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欣賞與知識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發信人: Niya (小可), 信區: beautiful_art 標 題: 藝術欣賞與知識(一) 發信站: 田寮別業 (Wed Dec 18 00:05:43 1996) 【藝術欣賞與知識】 常有人以為要懂得很多的藝術知識, 才有資格談藝術欣賞, 這是偏差的。 不喜歡藝術的人, 不太接觸藝術活動, 就如同不愛喝咖啡的人不會跑到咖啡館 一樣自然。愛藝術的人對於藝術, 就好像海棉到處吸著水, 喜歡就是喜歡, 喜 歡不必非懂得藝術知識不可。喜歡一片大好風光的人, 是因為這片大好風光, 和我們心靈有著難以言宣的情感鉤連, 我們不會因為不知道這片風光的地理知 識----例如山岩的成份、水裡的含魚量、積雪的類別, 而阻斷了這個情感的牽 連。 欣賞應是基於一種自發的喜愛, 而不是受到個人知識的強力引導。懂了一大堆 關於藝術的知識, 並不代表就是自發的喜愛。一個對藝術有真正喜愛的人, 並 不會炫耀搜羅來的瑣瑣碎碎的藝術知識, 更不會為了搜羅這些瑣碎的知識而疲 於奔命, 那是會干擾到喜愛的清心。真正有心於藝術史和理論研究的, 自有一 套行事的原則。不可能把藝術知識與藝術欣賞混為一體。喜愛欣賞藝術品的人 多少也會得來一些片段的知識, 那只是副作用, 不是主題。喜歡藝術的人, 在 他有了豐富的審美經驗之後, 確實能『懂』藝術, 這種『懂』, 不是懂藝術知 識的懂。這是情感鉤連深入協調的『懂』, 是深入領會的『懂』。 藝術知識可以幫助人進入情感鉤連的世界, 但是那畢竟是小路, 也許還行不通 。若要走大路, 唯有從審美經驗著手, 從感覺的世界裡進行。 畢卡索的畫, 價值很高, 以他那幅『鬥牛場一角』為例, 有的人看了, 也許會 說:「這幅畫我懂。」懂什麼呢?他就說:「這是畢卡索在1960 年作的油畫, 題 名Bullfight Scene , 畫長一百九十五公分, 高九十七公分, 現在為日本一私 人所收藏。」如數家珍的言詞, 想必會使在場眾人瞠目咋舌。他所說的這些資 料可以做為發展學術研究的點點滴滴的原料, 但是如果賞畫的時候, 他如若搶 著說這些的話, 卻顯出他只是個無法享受與欣賞的書蟲、資料蟲。他懂的不是 畫本身, 而是畫以外的枝枝節節, 他說的這些都是不折不扣的瑣碎藝術知識。 我們知道: 如果沒有開闊遠大的心靈來貫穿知識的話, 終究不能成其好, 如果 不能有效的進入審美世界, 這些知識就如同廢料了。 又有另一人因平日很少接觸這樣的畫, 對種種有關的藝術知識又從未聽聞, 因 此, 他可能在看了這幅畫後會說:「 實在看不懂。」客關因素的種種約束, 使 他只能在粗淺或耳熟能詳的生活層面上禁錮著, 不容易體會到心靈深處與外界 深入鉤連的精采世界裡。 現在, 我們甩開腦海中浮沉不定的各種觀念。我們單單集中精神來觀賞這幅畫 , 就好像我們被俊男美女吸引而專心的瀏覽一般。什麼是我們眼中的俊男美女 ? 在這幅「鬥牛場的一角」裡只有像鬼的人頭, 何來俊男美女? 有! 我們的俊 男美女是這幅畫裡的造形與色彩。 只要看著它, 並去感覺造形與色彩的趣味, 這是欣賞的主題。如果你覺得它不 怎麼樣, 就不必看, 以後再看, 直到你體會出更深入的感覺。感覺那造型與色 彩有沒有趣味, 就牽涉到畫者的傳達能力與觀者吸收能力的問題。而這吸收能 力以就是品味能力。這品味是心靈的活動, 是內在經驗, 是無法讓人知道的。 