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會館推出「佛教藝術之美系列講座」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中國時報   藝文   871214 

時報會館推出「佛教藝術之美系列講座」 

 【記者陳希林台北報導】延續去年年初在台北、台中及高雄等地舉行的「慈悲智慧:藏傳佛教文物展」熱潮,明年一月中旬起將有近一百五十件來自承德的清朝皇室供奉佛像在台北市鴻禧美術館展出。 

 本次展出的文物包含佛像及法器,都是放置在承德避暑山莊的清朝皇室用品,自都有特殊的意義與來源,頗能代表清代佛教藝術的美學形式。因此,中國時報時報會館的「藝文教室」也將自本月廿三日起,邀請多位知名學者進行「佛教藝術之美系列講座」,配合展出的內容進行講解。 

 參加講座的有「西藏生死書」的譯者鄭振煌、觀想文物藝術中心負責人徐政夫、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所長林保堯、藏傳文物工作者張宏實、南華管理學院教授林谷芳及文化大學教授陳清香等人。 

 學者們將針對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的交流、佛教文物的欣賞、佛像藝術風格的演變及服飾配件、佛寺建築與佛像等不同的角度,向喜愛藝術文化的人士說明佛教藝術的內涵。 

 林谷芳以藏傳佛教造像與修持的關係為例指出,西藏人製造佛像時,並不全然考慮佛像的美學,更重要的是造像在修持系統中所衍生出來的意義。因此,欣賞密宗佛像時,不能單純從審美或人格的投射等角度來思考。 

 密宗佛像的腰身很細,林谷芳說這就是「心氣不二」的反映,也就是說只要屏氣,心神自然不會紛亂。又如憤怒金剛,作用在降魔,其冠冕上有五個骷髏,就代表「貪」、「嗔」、「痴」、「慢」及「疑」等五種不好的「無明」。 

 但依照密宗的修持,這五種「無明」可以經過修煉,轉換成正面的能量,依序就是「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大圓鏡智」及「法界體性智」,把五毒化為五智,也就是達到無所疑的境界了。 

 林谷芳說,密宗喜用銅佛,取銅質堅硬之精神;而佛像的造像,意在引起膜拜者的心中產生一種生命的情境,因此有的造像見之心中即生慈悲,有的看了有生氣。他認為一個唐卡就是一部經典,故觀者不應該只把他當成一尊尊的造像,更要當成一部活經典來看待。 
  時報會館的「藝文教室」自即日起接受「佛教藝術之美」六場講座的報名,詳情可洽(○二)二七九三六○○○轉一三○一或一三○二。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