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在公共藝術所扮演的角色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發信人: Angelalin@niabbs (jaguar), 信區: newsletter
標  題: [No,10 官渡副刊] 雕塑在公共藝術所扮演的角色
發信站: NIABBS (Mon May 10 10:36:43 1999)
轉信站: niabbs

◎董振平

公共藝術的本質是考慮與人的關係,藝術家的作品品質固然重要,但
卻不能因為你是藝術家就可以大玩你個人絕對主觀思想色彩。你還是
要考慮所在地域的屬性與人文背景,然後以一個所謂實用機能作為出
發點;讓老老少少都可以在這裡找到了一份輕鬆與自在。

公共藝術是一般民眾透過主辦單位提供營造的藝術空間,毋須花錢即
可欣賞、觀察、感受的藝術,本質上它就像個戶外美術館。想想看,
有經濟能力的人可以花錢看表演、聽演奏會、逛美術館、甚至購買典
藏藝術品,但是無閒、沒錢去享受這些社會資源的人,公共藝術不就
變成最豐富、活化的文化據點。它不僅是美麗的裝飾圖騰,更可藉由
美術活動達到其改變社會、教育群眾的本質。

因此,西方社會從早期教堂壁畫、美術館典藏品,到後來頗具民主氣
息的公園,均顯示公共藝術傳承的歷史,是以公共藝術絕非玄學。至
於在呈現的地點上;除了公共場所外;像美術館、公園、廣場、街道
、特定地點,尤其學校,更是重的教育展現場所。

回歸社區民眾的基本前提╱公共藝術不應該流於藝術家個人的表演舞
台,而應該回到以社區民眾為基本的前提之下。公共藝術必須具備幾
個基本條件;第一,它是要契合主題的;第二,是要顧慮安全性;第
三,要在極短的時間內抓住理解的目光。

雖然藝術創作是藝術家個人酸甜苦辣的切身體驗,但這些作品均是經
過心靈激勵的交戰奮鬥下衍出的個人最高藝術目標,更何況藝術家也
是創造社會的一份子,透過他們的藝術品反映了純真事實或是理想中
偉大的社會自然現象。

比如存在主義雕塑家傑克梅弟所提出的自由空間和「空」裡的開放性
體積而達到了造型上的難題—也就是在視覺上,空間不是一種抽象性
,這是人類表現行為的決定性因子,換句話說,人類是一種起因於他
們和空間的關係,而不是一種在空間上的自治實體,這就是「一種人
在世界的存在狀態」。

另一位像柯爾德的作品,他也運用鮮亮的色彩來作塊面,再以機動的
原理來讓作品於自然空氣中運轉,這種既自然又很單純的作品,不但
讓空間增加了彩度,使空間更增添了一份韻律感。「對我而言,這樣
的伯品表現就正足以表達公共藝術精神,很簡單又很有自己的特色,
藝術與空間基本上並沒有產生任何的衝突。同樣的,藝術家也沒有特
別去表現它的艱澀,對大人或小朋友來講,都是一個視覺愉悅的經驗
」。

不過,對臺灣在發展公共藝術的同時,整個環境到底又有些什麼問題
呢?台北盆地不管是在建築或者道路方面都很差,這當然也不是現在
的事,其實這樣的習性在過去就一直做得不夠,使得習慣一直沿龔下
去,難怪現在新的建築也好不到那裡去。這種早期努力不夠的情形,
如果與臨近的日本相比較,就更能看出兩個地方的差異性。日本因為
都巿計劃做得相當好,相關教育的推動也都很落實,尤其在造型紮根
教育方面普遍性都發揮的很好。可是台灣在色彩與造型兩方面的教育
上,不但做得不夠而且還經常突顯我們在這方面的不足,這使得台灣
在整體環境上都欠缺了一份最普通的美感。假設環境是如此,那麼很
自然的就會造成作品與四周無法相融的情況。因此,公共藝術的推廣
其實應該是先建立相互連接的慣性,這個相互連接的慣性也就是建築
師、雕塑家、景觀設計師三者結合與尊重,另外也應該有個執行單位
擔任監督角色,來看公共藝術執行經驗並評估效益,這樣對環境的改
變至少可以朝一個較良性發展的路走。

公共藝術面面觀╱美國在六0、七0年代就開始推廣公共藝術,不過
那個時候往往還是以雕塑作品為主,一直到最近的十年才有了改變。
因為,聯邦政府由於預算的關係,而想到將這些事務交給民間來分擔
,政府則站在鼓勵與輔助的角色上。於是就有了所謂針對某一個定點
提出企劃和申請,而一旦這個申請案通過了審查,那麼自然就會提撥
預算給對方。因為申請方式的更新,促使作品在表現上也有了比較不
一樣的面貌出現,雖然立體雕塑作品在視覺上較為突顯,但也不再侷
限藝術家只能以立體為表現主軸。

正因為轉換的契機,以室內為主的公共藝術也開始受到大家注意,有
些作品是以燈光或者是馬賽克的表現方式來詮釋當地區域性格,也有
了以特定時間來作的裝置藝術作品出現。例如:藝術家選定一條未乾
的水泥路,然後以書寫文字或以塗鴉來表達這個地方的特色,等到地
面乾了之後就可以成為一個別具趣味的作品。其次,公共藝術也有了
很多不同媒材的嘗試,纖維藝術、動能藝術、聲光等等藝術表現都能
在個人完整觀念支持下付諸於實現。如此,使得公共藝術的範圍不但
拉大,也讓大家以一個開闊的心態來看待它。

公共藝術的前階工作╱公共藝術應該著重於事前的考據工作,也就是
要深諳區域性恪,這樣的話;不但可以保有作品的品質,更可以充分
讓大眾產生親切感。只是應該設立一個評議委員會,以公平性眼光來
看待公共藝術的發展和落實。另外,也能設置一個儲備人才的單位。
這個儲備人才庫單位,可以就各個區域的專才做為資料的整合,為的
也就是一旦有需要時,可以掌握那幾位藝術家適合那方面的作品表現
。而這個儲備人才庫更可以彼此交流,充分達到機會的均等性。

幾乎可以說,所有具備藝術形式的藝術,皆可以算作公共或公眾藝術
,因為藝術的機能是在於參與,而對藝術家而言倒並非功成名就,當
藝術活動達到群眾參與的機能,此即具備了公共藝術的特質了。

公共藝術的定義應以標的物的目的為最終考量,因此,公共藝術的定
義是廣義的,但重點是為了因應不同的認知層面,它應頗具通俗層面
的考量。

是以一言以敝之:公共藝術本質上並不是單純指以景觀移植,或是建
構一個花園及地標物為主,因為這些事物早經建築師之手完成,那麼
設置公共藝術的基本意義到底何在!它是藉由藝術家之手呈現出一類
作品;既要關心所在地之事物,情節的意念顯現,另方面更要促使藝
術家自我的風格、形式如何不留痕跡地深藏於此件通稱為【公共藝術
】,卻又深具藝術價值與人文氣息的藝術品中,否則【公共造景】即
可,何必涵蓋藝術二字。(董振平老師於八十七年十二月廿七日於桃
園縣立文化中心舉辦之公共藝術系列講座之講稿)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