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本願念佛集12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發信人: bodhi.bbs@bbs.nchu.edu.tw (必墮無間), 信區: Buddhism 標 題: 選擇本願念佛集12 發信站: 興大天樞資訊網 (Wed Mar 13 09:40:56 1996) 轉信站: Lion!netnews.ntu!news.csie.nctu!news.cc.nctu!news.nchu!Pivot 來 源: bodhi.bbs@bbs.nchu.edu.tw (必墮無間) 第十二章 付囑念佛章 –––釋尊不付囑定散諸行,唯以念佛付囑阿難。 《觀無量壽經》云: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 無量壽佛名。 同經《疏》云:從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已下,正明付囑彌陀名 號,流通於遐代。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 向專稱,彌陀佛名。 私云:案疏文有二行,一定散,二念佛。初言定散者,又分為二 :一定善,二散善。 初就「定善」有其十三:一者日想觀,二者水想觀,三者地想觀 ,四者寶樹觀,五者寶池觀,六者寶樓閣觀,七者華座觀,八者像想 觀,九者阿彌陀佛觀,十者觀音觀,十一者勢至觀,十二者普往生觀 ,十三者雜想觀。具如經說,縱令無餘行,或一或多,隨其所堪,修 十三觀,可得往生。其旨見經,敢莫疑慮。 次就「散善」有二:一者三福,二者九品。 初「三福」者:《經》曰:「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 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孝養父母」者,就此有二: 一世間孝養,二出世孝養也。世間孝養者如《孝經》等說,出世孝養 者如律中生緣奉仕法。「奉事師長」者,就此又有二:一世間師長, 二出世師長也。「世間師」者,教仁義禮智信等師也,「出世師」者 ,教聖道淨土二門等師也。縱令無餘行,以孝養奉事為往生業也。「 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者」,就此有二義:一者初「慈心不殺」者,是 四無量心中初慈無量也,即舉初一攝後三也。縱令無餘行,以四無量 心為往生業也。次「修十善業」者,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 ,四不妄語,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嗔,十 不邪見也。二者合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句而為一句。謂初慈心不殺者 ,此非四無量之中慈心無量,是指十善之初不殺,故知正是十善一句 也。縱令無餘行,以十善業為往生業也。「受持三歸」者,歸依佛法 僧也,就此有二:一者大乘三歸,二者小乘三歸也。「具足眾戎」者 ,此亦有二:一者大乘戒,二者小乘戒也。「不犯威儀」者,此亦有二 :一者大乘,謂有八萬;二者小乘,謂有三千。「發菩提心」者,諸 師意不同也。天台即有四教菩提心,謂藏通別圓是也,具如止觀說。 真言即有三種菩提心,謂行願、勝義、三摩地是也,且如菩提心論說 。華嚴亦有菩提心,如彼菩提心義及《遊心安樂道》等說。三論、法 相,各有菩提心,具如彼宗章疏等說,又有善導所釋菩提心,具如疏 述。發菩提心,其言雖一,各隨其宗,其義不同。然則菩提心之一句 ,廣亙諸經,遍該顯密,意氣博遠,詮測沖邈,願諸行者,莫執一遮 萬,諸求往生之人,各須發自宗菩提心。縱令無餘行,以菩提心為往 生業也。「深信因果」者,就此有二:一者世間因果,二者出世因果 。「世間因果」者,即六道因果也;如《正法念經》說。「出世因果 」者,即四聖因果也:如諸大小乘經說。若以此因果二法;阿含者說 聲聞緣覺,二乘因果;方等諸經者,說四乘因果也。然則深信因果之 言,遍普該羅於一代矣!諸求往生之人,縱令無餘行,以深信因果, 為往生業也。「讀誦大乘」者,分而為二:一者讀誦,二者大乘。「 讀誦」者即是五種法師之中,舉轉讀、諷誦二師,顯受持等三師。若 約十種法行者,即是舉披讀、諷誦二種法行,顯書寫、供養等八種法 行也。「大乘」者,簡小乘之言也,非別指一經,通於一切諸大乘經 ;謂一切者,佛意廣指一代所說諸大乘經,而於一代所說,有已結集 經,有未結集經。又於已結集經,或有隱龍宮不流布人間之經,或有 留天竺未到漢地之經。而今就翻譯將來之經而論之者,《貞元入藏錄 》中,始自大般若經六百卷,終于法常住經顯密大乘經,總六百三十 七部二千八百八十三卷也。皆須攝讀誦大乘之一句。顯西方行者,各 隨其意樂,或讀誦法華以為往生業;或讀誦華嚴以為往生業;或受持 讀誦遮那教王及以諸尊法等以為往生業;或解說書寫般若方等及以涅 槃經等以為往生業。是則淨土宗《觀無量壽經》意也。 問曰:顯密旨異,何顯中攝密乎? 答曰:此非云攝顯密之旨,《貞元入藏錄》中同編之,盡入大乘 經限,故攝讀誦大乘一句也 。 問曰:爾前經中何攝法華乎? 