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量
[國語辭典(教育部)]ㄍㄨㄛˋ ㄌㄧㄤˋ
超過適當的限量。如:「吸菸過量,有害健康。」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曼陀羅
(植物)Mandārava,又曰漫陀羅。花名。譯作圓華、白團華、適意華、悅意華等。阿育王經七曰:「漫陀羅,翻圓華。」法華光宅疏一曰:「曼陀羅華者,譯為小白團華。摩訶曼陀羅華者,譯為大白團華。」法華玄贊二曰:「曼陀羅華者,此云適意,見者心悅故。」慧苑音義上曰:「曼陀羅華,此云悅意華,又曰雜色華,亦云柔軟華,亦云天妙華。」案曼陀羅為一年生草,莖直上,高四五尺,葉作卵形,常有缺刻。夏日開大紫花,有漏斗形之合瓣花冠,邊緣五裂,實為裂果,面生多剌,性有毒,以其葉雜煙草中同吸。能止咳嗽,過量則能致死。本草,曼陀羅花。一名風茄兒,一名山茄子,生北土。法華經佛說法,天雨曼陀羅花,翻譯名義:曼陀羅,此云適意,又云白華。
又(人名)高僧名。翻譯名義云:曼陀羅,此言弱聲,亦云弘弱。扶南國人,神解超悟,幽明畢觀,無憚夷險,志存弘化,即曼陀羅仙也。
波斯匿
(人名)舍衛國之王名,譯曰和悅,又曰月光,新稱鉢邏犀那時多Prasenajit,巴Pāsenādi,玄奘譯作勝軍,義淨譯曰勝光,梵授王之子也。與佛同日生。有部毘奈耶雜事所謂憍薩羅國王勝光王是也。王第二夫人曰末利(譯曰勝鬘,勝鬘經之勝鬘夫人,此王夫人之女也,母子名同),本為劫比羅城(迦毘羅之城也)婢女,以歸佛之福力為王聘為夫人,生一子,名惡生Virñḍhaka,有逆害自立之心,長行大臣諫止之,後王將長行大臣至佛所聽法,久不出,長行意變,竊引車馬還城,策立惡生太子為王,驅逐大王之二夫人行雨勝鬘。二夫人詣王所,中途遇王白事,王便令勝鬘還城,自與行雨共向王舍城,城外有一園林,王停此,令行雨報未生怨王(阿闍世王)。未生怨王聞之大喜,嚴駕自出迎之。時勝光王久不得食,乞於園主,得蘿菔五顆食之,往水邊過量飲之,因成霍亂,遂仆死。未生怨王後來厚葬之(見有部毘奈耶雜事八)。仁王經上曰:「舍衛國主波斯匿王,名曰月光。」西域記六曰:「如來在世之時,鉢羅犀那恃多王,唐言勝軍。舊曰波斯匿,訛略也。」毘奈耶雜事二十曰:「室羅伐城(即舍衛國,又曰憍薩羅國),王名梵授。(中略)其梵授王告人曰:我子生時,光明殊勝,普照世間,應與我子名曰勝光。」勝鬘經寶窟上本曰:「波斯匿王者,此翻為和悅。以其情用弘和,故云和悅。又以德接民,能令萬姓和悅。又翻為月光。如仁王經云月光王。有人言:波斯匿王與佛同日生,佛號日光,國人言:佛既號日光,當號大王為月光也,因國人稱為月光。若依父母所立名者,字為勝軍。以其鬥戰無敵不勝,故云勝軍。」
能破
(術語)因明八門之一。敵論者立過非之量時,指斥其過非或難詰其所立也。因明大疏上曰:「敵申過量,善斥其非,或妙徵宗,故名能破。」
[佛光大辭典]
乞食
梵語 paindapātika,巴利語 pindapāta。乃印度僧人為資養色身而乞食於人之一種行儀。又作團墮(即取置食物於中之義)、分衛、托鉢、行乞等。係十二頭陀行之一。其原始意義有二,即:(一)自利,為杜絕俗事,方便修道。(二)利他,為福利世人,予眾生種福機會。故乞食屬僧人清淨之正命;若自作種種生計以養其身,則為邪命。
行乞之方法與威儀,據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七及毘尼討要卷六載,入城行乞時,道側而行,左手持鉢,次第乞食;以維持生命為限,心不貪著,故得食時不喜,不得亦不憂,唯以除舊疾,養氣力為要。另據法集經卷一載,如來乞食有三意,即:(一)不貪珍味,美惡均等。(二)為破我慢,於富貴貧賤等家皆無揀擇。(三)慈悲平等,大作利益。又佛制以「過午不食」為律,此乃源於面貌極黑之迦留陀夷比丘,曾於日暮雷雨交加之時,入城乞食,一孕婦見而驚怖,誤以為鬼,以致胎墮;由此,佛遂立過午不食之制。
此外,寶雨經卷八載,菩薩以成就十種法而行乞食,稱為乞食十為。即:(一)為攝授諸有情故,菩薩見一切有情受諸苦惱,雖能成就微少善根,但為時不久,為欲攝益諸有情而行乞食。(二)為次第故,即入城邑聚落時,住於正念,具足威儀,諸根寂然,依次乞食,不捨貧窮家而入富貴家(唯除惡種類家、諸外道處)。(三)為不疲厭故,菩薩次第乞食時,不生厭離,亦不疲倦,於諸有情無所憎愛。(四)為知足故,以其不疲厭,遂能知足。(五)為分布故,若得食後,好壞食物皆當隨應受取,返己住處,先於如來像,或舍利塔前供養讚歎;復以所得食物分為四分,三分施與同梵行者、貧窮之人、惡道有情,所餘一分自食。(六)為不躭嗜故,謂菩薩雖食,而於食事無貪、無染,亦無愛著。(七)為知量故,受食唯為活命,不使身體羸弱,亦不令其過量;若極虛弱則影響修持,若極重則增長睡眠。(八)為善品現前故,菩薩如法行食,能令善品增長現前。(九)為善根圓滿故,以其勤修而無怠惰,故得圓滿菩提資糧。(十)為離我執故,由彼一切之善,能成熟菩提分法,遠離我執,遂能捨身肉,施與有情。我國自古則稱乞食為托鉢,托鉢時當心念威儀,專注於道,若無道心而僅存形式,則與一般乞者無異。
又據顯揚聖教論,比丘乞食,有五處不可往,以避嫌疑。(一)唱令家,歌唱曲令,但取歡娛,能亂禪定。(二)婬女家,其處行止不潔,聲名不正,色欲因緣為障道根本。(三)酤酒家,酒是起罪因緣,能生過失。(四)王宮,乃貴戚之處,嚴禁之所,非可干冒,故不可往。(五)旃陀羅,即屠者之家,此處殺心盛大,惱害眾生,見者傷慈,壞善根本,故不可往。〔中阿含經卷四十八牛角娑羅林經、五分律卷二十七、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中三之二、卷下三之四、釋氏要覽卷上〕 p724
邪淫戒
五戒之一。為在家居士所持之戒。即不得侵犯人(父母、兄弟、姊妹、夫主、兒子、世間法、王法等)、法(指出家受戒及在家而受一日戒)所守護之婦女;或指男女雙方不得非支、非時、非處、非量、非理而行淫。非支,指行淫於產門以外之器官。非時,指胎圓滿時、齋戒時、病時等。非處,指於靈廟中、大眾前等處所。非量,指過量而行。非理,指不依世間禮法,如自行欲、媒合他等。〔中阿含卷三十優婆塞經、長阿含卷六轉輪王修行經、優婆塞戒經卷三、大毘婆沙論卷一一三、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九、卷六十、大智度論卷十三、順正理論卷四十二、俱舍論卷十六〕 p3035
能顯解脫道論
全稱釋量頌無顛倒顯示解脫道論。賈曹杰達瑪仁欽著。為西藏佛教因明學著作。本書依釋量論頌之內容,作詳盡之解釋。其特點為通過量理之探討,而臻於解脫道之理路。係格魯派學制中之必修者。 p4300
僧殘
