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睹佛經難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From: kftseng@pivot
Subject: 人有二十難之四 -- 得睹佛經難
Date: 15 Apr 1994 21:07:57 CST
Organization: 中興大學天樞資訊網

□□□□□□□□□□□□□□□□□□□□□□□□□□□□□□□□
□                                                            □
□              人有二十難之四 -- 得睹佛經難                □
□                                                            □
□                                               證嚴上人     □
□                                                            □
□□□□□□□□□□□□□□□□□□□□□□□□□□□□□□□□

   人生好像難的事情很多!比如說:曰常生活中常會碰到『難』,就連
口頭上說話,也常會出現這個『難』字;例如地上弄濕了,正巧看到一個
人要走過來,細心的話,我們會提醒他:『地上濕濕的,很「難」走,你
要小心哦!』或是想打開一個瓶蓋,可是怎麼用力也打不開時,也會說:
『這個蓋子很「難」開呀!』反正,舉手投足之間,常常就有難走、難提
、難開..等等類似的事。而現在我們所要說的『難』,才是人生真正的
大困難。

  雖然如此,我們果真有心想去做,即使是很難的事,也不成其難;反
之,若根本無心要做,那人家只說了一句:『地板濕濕的,很難走。』我
們便停於原地,怕地上濕濕的會滑倒,就不敢走過去。這麼簡單的事,若
能稍加注意,小心地跨步,很容易就走過去了,那有什麼難?如果我們的
人,時時都放在這個『難』字、那我們這段人生怎能順利過關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字不足是一難                       □
~~~~~~~~~~~~~~~~~~~~~~~~~~~~~~~~~~~~~~~~~~~~~~~~~~~~~~~~~~~~~~~~

  現在,來談第四『得睹佛經難』。能看到佛經很難?有些人一定會說
:『有什麼難呢?經常接到熱心人士助印的佛經,經書這麼多,都已經造
成收存放置的困擾了呀!』的確!數量這麼多,怎麼說「得睹佛經難」呢
?

  就現代人而言,「得睹佛經難」,其實是難在經文深澀。干常的人,
想要深入去看佛經,且加以完全體會貫通,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因現代人對文學,文字較輕忽,已經看習慣了白話文,對古文經書的
接受力很弱,「文字代溝」的距離很大,自然無法體會古文經中的文義。
因此,這些經典對我們來說,就不容易看懂。

  佛陀在世時,他說『得睹佛經難』,因為當時並沒有佛經!佛陀是配
今當時的社會背景,及他所遇到的人與事,然後以他自身的智慧來觀機逗
教。不管遇到什麼樣的人,他都可以運用智慧思想去教導人們:佛陀並沒
有先擬稿、或先做好一篇文章才講話,完全是依智慧的觀察,照當時社會
背景需要、依智慧觀機逗教。等到佛滅度後,才由弟子將口口相傳的資料
結集而成。

  當時,迦葉尊者、阿難尊者雖然結集佛法,也只是將所記憶和所聽聞
的,由阿難重述宣講。而有些記憶力較好的人,就把阿難尊者口述的法,
再以簡單的短句方式傳誦,再為他人宣講。就像法華經裡所講的,如果聽
過法華經後,能夠以口宣說,讓其他人也有機會聽聞;不但說的人有功德
,聽的人若再把『法』傳播出去,如此輾轉相傳,直到第五十個人,他的
功德和佛陀在世時,當場聽聞的功德一樣。意思是說,我們要利用各人的
記憶,用心去聽,然後再去教導其他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時空阻隔也是難                       □
~~~~~~~~~~~~~~~~~~~~~~~~~~~~~~~~~~~~~~~~~~~~~~~~~~~~~~~~~~~~~~~~

  慈濟志業也走由『無』到『有』,逐漸創立而成。在還未建立慈濟之
前,根本就沒有一本慈濟的範本;只是憑著理想,辛苦地把它一一建立起
來。慈濟建立之後,大家來看、來聽,再把由看到、感覺到的那份心得,
一一口耳相傳,讓其他的人也覺得很歡喜,因此大家同心攝受在一起,共
成慈濟志業。

