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色無常-8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作者: abstsai (白非白) 標題: 觀色無常-8 時間: 2008年12月30日 21:57:40 星期二 〔觀色無常-8〕 世尊教我們觀"色"的方法時指出這個色是指"地水火風"所構成的 一切事物,以人來說,由於人對於地水火風四大的感知是以感官 為主的,理論上,若是感官沒感覺,那麼人就不會有痛苦。 例如“熱的感覺”,當環境改變溫度升高時,是四大中的火出現了, 溫度會傳送到人體皮膚上,皮膚接觸了外力,開始判定是熱覺, 於是經由神經把溫度的訊息傳給腦,腦部藉著經驗值判定現在是 熱了,這五個過程世尊用“色受想行識”作說明。我們整理一下: 色-溫度上升。 受-熱力傳到皮膚 想-皮膚判別是熱力 行-傳送給大腦 識-大腦確定是熱 這種必需靠累積反應的感覺就叫作五陰或五蘊,五陰的最終目的 是“識”別(各種情形),“觀色無常”只是簡約的說法,要觀的其 實是一系列的色受想行識的過程,世尊只是以開頭的色作為代表 而已。 觀色無常的說法很多學子們總是會不自覺的限定在雜阿含的討論 迷霧中,這大概是因為雜阿含是學術界最重要的“哲學邏輯”依據 之一,是最被廣為使用於使心離苦的推理過程。 然而很不幸地,推理出“一切皆幻”的結論並不能使人真正離苦, 理解無常是苦並不能使人解脫,人們依然在現世,未來世輪迴不 已,學佛者可以接受苦的事實,使自己“不那麼苦”,但是離脫離 苦的境界可說是望不到邊際。 可是明明世尊說觀色無常是離苦的方法啊,為何觀到色是無常了, 怎仍有苦呢?其實很多人並沒有”觀“到色的無常,大都是”推理“ 出色的無常而已。 另外一個原因是現今大多的”禪定教學“雖然也是由觀色無常入手, 但是講師在台上講到”嘴角生波“的重點仍是”個人心理“狀況的”認 知“作用,說“要知色是無常,因為無常所以會苦”,好像“只要心 中不認為它苦,苦就不會發生“似的,在這裡,老小子不得不借用 電影裡的台詞正聲的說:"此乃大謬"。 回顧世尊所說的《雜阿含》第一經,解脫的過程是:「當觀色無常, 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 盡者。說心解脫。」如照推理的方式去學佛說的這一法,那麼解脫 是很簡單的,因為通常的解法是: 1-當觀色無常。(要觀察色是無常的現象。沒問題,一切是無常) 2-如是觀者為正觀。(能這樣觀的,是正確的觀,沒問題) 3-正觀者則生厭離。(能正觀的就能產生討厭及排斥的情緒,OK) 4-厭離者,喜貪盡。(能厭離的,貪得無厭的心就沒了,沒問題) 5-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喜貪盡的,可說心已解脫了) 以上五題答問相信學佛者倒背如流加如流倒背,但是會背的人就沒 有任何苦了嗎?顯然不是,咦?不是明明都了解了嗎,怎還有苦? 原因很簡單,因為雖然了解了原理,但心仍不自在。因為觀色無常 不是概念,它是禪定的功夫,它是實証的,經由禪定,行者能學到 如何操控四大的技術,從而使自己由被四大綁住的不自在中解脫出 來。 四大(地水火風)就是色,因為它是無常的,所以可以變化,人類 (以及天地萬物)是由四大所構成的,於是人的喜怒哀樂所謂七情 六慾各種感受,也是四大的作用,四大除了自己會變化之外,一般 人或行者也可以使它變化,就像變魔術一樣,但魔術是騙觀眾的眼 睛,禪定的術卻是奪天地之造化。 《雜阿含》記載,舍利弗有一次帶著學生入王舍城,見到一株枯木, 於是他就在那樹下教學,他要學生們努力於禪定,他說: (T02n0099_p0128) ============================= (舍利弗)語諸比丘。若有比丘修習禪思。得神通力。心得自在。 欲令此枯樹成地。即時為地。所以者何。謂此枯樹中有地界。是故。 比丘得神通力。心作地解。即成地不異。 ============================= 這並不是說只要比丘把枯木“看成”土地就好,而是枯木會真正成為 土地。不光是這樣,他強調說: ============================= 若有比丘得神通力。自在如意。欲令此樹為水.火.風.金.銀等 物。悉皆成就不異。所以者何。謂此枯樹有水界故。是故。比丘。 禪思得神通力。自在如意。欲令枯樹成金。即時成金不異。及餘種 種諸物。悉成不異。所以者何。以彼枯樹有種種界故。 ============================= 這也是世尊一直在經中強調只要行者"專心一意",便能“自致神通” 的原因,這是操控物理世界現象的能力了。所以舍利弗最後說:「是 故。比丘。禪思得神通力。自在如意。為種種物悉成不異。」 但是學會操控四大並不能使人真正脫離苦處,因為人的苦不光是物質 而已,還有心理上的苦,而最苦的苦就是不斷的在六道中輪迴。很可 惜的,禪定教學很少教到禪定和六道交集的事,也許有同學會問是“世 尊沒教嗎?”,答案當然是“非也”。 世尊不但有教,而且雜阿含裡還有許多天人來往問法的事件,那麼這 麼多人禪定為何還一直在觀色無常、不斷數息中過日子,而無法進入 所謂的神通力呢?