梵語 sajghāvaśesa。音譯僧伽婆尸沙。五篇七聚之一。指戒律中僅次於波羅夷之重罪。又作眾餘、眾決斷、僧初殘。犯者尚有殘餘之法命,如人被他人所斫,幾瀕於死,但尚有殘命,宜速營救,依僧眾行懺悔法,除其罪,猶可留於僧團。此亦相對於波羅夷之無殘而言。比丘、比丘尼僧殘之數不同,依四分律比丘有十三戒,故有「十三僧殘」之稱:(一)故出精戒,(二)摩觸女人戒,(三)與女人粗語戒,(四)向女人歎身索供戒,(五)媒人戒,(六)過量房戒,(七)有主僧不處分房戒,(八)無根重罪謗他戒,(九)假根謗戒,(十)破僧違諫戒,(十一)助破僧違諫戒,(十二)污家擯謗違僧諫戒,(十三)惡性拒僧違諫戒。比丘尼之戒數依四分律有十七條:(一)媒人戒,(二)無根重罪謗他戒,(三)假根謗戒,(四)言人戒,(五)度賊女戒,(六)界外輒解三舉戒,(七)四獨戒,(八)受漏心男食戒,(九)勸受染心男子衣食戒,(十)破僧違諫戒,(十一)助破僧違諫戒,(十二)污家擯謗違諫戒,(十三)惡性拒僧違諫戒,(十四)習近住違諫戒,(十五)謗僧勸習近住違諫戒,(十六)瞋心捨三寶違僧三諫戒,(十七)發起四諍謗僧違諫戒。其中,(一)、(二)、(三)、(十)、(十一)、(十二)、(十三)之七戒與比丘相同。故比丘、比丘尼不共之僧殘唯十戒。
犯僧殘罪,須於二十人以上之清淨大眾前懺悔,並服從僧團之處罰。關於懺悔滅罪法,依彌沙塞五分戒本、十誦比丘尼波羅提木叉戒本所載,比丘若故意覆藏,應隨其覆藏之日期行別住,別住之期限已畢,六夜六日間行摩那埵(梵 mānatva),此行已畢,依清淨比丘二十人,作出罪羯磨,始除滅其罪,得再返回僧團中;若無覆藏,與犯戒同時發露,可令直行摩那埵。於比丘尼之情形,則須清淨之比丘、比丘尼各有二十人,此為異於比丘之處。〔毘尼母經卷七、四分律卷二至卷五、善見律毘婆沙卷十二、四分律行事鈔卷中二〕(參閱「五篇」1197、「摩那埵」6070) p5742
請折
請,受食之意;折,捨棄之意。即受食時要求過量之食物,並捨棄殘餘之物。入眾須知(卍續一一一‧四七五上):「隨量受食,免請折。」叢林中,對進食之法有詳備嚴格之規定,不得「請折」即屬其一,另有就食、洗鉢等法。〔入眾日用〕 p6159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似能破
因明學用語。因明八門之一。指因明論式中,對敵論無過而妄加破斥,或敵論有過而破斥不當,也就是敵對的論式圓滿無闕,卻以它為錯,而妄加駁斥;或敵者論式雖然有過,但破者不知其過失之所在,而於無過之處,妄加指責。前者如《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云(大正44‧93b)︰「敵者量圓,妄生彈詰,所申過起,故名似破。」後者如《因明入正理論莊嚴疏》卷四所說︰「亦有於他有過量中不知其過,而更妄作餘過類難,亦是似破。」
關於似能破的種類,印度之各派思想家所列數量頗不相同。茲表列如下︰
(1)尼夜耶派《正理經》︰列舉二十四種。
(2)龍樹《方便心論》︰二十種。
(3)世親《如實論》︰二十二種。
(4)陳那《因明正理門論》︰十四種。
然而,天主的《因明入正理論》則將之括為下列六種︰於圓滿能立顯示缺減性言、於無過宗有過宗言、於成就因不成因言、於決定因不定因言、於不相違言相違因言、於無過喻有過喻言。
又,一方為真能破,他方即為似能立。但一方為似能破,他方則未必為真能立。
〔參考資料〕 《因明入正理論》;《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沈劍英《因明學研究》。
邪淫戒
五戒之一。指男女雙方不得非支、非時、非處、非量、違法而行淫,為在家居士所持之戒。《中阿含經》卷五十五〈晡利多經〉云(大正1‧773b)︰「邪淫者必受惡報,現世及後世。若我邪淫者,便當自害,亦誣謗他。」
◎附一︰《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九(摘錄)
若行不應行,名欲邪行。或於非支、非時、非處、非量、非理,如是一切皆欲邪行。若於母等母等所護,如經廣說名不應行。一切男及不男,屬自屬他皆不應行。除產門外,所有餘分,皆名非支。若穢下時、胎圓滿時、飲兒乳時、受齋戒時,或有病時,謂所有病匪宜習欲,是名非時。若諸尊重所集會處,或靈廟中,或大眾前,或堅硬地高下不平令不安隱,如是等處,說名非處。過量而行,名為非量。是中量者,極至於五,此外一切皆名過量。不依世禮,故名非理。若自行欲,若媒合他,此二皆名欲邪行攝。若有公顯,或復隱竊,或因誑諂方便矯亂,或因委託而行邪行,如是皆名欲邪行罪。
◎附二︰《大智度論》卷十三(摘錄)
邪淫者,若女人為父母、兄弟、姊妹、夫主、兒子、世間法、王法守護,若犯者是名邪淫。若有雖不守護以法為守。云何法守﹖一切出家女人在家受一日戒,是名法守。若以力,若以財,若誘誑,若自有妻、受戒、有娠、乳兒、非道,如是犯者,名為邪淫。如是種種乃至以華鬘與淫女為要,如是犯者,名為邪淫。如是種種不作,名為不邪淫。問曰︰人守人瞋法守破法應名邪淫,人自有妻,何以為邪﹖答曰︰既聽受一日戒,墮於法中,本雖是婦,今不自在。過受戒時,則非法守。有娠婦人,以其身重,厭本所習,又為傷娠。乳兒時,淫其母,乳則竭。又以心著淫欲,不復護兒。非道之處,則非女根,女心不樂,強以非理,故名邪淫。
〔參考資料〕 《中阿含經》卷三十〈優婆塞經〉;《優婆塞戒經》卷三;《大毗婆沙論》卷一一三;聖嚴《戒律學綱要》;木村泰賢著‧演培譯《小乘佛教思想論》。
真能破
因明學用語。因明八門之一。又稱能破。真能破是用來反駁謬誤的,有兩種︰一種是顯過破,一種是立量破。《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一云(大正44‧93b)︰「敵申過量,善斥其非,或妙徵宗,故名能破。」此中所說的「善斥其非」,就是顯過破;「或妙徵宗」,就是立量破。亦即自己組織論式(立量),以破斥論者言論的,名為立量破;自己不組織論式,單指出論者論式的過失以駁論者的,名為顯過破。立量破必定同時為顯過破,因為組織論式以攻敵論,同時就是顯揚敵論的過失。然而顯過破卻不一定是立量破,因為並未立量。
又,隨應敵論的種種過失,顯過破也可分成多種。大略而言,可分為六類︰(1)缺減過破,(2)立宗過破,(3)因不成過破,(4)因不定過破,(5)因相違過破,(6)舉喻過破。這六類中,(1)是在顯示對方論式缺支之失,. 2至(6)是在顯示對方論式中宗、因、喻各支的過失。
凡真能破必與似能立相對。但敵方若是真能立,則無論用什麼論式去破,都無法取勝。因為此時己方所立即似能破,不是真能破。
〔參考資料〕 《因明入正理論》;沈劍英《因明學研究》;石村《因明述要》。
通琇
清初臨濟宗僧。江陰(江蘇省江陰縣)人。俗姓楊。字玉林,世稱玉林通琇。十九歲投磬山圓修出家受具,任其侍司且嗣其法。後住浙江省武康報恩寺。清‧順治十五年(1658),奉世祖之詔入京,於萬善殿弘揚大法,受賜號「大覺禪師」,翌年加封為「大覺普濟禪師」,賜紫衣。十七年秋,帝建立皇壇,挑選一千五百僧受菩薩戒,特請師為本師,並加封為「大覺普濟能仁國師」。其後,師回西天目山,重修殿宇,將山麓之雙清莊改為叢林,因襲該山祖師高峰原妙所創師子正宗禪寺之名稱,稱為師子正宗派。康熙十四年七月,寂於江蘇省淮安慈雲庵,年六十二。塔於西天目山。有《玉林琇國師語錄》十二卷行世。
