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詐不如拙誠」﹖-足智多謀劉子揚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發信人: TACHIBANA.bbs@csie.nctu.edu.tw (五丈大元帥武南公狼刃(男性版)), 信區: history 標 題: [轉貼]「巧詐不如拙誠」﹖-足智多謀劉子揚 發信站: 交大資工鳳凰城資訊站 (Wed Aug 13 09:03:50 1997) 轉信站: Lion!ccnews.nsysu!news.civil.ncku!news.csie.nctu!phoenix 來 源: ind.ntou.edu.tw 作者 TACHIBANA (五丈大元帥武南公狼刃) 看板 sango 標題 巧詐不如拙誠﹖-足智多謀劉子揚 時間 Tue Aug 12 16:49:03 1997 ─────────────────────────────────────── 曹陣營的諸位謀士,最為三國迷所知的為郭嘉、荀彧,再來就是程 昱,看的比較深入的,還會知道賈詡、荀攸兩人,可惜的是,三國 迷們常常忽略了這一位,他就是劉子揚-劉曄。不過,本文我們先 從他的晚年談起,生平的足智多謀擺到後面再看。 曹魏明帝曹叡時期,明帝有意征伐蜀漢,內外的群臣都表示不可以。 劉曄入見明帝和他商議,說可以進攻;出來和朝臣討論,說不可進 攻。劉曄有膽識、急智,總是言之有物。中領軍楊暨,是明帝親信 之臣,也敬重劉曄,當時在持不可攻擊蜀漢意見的群臣中是最為堅 決的,每每從大內覲見明帝出來,輒拜訪劉曄,劉曄就分析不可攻 擊的原因。後來楊暨隨從聖駕到天淵池,明帝談論征伐蜀漢之事, 楊暨懇切地勸諫。明帝說:「卿是書生,哪裡知道兵事﹖」楊暨謙 讓地辭謝說:「臣出身於儒生之末,陛下拔擢臣於諸精英之中,立 臣於六軍之上,臣有微薄的心思,也不敢不盡言。臣的話誠然不足 採信,侍中劉曄是先帝(曹操、曹丕兩世)的謀臣,也常說蜀漢不 可進攻。」明帝說:「劉曄和我說蜀漢可以進攻。」楊暨說:「可 以召見劉曄和臣對質。」詔令召見劉曄到,明帝詢問劉曄,劉曄始 終不說話。後來單獨見劉曄,劉曄責備明帝說:「征伐別人的國家, 是重大的謀略,臣得以參與這重大的謀略,常恐懼在夢話中洩漏, 增加臣的罪行,哪裡敢向別人談到﹖兵者,詭道也,軍事行動尚未 發動,百般隱密也不厭倦。陛下公開談論它,臣恐懼敵國已經聽 聞。」於是明帝向他謝罪。劉曄覲見後出來,責備楊暨說:「釣魚 者釣中大魚,則放線而任隨牠,必須等可以制服後才收線,則不會 失敗。人君的威嚴,豈只是大魚而已﹖你實在是個正直的臣子,然 而計略不足以採行,不可以不仔細思考。」楊暨也向他謝罪。劉曄 是如此地能夠應變顧及兩方。有人憎惡劉曄,和明帝說:「劉曄不 盡忠,是善於窺伺皇上的意向所趨而迎合。陛下請試著和劉曄談論, 都違背自己心意來問他,如果都和問的意見相反,這是劉曄常與聖 意相合。相反地都和問的意見相同,劉曄的實情必然無所遁形。」 明帝如此試驗,果然探得實情,從此疏遠劉曄。劉曄因而發狂(精 神恍惚),被外調為大鴻臚(劉曄原來的侍中是皇帝左右大臣), 因為憂慮而死。 以上的記載出於三國志劉曄傳,裴注引晉傅玄著的<傅子>。傅玄 說:「俗語說:『巧詐,不如拙誠(再靈巧的詐騙,也不如笨拙的 誠懇)』,我實在相信了。