可能的原因是我們把眼光或注意力侷限住了。 神通力是觀色無常最初的成果,有了神通力並不一定就能解脫,最有 名的例子就是提婆達多,他搞到最後下了地獄,反而成了學佛者的負 面教材。 不知同學們有沒注意到一點,那就是舍利弗只說得神通力後“心得自 在”,可沒說就是“涅槃”喔。物質缺乏的苦是人們最基本的苦,若能 不被物質所困,那麼心便能自在許多。 一個人若是心能自在,當下即不苦,若能永遠自在,那就太美妙棒無 限讚了,可惜一切無常,就算能五鬼搬運,變出金銀銅鐵錫來,後遺 症也隨著陰魂不散,往後反而會苦不堪言。舍利弗有沒有當下把枯木 變成金子,一人發一點呢?這不得而知,但以舍利弗確實出了很多錢 作了不少善事,包括提供其它同修們必要的日用開銷。而他也能代替 世尊說法,這種財、法同時有成就的學者,可說是老老老師兄中的模 範學長。 心能自在即可不苦,那何時解脫呢?世尊說解脫至少有八個階段: (《長阿含》T01n0001_p0052) ============================== 如來說..復有八法。謂八解脫。 色觀色。一解脫。 內無色想,觀外色。二解脫。 淨解脫。三解脫。 度色想,滅瞋恚想,住空處解脫。四解脫。 度空處住識處。五解脫。 度識處住不用處。六解脫。 度不用處,住有想無想處。七解脫。 度有想無想處,住想知滅(處)。八解脫。 ============================== 到了第八階段後才可能進入涅槃的解脫境界。世尊的八階段可以分成 (看作)脫離“欲界,色界,無色界”的過程,一二三階段是欲界,而觀 色無常正是入門的第一步。 第一階段是“色觀色”,第二階段是“內無色想”,第三階段是“淨解脫”。 在說明這個之前,我們須要回顧一下前面有關五陰(色受想行識)和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又叫“六內入處”,以及六境(色聲香味觸法)又 叫“六外入處”的關聯。內外也合稱十二入處,或十二處。 五陰,也叫五蘊,蘊是堆積、積聚、包含的意思,色受想行識為何要 叫蘊呢?因為感官的功能是一系列的累積作用而來,五蘊常見的解法 是把色受想行識分開來說,例如色(看到蛋糕)受(覺得它應該好吃) 想(食欲來了)行(拿來吃)識(的確好吃),這個解法不算錯,但 它不是蘊,因為這當中,看見蛋糕和其它的動作反應不是同一類,它 們分屬不同的感官,每個感官只作一件事,只有一件,怎能叫堆積呢? 因此不是世尊所說的蘊。 人體的感官有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和"色聲香味觸法",每一處的 功能都是由五種功能累積的,眼由五種功能累積,它由“色受想行識” 所累積,當眼完成了五蘊功能後,我們說眼已經有了“眼識”。 我們再回顧一下十二處的定義: 《雜阿含》T02n0099_p0091(三二二經)加以整理: ============================== 世尊說 〔內入處〕 1-眼是內入處,四大所造淨色,不可見有對。 2-耳是內入處,四大所造淨色,不可見有對。 3-鼻是內入處,四大所造淨色,不可見有對。 4-舌是內入處,四大所造淨色,不可見有對。 5-身是內入處,四大所造淨色,不可見有對。 6-意(包含三個) 1)心內入處,非色,不可見無對。 2)意內入處,非色,不可見無對。 3)識內入處,非色,不可見無對。 〔外入處〕 7-色外入處。四大所造。可見有對。 8-聲外入處。四大所造。不可見有對。 9-香外入處。四大所造。不可見有對。 10-味外入處。四大所造。不可見有對。 11-觸外入處。四大及四大造色。不可見有對。 12-法外入處者。(以上)十一入所不攝。不可見無對。 ============================== 無對就是沒有明顯對應的感官,注意一下,五蘊的色和十二入的色並 不相同,五蘊的色指的是四大和四大的變化,十二處的色是指眼視的 功能。因為有對應的感官,所以世尊才會說"眼耳鼻舌身對於四大所 造的淨色有對"。淨色,指的是沒有任何參雜的因素之下的原始狀況, 眼的淨色,就是四大最初能被眼所感知的狀況(例如太陽光),耳的 淨色就是四大最初能被耳所感知的狀況,其它類推。 外入處的色聲香味觸,也有色受想行識的累積,例如“色外入處。四 大所造。可見有對。”,四大所造,意思就是四大所加工過的物件, 例如樹的光影,是由太陽光照到樹,光子反射到我們的眼睛,我們才 看見有樹,所以世尊說色的五蘊累積是“四大所造且能被感知的狀況”, 由於可以看見,故名“可見有對”。 我們再加以整理一下: 1-眼有色受想行識。(有“對”,故有色受) 2-耳有色受想行識。 3-鼻有色受想行識。 4-舌有色受想行識。 5-身有色受想行識。 6-意之心=無"色受",有"想行識"。(無“對”故無色受) 意之意=無"色受",有“想行識”。 意之識=無“色受”,有“想行識”。 前五項有具體感官的我們容易了解,但是第六項的“意”,和外入處的 “法”,那就比較難以體會,我們留待下回再來詳解。 (待續) -- ∼∼∼∼∼∼∼∼∼∼∼∼ 半生無一得,三世有所失。 古聖唯一道,人心知不知。 ∼∼∼∼∼∼白非白∼∼∼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