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觀自在王如來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佛名)密教以之為阿彌陀佛之本名。以阿彌陀為其德稱。見觀音條。


[佛光大辭典]

即西方阿彌陀佛之異名。為密教五佛之一。密號清淨金剛。其身赤色,住於三摩地印,三昧耶形為蓮花。其四方有四菩薩,即:前為金剛法菩薩,右為金剛利菩薩,左為金剛因菩薩,後為金剛語菩薩。密教以之為阿彌陀佛之本名。胎藏界八葉院西北角之觀音,即示此佛之因位。〔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 p6957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四門

(術語)真言於曼陀羅之方位以東南西北次第,配於發心修行菩提涅槃之四法,故東門云發心門,乃至北門云涅槃門。今葬場四門之額,銘此四法,即由此出也。又四門者,為常樂我淨之四德,大圓鏡智等之四智也。世親攝論十五曰:「蓮華有四德:一香二淨三柔軟四可愛。譬法界真如總有四德,謂常樂我淨,於眾華中最大最勝,故名為王。」常為東方大圓鏡智,又名金剛智,金剛常住不壞,故比之以蓮華之香,香主至之德,橫十方,三世,是為常住之義,外四供中以香為東方,即此意也。樂為南方平等性智,南方自寶部,寶珠雨種種之財,人得而樂之,故比之以蓮華可愛之德。我為西方妙觀察智,阿彌陀名觀自在王如來,我即自在之義,故比之以蓮華柔軟之德,淨為北方成所作智,釋迦乘無住涅槃之理,出於五濁惡世之中,曾不染生死之妄法,故比之以蓮華清淨之德。見秘藏記鈔六。此四門有胎藏金剛之別,胎藏界之壇門稱曰金剛門,頂間畫金剛,金剛界之壇門,稱曰蓮華門,畫蓮華,是金剛為智,以理為能入,胎藏為理,以智為能入之標幟也。

(名數)一有門,二空門,三亦有亦空門,四非有非空門也。門者能通之義,依此四者,得入真性實相之記,故曰門也。


瑜伽觀自在王如來修行法

(經名)金剛頂經瑜伽觀自在王如來修行法之略名。


觀音

(菩薩)舊云光世音,觀世音,略稱觀音,新云觀世自在,觀自在。梵音Avalokiteśvara,觀世音者,觀世人稱彼菩薩名之音而垂救,故云觀世音,觀世自在者,觀世界而自在拔苦與樂。觀音有六觀音,七觀音乃至三十三觀音,但常稱之觀音,指六觀音中之聖觀音。如法華普門品之觀音,觀無量壽經之觀音是也。此為觀音之總體。是與西方彌陀四菩薩之最初法菩薩同體。顯教以為阿彌陀之弟子,密教以為阿彌陀之化身,與大勢至菩薩皆在阿彌陀佛之左右(觀音左勢至右),而贊其教化。故稱彌陀之二脅士。梵號禮懺,則阿彌陀佛之本名為觀自在王,觀依其本師之名而自稱觀自在王,猶如今之釋迦牟尼依久遠本師釋迦牟。」而得其稱也。日本安然之菩提心義十曰:尼此佛亦名無量壽佛。(中略)彼佛壽命無量、光明無量、眷屬無量、一切皆無量,故以立謚號。而本名曰觀自在王如來,眼如四大海,觀法界眾生,隨其機緣,拔苦與樂,故為名也。」依密教三輪身則阿彌陀為自性輪身,觀音為正法輪身,馬頭明王為教令輪身(仁王經儀軌意),依二輪身則阿彌陀觀音皆為自性輪身,馬頭明王為教令輪身(秘藏記),見五大明王條。大日經一曰:「北方大精進,觀世自在者。光色如皓月,商佉軍那華,微笑坐白蓮,髻現無量壽。」案觀音本作觀世音,唐人諱世字,故但稱觀音,後世遂沿用之。唐龍朔二年,洛陽龍門佛弟子彌偈造尊像一龕,即世尊像。避世字,與此例同。見陶齋藏石記。又莊岳委談曰:「今塑畫觀音者,無不作婦人相。攷宣和畫譜。唐宋名手寫觀音像甚多。俱不飾婦人冠服。太平廣記載一仕宦妻為神所攝,因作觀音像奉焉,其妻尋夢一僧救之,得甦。則唐以前塑像亦不作婦人也。」元僧譾陋無識,以為妙莊王女,可一笑也。


