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色無常-6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作者: abstsai (白非白)
標題: 觀色無常-6
時間: 2008年11月19日 14:52:10 星期三

[觀色無常-6]

當同學們打坐時感覺身體舒服、心情愉快的話,那就是內部調適好了,打坐可以專
心一意了,可是身內身外的雜音仍會干擾而引起思緒的紛亂,那該怎辦?世尊說這
時就要用“外力法”。

世尊給的藥方是“先去外聲,再去內聲”,去外聲的方法簡單的說就是把耳外雜音聽
而不覺,這個方法要用輔助器材就簡單了,我們可以作一個實驗,拿一個隔音耳塞
或耳罩把耳孔堵住,我們就聽不到外面的聲音了,沒耳塞的人就用食指手指把耳孔
堵住看看,此時我們聽不到外面的聲音(或很小聲了),聽到的是呼呼叫很大聲的
自己呼吸的聲音,這就是“內聲”。

去外聲當然不是用耳塞,世尊要我們用觀想的,觀想出一個耳塞的形狀堵住耳洞,
在觀想之前先自觀面前有一面鏡子,我們正看著自己在出醜,把舌頭頂向上顎,現
在觀想出耳塞把那個出醜的自己的耳洞塞住。

耳塞的形狀是什麼樣的呢?世尊說“觀想有一粒如意珠出現”,如意珠自然是可大可
小隨我們心中所念,它剛好是可以密密的塞住耳洞,但是如意珠只是耳塞的主要零
件,它還有次要的零件,那就是“如意珠底下有一個牛奶滴樣的下端,由這個下端
會流出醍醐,醍醐是非常濃稠的精煉牛奶了,有點像是軟化的起司,這個醍醐會把
耳洞灌(塞)滿使得耳洞”密不透聲“,這個醍醐牌耳塞不會受到任何大聲音的破壞,
所以聲音由耳洞進不來了,這是第一步。

接著再來第二步,觀想自己頭上有個超大粒如意珠,這如意珠會生出我們想要的任
何東東,現在觀想它生出九重的金剛罩,把我們全身罩住,金剛罩的外面還有很高
的金剛山(屏風)每座山上有一佛坐鎮著,這個會把所有的聲音給阻隔了。這時的
金剛上的佛都在為我們說四念處法門。這種情形就好像我們坐在一間氣密室裡面一
樣,完全不受外來聲音影響了。

這個“氣密室”法世尊給它一個名詞叫“治亂倒心法”,治亂倒心法要觀想到再也聽不
見外聲,只知道耳中只有四念法門,而四念法門我們現正在第一念--觀身無常的
“觀色無常”之中,也就是我們要觀到外聲消失,只有一個觀色無常的“窗口”留在那
裡。

那麼問題中間又跑出來了,那就是什麼是“色”?找查一下字典會發現色字有多種意
義:物體表面的色彩。面容、神情。容貌美麗的婦女。景象。種類、式樣。品質、
成分。性慾、情慾。部首之一。生氣發怒,改變臉色。訪求等。這裡哪 一個是我們
要的解釋?

很簡單,先用排除法,“觀色”一詞裡觀是動詞的話,那色一定是名詞,觀若是名詞
的話,那色就是形容詞。佛經譯於唐宋之間最多,我們就來看同樣是精煉文字的唐
詩裡“觀色”的用法如何:

[送"海禪和上"(和尚)歸山] 杜荀鶴
觀色風驅霧,聽聲雪灑林。凡歸是歸處,不必指高岑。

這裡觀色一詞是看著“風驅霧”的變化,又例如:

[詠“道該上人”院石竹花歌〕 顧況
道該房前石竹叢,深淺紫。深淺紅。
嬋娟灼爍委清露,小枝小葉飄香風。
上人心中明如鏡。永日垂簾觀色空。

這裡“觀色空”是對那些窗外的美景視而不見。接著再來看看宋代的記事:
〔南宋紀〕153卷光宗紹熙四年(一一九三)“制策問禮樂刑政之要,亮以君道、
師道對,且曰:「臣竊歎陛下....而問安視寢之餘,所以察言而觀色,因此而得
彼者,其端甚眾",這裡“觀色”是看臉色揣測心意了。

其實在更早以前的《論語》裡(二十四 顏淵篇下 子張問士章)記載的:『察言故不失
口於人,觀色故不失色於人。』。所以我們可以確定觀色的意義是“觀察(某人事
物)的變化”。

觀色的定義有了,那麼我們要觀什麼的變化呢?世尊說內聲的產生是因為外聲引動
了六根,經上說:“復次舍利弗,既去外聲已,當去內聲。內聲者,因於外聲,動
六情根,心脈顛倒。五種惡風,從心脈入,風動心故或歌或舞作種種變。”。
(大正藏十五冊六二O經)

