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語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發信人: iuo@Feeling (曉逸) on board 'Buddhism'
標  題: 三十七道品講義--正語
發信站: 中正大學寂寞芳心小站 (Mon Dec 11 09:50:46 1995)




             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
             卍                                        卍
             卍        三  十  七  道  品  講  義      卍
             卍                                        卍
             卍                        釋  證  嚴  著  卍
             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


             □□□□□□□□□□□□□□□□□□□□□□
             □                                        □
             □       第    三、     正      語        □
             □                                        □
             □□□□□□□□□□□□□□□□□□□□□□


       每個人都應該多注意自己的觀念、思想及語言,而這幾項中最容易犯過、最容易

   造成業因的是口,因為開口動舌是非常簡單的事,不必花用多大的氣力就能輕易地出

   聲說話。我們出聲與人談話時,常會使人改變觀念,若以正語(正當的語言)來引導

   人,可以使人改變觀念,向於正道;設若有一句戲言,或是不負責任的話,很容易導

   人誤入歧途,墮落深淵,而不得自拔,這種言語真是可怕啊!

       所以我們修行,一定要謹慎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開口動舌,必須說正確、負責的話

   ,這就是「正語」───「八正道」中的一種道法。


           『 正  語 ───

              謂  人  以  無  漏  智  慧  常  攝  口  業 ,

              遠  離  一  切  虛  妄  不  實  之  語 ,

              是  為  正  語 。 』


       人必須時時發揮無漏智慧,無漏就是斷煩惱,去掉雜念;能自佛法中得一善而拳

   拳服膺,就稱為「無漏」。

       斷煩惱就像取盆盛水飲用一樣,必須將盆洗淨。有從事廚房工作經驗的人,都知

   道廚房的工作該怎麼做,當食物煮熟要放入鍋子之前,要先洗淨鍋子,則這鍋食物會

   非常衛生、可口。鍋子盛食物,除了必須洗淨外,還必須沒有漏洞。

       斷煩惱、去雜念,就是要先洗淨心地,然後恭聽佛法;聽後要想實際應用,就必

   須沒有漏失,如此清淨又無漏才能受用。所以說,「以無漏智慧常攝口業」的「無漏

   」就是清淨、智慧,修行要修得心靈清淨,也要修得無漏。

       孔子稱讚顏回能「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因為顏回聽孔子的法很少有疑問,也很

   少發問,他能靜靜的聽,用心去思考,然後表現在日常的修養中。只要他聽取一項善

   法,就能謹記於心,守持奉行。

       一般人平時聽法,任憑法師說多少教法,總是一面聽進去,一面漏出來,到底受

   用的有幾句?千言萬語,得不到一句!

       佛陀曾有一偈文:「雖誦千言,不義何益?」雖然你聽很多法,口中也能宣讀千

   言萬法,卻不能實行,那這些道理有何用處?聽而不受用就叫做「有漏」。故佛陀說

   :「不如一語,聞得可度。」───不如聽取一句話,謹記心頭並時時拿來應用,那

   我們這一生就能自度。




        § 杯  子  的  缺  角  不  去  看  它  便  是  圓  的§


       記得台北有位委員,有一次端出一杯茶,杯子稍有缺口,我與她之間簡單的對答

   ,竟能傳遍無數個家庭,使眾人都受用。她說道:「師父,真是抱歉,這杯子缺了一

   角••••。」我回答:「缺角的地方不去看它,整個杯口就是圓的。每個人都有缺

   點,若不去計較缺點,則每個人都是很好的人。」

       這句話不只一人受益,自從傳出去後,每個知道的家庭都能和睦相處,受益無窮

   。

       在家人能聞一知十,而我們修行人到底能聞多少?得多少?佛陀在法華經中有一

   段文句說:

       「一位父親,精通藥理、醫術,他的兒子全身都是病,他幫兒子看病下藥,兒子

   卻不相信自己的父親是高明的醫生,不肯服藥。

       「有一天,這位父親將兒子必須服用的藥準備好,留在家中,然後外出周遊他國

   ,他到了遙遠的國家後,就派人回去告訴兒子說:『你父親已經死在他國,再也不能

   回來了。』這個兒子一聽到父親在遠地命斷身亡,永遠不能回來時,心中無比悲傷。

   此時他才自覺身體有病,醫術高明的父親為他準備藥品,他卻不知服用,全身的病痛

   ,有誰能救治呢?

       「他心焦如焚,於是開始找尋父親為他準備的藥物,找遍了父親的書房,才找出

   這帖治病藥方,他再無疑心,非常珍惜地服用,不久就將疾病治癒,恢復了健康。」

       佛陀在世時舉此例子為譬喻,說明人們都有貴遠賤近的通病,人與人之間相處的

   距離愈近,對方所說的話與所談道理,愈無法體會與了解。大部分的人為了錢財爭生

   拼死,招惹許多煩惱與痛苦,也有許多人在銀行中一天到晚算錢記賬,算得非常厭煩

   ,一點也不快樂,那是為什麼呢?因為他是為別人數珍寶,那些財物都不是他自己的

   !

