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教改 迎接教育 作者 曾志朗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發信人: kikik.bbs@bbs.cs.nthu.edu.tw (.......), 信區: education
標  題: 告別教改 迎接教育 作者 曾志朗  
發信站: 清華資訊(楓橋驛站) (Sat Dec 29 21:26:59 2001)
轉信站: Lion!news.nsysu!ctu-gate!news.nctu!newsfeed.nthu!news.cs.nthu!maple





曾志朗 


一九八三年,當我初到北京時,在天安門廣場上,
看見一大群身著藍色工作服的青年,叼著一根煙,面無表情,
雙眼瞪視著遠方天際的某一點,一蹲好幾個小時,一動也不動。
我看著他們的眼神,卻看不到他們的靈魂。這令人震撼的一幕,
在我心中十幾年難以磨滅,常讓我思考著:
我們到底要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我們希望教出什麼樣的學生?


在二○○一年教改總檢討會議的前夕,
我不斷想起這一段十幾年前的往事。
也是十幾年前,台灣民間首度發出教育改革的聲音,
一些知識分子、家長、老師開始反省並且
企圖改變台灣僵化的升學教育。
這樣孤獨的聲音在民間經過幾年的努力,才轉為政府實際的行動,
以中研院院長李遠哲為首的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提出了一份教改總諮議報告書,
教育部據此而規劃了十二項教改行動方案,
這行動方案執行至今已五年。

任何行動方案經過實際落實後,有些會有較完好的結果,
但也一定會出現落差,需要作些修正和調整,
加上社會各界對於執行的過程和成果,
有反對、有支持、有建議、有疑惑,
這些聲音持續從基層反映上來,作為全國教育的主管單位,
我們有必要作一個總體檢,找出過去幾年教改的優缺得失,
重整腳步,以作為下一個階段教改的依準,最重要的是,
如果一個系統不知道自我檢討,那個系統是會腐爛的。
二○○一年的教改總檢討會議的意義正在於此。
這個檢討會對我個人還有個更重要的意義,
那是接任教育部長的我,交給前部長林清江的一個成績單。


教改十年 給林一張成績單

  
我從美國回到台灣教書、作研究,是因為林清江部長的一通電話;
我接任教育部部長,很大原因也是為了接續林部長的遺願。

十年前的一個深夜,半夜兩點多,我躺在加州家中,
已經熟睡的我被電話鈴聲給吵醒了,電話那端,
林部長簡明扼要地問我,「聽說你一直很想回國作些事情?」
然後誠心邀請我回國籌設心理系所,
當時我因為一些連我自己都不很明白的原因,
幾次回國的機會都因為安全問題不了了之,
因此對於林部長的「大膽」暗自佩服。
隔天正好是感恩節的連續四天假期,我匆匆打點行李,
買了機票就趕回台灣,隨即轉往嘉義民雄的中正大學預定地。
兩百多公頃大的甘蔗園,除了一棟致遠樓、一座寧靜湖外,
空無一物,但我們站在虛擬的中正大學裡卻相談甚歡,
聊得十分投機,我們的共識是在南台灣建立一個
以認知科學為主軸的人文與社會科學。


交換理念 碰撞出熱情火花

  

獨特、創新、前瞻,是中正大學建校的理念。尤其在林部長
「一切為教育」的辦學原則下,中正大學所有的建物沒有留下一個名字或題字。

有些人疑惑,個性嚴謹的林部長碰上率真的我,
卻能合作愉快、相處融洽。這大概是因為他容忍我的不羈,
當然,我也享受他的穩健、認真。第一次聽到他唱歌,
我就被嚇了一大跳,那是我們到中正大學的第一年,
師生在荒涼一片的校園裡共度第一個中秋節,
學生們起鬨要校長唱歌,林部長也不扭捏,
咧著他的招牌笑容開口唱道,「青海的草原,一眼看不完……」,
害得我差一點從椅子上跌下來。其實,對教育的熱情,
才是我們能碰撞出火花的原因吧!我們經常討論、
交換彼此的教育理念,他尤其樂於聽我從認知心理的研究角度,
談教育,談教學、教材、課程等教改問題。

在我和林部長互動的六、七年當中,如果不是學會他如何
在台灣委婉的會議文化中,有效地主持一個會議,
我不敢接任何台灣的行政工作。我的直率真言,
是優點有時候也是弱點,就職至今半年,每當我遇到困難,
感到非常煩躁不安的時候,我都會想想林部長的事緩則圓,
想想他將如何處理,然後要求自己要學習忍耐,
不要與別人衝突。因為,我來到教育部,
無非是希望完成我們許多共同的教育理念,協助他完成沒有完成的夢想。


這兩年,我們在壓力和反對聲浪中,全力推動這十二項方案,
在部內同仁通力合作下,幾乎將林部長生前想推動的教育政策都推動了。
教改的成效是需要累積,才能體現出來的,所以,
我有責任持續推動既定的政策,並且隨時檢討它的優缺得失。
但無論是九年一貫或者多元入學,這些體制上的改革並不是教改的核心,
它們都只是在建立一個良善的教育環境的架構。
教改的真正核心應該在於塑造學生的精神面貌,它的思考在於,
我們到底要訓練出什麼樣的學生?


落實概念 讓孩子找到定位

  
我始終認為,我們的教育並沒有體現出台灣的文化內涵,
要建立我們孩子的靈魂,就必須要給他們歷史文化的根。
台灣身為海洋國家的一員,應該是充滿冒險與多樣性的海洋文化。
改變,就是讓我們的孩子不再是一元、靜態、
被動參與、專門找尋標準答案的「大陸」思維,而是擁有多元、
動態、主動參與、永遠在找新的答案的「海洋」思維和魂魄。

兩年來,部裡陸續推動「閱讀、生命、創造」三個活動。
推動閱讀,是希望我們的孩子建立閱讀的習慣,培養豐富的常識。
推動生命教育,是希望我們的孩子在尊重生命的同時,
既體認自己的潛能,也尊重別人的價值,不僅了解自我實現的可能性,
也建立多元能力的概念。在這兩個基礎下,發展他們的創造力。
這三個運動背後的深沉意義,其實就在於推動教育精神層面的改革。
總結過去兩年的教改成績,我們告別了一個時代,
另一個新階段就要開始。精神上我們依然傳承著林部長對於教育的理想,
卻又不得不向林部長說再見,這實在是一種矛盾的心情。

雖然經過這幾年的教改,我聽到很多人在問,教育能作些什麼?
這些人當中,有些是熱情尚存但挫折不斷,不過,
大部分則是充滿無力感。我有一些心底話想說,
教育能作的可能很少,但最重要的就是堅持。
只有堅持,才能落實教育的理想。我相信,教育工作者對教育的堅持,
在動盪的世界中,是一股穩定社會的力量。我也會堅持到底,
讓多元能力的概念落實在校園中,
讓我們每一個孩子都能找到他的位置和價值。

今天,是林清江部長逝世兩週年,僅以此文紀念這位教改工程大師。




--
※ Origin: 楓橋驛站 ◆ From: 61-224-52-160.HINET-IP.hinet.net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