◎附一︰蔣維喬《中國佛教史》卷四(摘錄)
至磬山圓修一派,傳入都門,則自玉林國師始。國師名通琇,童時即穎異不凡,年十九,投磬山薙染受具,執侍巾瓶,夜則隨眾坐香。一晚,目不交睫,至五鼓,修呼曰︰「不用急,我為你舉則古話;龐居士初見馬祖,便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誰﹖祖曰︰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為汝道。」琇聞之,即呈一偈,修曰︰「不問你不侶萬法,要你會一口吸盡。」琇於言下大徹。後修凡有徵詰,琇皆當機不讓。修寂後,遂繼法席。
玉林於順治十五年戊戌,奉詔入京,敕諭中有云︰「朕俯詢法器,緬想高風,思御宇以來,期沛無為之治,而虛席以待,樂聞無漏之因,用是特遣司吏院掌印官張嘉謨,頒賜璽書,遠延杖錫,爾其遄驅象馭,早踐龍墀,陳密義之慧空,贊皇猷之清淨。嗚呼!順風而問,朕將同訪道於崆峒,計日以來,爾尚效朝宗之江漢。」可見順治帝欽慕之忱。既至京,奉旨在萬善殿陞寶座,舉揚大法。帝常親臨,屢與問答,恆欣喜稱謝。但未幾,玉林即堅請還山,帝留其弟子䒢溪行森和尚在京。道忞奏對之時,行森亦恆列席問對。
帝於十六年,又頒敕諭,加封玉林為「大覺普濟禪師」,諭中有云︰
「用是特降褒綸,賜號大覺,方欲久留瓶鉢,時聽伽音,冀朝夕之啟予,庶默成夫元旨。而禪師欲全子道,祈盡孝思,堅請還山,勉襄石塔,有裨人倫,克端風化。朕俯徇其願,敕護遄歸,惜山川之既遙,倐夏秋之已隔,永言遺韻,惓惓於懷,追惟對御之言,實發大乘之祕,傳燈可續,末法所希,爰是復降溫綸,加封大覺普濟禪師,賜以紫衣,並予金印,遣使齎往,昭朕眷衷,重揚法席之輝,永鎮山門之寶。」
蓋帝於十五年,初封玉林為大覺禪師,至是,復加封大覺普濟,至雍正《御選語錄》中,則稱大覺普濟能仁國師,是蓋玉林十七年入京傳戒時所加封者也。
至十七年庚子之秋,順治帝復召之入都,敕諭中有云︰「茲欲於都城建立皇壇,俾衲子一千五百人眾,受毗尼戒。七條一縷,出自上方,五戒三皈,重宣佛義。然非禪師親為羯磨,正恐以最上慈航,為人天階級耳。惟冀荷擔如來,闡明大法,不辭遠道,惠然肯來,則皇城四眾,重聞薝蔔之香;新學緇流,頓長菩提之樹。知禪師以佛法大事為先,不以靜退小節縈念也,遙瞻浮渡,速慰悠懷。」是為玉林第二次入京之因緣。帝就見於西苑丈室,相視而笑,日窮玄奧。帝見一矮戒子,指問林,林云︰「長者長法身,短者短法身。」帝喜謝。十八年,帝崩。玉林拈香云︰「報身如夢幻,世界若空華,唯過量大人,去來無礙,進退如意,此是皇上用不盡的。」此可見玉林受順治帝眷遇之隆,第二次入京,為時亦較久,宜乎圓修派與圓悟派之競傳都門,並轡連鑣,一時稱盛也。
玉林晚年,居天目山,計其生平,開堂說法四十年。康熙十四年乙卯秋,示寂於淮安慈雲庵。先是︰玉林聞宜興善權寺,被土人焚燬,其法嗣白松自投火死,樂安老人(幻有禪師之師,玉林之祖)祖塔亦被掘。乃盡屏參侍,不食粒米。孑身潛出,渡江而北,至清江浦,止慈雲菴。示微疾,唯飲冷水,索筆書曰︰「本是無生,今亦無死。此是正說,餘為魔說。」擲筆而逝,春秋六十有二。門人迎歸全身,建塔於西天目。有語錄行世。
◎附二︰王熙〈敕封大覺普濟能仁國師塔銘〉(摘錄自《普濟玉林國師語錄》卷首)
洪惟世祖皇帝聖德顯道,彰于遐邇,深仁厚澤,洽于幽明,妙智圓通,與如來心印為一。嘗命訪僧伽之行解圓證者,與論向上宗旨。於時有大禪師奉詔入京,曰玉林琇公,蓋天隱磬山之子,而臨濟三十一世孫也。
師諱通琇,號玉林,常州江陰人,族姓楊氏。父芳,母繆氏,皆與般若有大因緣。師之生也,母夢大士攜童子自牖入,寤而生師。墮地,敏悟夙成,能語,輒誦佛號,坐常跏趺。十五,閱語錄,參誰字,疑情大發,寢食俱廢,晝夜徬徨室中。因觸翻溺器有者,遂蟬蛻萬緣,決意究竟大事。
時磬山修禪師方弘化荊溪,爐韛正赤,師直造其席依止,受其戒為侍者。進則決疑請益,立雪不移;退則宴默凝神,危坐達旦,必欲見道乃已。一日,于一口吸盡西江水下,瞥見馬祖用處,不覺身心慶快,曰︰佛法落吾手矣!自此,遇勘辨發語,縱橫自如,當機不讓。無何,辭歸省母,磬山密囑徵信曰︰善自護持,勿輕洩也。
師既歸江陰,益韜晦,日放曠雲水間。偶乘月泛小舟,舉頭頓忘迷悟,如虛空玲瓏,不可湊泊,急就證天隱于武康之報恩。叩擊之次,迎刃不留,至掀案而出。隱知其透關,歎曰︰此吾宗獅子兒也。隱示寂,遺命令師主法席。師不從,避之凌霄峰絕頂。時天龍業已推出,雖欲埋名煙壑,而眾莫之許。師不得已起應之。開法筵之日,黑白環繞者萬指,莫不霑被化雨,隨根沃潤而去。
丙戌,遇大雄,樂其山川幽寂,就荒煙蔓草葺茅為屋,有終焉之志。然聲光外流,逐羶者益眾,期年復成藂席。是時,天童方唱道東南,其機鋒迅利,諸方無能抗者,惟師以法門猶子,後先角立。應機接物如疾雷破山,龍泉出匣,非真實證悟者,不能窺其縱奪之妙。以故年甚少,出世最早,而握機行令,卷舒自由,聞者莫不欽服焉。
順治戊戌,世祖皇帝聞師名,遣使詔師。己亥春,師應詔赴闕,見上於外朝,慰勞優渥。即命近侍送居萬善殿,不時臨訪道要。一日問如何用工,師曰︰端拱無為。又問如何是大,師云︰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又問孔、顏樂處,師云︰憂心悄悄。皇情大悅,命近侍傳語,恨相見之晚焉。特賜號曰「大覺禪師」。名香法衣之錫,殆無虛日。尋以母未葬,懇乞還山,詔許之,由內府金錢助之襄事。師受賜歸,以十九飯僧放生,而以其一助營塔費,凡畚土運石,一一皆身自為之。庚子秋,復詔至京,禮運尤渥,進號「大覺普濟能仁國師」。至臘月,世尊成道日,命于京師阜成門外慈壽寺為千五百僧說菩薩大戒,又命作《工夫說》刊行之。次年,世祖皇帝升遐,師領大弟子作佛事七晝夜畢,辭還山。欽命遣官護送,其寵榮稠疊,近代無與同者。
師雖遭際昌辰,然性恬,于榮利無毫髮矜重意。既歸,如野鶴孤雲,無所留礙。會於潛,天目師子正宗禪寺歲久隤廢,郡人順天少京兆岵瞻戴君謂,非師無以舉揚宗風,光輝祖席。率眾延師居之,遠邇學徒聞風奔赴,堂序殆不能容,于頹垣敗壁中,一彈指間,金輝碧明,樓殿上插雲際,而未嘗見其有所作為。善權之請,師雖勉強一赴,然旋思歸老舊林,亦未嘗久留也。
天性至孝,十二歲即喪父,得法後別構草堂于報恩之側,奉母居之,躬進飲膳。母歿,斷食禪定者七日,行道不離殯次者三年。先是師之父振陵翁,與受雲棲大戒,深昧禪悅,臨終染衣自度,謂師兄弟,不讀書,即當出家。母氏亦受磬山記莂,晚年離俗,依師得悟,世號為大慈老人。蓋非積慶之家,不能生此大士,而師其全戒孝友,陳睦州大慧杲之風,豈非契經所謂,五因緣中真友者耶,晚年慈心益切,不憚跋涉之勞,意將窮搜泉石,接引縛禪物外,而不與塵世接者。嘗歎曰︰趙州八十行腳,彼何人哉!