       有許多傳道者或說法者也和銀行、珍寶店的人一樣,都是為他人算錢、揀珠寶,

   不知自己究竟得到什麼?既然什麼都沒得到,也不覺得歡喜快樂,實在是非常可惜,

   錯過許多時機。

       我們學佛,最主要是希望能在日常生活中藉人事以鍊心───藉人事來警惕我們

   、藉外在形象來教導我們,使我們自我反省、斷除煩惱。我們不知善用人我是非,做

   為修行的工具,反而處處計較,招來全身煩惱,未免可惜。所以,我們必須放掉昨天

   雜念,謹慎於今天的道念,把心思放在舉止行動上,這就叫做「道心」。

       我們平時工作,若是拿起這個、掉了那個,叫做散亂心。拿東西時,若是能輕輕

   拿起、輕輕放下,使周圍的動態環境安詳寂靜,則稱為涅槃。日常生活中的舉手投足

   ,應該輕輕地提起,溫柔地放下,使我們都生活在平和靜定而不動粗的氣氛中,若能

   如此則容易修得「無漏」,若能心常存道念,就能增長智慧。其實,無漏與智慧是我

   們修行的最終目標,若會運用於日常生活上,就能很簡單輕易地修得;若不會善用,

   則這個目標離我們就非常遙遠了。善用者當下即開悟,不善用者,即使經過三大阿僧

   祇劫,還是同樣在迷途中。所以說,我們要勤修無漏智慧。




             § 一  句  戲  言  墮  五  百  世  猴  身 §



       「以無漏智慧常攝口業,遠離一切虛妄不實之語。」───有時我們說一句話也

   會影響「無漏智」的修得,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時時注意,自我警惕,若能得無漏智慧

   ,就能常攝口業。

       開口動舌無不是業,欲不造業,則必須以無漏智慧來收攝口業。口業為重,有時

   候一句戲言、玩笑話語,或是取笑別人,也是會造下不可收拾的因果。

       佛在世時,有一群婆羅門教徒行於樹林、溪邊(婆羅門教的修行方法不是拜火就

   是修水行),這群修水行的外道者,在溪邊的樹林中看到一群彌猴在水邊戲水、在林

   中跳躍,他們心中想著:「人與畜生究竟造了什麼業,而生為人、生為畜生?」心念

   囀動,就互相議論研究。

       這時候,他們遠遠地看到佛陀,威儀莊嚴、形態安詳地延著山路向他們走近。這

   些修水行的外道者立即離開溪邊,來到佛陀的面前,起了恭敬心,也生出疑惑之念,

   他們就提出剛才互相議論的問題來請教佛陀。大家指著彌猴群問佛說:「這些猴是因

   造何業而來?」

       佛陀很安然地回答說:

       「過去無量劫以前,有一位得到無漏智慧與神通的修行者,他在山中修行,在溪

   邊生活,行動非常輕盈。走路離水離地,過河時如行於陸地一樣,輕盈靈巧,走路時

   像風吹雲而過月,無比威儀、無比自在。

       「那時有數百個外道者看到這位修行人,起了嫉妒之心,不但不讚歎他的修行,

   大家還一起開玩笑,說修行者輕盈敏捷、翻山過嶺的行動,好像彌猴登山爬樹一樣。

   一群人邊說邊笑,結果,由於一句戲言,取笑修行者像彌猴,而墮入五百世的畜生彌

   猴群!」

       這多麼可怕啊!我們存心說一句戲言,或是取笑別人,這個因果就累世不得開脫

   。佛陀為這群外道修行者說這段過去生的小故事時,那群彌猴看到佛來說法,本來在

   樹上跳躍不止,聽了佛陀的說法後便停下來,邊聽邊流淚。這足以證明這群彌猴在無

   量劫中受了畜生的身形,是多麼地痛苦啊!

       一句話輕易地說出,竟然招致五百世墮入彌猴身,實在是非常可怕啊!所以我們

   平時說話,必定要慎重其事,絕對不可輕視他人,也不可輕易造口業。學佛,必定要

   以無漏智慧來收攝口業,若能如此,則可「遠離一切虛妄不實之語」。

       我們所說的話句句實話,所說的事,句句負責任,就稱做「正語」;反之則造口

   業。我們的口有四種惡語,即「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我們要好好地、時時地

   為自己所說的話負責,不可妄言、不得綺語、不可兩舌、更不可惡口,日常生活要記

   得放棄昨日的雜念,要謹慎於今日的舉止行動,行茲在茲,時時刻刻處寂靜之境界中

   ,在工作體驗中也必須善加用心,若能如此,則可得到正語及智慧。

--
Ξ Origin: 中正大學寂寞芳心小站  [FROM: 140.120.109.18]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