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 |
| 精華閱讀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發信人: chaucer@niabbs (達文阿西), 信區: arthistory
標 題: 雕塑 〈1〉
發信站: NIABBS (Fri Jul 4 02:16:40 1997)
轉信站: niabbs
〈摘譯自The Encyclopedia of Visual Art 〉
Charles Avery
--------------------------------------------------------------
雕塑 一為塑型─藝術家以手或木、骨或金屬等工具, 從一些「可
塑」材料如蠟或陶土,透過加工的過程創造出視象,另一則是雕刻─藝
術家以金屬或摩擦性工具從現有的材料,如:樹幹、象牙或石塊上,除
去不必要的部份,將原料以另一形象呈現出來。
兩者都是從" 無 " 中建立出一視覺意象。文藝復興時期,塑型的地
位次於雕刻,因為雕刻需要較多的心力、勞動和技巧;原始文化中,陶
土雕塑和陶器是同步發展的,因為材料在窯中燒乾即是成品了。
塑型藝術會造出較雕刻脆弱的作品,但很早以前便有人嘗試以金屬鑄
模型,使其耐久。
研究雕塑史時,必需謹記:不同材料的耐久性 火候或濕氣對如木頭
等雕刻的損害度如何 等問題。
--
※ 來源:•關豆門 (國立藝術學院BBS) bbs.nia.edu.tw•[FROM: h161.s105.ts.hi]
發信人: chaucer@niabbs (達文阿西), 信區: arthistory
標 題: 雕塑〈2〉
發信站: NIABBS (Fri Jul 4 23:23:18 1997)
轉信站: niabbs
〈續上文〉
除了小型祭祀用的雕像外,雕塑一直與建築相關,木雕與木造廟宇、
車輛、船舶等;石雕與石造建築,如: 埃及、希臘、羅馬及中世紀
以後歐洲的藝術;陶塑模型與磚砌建築,如: 亞述、意特斯堪或北
義大利文藝復興的藝術等。
建築用雕塑與用雕塑來裝飾建築一樣,通常會著上鮮明的顏色,偶
爾更有部份鍍金。中世紀教堂上的繁複敘事性雕塑若被著上不同的
顏色或鍍金則會更明顯耀眼。
--
※ 來源:•關豆門 (國立藝術學院BBS) bbs.nia.edu.tw•[FROM: h79.s107.ts.hin]
發信人: chaucer@niabbs (達文阿西), 信區: arthistory
標 題: 雕塑〈2〉
發信站: NIABBS (Fri Jul 4 23:23:18 1997)
轉信站: niabbs
〈續上文〉
除了小型祭祀用的雕像外,雕塑一直與建築相關,木雕與木造廟宇、
車輛、船舶等;石雕與石造建築,如: 埃及、希臘、羅馬及中世紀
以後歐洲的藝術;陶塑模型與磚砌建築,如: 亞述、意特斯堪或北
義大利文藝復興的藝術等。
建築用雕塑與用雕塑來裝飾建築一樣,通常會著上鮮明的顏色,偶
爾更有部份鍍金。中世紀教堂上的繁複敘事性雕塑若被著上不同的
顏色或鍍金則會更明顯耀眼。
--
※ 來源:•關豆門 (國立藝術學院BBS) bbs.nia.edu.tw•[FROM: h79.s107.ts.hin]
發信人: chaucer@niabbs (達文阿西), 信區: arthistory
標 題: 雕塑 〈3〉
發信站: NIABBS (Sat Jul 5 00:52:04 1997)
轉信站: niabbs
〈續上文〉
古埃及的雕塑範圍,包括大型的石雕,如sphinx及大型花崗石柱〈以磨蝕
而非雕刻,因石材本身極堅硬〉,以致祭祀用的小型木、陶或金屬製的
小雕像。
在希臘,西元前五 六世紀的大理石雕像及建築的特色,似源自較早的相
同木製品;祭祀用的少男少女雕像,其收縮的四肢似是受樹幹原有的形
狀所影響。Doric 柱式廟宇似也是源自以樹幹為支柱或屋簷的小屋。
--
※ 來源:•關豆門 (國立藝術學院BBS) bbs.nia.edu.tw•[FROM: h149.s105.ts.hi]
發信人: chaucer@niabbs (達文阿西), 信區: arthistory
標 題: 雕塑 〈4〉
發信站: NIABBS (Fri Jul 11 00:36:10 1997)
轉信站: niabbs
(續上文)
接下來的希臘文明中的亞歷山大及希臘化時期,仍繼續強調在大理石或石
頭上雕刻。雕刻變得愈來愈寫實及戲劇化,如:白加孟大祭壇的簷壁。
羅馬藝術基本上承襲希臘藝術,強調同樣的材料體系,某些方面的理念又
擴大發展了,特別是雕像或半身胸像式的寫實肖像藝術,以及敘事性浮雕
。羅馬圖拉真柱可能是石器上展現立體意義之極至者。
--
※ 來源:•關豆門 (國立藝術學院BBS) bbs.nia.edu.tw•[FROM: h137.s106.ts.hi]
發信人: chaucer@niabbs (達文阿西), 信區: arthistory
標 題: 雕塑〈5〉
發信站: NIABBS (Mon Jul 14 00:19:46 1997)
轉信站: niabbs
意特斯堪文化在西元前八至一世紀盛行於北方的托斯卡納( Tuscana),當
地重赤陶藝術,原因可能是因為出產大量適用的陶土,大部份現存的文物
皆為赤陶,包括了古甕 人像及大雕像,青銅也極風行,但石雕不及希臘羅
馬般盛行。
--
※ 來源:•關豆門 (國立藝術學院BBS) bbs.nia.edu.tw•[FROM: h157.s127.ts.hi]
發信人: chaucer@niabbs (達文阿西), 信區: arthistory
標 題: 雕塑〈6〉
發信站: NIABBS (Mon Jul 14 00:32:05 1997)
轉信站: niabbs
早期中世紀歐洲的雕塑沿襲羅馬的傳統,並用於基督教的行事上,
但風格及技巧均不及以往的水平,然而精美的小型象牙雕刻及稀有
的金屬或青銅製品,可能是這時期的最佳作品。
後來 隨著僧侶文明的擴張, 大型建築如修道院或教堂的需求促
進了石雕的發展,石雕是用來裝飾建築,具體的雕像還可加強其
精神內涵!
--
※ 來源:•關豆門 (國立藝術學院BBS) bbs.nia.edu.tw•[FROM: h157.s127.ts.hi]
※ 修改:•chaucer 於 Mon Jul 14 00:34:36 1997修改此文•[FROM: h157.s127.ts.hi]
發信人: chaucer@niabbs (達文阿西), 信區: arthistory
標 題: 雕塑(7)
發信站: NIABBS (Tue Jul 15 00:55:18 1997)
轉信站: niabbs
中世紀後期的北歐木刻藝術復甦 將低地國的雕刻家Adriaen Van
Wesel及南日耳曼 奧地利的雕刻家 如Tilman Riemenschneider
(1460-1531) 及Michael Pacher(14355-1498) 等帶至最高峰
橡木及菩提木常因因特色不同而有不同之用
--
※ 來源:•關豆門 (國立藝術學院BBS) bbs.nia.edu.tw•[FROM: h28.s106.ts.hin]
|
| 精華閱讀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