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覺支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發信人: iuo.bbs@bbs.nchu.edu.tw (曉逸), 信區: Buddhism
標  題: 三十七道品講義--定覺支
發信站: 興大天樞資訊網 (Mon Nov 13 08:37:01 1995)
轉信站: Feeling!news.nchu!Pivot
來  源: iuo.bbs@bbs.nchu.edu.tw (曉逸)




             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
             卍                                        卍
             卍        三  十  七  道  品  講  義      卍
             卍                                        卍
             卍                        釋  證  嚴  著  卍
             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


             □□□□□□□□□□□□□□□□□□□□□□
             □                                        □
             □    第    六、     定     覺     支     □
             □                                        □
             □□□□□□□□□□□□□□□□□□□□□□



       一般人都是凡夫,但是每個人都有一份愛心,有愛心與關心,難免會產生憂心、

   疑心。因為有了愛與關心,自然就會擔心,在單心掛念中就會聽到一些令他擔心的傳

   聞,而使他產生疑心;有了疑心就會有疑問,這些疑問之聲若回響過來,實在增加許

   多我們的煩惱與困難。

       我常說:「學佛須學定心與信心」,我既然呼籲諸位學佛的弟子要有信心與定心

   ,當然必定要以身作則,不論那些疑問轉化出去又回響過來,造成多麼大的震撼,我

   還是堅決護持著信心,無論發生多少困擾,我 還是要堅持我的定心。

       慈濟千秋萬世的善業,從現在奠立根基。每個月我看到全省各地的委員與會員,

   冒著酷熱的天氣前來花蓮,在東台灣車票一票難求的情況下,交通問題萬般困難,但

   是卻有數千人蒞臨,這給了我無比的信心,增強了我無限的堅定意志,這是大家給我

   的精神勉勵。

       慈濟世界確實是個清淨的世界,包含了無限的愛心,排除了所有的污染。佛法說

   :「有愛就有污染」,若有愛念就有污染存在,但是慈濟世界中充滿了愛,人人全心

   全力奉獻而毫無所求,所以無絲毫的污染,這現象深深感動了我,也牢牢地堅定了我

   的信念,堅固了我的道念。今天的慈濟都是諸位同心合力,不斷付出,專心一意,毫

   無二志地付出所成就的。因此我要再度強調,我實在非常感激、感動。

       慈濟的志業從今天開始,有無數個「今日」,有無限量的「今天」,希望諸位學

   佛能學「活的佛」。要如何學活的佛呢?讓我們看看第六───「定覺支」。


       『 發  禪  定  之  時 , 善  能  覺  了 ,

          諸  禪  不  生  煩  惱  妄  想 , 是  名  定  覺  分 。

          又  名  定  覺  支 。 使  心  住  於  一  境 , 而  不  散  亂 。』


       許多人認為打坐時,心無散亂、意無動轉,坐很久而不受外在境界的動搖,就叫

   作禪。這是錯的。禪並非如此,打坐只不過是學道、學佛的方便法,因為眾生心散亂

   不定,大部分容易受境界所迷惑:思想渙散、精神無法集中,做起事來就會散亂,所

   以佛陀教我們集中精神的方法───方便法。

       佛教我們:要使心定時,必須先坐下來,把精神集中於身上,坐端正,心思集中

   於呼吸,心念與思想調節正確。若要調節思想,必須把精神集中於身體的某一部分,

   最簡單安全的方法就是「數息觀」。「數息」是計算我們呼吸的出入,首先把心念集

   中於肚臍,以此為起點,精神專一,將一呼一吸的氣息仔細計算,這是訓練精神集中

   的方法。

       例如有人失眠,心理醫生就教他數羊,數一隻、二隻•••五隻•••,一直算

   ,算到最後就一定會睡著了,這種道理和靜坐相同。人為何會睡不著?因為煩惱多、

   雜念多,精神一直向外追求而定不下來,當然就睡不著。所以,與此同樣的意思,平

   時心念動搖散亂,就取坐禪的方式來鍛鍊,使自己的心念專一。

       剛開始練習時,兩分鐘使心不散亂,然後三分鐘、四分鐘、五分鐘••••一直

   繼續增加,慢慢練到日常生活時時心不渙散,這就叫作「定力」。




                    § 禪  在  生  活  日  用  中 §


       眾生多數因心不定而有煩惱,產生困擾。此處言「發禪定之時,善能覺了」,我

   們要把禪定之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上,要學活的佛、活的禪。活禪就是「挑材運水不是

