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眾生教化理念在現代教育上的意義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資料來源:http://ccbs.ntu.edu.tw 題 名:佛陀眾生教化理念在現代教育上的意義 作 者:南後男撰 日 期:1994 .05 出 版 者: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出 版 地:台北市 資料類型:碩士論文=Thesis(M.A.) 中文=Chinese 館 藏 地:政大社會科學資料中心 (索書號: 3.16 8304) 本書目次: 一、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二)研究方法與架構 (三)研究範圍與名詞解釋 1.研究範圍 2.名詞解釋 (四)註釋 二、佛陀的時代與思想背景 (一)社會的變動 (二)佛陀思想的背景 1.吠陀的文學 2.奧義書的自我哲學 (三)佛教之興起 1.階級理論的打破 2.思想的複雜性及知的變化 (四)註釋 三、佛陀眾生教化的基本教義 (一)四法印 (二)緣起論 (三)四聖諦 (四)八正道 (五)註釋 四、佛陀眾生教化的理念 (一)佛教的平等觀 1.平等的教團及有教無類 2.慈悲的精神及關懷一切眾生 3.平等、慈悲理念在教育上的意義 4.註釋 (二)倫理、道德的理念 1.戒律的種類 2.個人道德行為的準則 (1) 五戒 (2) 八關齋戒 (3) 十善戒 3.家庭之倫理 (1) 父母、兒女之間的倫理 (2) 夫婦之間的倫理 (3) 主從之間的倫理 4.社會的倫理 (1) 師長與弟子之間的倫理 (2) 個人與親族、朋友之間的倫理 5.註釋 (三)合理、客觀的教化 1.教化內容的合理、客觀性 2.佛陀教化弟子之方法 3.註釋 (四)實踐修行之項目 1.三十七道品 2.四無量心 3.四禪定及四無色定 4.六波羅蜜 5.註釋 五、佛陀眾生教化的教育的意義 (一)佛教的人性與行為論 1.佛教之人性觀 2.人的行為之理解 (1) 業 (2) 人的行為與三性 (3) 煩惱 3.註釋 (二)佛陀眾生教化之目的及教育理念 1.眾生教化之目的 (1) 個人之人格完成 (2) 眾生教化及淨佛國土的建設 2.佛教的教育理念 (1) 道德教育 (2) 心性教育 (3) 知識教育 3.註釋 (三)佛陀眾生教化的內容及教材(教育內容及教材) 1.佛陀眾生教育內容的涵義 2.佛陀眾生教育內容的特徵 (1) 教育內容的(豐富)多樣性 (2) 教育內容有層次、可驗證 3.教材、課程之多樣性 4.註釋 (四)佛陀眾生教化之方法及其意義 1.眾生教化之方法 (1) 神足教化 (2) 言教教化(說法教化) 甲. 韻文、散文 乙. 譬喻法(avadana) 丙. 因緣談(nidana) 丁. 問答法(對話法) 戊. 轉意法 已. 對機說法(隨機說法) (3) 訓誨教化 (4) 啐啄和格外 2.眾生教化方法之意義及特徵 3.註釋 (五)最理想的教師--佛陀 1.佛教理想的教師--善知識 2.佛陀的人格特質 (1) 十力 (2) 四無畏 (3) 三念住 (4) 慈悲 3.佛陀的諸稱號與教師特質 4.註釋 六、結論 (一)結語 1.人性觀 2.教育之目的 3.實際之教育 4.教育之方法 5.教師觀 (二)佛陀教育之特色與在教育上之啟示 1.佛陀教育之特色 2.對教育的啟示 (三)註釋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