  佛經的結集也是由『無』到『有』,佛滅度後只有口頭的傳誦,直到
後來再以梵文記錄於貝葉,但也是非常簡單的記錄。可見佛說『得睹佛經
難』的原因:第一、佛滅度後一百年問,根本就沒有佛經可看;第二、口
耳相傳的經文,是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確呢?這也很難說。以我為例,我現
在用台語說話,你們用文字記錄下來,也無法百分之百,一字不漏的寫下
來。因講的是方言、記的是文字啊!何況佛經留下來的時間已經很長遠,
因此,想要體會佛陀當初的語言意境,自然更難了!

  台灣的佛經數量很豐富,但其他地方可不一定看得到:就如,現在慈
濟在美國已設立分會,每個月寄過去的慈濟道侶和月刊,或是其他文章,
他們看到都非常高興,為什麼呢?因為『難得』啊!要得到那些文物不容
易,因為從台灣寄過去的數量有限,所以,他們把它當成寶貝一樣,而這
麼有限的東西,到底有幾人可以看得到呢?所以也是很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心行放逸難上難                      □
~~~~~~~~~~~~~~~~~~~~~~~~~~~~~~~~~~~~~~~~~~~~~~~~~~~~~~~~~~~~~~~~

  我想即使有無上妙法排在前面,如果無心去看,那怕是伸手可及,而
且只要花一點點時問,便可看完,卻仍然不會動手拿來看,這是不是難呢
?總而言之,佛所說的難,是難在我們的心。心若沒有這份企求妙法的傾
向,就不會有所行動。世問沒有不勞而獲的便宜事,況『出世妙法』呢!

  佛陀說『得睹佛經難』,我想現代的出版社那麼多,三藏十二部經都
甚齊全。除了三藏十二部之外,還有許多學者用心研究後,再杷經文譯成
白話文,但是我們若不想去看,不去了解它,那即使坐在經書堆裡也是『
得睹佛經難』呀!

  經者,道也;道者,路也。我們不只要看經,還要去『行』。如果不
肯去行,凡夫與佛的距離,畢竟是幾十萬億佛士之遙呀!學佛者應該心領
神會,身體力行,要不然真的是『得睹佛經難』。也希望大家都能站在『
經』的道路,不要畏懼,。若聽了人家說『路濕濕的很難走』,我們就不
敢前進,這短短的路都走不過去,如何去走十萬億佛土的路呢?能夠把心
調整好,時時刻刻,步步向前精進,就能到達千經萬論的路途盡頭──諸
佛的聖域。

  除了佛經之外,現代人的知識水準都已提高了,但真能用功讀書的人
卻不多,能用功讀書,並且又能實際運用書中的理論者更少。有些年輕學
子最初選的科系是農業系,到後來卻是經商;有人選商科,畢業後卻從事
工業。總而言之,世間的一切學問,能專心去學習而且能學以致用的人的
確是少之又少,更何況要以出世的精神,來研究佛陀的教法,更是難呀!
如果做人的行儀和世間的學問不能圓滿,不能用心,如何能做好一個學佛
者的本分?雖然當今的印刷術很發達,到處都能看到佛經,但能夠暸解佛
經的教理,且運用於生活中的並不多,所以說『得睹佛經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生命貴在實踐                        □
~~~~~~~~~~~~~~~~~~~~~~~~~~~~~~~~~~~~~~~~~~~~~~~~~~~~~~~~~~~~~~~~

  不說現在,就是佛陀在世時,也有一位叫二十億的弟子,他是一位很
富有的長者之子,又是獨生子,父母很疼他,他一生下來,父母就請了很
多僕役來侍奉、照顧他,平日把他侍候得足不著地。小的時候是這樣,長
大了也仍是這樣;一個人從小到大,腳底不曾踩過土地,那要如何生活呢
?當然是時時刻刻都有人侍候著他,而且在家中也時時坐著轎子,讓人抬
著走,以致他的腳底都長了細毛,從這點我們就能想像得出,這位『二十
億』在家裡是如何的享受,親族父母又是如何的寵愛他。