   禪,言談舉止無不是禪」。說話也有禪,說話時把心定下來,將精神統一,則所說的

   都是負責任的話。做事也是如此的話,則所做的都是負責任的事。所以說,言語動作

   無不是禪,用定心定力來做事、說話、聽話,時時刻刻應用定心於日常的生活,就稱

   做「發禪定」。

       「善能覺了」,就是能好好分辨何謂「禪」,能深深體會了解「禪」的真正意義

   ,即稱「善能覺了」。

       「諸禪不生煩惱妄念,是名定覺分。」───真正的禪就是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

   不起煩惱妄想。盡管平時打坐坐得很好,但一離開座位就開始打妄想,蜚短流長,無

   法集中精神,這樣仍舊沒用;真正的禪絕不會產生煩惱妄想,此即「定覺支」。

       學佛要用正確的智慧,產生慈悲的力量,不可因私人的迷情而亂了心思。譬如遠

   道而來的人,若只是為了一念的愛與情,來時歡歡喜喜,回時苦苦惱惱,我就會對他

   說:「歡喜來、歡喜回,內心要學得自在安然。」心若要安定,必須歡喜自在。愛是

   為普天下的眾生而生,情是為普天下的眾生而生,拿出菩薩的大愛長情,不生煩惱妄

   想,才是真正的「禪定」。



                    § 心  住  一  境  不  散  亂 §


       「又名定覺支,使心住於一境,而不散亂」───學佛學道必定要使心常住於一

   個境界,這個境界就是剛才所說的:「說話時心要定於說話,走路時心要定於走路,

   心隨著手的動作專心做事。」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安定專一,就是「使心住於一境」。

       如果人在此地而心放在廚房,就是心無定境;人必須常常帶著心來行動,心住於

   一境則不會散亂。這樣就稱做「活的禪」,所以學佛千萬不要學死禪,要學「活禪」

   ,這是我們學佛真正的目標。

       學佛的過程中有三無漏學───戒、定、慧,這是學佛者所追求的目標,也是學

   佛者達到佛境界的必修之法。

       「戒」,就是預防人身心有過失,使心不犯錯、身不作惡。所以在尚未犯罪之前

   ,心必須有所戒,這是千經萬律中處處教導我們的法則───預防心念的過失。我們

   若能心無雜念、身不犯錯,就能夠「定」;所謂「心安理得」,時時刻刻生活在安然

   自在的快樂境界,那就是「定」了。若能時時刻刻保持這份快樂自在的氣氛,則面對

   外在種種境界與事物,皆能歷歷分明,不會亂了心思或行為,這樣就稱為「慧」──

   智慧。

       「使心住於一境,而不散亂」,就是要身心合一,講話的時候要講負責任的話,

   心念放在言語上;工作的時候,心思也要放在行動上;若能做到如此,則步步皆能安

   然無過錯,講話句句無戲言。有說必行,說得到就一定做得到,不作無戲論,也就是

   說,我們講話的時候,心念必定集中在所說的話上。

       所以論語有一句話說:「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做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信

   用。我們談過「五根」與「五力」,其中說到「信根」,「信為道源功德母」,入道

   最重要的事就是這個「信」字;而孔子教導我們做人處世的道理也強調一個「信」字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人如果沒有信用,那就不知道他還能做什麼事了

   ;他等於是一個沒有用的人。所以說,做人一定要有「信」。

       信從何處而來呢?「言語」。我們講話時要近於義、近於道、近於理,若能如此

   ,則道理與行為終能相結合,不會相違背。

       我每天都非常謹慎,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實踐法華的精神。法華經乃是菩薩道

   ,從成佛的起點至成佛究竟涅槃,都必須走在這條菩薩道上。當然,對佛陀所說的教

   法,我們秉持著「信近於義,言可復也」的精神,所走的路永遠在菩薩道上,所說的

   法永遠是菩薩道法。這樣,我們的道與理才不會脫離正軌,這也是「定」。我們的心

   與志堅定,在日常生活中心志與行動一致,則心不散亂,從一而終並堅守信與誠,這

   些都是一個「定」字。希望諸位學佛能堅定心意,「定」即是「道」也。


--
Ξ Origin: 中正大學寂寞芳心小站  [FROM: 140.120.109.18]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