乙卯春,遂屏給侍,飄然常住,因觸熱渡江,止於淮安清江浦之慈雲庵,索浴說偈而逝。時康熙乙卯八月十日也。壽六十有二,臘四十三。弟子奉龕歸天目,全身塔于東塢庵之後隴。
師凡六坐道場,七會說法,解結發覆,妙具善巧。雖沉迷重障,一遭鉗鎚,羂索無不斷絕,焦芽小草,一蒙溉灌,身心無不光潤。得法弟子二十餘人,皆能傳燈續命,接席分輝者也。師廣顙豐頤,平頂大耳,面白玉色,目光烱烱射人。宴坐如臨大眾,故見者不威而懾。一生不蓄私財,即纖細供養,亦不輕受。嘗過青縣,有苦行僧負斗麵設供,隨舟行者數日,師憐其誠,為說法要,即揮之使去,終不納也。每檀施至,轍教以持歸,放贖生命,同於攝受。雖膺紫衣之寵,而服用不及恆僧。既悟逸格之禪,復教人兼修淨業。五曾弟子,從師持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得度者,至不可算數,皆謂師從彼世界應化來此方云。
余昔侍從內廷間,立法席之後,親睹師據師子座,舉明正法,發轟雷掣電之機,雖老參宿學,罔知所措。既而閉關習靜,龍象萃處一室,而戶外不聞人聲。至於廣廈細旃,從容詔對,語巧意圓,窮極實際,能助九重增長法喜,一時貴近無不函香問道。師于弘法外,不發一言,其善慧深厚如此。是以緇素四眾,罔不傾心馴至,名德上聞於天寵,被鴻名,龍光赫奕,則師豈非乘夙世願輪,隨助聖人敷揚大化者乎!謂之優曇鉢華千年一現,良不誣也。
〔參考資料〕 《五燈嚴統》卷二十四;《續指月錄》卷十九;《大清一統志》卷九;陳垣《清初僧諍記》;《陳援庵選集》(《現代佛學大系》{53});忽滑谷快天《禪學思想史》下卷。
僧殘
音譯又作僧伽婆施沙、僧伽伐尸沙或僧伽胝施沙,意譯眾餘、眾決斷或僧初殘。五篇七聚之一。係僅次於波羅夷的重罪;若犯此戒,須於清淨大眾之前懺悔,才能繼續留在僧團中。所以名為僧殘。乃以犯此罪者,猶有殘餘的法命,故得此名。
在《四分律》中,比丘僧殘有十三條,故又名「十三僧殘」;比丘尼有十七條,故又名「比丘尼十七僧殘」。比丘十三僧殘為︰(1)故出精戒,(2)摩觸女人戒,(3)與女人粗語戒,(4)向女歎身索供戒,(5)媒人戒,(6)過量房戒,(7)有主僧不處分房戒,(8)無根重罪謗他戒,(9)假根謗戒,(10)破僧違諫戒,(11)助破僧違諫戒,(12)污家擯謗違諫戒,(13)惡性拒僧違諫戒。
此中,前九戒不俟僧羯磨,所業若訖即得罪;後四戒是僧眾舉呵諫羯磨時,犯者若不順從,始告成犯。呵諫羯磨共計有四羯磨,但犯僧殘者,如於三羯磨竟仍不從順,即告得罪。
按,諸部所出大抵同此,但《彌沙塞五分戒本》、《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巴利律藏比丘戒本》等書之僧殘,其第十二條、第十三條之順序與前述相反。
又依《四分律》所載,比丘尼之僧殘有十七條,即︰(1)媒人戒,(2)無根重罪謗他戒,(3)假根謗戒,(4)言人戒,(5)度賊女戒,(6)界外輒解三舉戒,(7)四獨戒,(8)受漏心男食戒,(9)勸受染心男子衣食戒,(10)破僧違諫戒,(11)助破僧違諫戒,(12)污家擯謗違諫戒,(13)惡性拒僧違諫戒,(14)習近住違諫戒,(15)謗僧勸習近住違諫戒,(16)瞋心捨三寶違僧三諫戒,(17)發起四諍謗僧違諫戒。
此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等七戒與比丘僧殘相同,故比丘、比丘尼不共之僧殘只有十戒。又,比丘尼十七僧殘中,初九戒不俟羯磨,所業若訖,即得罪;後八戒是受羯磨之後仍不順從者,始告成犯。
巴利《律藏》所出之比丘尼僧殘與上述相同,但其順序有異。《摩訶僧祇比丘尼戒本》開其中第五戒為兩戒,第七戒為三戒,而缺第十二戒,故總共有十九僧殘。《有部苾芻尼戒經》開此中第七為四戒,但缺第四戒,另外再加「自為己索亡人物」,而成二十戒。
僧殘是在清淨大眾前懺悔才可除滅的罪,據《毗尼母經》卷七所述,若無清淨大眾,則罪不得滅。又,關於懺悔滅罪之法,據《彌沙塞五分戒本》、《十誦比丘尼波羅提木叉戒本》所述,比丘若犯此僧殘且故意覆藏,則隨其覆藏之日數而令其別住(波利婆沙)。別住期限已竟,行六夜七日間之摩那埵,其後依清淨比丘二十人行出罪羯磨(阿浮呵那),如此其罪始滅,可重返僧團。唯若無覆藏,隨即發露,則可直接行摩那埵。但比丘尼若犯此戒,則應於比丘、比丘尼二部僧各二十人前懺悔方可除罪。
◎附︰聖嚴〈十三僧殘法〉(摘錄自《戒律學綱要》第四章第三節)
所謂十三僧殘者,便是︰(1)故失精,(2)摩觸女人,(3)與女人麤語,(4)歎身索供,(5)作媒人,(6)無(施)主僧不處分(而造)過量(超過長佛十二搩手內廣七搩手)房舍,(7)有(施)主僧不處分(而造)房舍,(8)無(犯戒)根(據而以犯)重(戒之罪)謗他,(9)(以)假(的犯戒)根(據)謗他,(10)破(和合)僧(而又)違(逆僧團之勸)諫,(11)助破僧違諫,(12)汙(他)家(為白衣送禮等,致被僧團驅)擯(離此他去,心存不服),謗(毀僧團)違(逆)僧(團的勸)諫,(13)惡性拒(絕)僧(團的忠告,並)違(逆僧團的勸)諫。
實際上,十三僧殘之中,在今日的中國佛教來說,只有摩觸女人、與女人麤語及作媒人的三戒,比較是顯著而重要的。至於故失精,是個人的事,出家人犯手淫是不可以的,但卻不致因此而招到外人的譏謗,故弄陰出精的方法雖多,但總不致明目張膽地公開弄給人家看的。同時,若不出於故意弄陰,雖失精,也不犯戒;凡夫失精是難免的,縱然欲心生起而致失精,若不出於有心使之失精者,也不犯戒。至於女子的性器分泌,情形也是一樣。至於自歎有德而索淫供,我想是絕難發生的事,因為這是顛倒之見,絕少有人敢以說出口來的。至於造房舍,現在根本不可能再受此一限制了。至於無根謗與假根謗,相信是會有的,但在今日的社會裏,若沒有確切的人證與物證,殊少能夠取信於人的。至於破僧及協助破僧,在不行羯磨法的中國佛教裏,根本無從破起。至於汙他家,出家人給信徒拜節送禮,在末法時代的中國,凡是一個道場的住持,已難絕對不走這樣的路了,雖當重視這一條戒,然而中國寺院的住持人,若給俗人送了禮物,又有誰會驅擯他們,命令他們離此他往呢﹖至於惡性不受僧諫,在不行羯磨法的環境中,自然也是用不上的。其實在十三條的僧殘法中,六、七兩條,須以羯磨法求得僧眾同意處分,十、十一、十二、十三的四條,須在僧眾中三諫三番羯磨,才能成立;在不行羯磨法的環境裏,十三僧殘法,至多只能實踐七條而已。
