境,隨時
輸入資訊和需求,以形成壓力並促使學校不斷成長。因此,學校與社區應有相互
依存的關係,其理有三:

一、學校與社區有共同的教育功能
  兒童的教育情境必須在現實環境中獲得,學校雖然在教育過程中努力提供良
好的學習環境給兒童,但是,如果社區的文化素質低落、家長的價值觀念偏差、
自然景觀殘破,那麼學校教育的功能也必定大打折扣。因此,提昇教育效果,必
須從學校與社區兩方面著手,使兒童生活的環境能與學習的情境相配合,才能促
進兒童和諧的發展。

二、學校與社區處於相近的地緣
  我國的國民教育採學區制,學校的分佈相當普遍,且深入偏遠地區。學童在
附近的學校就讀,社區中的組成分子除了一般居民之外,大部分是學生家長,學
校對社區民眾的教育活動,不但是社教活動,也是親職教育,因此,在國民中小
學,學校與社區的關係益顯密切。

三、學校與社區有相互為用的資源
  學校是公共財的大投資,因此應由大眾使用(Brown, 1990),這是社區本位
(Community-based)運作模式的基本觀點。其主張學校的教育不能脫離實際的社
區生活,學校資源亦取自社區,由社區「輸入」並向社區「輸出」,學校與社區
的資源共有且互享,這是由社區的立場看學校。反之,就學校的立場而言,社區
也需要學校的協助,在民國八十年修訂的「社區發展工作綱要」中所列辦理事項
,有許多是必須學校配合才能成功的,其中最具體的如:教師的人力資源和學校
的硬體設備支擾。
  綜上可知,學校與社區有其密不可分的關係。站在教育的立場而言,學校教
育與社區教育兩者合則相互增強,分則相互抵消。因之,兩者不但要把對方視為
可運用的資源,更要將對方視為共同工作的夥伴和服務的對象,如此才能摒棄本
位主義,結合學校與社區成為一個血脈相連的生命共同體。

貳、學校與社區合作之現況與困難
  因為在傳統上,學校被認為是社區中孤立的專門教育機構,不但服務的對象
只限於學齡學童,而且為了安全起見,往往藩離高築,久之即與社區形成隔離的
狀態。目前雖因「學校社區化」與「社區學校化」的提倡,情況略有改善,但仍
有下述困難有待克服:

一、觀念上:
 1.一般人仍認為學校是社區的楷模,民眾沒有能力參與教育事務。
 2.社會大眾認為教育所指只是學校教育,學校也以教學為主要目的,對社會行
動無多大興趣。
 3.學校深怕家長太瞭解校務而涉入過深,教師也擔心外力的干預造成困擾。
 4.家長認為辦學是政府的事,孩子交給學校就沒事了,對公共事務無心參與。

二、作法上:
 1.社區民眾或家長參與校務,仍以服務性工作為主,學校並不願意引導家長參
與校務決策和規畫。
 2.部分學校開放校園,造成安全維護上的實質威脅,社區無法組織義工配合改
善。

三、組織上:
 1.學校無專責推動社會教育之社工師,社區之社工人員編制也太少,以致兩者
之間缺乏聯繫。
 2.學校校長或兼職行政人員與社區理事會或地方機關之間,並無職務上之相互
參與,缺少了彼此溝通瞭解的機會。
 3.學校雖然比社區擁有較為堅實的組織結構,但學校終究只是社區下的一個次
級系統,在整合其他次系統上有其困難。
  總而言之,學校與社區之間的合作關係,在觀念上必須更開放,在作法上必
須更務實,在組織上必須更健全,才能獲得進一步的整合與提昇。

參、強化學校與社區關係之具體作法
  雖然強化學校與社區間的關係,必須克服許多學校之外的因素,如:調整組
織結構、增加人員編制、寬籌活動經費等,但個人僅基於實務工作者的立場,對
於學校可單方面努力的部份,提出如下建議以供參考:

一、強化校內家長組織功能
 1.家 長 會:賦予家長會決策功能,協助學校規劃教育活動、解決問題、籌募
建設經費、評鑑活動成效。
 2.親師協會:鼓勵級任導師妥善經營班級親師協會,引進家長擔任助理教師、
處理班級庶務、從事家庭聯絡。
 3.家長義工:建立家長人力檔案,依其能力與意願,分組協助學校做交通安全
維護、校外生活指導、圖書與教具出納、補救教學、認輔行為偏差兒童、美化校
園、水電及課桌椅修繕、資源回收等工作。

二、善用社區各項資源
 1.社團活動:鼓勵地方專業人士或團體認養本校社團,或指導技藝團隊。
 2.鄉土教學:邀請民俗藝人協助教學,參觀地方古蹟、寺廟,訪問社區老人,
與臨近機關學校共設鄉土教材資源中心。
 3.校園建築:充分利用本地特產建材,本地特有飾物,營造本土建築特色。

三、拓展學校公共關係
 1.訊息交流:提供學校出版之各種刊物、行事曆給社區,使之瞭解學校動態。
 2.合辦活動:與社區機關團體共同辦理各項節慶活動、社會服務、鄉土活動、
員工自強活動等。
 3.促進溝通:邀請社區人士參與學校活動,使其瞭解學校的辦學成效與所面臨
的挑戰,增進校內外人際間的互動。

四、充實家長參與能力
 1.親職教育:規畫有系統且適合成人學習的親職課程,利用假日或夜間,以多
元活潑的方式進行親職教育。
 2.補習教育:爭取開設夜間補習教育,帶動社區學習風氣。
 3.諮詢服務:輔導室應設立心理輔導諮詢專線,提供專業性諮詢服務。
  歸結而言,學校與社區間良好關係的建立,雖有賴兩者均本著生命共同體的
理念攜手共進,方能有成。然因長久以來,公共事務之處理,太過於依賴公權力
之介入,以致民眾在面對社區事務時,失去自發的動力。在此情況下,學校仍應
扮演較積極的角色,從鼓勵教師熱心投入社區公共事務開始,繼而帶動家長參與
學校服務和決策,提昇社區民眾的參與意願及能力,才能落實學校社區一體的理
想。
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會主編(民84),學校社區化。臺北:師大書苑。
梁茂森(民79),學校與社區關係之探研。教育文粹,19,69-81頁。
陳奎熹(民84),學校與社區的關係。教師天地,76,18-21頁。
Brown, D. (1990). USA: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Community Education. In
C. Poster & A. Kruger (Eds.) Community Education in the Western World.
N. Y.: Routledge.
--
                    在教育中,
                    我們需要的是遼闊的視野與樂觀的展望,
                    不僅要察覺生命的美與奧妙,
                    更要尊重每一個生命的獨特性!!


--
 * Origin: ★ 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系 BBS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