答曰:今所言攝者,非論權實偏圓等義,讀誦大乘之言,普通前 後大乘諸經,前者《觀經》以前諸大乘經是也,後者王宮以後諸大乘 經是也。唯云大乘而無選權實,然則正當華嚴、方等、般若、法華、 涅槃等諸大乘經也。「勸進行者」謂勸進定散諸善及念佛三昧等也。 次「九品」者,開前三福為九品業,謂: 「上品上生」中:言慈心不殺者,即當上世中第三句。次具諸戒 行者,即當上戒福中第二句具足眾戒。次讀誦大乘者,即當上行福中 第三句讀誦大乘。次修行六念者,即上第三福中第三句之意也。 「上品中生」中:言善解義趣等者,即是上第三福中第二第三意 也。 「上品下生」中:言深信因果發道心等者,即上第二福第二句意 也。 「中品上生」中:言受持五戒等者,即上第二福中第二句意也。 「中品中生」中:言或一日一夜,受持八戒齋等,又同上第二福 之意也。 「中品下生」中:言孝養父母,行世仁慈等者,即上初福第一第 二句意也。 「下品上生」者:是十惡罪人也,臨終一念,罪滅得生。 「下品中生」者:是破戒罪人也,臨終聞佛依正功德,罪滅得生 。 「下品下生」者:是五逆罪人也,臨終十念,罪滅得生。此之三 品,尋常之時,唯造惡業,雖不求往生,臨終之時始遇善知識,即得 往生。若準上三福者,第三福大乘意也。 定善散善,大概如此文,即云「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是也 。 次「念佛」者,「專稱彌陀佛名」是也,念佛義如常。而今言「 正明付囑彌陀名號流通於遐代」者,凡此經中,既雖廣說,定散諸行 ,即不令以定散付囑阿難流通後世;唯以念佛三昧一行,即使付囑阿 難流通遐代也。 問曰:何故以定散諸行,而不付囑流通乎?若夫依業淺深,嫌不 付囑,三福業中,有淺有深,其淺業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也:其 深業者,具足眾戒,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也。須捨淺業, 付囑深業。若依觀淺深,嫌不付囑,十三觀中,有淺有深,其淺觀者 ,日想水想是也;其深觀者,始自地觀,終于雜想觀,總十一觀是也 。須捨淺觀,付囑深觀。就中第九觀是阿彌陀佛觀也,即是觀佛三昧 也,須捨十二觀,付囑觀佛三昧也。就中同《疏》「玄義分」中云: 「此經觀佛三昧為宗,亦念佛三昧為宗。既以二行為一經宗。何廢觀 佛三昧,而付囑念佛三昧哉? 答曰:既云:「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定散諸行非本願,故不付囑。亦於其中觀佛三昧雖殊勝行,非佛本願 ,故以付囑。言「望佛本願」者,指《雙卷經》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 也。言「一向專稱」者,指同經三輩之中「一向專念」也。本願之義 ,具如前辨。 問曰:若爾者何故不直說本願念佛行,煩說非本願定散諸善乎? 答曰:本願念佛行《雙卷經》中委既說之,故不重說耳。又說定 散,為顯念佛超過餘善,若無定散,何顯念佛特秀。例如法華秀三說 上,若無三說,何顯法華第一。故今定散為廢而說,念佛三昧為立而 說。但定散諸善,皆以難測,凡定善者,夫依正之觀,懸鏡而照臨; 往生之願,指掌而速疾。或一觀之力,能袪多劫之罪愆;具憶之功, 終得三昧之勝利。然則求往生之人,宜修行定觀,就中第九真身觀, 是觀佛三昧之法也。行若成就者,即見彌陀身,見彌陀故得見諸佛; 見諸佛故現前授記,此觀利益最深也。 然今至觀經流通分,釋迦如來告命阿難,使付囑流通往生要法, 嫌觀佛法而不付囑阿難,而選念佛法即以付囑阿難,觀佛三昧之法尚 以不付囑,何況於日想水想等觀乎!然則十三定觀,皆是所不付囑之 行也,然世人若樂觀佛等,不修念佛,此非唯遠乖彌陀本願,亦是近 違釋尊付囑,行者宜商量。 次散善中有大小「持戒」行,世皆以為持戒行者是入真要也;破 戒之者不可往生。 又有「菩提心」行,人皆以為菩提心是淨土綱要,若無菩提心者 即不可往生。 又有「解第一義」行,此是理觀也,人亦以為理是佛源,不可離 理求佛土,若無理觀者不可往生。 又有「讀誦大乘」行,人皆以為讀頌大乘經即可往生,若無讀誦 行者不可往生。就此有二。一者持經,二者持咒。持經者持《般若》 《法華》等諸大乘經也,持咒者持隨求、尊勝、光明、阿彌陀佛等諸 神咒也。 凡散善十一,人皆雖貴,而於其中,此「四箇行」,當世之人, 殊所欲之行也。以此等行,殆抑念佛。倩尋經意者,不以此諸行付囑 流通,唯以念佛一行,即使付囑流通後世,應知。釋尊所以不付囑諸 行者,即是非彌陀本願之故也。亦所以付囑念佛者,即是彌陀本願之 故也。今又善導和尚所以廢諸行歸念佛者,非啻為彌陀本願之行,亦 是釋尊付囑之行也。故知諸行非機失時,念佛往生當機得時,感應豈 唐捐哉!當知隨他之前,雖暫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 開以後永不閉者,唯是念佛一門。彌陀本願,釋尊付囑,意在此矣, 行者應知。亦此中「遐代」者,依《雙卷經》意,遠指末法萬年後之 百歲之時也,是則「舉遐攝邇」也。然則法滅之後猶以然也,何況末 法哉!末法已然,何況正法像法哉!故知念佛往生,道通正像末之三 時,及法滅百歲之時焉。 -- 遍知一切苦,永斷生死流....... i am no bodhi ソ bodhi Ξ Origin: 中興大學天樞資訊網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