〔參考資料〕 《大般涅槃經》卷十一〈聖行品〉;《五分律》卷二、卷三;《十誦律》卷四;《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三、卷四;《有部毗奈耶》卷十一~卷十六;《善見律毗婆沙》卷十三、卷十四;《鼻奈耶》卷三~卷五;《有部苾芻尼毗奈耶》卷五~卷七;《解脫戒經》;《優波離問佛經》;《五分戒本》;《五分比丘尼戒本》;《四分律比丘戒本》;《十誦比丘尼波羅提木叉戒本》;《有部苾芻尼戒經》;《四分律比丘尼鈔》。
[南山律學辭典]
三衣制量不制體
亦名:衣制量不制體、缽制體不
制量戒本疏‧九十單提法:「問:『
三衣定量
亦名:三衣長度、袈裟長度、衣
長、衣量隨機羯磨‧衣藥受淨篇:「聽以
羯磨疏‧衣藥受淨篇:「諸部極
小唯四分文。出家貧乏,故是常也,且覆形儀,何由可具?餘二衣相,義同五分,度身最好。先以衣財從肩下地,踝上四指,以為衣身。餘分葉相,足可相稱也。」 濟緣記釋云:「初明本宗局量。僧祇、十誦、多論各有三品量,寬於四分,如事鈔具引。出家等者,出極小意。餘下,取五分通文,初令依用。下衣宜小,故但云二衣。先下,示度身法。踝即腳外突骨,從肩至踝即廣量。橫堤豎條,皆名葉相。廣多不稱,特示度法,長中無妨,故不出之。但使周身披搭得便。依文九尺,頗覺有餘。今人廣不五尺,長過丈二,反執五分度身之文,無乃度之不細乎?習久成俗,卒難曉喻,法服製度,壞滅久矣。」(業疏記卷一八‧一四‧一)行事鈔‧二衣總別篇:「(一﹑明
四分兼含)四分云,安陀會長四肘,廣二肘;鬱多羅僧長五肘,廣三肘;僧伽梨亦爾。然此下衣,極成窄小,當取通文。律言,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取足而已。準此無定量,(二﹑引諸文示準)任時進不。雖爾,亦須楷準。故十祇中,各立三品之量。今準薩婆多中,三衣長五肘,廣三肘;若極大者,長六肘,廣三肘半;若極小者,長四肘,廣二肘半者,並如法。若過若減成受持,以可截續故。缽若過減不成受,不可截續故。若過量外應說淨,不者犯捨墮。說時應在受後,以法衣外者為長。(三﹑明五分唯通)五分,肘量長短不定。佛令隨身分量,不必依肘。」 資持記釋云:「定量中,四分有通局二量,初示定量。安陀會長七尺二寸,廣三尺六寸,此謂下衣,道行作務,故不宜大。……餘二衣長九尺,廣五尺四寸。然下,出通量。但云下衣極小,準餘二衣非小明矣。然恐身量短長不定,是故三衣俱準通量。言度身者,此有二法。一﹑準多論,佛身丈六,衣長丈八,廣丈二;常人半之,衣長九尺,廣六尺。與四分小異。據此以算,人身長一尺,則長邊得一尺一寸二分半,廣邊得七寸五分。如是增之,則八尺之人,可著長九廣六之衣也;更增至佛量亦無差。設或身相長短不稱,減成儉約,過須說淨。二﹑準業疏,就身裁度。疏云,從肩下地踝上四指以為衣身,餘分葉相,足可相稱。此謂人身多是長短不定,尟有肥羸;縱有肥羸,不妨服用;是故但出廣量,不明長法。有云,餘分葉相,即是長量,今謂葉相廣長齊有,何獨長邊。且今時人少至八尺,但取九尺已內,足可相稱。良由袈裟右角,本在左肩,或垂腋下,是故九尺之服,頗宜八尺之身;今則右角前垂,著用乖法,遂使長邊何啻丈二,廣邊不滿五尺,長拖象鼻,動越威儀,習久迷深,何由諫諭?必懷奉法,夫復何言?文中節量等語,本是誡節貪求,令知止足,故云取足而已。今此引用,意顯隨宜,故云準此等。度字入呼,謂裁度也。取字去呼,謂麤略也。……然四分下衣雖云窄小,而諸部中三衣或等,足可準繩。恐見度身,便即任意廣長無法,故云雖爾等。今執丈二長衣,便云律有通文者,正墮此過。故下,引示諸文,初指二律。十誦,上衣長五肘,廣三肘。亦同四分。下衣長四肘,廣二肘半長同四分,廣加九寸,則四尺五寸。七條量在上下之間。僧祇,三衣各有三品:上者長五肘,廣三肘。亦同四分。中者長五肘一不舒手謂五中一肘不舒手量,不滿五肘,準彼論肘舒手量之,廣三肘一不舒手。下衣長四肘半八尺一寸,廣三肘一不舒手。中下二衣,亦各三品,並如上。婆論中,三事通有三品。長五廣三中衣同四分。若極大者,長六肘一丈八寸,廣三肘半六尺三寸;若極小者,長四肘,廣二肘半。上出三品如法。下明過減非法,初判成受。過者可截,減則可續;缽無此義,故受不成。若過下,判犯。準知今時丈二長衣,既不說淨,皆犯長罪。註出受淨前後,以受持外者,屬長物故。故知法衣之上,連帶長物,今按尼鈔,祖師明斷,若過量外,必須淨施。五分,初緣亦依肘量。但隨人用,不能一準,故云不定。佛令隨身,須依業疏肩踝為度。若前諸部,乃據中人八尺楷定,況分三品,適足隨身,故存品量也。上引二量,攝盡機緣,定量則抑彼貪情,通量則被於異報。大論教意從儉為先。故章服儀云,減量而作,同儉約之儀;過限妄增,有成犯之法。或容犯長,或制非法。又云,頃載下流,驕奢其度;至論儉狹,未見其人。餘如別說。有云鈔引通文廢其定量者,此順執情妄誹聖訓。問:『必準通文,過量得否?』答:『若準多論,量外說淨,非謂不得。但今著者不行說淨,有犯長過;又復著用有所不便耳。』問:『今服長衣為有何過?』答:『此有多(三)過:一﹑量外犯長,提;二﹑著用犯捨衣,吉;三﹑長垂肘外,有象鼻相,步步吉羅。倘懼因果,請從正教。』」(事鈔記卷三○‧一五‧一一)
不犯五開大分三位
亦名:不犯五相
戒本疏‧四波羅夷法:「言不犯
作小房法
亦名:小房法
羯磨疏‧集法緣成篇:「作小房
作持制聽事法
亦名:制聽事法
戒本疏‧持犯方軌:「次對作持
四依法樹下坐制開
隨機羯磨‧諸戒受法篇:「依樹