外聲引動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使得心脈顛倒,心脈顛倒就是心跳急促血壓上升
等等不正常的現象,心脈為何會顛倒?因為惡風由心脈進入人身,惡風如何進入心
脈?因為經由呼吸。最後的現象就是“風動心”,我們就看到一個人發狂了,“或歌
或舞作種種變”就是亂唱亂跳或作怪了。阿難不得已只好把發狂的人關到房裡去不
讓出來。五種惡風是指太乾、太濕、太熱、太冷、忽快忽慢,所以我們前頭說的打
坐環境很重要,在律法裡,世尊也制戒不可在太熱太冷大風大雨中打坐,就是為了
避免惡風亂心。

為了預防“惡風亂心”,除了環境保持適當之外,心中也要觀想一個舒適的環境,世
尊名之為"洗心觀",氣密法和洗心觀都是“觀(佛)”的法門,也是同學們在阿含經
裡常讀到的“念佛念法念僧”的念佛法門,不過世尊卻沒有在阿含裡詳說念佛的方法,
世尊只有講解“原理”方面的事,念佛如何“實作”呢?

念佛法門最簡單的就是稱名,稱佛名可以收攝心性,在平時很有作用,不過在打坐
時稱佛名有時精神容易散漫了,這時就需要更能專心一點的洗心觀,來看看洗心觀
如何觀:(大正藏十五冊六二O經)
====================================
洗心觀者。先自觀心令漸漸明。猶如火珠。四百四脈。如毘琉璃黃金芭蕉。直至心
邊。火珠出氣。不冷不熱。不麤不細。用熏諸脈想。
====================================

先觀想心中有一個火珠,我最常建議同學們觀地藏菩薩的火珠,因為它很具體,同
學們只要找一張地藏菩薩持珠的圖像看看就明白,有的人是觀想“落日”的情形也是
可以的,這個火珠要“不冷不熱”,也就是保持行者感到最舒服的狀態。

接著要觀自身通體清淨,經上說得輕鬆,但實際上要觀到自身的筋脈“四百四脈,
如毘琉璃黃金芭蕉”是需要時日練習的,四百四脈是約略的數,人身的筋脈大都用
“五百筋脈”形容,這裡用四百四脈來代表,同學們觀自身的筋脈如“毘琉璃黃金芭
蕉”,就是觀到筯脈如水晶體(毗琉璃是純淨的水晶體),或黃金色或是芭蕉紅的色
澤。

經驗上,觀水晶體較容易觀,水晶體的感覺比較像我們常見的“火花”,也就是電子
學上的“電脈”在筋脈上的傳送,所謂的筋,對照現代解剖學來說可以看成是神經系
統,觀的時候會感覺到渾身舒暢,身體的濁重感會消失,也就是身體覺得“輕安”的
情形,這些奇特的感覺就是“三昧境”之一。

三昧境也可說是幻境,不過世尊把修行者所能操控且穩定的三昧叫作”正受“,用熱
狗解法來說就是“正確的感受”或者“正確的覺受”,正受只能和有經驗的人來說,沒
經驗的人是很難聽得懂的。

有一次一個和世尊同姓的少年仔跑來問世尊,他說“世尊啊,你上課說正受我知道
啦,要有正受才能解脫,沒有正受就沒有解脫,那請問世尊,是先有解脫才有正受
呢,還是先有正受才有解脫,或是正受解脫同時一起?”,少年仔一連問了三次,
世尊不回答他。

阿難當時是執扇扇佛的侍者,他開口回答少年仔,說“世尊病剛好,還在休養,我
來回答你吧”,阿難說的大意是“修行者和一般人都有三昧,不過修行者要有戒行
之後才有三昧正受的”,才能有慧,最後才能解脫。一般人也能有三昧,不過那個三
昧和佛法的三昧是不同的。阿難強調“戒行圓滿者的三昧才是具足三昧”,要不然都
只是“偶而”的三昧而已。少年仔走後,世尊對阿難說“這少年仔能問比丘這麼深入
的問題,很不簡單喔”(爾時世尊知摩訶男去不久。語尊者阿難。迦毘羅衛釋氏乃
能與諸比丘共論深義。)《雜阿含》p239

依佛所教的方法去“觀”,也叫禪定,有禪定就會有三昧,三昧在別的經典裡也叫作
正受,但是“三昧”和“正受”這二詞,世尊在《雜阿含》裡是有差別的,我們來了解
一下:(雜阿含八八三經)p0222

====================================
(八八三)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四種禪。
1-有禪三昧善。非正受善。
2-有禪正受善。非三昧善。
3-有禪三昧善。亦正受善。
4-有禪非三昧善。非正受善。
====================================

第一類禪,三昧很好,但正受不好。這是什?戒行不足者的三昧也。像是提婆之類
的神通者。
第二類禪,正受很好,但三昧不好。也就是有些大德戒行圓滿,智慧解脫,不過從
來沒聽過有什神變之境的。
第三類禪,三昧很好,正受也很好。例如那些老老老師兄阿羅漢們就是三昧和正受
都很強。
第四類禪,三昧不好,正受也不好。像我們這些後世小子們,好心作卦歹心作卦,
別說戒行圓滿啦,連要好好的收收心也沒法子。像我們這類的雖然也叫行禪,不過
是第四名的禪。(反正有五名內啦 Orz)