以劉曄的精明智慧,權謀計策,如果堅 守道德正義,以忠實誠信行事,古代的上賢,哪裡能超越他﹖而獨 獨信任才智,不和世人相往來,於內不推心事上,於外被世俗所困, 最後不能安保自己於天下,豈不可惜﹖」 很希望有同好能和小弟討論這個事件,給小弟指正。關於劉曄以大 魚譬喻的一段談話,我們想這可不可能是劉曄有阻止明帝伐蜀漢的 心意,只是時機未到,暫時不要冒犯聖意﹖ 這次記載出於<傅子>,<傅子>中另有記敘,當年太祖曹操攻克漢中, 劉曄進言攻蜀,太祖不願意;七天後蜀地投降的人說:「蜀中一天 之內發生數十次驚擾,劉備雖然斬殺鎮壓仍不能安定。」太祖問劉 曄說:「如今還能攻擊不能﹖」劉曄說:「如今(蜀中)已經稍微 安定,不可攻擊。」資治通鑑引用這些寫入。柏楊先生認為,短短 七天,蜀地不可能就從可以攻擊變成稍微安定,劉曄這並非就事論 事的建議,而應該是了解曹操已經怯戰,給曹操台階下。我們覺得 奇怪,怎麼這兩次對劉曄工於心計的記載,都是出於<傅子>﹖ 然而,<傅子>中又有記載:昔日太祖爭辟劉曄、蔣濟、胡質等五人 (另外兩人沒有記載),試其才能後,以其他四人為縣令,劉曄為 心腹,若有疑難之事,以書與劉曄請益,一夜數十,足見其重;劉 曄一見魏諷、孟達,便知其日後必叛;見孫權稱臣,度其必不久居 人下,皆如劉曄所策;以及傅玄對劉曄「若居之以德義,行之以忠 信,古之上賢,何以加諸﹖」的極度認可,我們覺得<傅子>中也應 該沒有捏造對劉曄不好的批評,更何況引用了一百五十六種史獻為 三國志做注的裴松之先生,也沒有對<傅子>中的記載提出任何的質 疑,我們覺得<傅子>中的言論,必須說是十分持平的。 劉曄重要的獻策,史上有記載的如下(我們說「重要的」獻策,是 因為劉曄長久以來就是太祖、文帝、明帝的左右腹心,若有事主上 必會向其諮詢,不能一一記載,所以史上有記的是較為重大的): 劉曄獨勸太祖涉險伐廬江山賊陳策,太祖採用,克。 劉曄於下漢中後勸太祖進伐蜀地,太祖不用。 劉曄獨料劉備必興兵為關羽報仇。 劉曄獨勸文帝乘孫吳抵禦劉備時伐吳,勿受吳降,文帝不用。 (<傅子>中另有劉曄勸文帝勿拜孫權為吳王,文帝不用。) 劉曄在孫吳不再敬奉曹魏,文帝興兵伐吳時,獨料孫權必不親出抵 禦魏師,果然,魏師旋退。 劉曄在公孫淵奪公孫恭位時,勸明帝早圖,不用,公孫淵後果叛。 我們看這些記載,並不能證明劉曄的「善伺上意所趨而合之」。 三國志劉曄傳中有載:「曄在朝,略不交接時人。或問其故,曄答 曰:『魏室即祚尚新,智者知命,俗或未咸。僕在漢為支葉,於魏 備復心,寡偶少徒,於宜未失也。」我們懷疑劉曄只是不花時間交 際,遂為俗人所間得此禍。 就算劉曄真的伺上意所趨而合之,難道不是加強領導者的意向,使 其行事更加果決有信心嗎﹖況且,如平行線兄所說,曹操眼光如此 銳利,倘若司馬懿「鷹視狼顧」,絕對會加以剷除,那麼如果劉曄 只是個善伺上意所趨而合之的小角色,曹操雖然是用人不論其私德, 但是沒有才華的話,不要說用為腹心,根本休想留在曹操身邊。 然而我們仍要懷疑,倘若劉曄胸懷坦蕩,那又為何會在調為大鴻臚 後發狂﹖我們只好作一種揣測,劉曄晚年也逐漸退步,鑑於在太祖、 文帝兩朝進言常不被用,劉曄決定改變作風;而他對明帝與楊暨的 兩面說詞,還是有被冠上欺君之罪的危險,因為他是身於專制時代。 所以他的失敗仍然是咎由自取。以上的說法十分粗糙,希望有同好 來補強,謝謝。 -- 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此其張嶷、潘濬之謂歟﹖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