羯磨疏‧諸戒受法篇:「樹下〔
坐〕,開中。言別房者,即大小二房乞處分作是也。或是七眾為招提僧,於坊寺中別置房宇;有來入住,別有供養。故律云幾房有福饒是也;幾房無福饒,即僧常住也。尖頭屋者,西國多平頭重屋,或至四五重者,如此方北界緣邊諸州,希有尖者。如文所列,即中高四廈也。故律云,王大殿並開受用;或是叉手小菴,椽頭拄地者。小房者,起不礙頭,坐趣容膝,前障水雨也。石室者,巖岫山居。兩房一戶,隨相而列,可以事驗也。」濟緣記釋云:「樹下坐,本制可解。但釋開文為五。初釋別房。大小二房,即過量不過量。招提梵語,此云別房施,謂施主造房,待遇來僧而自供給。有福饒者,謂僧受用,以福饒益彼檀越故;無福饒者,即常住處,非別所供。二﹑釋尖屋。緣邊,鄰蕃胡等處。希,少也。中高四廈,今時所謂獨角亭也。引律王殿,相或似之;謂王施僧,故開受用。叉手謂椽尾相交攢於中也。三﹑釋小房。示橫豎量,據理甚窄。且舉極小,須可容身;未必然也。四﹑釋石室。五﹑釋兩房共戶。隨相列者,非止此也。」(業疏記卷一七‧二五‧一八)
坐具增量
亦名:尼師壇增量
行事鈔‧二衣總別篇:「僧祇云
坐具增量非法
亦名:跋闍子比丘擅行十事非法
、十事非法行事鈔‧二衣總別篇:「四分,
坐具造作
亦名:尼師壇造作
行事鈔‧二衣總別篇:「十誦云
羯磨疏‧衣藥受淨篇:「必須重
者,以單薄用藉,一﹑損身增患,二﹑漏污僧物故也。」濟緣記釋云:「初示不重二過,兼復損衣。」(業疏記卷一八‧三五‧六)
有主為己不處分造房戒釋名
亦名:有主房戒釋名
資持記‧釋釋相篇:「此由有主
有主為己不處分造房戒開緣
亦名:有主房戒開緣
行事鈔‧隨戒釋相篇:「開通中
無主不處分過量房戒制意
亦名:無主房戒制意
戒本疏‧十三僧殘法:「(僧殘
無主不處分過量房戒犯相
亦名:無主房戒犯相
含註戒本‧十三僧殘法:「若彼
無主不處分過量房戒犯緣
亦名:無主房戒犯緣
行事鈔‧隨戒釋相篇:「六緣成
無妨難地作房磔量
行事鈔‧隨戒釋相篇:「律中。
行事鈔僧尼二部行事通塞意
亦名:僧尼二部行事通塞意、二
部行事通塞意行事鈔‧序:「第八,僧尼二部
[法相辭典(朱芾煌)]
一實極微不成
唯識二十論六頁云:云何不成?頌曰:極微與六合,一應成六分。若與六同處;聚應如極微。論曰:若一極微,六方各與一極微合;應成六分。一處無容有餘處故。一極微處,若有六微;應諸聚色,如極微量。展轉相望,不過量故。則應聚色,亦不可見。迦濕彌羅國毗婆沙師言:非諸極微有相合義。無方分故。離如前失。但諸聚色,有相合故;有方分故。此亦不然。頌曰:極微既無合;聚有合者誰。或相合不成,不由無方分。論曰:今應詰彼所說理趣。既異極微,無別聚色;極微無合。聚合者誰。若轉救言:聚色展轉,亦無合義;則不應言極微無合。無方分故。聚有方分,亦不許合。故極微無合,不由無方分。是故一實極微不成。
母胎中有五位
俱舍論九卷八頁云:云何次第如聖說言:最初羯羅藍,次生頞部曇,從此生閉尸,閉尸生鍵南,次缽羅奢佉,後髮毛爪等,及色根形相,漸次而轉增?謂母胎中,分位有五。一、羯羅藍位。二、頞部曇位。三、閉尸位。四、鍵南位。五、缽羅奢佉位。此胎中箭,漸次轉增,乃至色根形相滿位。由業所起異熟風力,轉胎中箭,令趣產門。如強糞團,過量閟澀。從此轉墮劇苦難任。其母或時威儀飲食,執作過分。或由其子宿罪業力,死於胎中。
立宗
瑜伽十五卷七頁云:立宗者:謂依二種所成立義,各別攝受自品所許;或攝受論宗,若自辯才,若輕蔑他,若從他聞,若覺真實,或為成立自宗,或為破壞他宗,或為制伏於他,或為摧屈於地,或為悲愍於他,建立宗義。又云:問:為欲成就所成立義,何故先立宗耶?答:為先顯示自所愛樂宗義故。
二解 雜集論十六卷八頁云:立宗者:謂以所應成自所許義,宣示於他,令彼解了。所以者何?若不言以所應成者,自宗已成,而說示他,應名立宗。若不言自所許義者;說示他宗所應成義,應名立宗。若不言他者;獨唱此言,應名立宗。若不言宣示者;以身表示此義,應名立宗。若不言令他解了者;聽者未解此義,應名立宗。若如所安立無一切過量故,建立我法自性若有若無,我法差別遍不遍等,具足前相,是名立宗。
食不調性
法蘊足論八卷十四頁云:云何食不調性?謂以不食,或食過量,或食匪宜,而生苦受,總名食不調性。
欲邪行罪
瑜伽五十九卷十六頁云:復次若行不應行;名欲邪行。或於非支、非時、非處、非量、非理,如是一切、皆欲邪行。若於母等、母等所護,如經廣說;名不應行。一切男及不男,屬自屬他,皆不應行。除產門外,所有餘分、皆名非支。若穢下時,胎圓滿時,飲兒乳時,受齋戒時,或有病時,謂所有病、匪宜習欲。是名非時。若諸尊重所集會處,或靈廟中,或大眾前,或堅鞭地、高下不平、令不安隱。如是等處、說名非處。過量而行,名為非量。是中量者,極至於五。此外一切、皆名過量。不依世禮,故名非理。若自行欲,若媒合他,此二皆名欲邪行攝。若有公顯,或復隱竊,或因誑諂、方便矯亂,或因委託、而行邪行;如是皆名欲邪行罪。
順現法受等三業
大毗婆沙論一百十四卷九頁云:云何順現法受業?謂若業、此生造作增長,則於此生、受異熟果。是名順現法受業。問:若業、此時造作增長;則於此時、受異熟果耶?答:不爾。所以者何?諸善惡業、要待相續,或度相續,方受異熟。謂若此業造作增長,或則於此一相續中,或則於此一時分中,或則於此一眾同分中,受異熟果。如是名為順現法受業。必無有業,此剎那造,則此及次剎那熟義。由異類故。親引發故。此中所有世所現見順現法受業者:曾聞有採樵者,入山遇雪,迷失途路。時會日暮,雪深寒凍,將死不久。即前入一蒙密林中,乃見一羆,先在林內。形色青紺,眼如雙炬。其人惶恐,分當失命。此實菩薩、現受羆身;見其憂恐,尋慰喻言:汝今勿怖。父母於子,或有異心。吾今於汝,終無惡意。即前捧取,將入窟中。溫煖其身,令穌息已;取諸根果,勸隨所食。恐冷不消,抱持而臥。如是恩養,經於六日。至第七日,天晴路現。人有歸心。羆既知已;復取甘果,飽而餞之。送至林外,慇懃告別。人跪謝曰:何以報恩?羆言:我今不須餘報。但如此日我護汝身;汝於我命,亦願如是。