金剛利菩薩

(菩薩)Vajratīksna,金剛界十六菩薩之一。西方無量壽如來四親近之一。主如來之智德,標斷一切之苦,以劍為三昧耶形。秘藏記末曰:「金色,左手華上有篋,右手持利劍,由結金剛藏劍故,彼能斷一切苦。」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劍般若波羅蜜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劍菩薩形,住觀自在王如來右邊月輪。」出生義曰:「就一切如來永斷習氣智,而生金剛利。」此菩薩與文殊菩薩異名同體。其教令輪身為六頭六手六足之大威德明王,即無量壽如來之忿怒身也。新譯仁王經下曰:「西方金剛利菩薩摩訶薩,手持金剛劍,放金色光。」同儀軌上曰:「言金剛利者,如彼經云,文殊師利菩薩也。(中略)手持金剛劍者,示其所作能斷自他俱生障故。依教令輪現作威怒六足金剛,手臂頭各六,坐水牛上,摧伏一切諸惡毒龍。」


金剛因菩薩

(菩薩)Vajrahetu,金剛界曼陀羅第一成身會中,位於西方月輪五尊中無量壽如來左方之菩薩也。司如來轉法輪之因德。秘藏記末曰:「左金剛因菩薩,肉色,左手拳,右手持輪。」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彼金剛因轉法輪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因菩薩形,住觀自在王如來左邊月輪。」出生義曰:「就一切如來,轉大法輪智而生金剛因。」


金剛頂經瑜伽觀自在王如來修行法

(經名)一卷,唐金剛智譯。與不空譯之金剛頂經觀自在王如來修行法同本。


金剛頂經觀自在王如來修行法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說西方阿彌陀之修法。與金剛智譯之金剛頂經瑜伽觀自在王如來修行經一卷同本。


開心入智闔智

(術語)金剛界五相成身之前說此三種。開心者,為入無漏智先開我之心殿也。出觀自在王如來軌。


阿彌陀佛本名

(雜語)日本安然之說,引證梵語禮讚,謂阿彌陀佛之本名為觀自在王如來。以無量壽佛,無量光佛為其德稱。見觀音條。


[佛光大辭典]
加持印明

(一)指密教行者修法前,為清淨供物供具,消除行者自身過去之罪業,行加持時所採之印契與明咒。大日經疏卷十五(大三九‧七三四下):「當以空、水二指頭相捻,餘三指皆舒散之,用此印加持諸物,乃至壇中一切供養之具,悉用加之,皆得成也。」空、水二指即指拇指與無名指。蓋供物或有污穢,若不如此加持,則不適於供養,非但行者三業不得清淨,更予魔障難之便,不能成就悉地行法。故一般加持印明,多就供物供具而言,亦即結小三股印,誦軍荼利明王小咒「唵(oj)阿蜜哩帝(amrte)吽(hūj)發吒(phat)」。〔阿娑縛抄卷三十七、密教奧義卷下〕

(二)不空所譯千手千眼儀軌經卷上載,密教行者用以加持自身之心、額、喉、頂等四處,以避離障難,成就瑜伽所結誦之印明,稱為加持印明。加持四處時,每處均須結誦印(印契)、明(真言)各一次。結此印相,二手先作外縛拳,二食指微屈,狀如蓮葉,二拇指伸直並立。其真言為:唵(oj,歸命)嚩日囉達麼(vajra-dharma,金剛法)地瑟姹(adhistha,加持)娑嚩[牟*合](svamāj,我)。〔瑜伽蓮華部念誦法、觀自在王如來修行法〕 p1574


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

梵名 Sva-bhāva-śuddha。為觀自在王如來之異名,亦即阿彌陀佛之密號。略稱得自性清淨如來。係出自般若理趣經之如來名,然理趣經之梵本並無「得(梵 prāpta)」字。理趣釋卷下載,此佛名無量壽如來,若於淨妙佛國土,則現成佛身;住於雜染五濁世界,則為觀自在菩薩。觀自在菩薩,依觀照諸法平等、自性清淨之理,而得自在,亦以此開示眾生,故稱得自性清淨。得,為能證之妙觀察智;自性清淨法性,為所證之理。〔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麼耶經〕 p4550


蘇婆訶

梵語 svāhā。乃真言、陀羅尼結句之語。又作僧婆訶、塞嚩訶、沙婆訶、莎縛訶、薩婆訶、娑婆訶、娑嚩訶、娑嚩賀、莎訶。仁王經道場念誦儀軌卷下謂娑嚩訶即成就、吉祥、圓寂、息災、增益、無住之義;依無住義,娑嚩訶即是無住涅槃,依此無住涅槃盡未來際,利樂有情,無有盡期。大日經疏卷六則謂莎訶乃驚覺義,即驚覺諸佛不違本誓,滿足所願,令道場具足嚴淨之意。又同經疏卷十三載,莎訶乃打擊諸障礙,令彼退散,具有摧魔之義。蓋此語原為古印度對神獻供時所唱之感嘆詞,又意謂良美之供物;後世作為神聖語,附於咒文之末,係表示成就、吉祥、息災、增益等意。〔大日經卷七持誦法品、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卷一、尊勝佛頂修瑜伽法軌儀卷上、金剛頂經瑜伽觀自在王如來修行法、大日經疏卷七、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慧琳音義卷十〕 p6784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五智如來