有沒有趣味, 是只有自己才知道。 國人比較熟悉繪畫, 看到敦煌的「渡海天王圖時」, 說『看不懂』前一幅畫的 人也許會說:「 這幅我就看的懂了。』他所謂的『懂』, 事實上是因為這幅話 裡的人物造形是耳熟能詳的, 是不出以前所有審美經驗之外的。這樣的耳熟能 詳也許也可以產生共鳴, 但其中情感鉤連的深淺則有各層次的差異了。 在我們的教育裡, 通常較能接受『像真的物體』的匯畫, 而其他林林總總傳達 的主題, 大都只有陌生感。唯有多去感覺各種型態的造型與色彩, 才能突破藩 離。 所謂的個種型態的造型與色彩, 並不陷於藝術品裡, 而是充滿在我們的人生經 驗裡。例如我們剛剛提到的大好春光, 在這一片大好春光裡, 就有生生不息、 綿綿密密、水乳交融的造型與色彩的組合。我們周糟哪一樣東西沒有造形色彩 ? 又有哪一樣東西的造型與色彩跟周遭不發生關連? 躺在床上可以看到天花版 上的水漬、紋路; 出門可以看到斑駁的灰牆、公車的造型色彩以及大人小孩的 造型與色彩。到處都是造型與色彩, 閉著眼睛回憶往事或幻想未來, 睡覺時做 起南柯大夢, 這些東西裡有哪一物離開了造型與色彩? 我們應注意, 黑色、白 色、灰色也是色, 也是色彩。 再進一步說, 這人生裡的造型與色彩也並非全然可以抽離而獨立的, 他們和人 的主關意識有相當密切的關聯。例如我們悲傷和快樂的時候, 對外界的景物會 產生差異很大的感覺。這主觀意識更主宰了我們對造型與色彩的好惡與取捨。 一個人對於造型與色彩的好惡和取捨愈是微妙, 愈是敏感, 感受愈是深刻。 一個人藉用造形與色彩來傳達他的意念, 而成為美術品, 這其中如果對人生的 種種因素無深刻的體會感受的話, 就不可能有豐富的內涵。沒有內涵的美術品 就好像是一具假面具, 這假面具也附加了造形與色彩兩者, 而造形與色彩裡包 裹的是空殼子, 或是有內涵的東西? 就需要長久審美所養成的品味能力來偵測 了。 有人可能會誤以為, 歷史知識可以幫助欣賞。看到周文矩的『琉璃堂人物圖』 時, 他也許會說:『 因為我們知道爭國古代文人的生活狀況, 所以我們才有更 進一步的欣賞。』這裡所謂的『進一步的欣賞』是對這幅畫裡的故事性而言。 有文史上的知識, 可以在這畫裡的故事找到故事性的共鳴點。但是我們要欣賞 的是畫裡的造形色彩, 是繪畫性的(而非故事性的)。如果一個人對造形色彩 極敏銳, 但他毫無接觸關於中國古代文人生活的知識, 他同樣可以深深的享受 繪畫性的美, 而完成欣賞的心靈活動。 我們多年已養成在欣賞的時候首先在心裡引出這樣的問題:『畫的是什麼?』『 是什麼故事?』這些屬於知識的問題之所以或多或少會干擾到我們欣賞的直覺對 待, 是因為我們不能純欣賞的緣故。 遇到抽象的畫作, 我們內心屬於知識的問題可就更迷惑了。這樣的畫逼使我們 不得不放棄內心的問題, 而改以對它直接的觀注, 否則它將永遠和我們無法交 會。它以繪畫性的頻率傳達出它的語言, 我們就得以繪畫性的頻率來觀注, 才 能收到它的訊息。 我們聽音樂, 很能以音樂性的頻率來傾聽, 當一個音一個音傳送出來時, 我們 不會心想:『這個音是什麼?』『這個音代表什麼事物?』 對待繪畫, 我們當然 也要用這種態度。 (節錄自「藝術欣賞與知識」) -- Te se mper amo ﹎ ﹎ ﹎ ﹎ ﹎ ﹎ ﹎ ﹊ Vernie -- ☆ [Origin:椰林風情] [From: ccsun30.cc.ntu.edu.tw ] [Login: **] [Post: -16]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