其人敬諾。擔樵下山。逢二獵師。問言:山中有何蟲獸?樵人答言:我亦不見餘獸;唯見一羆。獵師求請,能相示不?樵人答曰:若能與我三分之二;吾當示汝。獵師依許,相與俱行。竟害羆命。分肉為三。樵人兩手、欲取羆肉。惡業力故;雙臂俱落,如珠縷斷,如截藕根。獵師荒忙,驚問所以。樵人恥愧,具述委由。是二獵師、責樵人曰:他既於汝,有此大恩;汝今何忍,行斯惡逆。怪哉汝身,何不糜爛。於是獵師共持其肉,施僧伽藍。時僧上座,得妙願智。則時入定,觀是何肉。則知是與一切眾生作利樂者大菩薩肉。尋時出定,以此事白眾。眾皆驚歎。共取香薪,焚燒其肉。收其餘骨,起窣堵波,禮拜供養。如是惡業、要待相續,或度相續,方受其果。復次昔有屠販牛人,驅牛涉路。人多糧盡,飢渴熱乏。息而議曰:此等群牛、終非己物。宜割取舌,以濟飢虛。則時以鹽、塗諸牛口。牛貪咸味,出舌舐之;則用利刀、一時截取。以火暗炙、而共食之。食已;相與臨水澡漱、俱嚼楊枝。揩齒既了;擘以刮舌。惡業力故;諸人舌根、猶如爛果,一時俱落。如是惡業、要待相續,或度相續,方受其果。復次聞昔有暴惡者,令母執器,自搆牛乳。搆便過量。母止之言:餘者可留,以乳犢子。其人既聞;忽生瞋忿。以手掬乳,散其母面,隨著母身。乳滴多少,惡業力故;則令彼人身上還生爾所白癩。如是惡業、要待相續,或度相續,方受其果。是為略引順現法受三種惡業。昔憍薩羅國有王,名勝軍。生其一女,具十八醜。貧賤者不與,富貴者不求,有長者子,財位喪失。王聞,遣使召至,告言:吾有小女,少乏容色。卿若不恥;厚俸珍財。其人許之。王聞歡喜。多賜財寶田宅僕使。恣其所欲。降嬪以禮。密令歸第。其人慚恥。出則關鑰。親知莫見。有諸密友責言:何故不示我妻?長者子言:何遽之有。眾人怪其推延。遂共立約,卻後七日,各將室家、會某園林,歡娛讌賞。違者當罰金錢五百。至第七日,皆如所約。唯長者子、不將婦來。自恃財富,任罰多少。其婦獨在家中,自責自恨。我宿何罪,受此惡身。眾人皆樂,唯我獨苦。不如早死。一心念佛,便欲自害。佛知時至。則於此沒,踊出其前。女見如來,深生悲喜;發殷淨心,觀佛相好。善業力故;須臾變身猶如天女,倍增踊躍。佛為說法,遠塵離垢,得預流果。世尊既還;彼女獨坐。端正無比,安隱快樂。時彼朋類、既見其人不將妻室;便醉以酒,竊其戶鑰,共往其家。遙見其婦,端嚴無比,如帝釋妃。於是眾人深生讚仰,因相謂曰:比不示人,誠由於此。則馳園所,共謝其夫;并慶讚之。其人慚[赤*皮]。謂相譏弄。及還見之,深生疑怪。問言:聖女、為是幻術?為鬼魅耶;我婦安在?其妻具以上事答之。於是其夫得未曾有,歸依三寶。如是善業、要待相續,或度相續,方受其果。昔健馱羅國迦膩色迦王,有一黃門,恒監內事。暫出城外,見有群牛,數盈五百。來入城內。問驅牛者:此是何牛?答言:此牛將去其種。於是黃門則自思忖:我宿惡業,受不男身。今應以財,救此牛難。遂償其價。悉令得脫。善業力故;令此黃門、則復男身。深生慶悅。尋還城內,佇立宮門。附使啟王,請入奉覲。王令喚入。怪問所由。於是黃門具奏上事。王聞驚喜,厚賜珍財,轉授高官,令知外事,如是善業、要待相續,或度相續,方受其果。昔怛叉尸羅國,有一女人,至月光王捨千頭處,禮無憂王所起靈廟。見有狗糞、在佛座前。尋作是思:此處清淨,如何狗糞穢污其中。以手捧除,香泥塗飾。善業力故;令此女人、遍體生香,如栴檀樹。口中常出青蓮華香。如是善業、要待相續,或度相續,方受其果。是為略引順現法受三種善業。云何順次生受業?謂若業、此生造作增長;於第二生,受異熟果。是名順次生受業。云何順後次受業?謂若業、此生造作增長;隨第三生,或隨第四,或復過此,受異熟果。是名順後次受業。如彼卷九頁至二十二頁廣說。
悶
瑜伽一卷十二頁云:云何悶?謂由風熱亂故;或由捶打故;或由瀉故;如過量轉痢及出血;或由極勤勞;而致悶絕。
極微常住不得成立
顯揚十四卷二十頁云:復次計極微常、不應道理。何以故?頌曰:常、造、不應理。由二三因故。財、有情增上;極微非常住。論曰:所計極微,常性造作,俱不應理。云何常性不應道理?由二因故。汝極微性、為由細故,性是常住?為由異類,性是常耶?若由細者;細羸劣故;不應常住。若由異類者;此相不可得。從非地等、造地等物。不應道理。云何造作不應道理?由三因故。一、由方所,二、由因緣,三、由自體。云何由方所故造作不應道理?謂從極微造作粗物、為過彼量?為不過耶?若不過者;粗質礙物,應如極微,不可執取。又復世間不見質礙不明淨物,同在一處。故不應理。若過彼量者;過量之處粗質礙物,非極微成,應是常住。若復計有餘極微生;是則極微應非常住。云何由因緣故?謂若汝計由和合性為因緣故,建立餘物令和合者;此和合性、為生已能作因緣?為未生耶?若生已者;所和合物,和合已後,無有少異和合性可得故。不應理。若未生者;則無體性。無體為因,不應道理。云何由自體故?此極微性、造粗物時,不應如種生芽。如種極微、應滅壞故。不應如乳。極微應變異故。不應如陶師。極微勤劬、不可得故。是故造作、不應道理。雖無常住極微;而有劫初器世間等受用物生諸有情業增上力故。不由極微。是故極微常住、不應道理。
醉
瑜伽一卷十二頁云:云何醉?謂由依止性贏劣故,或不習飲故,或極數飲故,或過量飲故,便致醉亂。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鉢多羅
簡稱鉢,為比丘六物之一,即盛飯器。譯為應器,或應量器。應有三應:一色相應,鉢要灰黑色,令不起愛染心;二體相應,鉢體粗質,使人不起貪意;三大小相應,不過量也,乞食不過七家,令人不恣口腹。當時四大天王,持四鉢供佛,佛以神力,把牠合為一鉢,這是有鉢的歷史。
[國語辭典(教育部)]
痝
ㄇㄤˊ, [形]
為病所困的樣子。《廣韻.平聲.江韻》:「痝,病困。」
[動]
飲酒過量,為酒所困。《集韻.平聲.江韻》:「痝,一曰病酒。」
[副]
浮腫的樣子。《黃帝內經素問.卷九.評熱病論》:「有病腎風者,面胕痝然壅,害於言。」
醉
ㄗㄨㄟˋ, [動]