密教金剛、胎藏兩界各有五佛配屬五智,此稱為五智如來。大日如來在中央,阿閦如來在東方,寶生如來在南方,阿彌陀如來在西方,北方是不空成就如來。或說西方是觀自在王如來。或說北方是釋迦如來,或微妙聲或天鼓音如來。

若將五佛配屬五智,則法界體性智是大日,大圓鏡智配阿閦,平等性智屬寶生,妙觀察智為阿彌陀,成所作智配屬不空成就。但是,實際上,每一佛都各具五智,所以《即身成佛義》載云(大正77‧381c)︰「各具五智無際智。」倘進而就廣義而解,則國土草木五大所成者無不是五智之顯現,也都是五智如來;這是即事而真的實義。此外,被當作五智如來而供奉的五佛是阿彌陀、釋迦、藥師、彌勒、大日。但是此說出自何據,並不清楚。


內四供養

密教用語。指內院的四供養菩薩。又作內四供、內供養、內供。為密教金剛界曼荼羅金剛輪內四隅的嬉、鬘、歌、舞四菩薩。與外四供養(香、華、燈、塗四菩薩)合稱八供養菩薩。

據《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所述,此四菩薩,從中央大日如來流出,以供養四方如來,即金剛嬉菩薩以適悅菩提心(嬉)供養東方阿閦(不動)佛,金剛鬘菩薩以華鬘瓔珞(鬘)供養南方寶生佛,金剛歌菩薩以說法斷疑(歌)供養西方阿彌陀佛(觀自在王如來),金剛舞菩薩以事業成就(舞)供養北方不空成就佛。

此四菩薩分別住於四佛曼荼羅左邊月輪內,稱內四供養。而四方如來為報答大日如來之供養,分別以香、華、燈、塗四菩薩還供大日如來,稱作外四供養。然亦有以嬉等四菩薩為四佛流出,以之供養大日如來。如《四十帖決》卷四云(大正75‧859b)︰「問︰何故大日以花等供外,四佛以嬉等為內供耶﹖答︰四佛供大日是自受法樂義也,大日智印故也,故身親所有具供之,謂嬉戲也,鬘首莊,歌口所宣也,舞身儀,大日供四佛為他所現也,即當他受用義,故用外所有花等也。」

關於內四供養之形像,據《祕藏記》所載,金剛嬉菩薩是黑色,金剛鬘菩薩是白黃色,金剛歌菩薩是白肉色,金剛舞菩薩是青色,皆在金剛輪內。此為現圖內四供養形像之通軌。而理趣會則依《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卷三之說,將此四菩薩安置於外院。

〔參考資料〕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二;源豪《授法日記》卷二;信日《金剛界曼荼羅鈔》卷下;圓仁《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六。


蘇婆訶

又作娑婆訶、僧婆訶、塞嚩訶、沙嚩訶、莎縛賀、娑婆呵、莎訶。係真言、陀羅尼結尾之語。如《大日經》卷七〈持誦法則品〉云(大正18‧53a)︰「真言之初以唵字,後加莎訶寂災用。」《尊勝佛頂修瑜伽法軌儀》卷上云(大正19‧368c)︰「若除災念誦時,真言初後加以娑嚩賀二字。」又,《金剛頂經瑜伽觀自在王如來修行法》說唵阿嚕力娑嚩訶之布字觀法,謂曰(大正19‧77a)︰「娑嚩安心臍,其狀作赤色,常能想是字,速得轉法輪。訶字置兩足,其色如滿月,行者作是想,速得達圓寂。」

按,此語原義為供物,又指呈獻供物予諸神時之感歎詞。密教諸經軌章疏則釋以「成就、警覺」等義。如《仁王般若念誦儀軌》卷下謂「娑嚩訶」即「成就、吉祥、圓寂、息災、增益、無住」之義。《大日經疏》卷四則謂「莎訶」乃「警覺」義。該書卷七謂「攝取」義,卷九說「警覺、憶念持」二義。《陀羅尼集經》謂「散去」義。此等諸義均可適用,然一般多解作「成就、圓滿、警覺」三義。

《大日經疏》卷四採此中之「警覺」義。文云(大正39‧622a)︰
「末句云莎訶是警覺義,以一切如來本行菩薩道時,同見如是義故,必定師子吼發誠實言,我要當以此阿字門遍淨無盡眾生界,若我此誓不虛者,其有一切眾生誦我誠言,不虧法則,則當如其所願皆充滿之,我今以隨如來三昧耶教說此真言,唯願不違本誓故,令我道場具足嚴淨,故云莎訶也。以下諸真言云莎訶者,其義大同。」

〔參考資料〕 《慧琳音義》卷十;《大日經疏》卷六、卷七、卷十三;《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卷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贊》;《佛頂尊勝陀羅尼注義》;《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