雖然咱們排在五名內的第四名,但同學們也別太泄氣,世尊仍是苦口婆心的要我們
努力行禪,以便把“心垢”洗去,所以有洗心觀的法門。

當同學們在心中安好火珠之後,這個手續在真言門叫作“安日輪”,其功用很多,但
是在安那波那中只是用來洗心而已,火珠定好後,觀想火珠有”氣“送出(像是送出
電氣脈沖)這個脈沖要很平均地送到全身的神經血管(筋脈)去。(用熏諸脈想)

接著觀想“一(位)梵王(天王)持摩尼鏡(如意鏡)。照行者胸。爾時行者自觀
胸如如意珠王(把自己心中的珠當作中心)。明淨可愛火珠為心。大梵天王掌中。
有轉輪印。轉輪印中有白蓮花。白蓮華上有天童子。手擎乳湩(手拿乳汁)。從如
意珠王出。以灌諸脈。乳漸漸下。至於心端。”。

乳是白色的,將全身灌滿後,就像是泡在牛奶浴缸裡了,快樂得不得了,但是這時
同學們會感到心中悶悶脹脹的,在沒有觀想的情形下(例如只有數息或稱名時),
有的同學會不自覺的無法呼吸,或呼吸突然不順起來,接著要解除胸中的悶脹就要
觀想“童子手持二針。一黃金色。二青色。從心兩邊安二金花。以針鑽之。七鑽之
後。心還柔軟”。

用金色針和青色針在心(胸部)兩邊打七個洞,真言門的建壇造像金色是用本師像,
青色是用地藏菩薩像作代表,“金花”的意思是用針打出七個洞的樣子,“花”是指樣
式不是真的一株花,二邊各七孔,把胸中悶氣泄出,這樣心(胸部)就不會硬梆梆
了。

氣泄出後“如前復以乳還洗於心”,接著再用乳汁洗心,然後洗全身,各大小腸胃
器官骨頭同樣用乳汁去洗:“乳滴流注入大腸中。大腸滿已。入小腸中。小腸滿已。
流出諸乳。滴滴不絕。入八萬戶蟲口中(身中的細胞)。諸蟲飽滿。遍於身內。流
注諸骨三百三十六節。皆令周遍。”

最後“然後想一乳池。有白蓮花。在乳池中生。行者坐上。以乳澡浴。想兜羅綿(高
級柔軟海綿)。如白蓮華。繞身七匝。行者處中。梵王自執己身乳。令行者嗽(口)。
行者嗽已。梵王執蓋(天幕)。覆行者上。於梵王蓋。普見一切諸勝境界。還得本
心。無有錯亂。”

這裡“普見一切諸勝境界。還得本心。無有錯亂。”才是三昧正受。這個方法是用觀
想佛力洗去我們的心垢,算是快速的(暫時)淨心法門,經上說:“佛說此語時。
五百釋子比丘。隨順佛語。一一行之。心即清涼。觀色受想行識。無常苦空無我。
不貪世間。達解空法。豁然還得本心。破八十億烔然之結。成須陀洹。漸漸修學。
得阿羅漢。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請同學們注意到這一句“五百釋子比丘。隨順佛語。一一行之。心即清涼。觀色受
想行識。無常苦空無我。不貪世間。達解空法”,也就是修行者運用這個觀法淨心
之後再去觀色受想行識和無常苦空無我,而得道果。

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概念,那就是在進行觀色無常之前,前行的收心操和淨心法不可
不作,否則很容易因為“惡風”入心而引起走火入魔的現象。

有的同學讀經時會有一種錯覺,以為我們只要坐下來就可以開始觀色受想行識,就
能安般如儀,其實不那麼簡單,前行的工作沒作好,那安般三昧是沒有意義的,沒
有前行的三昧只是一般人的三昧,那就是曾有同學問的“我的觀想是我自己的想像
或者是真的三昧”,現在我們可以知道,若沒有淨心下的三昧只是一般人的三昧,
根本不值得討論,這也是為何世尊不回答那位少年仔問題的原因,因為基本動作沒
作好,就要找最後那個能解脫的包子是不切實際的,而基本動作的教學不是世尊的
工作,那是阿難,舍利弗等那些老老老師兄要作的工作。這也是阿含經記載著年少
比丘入學後,各人要去找教學比丘的原因。

我們現在沒有教學比丘,那麼就要找教學影帶--經典,依樣畫葫學學看,並藉著
稱名諸佛菩薩和龍天護法來指導我們學習上的障礙。
(未完)
--
∼∼∼∼∼∼∼∼∼∼∼∼
半生無一得,三世有所失。
古聖唯一道,人心知不知。
∼∼∼∼∼∼白非白∼∼∼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From: !211.22.177.199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