1.飲酒過量以致神志不清。如:「不醉不歸」。南朝梁.蕭統〈陶淵明傳〉:「淵明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2.沉迷、迷戀。如:「沉醉」、「心醉」、「陶醉」。
[形]
1.喝酒過多而神志模糊的樣子。如:「醉漢」、「爛醉如泥」。
2.用酒浸漬的。如:「醉蝦」、「醉雞」。《儒林外史.第二八回》:「堂官上來問菜,季恬逸點了一賣肘子、一賣板鴨、一賣醉白魚。」
嗎啡中毒
ㄇㄚˇ ㄈㄟ ㄓㄨㄥˋ ㄉㄨˊ
由於過量或連續使用嗎啡而引起的中毒現象,嚴重者,甚至死亡。
煤氣
ㄇㄟˊ ㄑㄧˋ, 1.煤炭在無空氣高溫下加熱時,分解、餾出揮發質,而殘留焦炭,揮發質中去除煤搭,所剩之氣態混合物,稱為煤氣,可當燃料。為一無色,有臭味的有毒氣體,人、動物吸入過量,會導致死亡。也稱為「瓦斯」。
2.煤不完全燃燒時所產生的有毒氣體,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也稱為「煤毒」。
煤氣表
ㄇㄟˊ ㄑㄧˋ ㄅㄧㄠˇ
測定煤氣通過量的計算器。使煤氣依序充塞、排出於間隔好的一定容積的計量室中,此時產生的能會轉變為旋轉力,使計量器的指針發生轉動來計量。
氟化斑狀齒
ㄈㄨˊ ㄏㄨㄚˋ ㄅㄢ ㄓㄨㄤˋ ㄔˇ
在牙齒形成期間,因攝取過量的氟而引起?瑯質的發育不良,其牙齒表面呈斑狀,故稱為「斑狀齒」。
氟化物中毒
ㄈㄨˊ ㄏㄨㄚˋ ㄨˋ ㄓㄨㄥˋ ㄉㄨˊ
因過量氟化物所引起的中毒症。其症狀包括嘔吐、腹瀉、流涎、呼吸急促、昏迷等。需以千分之一的石灰水洗胃以急救。
大麻中毒
ㄉㄚˋ ㄇㄚˊ ㄓㄨㄥˋ ㄉㄨˊ
大麻葉與花穗乾後磨粉,混在香菸中,吸食後會有迷幻現象。過量則導致暈眩、虛脫,甚至中毒而死。
泥崩
ㄋㄧˊ ㄅㄥ
山坡上的泥土吸收過量的水分,經重力作用,向下流動而散布於山谷中的現象。如:「山坡的水土如保持不澈底,很容易泥崩,造成災害。」
濫發
ㄌㄢˋ ㄈㄚ
過量、泛濫的發放。如:「這家公司濫發貴賓卡,難怪不賺錢。」
喝醉
ㄏㄜ ㄗㄨㄟˋ
喝酒過量而醉。如:「他又開始胡言亂語,一定是喝醉了。」
喉炎
ㄏㄡˊ ㄧㄢˊ
病名。因喉部感染細菌而引起的炎症。有急、慢性兩種。急性喉炎主因感冒、吸菸過量及氣管發炎而引起,有咳嗽、喉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慢性喉炎則由急性轉移或結核而引起,主要症狀為聲音嘶啞,且有聲帶充血、肥厚、長息肉等病理變化。可用抗生素治療。
化學性肝炎
ㄏㄨㄚˋ ㄒㄩㄝˊ ㄒㄧㄥˋ ㄍㄢ ㄧㄢˊ
一種肝病。其病因為化學藥物對肝細胞的直接破壞(如毒菇、氯仿等);或是因服用過量藥物,致使藥物產生的有毒中間產物引起了對細胞的傷害。
甲狀腺機能亢進
ㄐㄧㄚˇ ㄓㄨㄤˋ ㄒㄧㄢˋ ㄐㄧ ㄋㄥˊ ㄎㄤˋ ㄐㄧㄣˋ
病名。為一種體內的甲狀腺腫大,分泌出過量的甲狀腺素,而使新陳代謝的速度加快的病症。罹患此症的病人會有雙眼突出、全身無力、疲勞、手指顫抖、聲音沙啞、吞嚥困難等現象。病人食慾佳,但因為新陳代謝速度快,因此體重不增反減。患者也會呈現心神不寧,情緒多變化的情況。
酒瘋
ㄐㄧㄡˇ ㄈㄥ
飲酒過量,無法自制而言行失常。如:「他昨天在小王的婚宴上,大發酒瘋。」也作「酒狂」。
酒精中毒
ㄐㄧㄡˇ ㄐㄧㄥ ㄓㄨㄥˋ ㄉㄨˊ
嗜酒者心理及生理上依賴酒精,無法自拔的現象。分急性酒精中毒和慢性酒精中毒。前者乃純由飲用過量的酒精而導致酒醉,而使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受到抑制;後者常由酗酒引起,病人常有肝病、神經系統障礙、智力減退、體重減輕、食欲變差、手顫抖以及人格違常等症狀。
消化性潰瘍
ㄒㄧㄠ ㄏㄨㄚˋ ㄒㄧㄥˋ ㄎㄨㄟˋ ㄧㄤˊ
病名。病因尚未明白,患者人格多屬苦幹型、自覺、有野心,平時精神上的負擔極重,心情緊張而無安全感。胃腸道因受精神作用的刺激,而日夜不停的蠕動、痙孿並分泌過量的胃酸,因而浸蝕腸壁,形成潰瘍(不過有些潰瘍胃酸並不升高)。症狀包括鈍痛、內出血、解黑便、吐血等。可分為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
小過
ㄒㄧㄠˇ ㄍㄨㄛˋ, 1.小的過錯、輕微的過失。《管子.五輔》:「薄徵斂,輕征賦,弛刑罰,赦罪戾,宥小過,此謂寬其政。」《漢書.卷五九.張湯傳》:「何以知其不反水漿邪?如何以小過成罪!」
2.稍微過量。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昨食酪小過,通夜委頓。」
3.一種學校、機關團體對犯錯者的行政處分。如:「記小過乙次。」
4.《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艮(?)下震(?)上,表示利於守正,只可做小事,不宜做大事之象。
茶葉鹼
ㄔㄚˊ ㄧㄝˋ ㄐㄧㄢˇ
藥名。一種大腦興奮劑。茶葉中含有微量。呈白色結晶,有毒。醫學上可作為利尿劑和治療支氣管炎。對胃刺激性大,易引起嘔吐、頭痛、下痢等副作用,服用過量能導致死亡。縮稱為「茶鹼」。
蟾酥
ㄔㄢˊ ㄙㄨ
蟾蜍皮膚上疣所分泌的白色液體。有毒,可入藥,具有止血、局部麻醉等功效。但使用過量易引起心肌強烈收縮,產生幻覺等副作用。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四二.蟲部.蟾蜍》:「宗奭曰:『眉間白汁,謂之蟾酥。』」
雙中節
ㄕㄨㄤ ㄓㄨㄥ ㄐㄧㄝˊ
人類染色體中間只有一個節點,當染色體因外來因素產生變異,形成兩個節點時,稱為「雙中節」。導致雙中節的變異可能是輻射汙染或是吸菸過量、服食抗癌藥物等。
於本辭典中已顯示二十筆,其餘筆數將跳過。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