  有一次,佛在衹園精舍講經時,這位年輕人,雖然很少外出,但他曾
聽說──佛是超世間的覺者。他從心中起了仰慕之心,所以,就向父母請
求,要去見佛。他的父母也認為這是一項增加智識的好機會,就派人用轎
抬著這位年輕人到佛的住處。

  佛陀看到這麼多僕從簇擁著一位小主人,扶扶抬抬地來到他的面前,
佛陀就為這位年輕的長者之子講經,講了很多人生道理,和生命功能的使
用價值觀,也宣說生死的無常。這位長者之子聽完之後,深深地覺得自己
從出世到今天的生命根本就不曾發揮過功用,他心裡非常恐懼,因為生命
無常啊!他覺得自已不適合再於社會上生活,便請求佛陀讓他皈依,甚至
求佛度他出家。

  但佛陀提醒他說:『出家必須和大眾過著「六和敬」的團體生活,要
能和睦相處才行。』這位富家子,因出家之心慇切,他很願意過這種生活
。於是他勇敢地站立起來,跨出他人生的第一步。第一次把腳踏在地上,
邁開腳步,走到佛陀的面前皈依頂禮,並且對佛陀說,他願意在僧團裡,
付出這一、二十年當中所沒有發揮的生命功能;他要做人家所難做的事,
要修人家難以忍受的苦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生命如琴弦                         □
~~~~~~~~~~~~~~~~~~~~~~~~~~~~~~~~~~~~~~~~~~~~~~~~~~~~~~~~~~~~~~~~

  出家之後的二十億很勤奮,也很用心。祇園精舍前前後後,僧團所住
的範圍,他都很辛勤地打掃,處理雜物;有空的時候就不斷地背誦佛陀的
教法。人們每次遇見他,總會聽見他喃喃誦念的聲音,甚至睡眠的時間也
一直減少,直到連眼睛要闔一下,他都覺得浪費時間,認為分分秒秒均不
能讓它輕易消逝。

  有人向佛陀說,長者子──二十億比丘,已經發憤忘食,托缽的時問
不出去,甚至晚上該睡的時間也不睡,再這樣下去很危險啊!佛陀聽了,
就到這位比丘的住處向他說:『你修行這麼用功呀!你在家最喜歡的嗜好
是什麼?』二十億比丘說:『我最喜歡彈琴。』佛陀問道:『琴弦如果大
鬆了,琴音如何?』二十億比丘說:『弦太鬆,就彈不出聲音。』佛陀又
說:『如果弦繃大緊呢?』比丘說:『那很危險,琴弦很容易斷!』佛陀
又問:『什麼情況下,琴發出的聲音最美妙呢?』比丘回答:『弦的鬆緊
調得適度,彈出來的聲音最好。』佛陀說:『修行也是調彈琴一樣,不可
放鬆,但也不能太緊,否則過猶不及是很危險的,最好是行於中道。所以
,你應該調節自己的生活,日常的作息要正常,而用功的時候則要很專心
,切不可放逸。若能把生活調節得恰當,再用心去體解道理,把所學的法
和實際的生活配合在一起、那你的修行就成功了!』

  現代人學佛也應該依照佛陀在世時,所教化的方法來學習,不要把時
問浪費掉。要學得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的道理,能夠清楚為人的道理,才能
體會出世間的實相。如果,學佛只是光看而不做,不把道理和生活融合在
一起,那麼事與理就完今脫離了。所以,『得睹佛經難』,意思是指:能
真正去體會,實踐佛陀的教理很難,而不是要得到印刷精美的經書難。現
代人的智識水準提高了,不只是文言的經書多,白話文的經書也很多。不
過,看佛經和運用佛經之間,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因此,不能只看經書
、背經文,背得很熟稔而不思考經文意義;看書而不見理,那是沒有用的
。

  『得睹佛經難』。總之,一定要真正身體力行才能受益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慈青悲智行             聯誼起慧根               □
□                                                            □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