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知足的畫家──奚淞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發信人: Bodhi@Lion (星月菩提) on board 'art'
標  題: 恬淡知足的畫家──奚淞 - 211
發信站: 獅子吼站 (Thu May  3 16:16:39 2001)

[ 本文轉載自獅子吼站 Buda-humanity 版 ]
[ 本文原作者為: bachida ]

                     人生雜誌211期  

                                                            秦就

     奚淞,這位以畫白描觀音的著名畫家,始終恬淡知足地過自己的日子,
其生活哲學歸功於佛陀的啟示──唯有對現代文明做深度的反省,才能覺
照內心深邃的不足之感。                                              

      一般人大都認為一旦景氣差,收入變少,就無法好好過日子,然而一個
懂得知足常樂的人並不會如此認為,其中,畫家奚淞就是一個最好的例
子。 同時也是文學家與資深編輯人,近年來僻居於新店中央新村旁的幽
靜巷子裡,鮮少與外界來往,卻始終恬淡知足地過自己的日子。日子對
他,可說是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就像他從前在法國留學時,一只童子軍
露營用的瓦斯罐、一個小鍋子,就可以煮飯吃。所以,奚淞一直都能適應
簡單的生活,也喜歡過簡單的生活。

       分享與放下的哲學 畫室中有幾幅他所畫的油畫連作,不過幾棵樹,
卻描繪出佛陀的一生,因為這些樹是佛陀誕生時的阿輸迦樹、成道時的菩
提樹、涅槃時的娑羅雙樹。這些油畫,似在訴說奚淞對佛陀的信仰。 奚
淞說,佛陀的故事令他感動。他提到佛教所謂的「八苦」之中的「求不得
苦」,就是因為有不足之感這個久遠、深邃的驅動力,就像無始以來我們
身體的DNA一樣,一直追隨著我們。佛法針對這一點,有著深沈的反省,
也提出具體而實際的解決之道。 

        其實,古代中國人也有知足的智慧,方法是和別人「分享」。奚淞憶
起年輕時,深愛蘇東坡的〈前赤壁賦〉,文中說:「且夫天地之間,物各
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
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
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他感性地說:「原來這世界是物各有主的,如
果能和別人分享,這世界像無盡藏,這種想法和知足常樂的精神是相應
的。」 此外,「放下」也是一個方法,他舉南洋人捕猴子的故事為例,
就是在椰子殼上挖一個小洞,把裡面的椰肉淘空,再放進各種猴子愛吃的
食物,等猴子伸手進去抓取,手因抓取食物而無法拿出來,終於不願「放
下」而被捕猴人活捉。 

      在此,他特別推崇聖嚴法師的處事四態度: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
放下它,是面對不足時一個很重要的方法。不足之感所創造的文明 奚淞
對於文明有深度的反省,他覺得人不需隨著宣傳廣告而隨波逐流,因為一
個知足的人,隨時都可以過得很快樂,不需追著流行跑。因為他清楚地覺
知,什麼是需要的,什麼只是想要的。 「試看滿街的人為什麼在跑?因為
每一個人都在追求一些東西,而所有人的不足之感合起來創造了人類文
明,但這個文明本身是絕對顛仆不破的嗎?」奚淞認為,其實這個文明潛
藏了很多問題,為了解決不足之感,小則犧牲自己、別人,大則甚至破壞
地球、掀起戰爭。 

       他接著舉一部德國電影中的情節,說明現代文明失控的情形:有人隱
居在深山野地裡,人們問他為什麼要離群索居?他說這個世界的文明像一
部失控的火車,連躲的地方都沒有,只能往後火車廂去,因為眼見火車要
開向懸崖。 「我們整個生活環境處在這樣的一個急流之中,就是我們要更
多、更好、更成長……,」他的眼光停留在書架上黑白影片時期的明星
說。所以,我們若回去看二、三十年前的老電影,可能會覺得怎麼步調會
這麼慢?怎麼如此溫和?恐怖片都演了半個小時了,卻一點也不感覺恐
怖。這是因為整個官能世界在昇高,甚至推到一種失控的狀態。到今天,
沒有沾染暴力或色情的電影,便幾乎難以成為商業電影。 

       現在藝術家被認為是一群感情強烈的人,但奚淞認為,希望藝術更強
烈是近代的觀念,因為藝術家被賦予需要更刺激、更感動的使命。問題
是:感動過後又會感到不足,藝術家只好一直往這個方向飛奔,藝術成了
不足之感的反映。 知道這些後,為什麼奚淞仍然作畫不倦?因為他把作
畫當作一種修行,藉著這個驅動力,逐漸地放下,這就像用一根刺去挑掉
肉裡的另一根刺一樣,把刺挑掉後,手裡的刺就可以放下。「我只能借用
這種生命的驅動力,繼續往前學習,在學習的路上分辨出什麼是執著、不
足等。」 

       他說自己知足常樂的生活態度,主要歸功於佛陀的啟發,為我們指出
一條「中道」之路。佛陀教導我們如何去瞭解、觀照內在的不足之感,以
及生命中必須面對的苦惱,如果我們能一一如實地去觀照,就能調御不足
之感這種生命的趨動力,和它和平共處,並使它和自己達到一種平衡。奚
淞以他的修行經驗和我們如此分享。

--
Ξ 獅子吼站 版面介紹:                                          cbs.ntu.edu.tw
 佛教X檔案 - 用科學的態度探索科學的死角                          BudaXfile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