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人
[國語辭典(教育部)]ㄈㄚ ㄒㄧㄥˊ ㄖㄣˊ
主辦出版品有發行權的人,稱為「發行人」。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四念處觀
(術語)舊曰四念處,新云四念住。小乘行人於五停心觀之後修四念處觀也。依五停心以止行人之亂心,是為奢摩他,依四念處以發行人之觀慧,是為毘婆舍那。一身念處,觀身為不淨也。身為父母所生之肉身,身之內外,污穢充滿,無些淨處,故觀身為不淨。二受命處,觀受為苦也,受為苦樂之感,樂從苦之因緣而生,又生苦樂,世間無實樂,故觀受為苦。三心念處,觀心為無常也,心為眼等之心識,念念生滅,更無常住之時,故觀無為常。四法念處,觀法為無我也,法為除上三者所餘之一切,法無自主自在之性,故觀為無我。是就苦之一諦而修四念處也。吾人苦諦之依身,有此身受心法四義,故就身受心法,而觀不淨苦無常無我,次第破常樂我淨之四種顛倒。故僅有四者而不增不減也。此四念處以慧為體,慧之力能使念身受心法所觀之處,故名念處,又慧之力能使念住於所觀之處,故名念住。俱舍論二十三曰:「依已修成滿勝奢摩他,為毘鉢舍那修四念住。」法華玄義三曰:「念處是觀苦諦上四智,治於四倒。四倒不起,由此四觀。」
據南本涅槃經卷九載,如來為救度眾生,隨機而演說種種法要,能破一切眾生之無明,令其皆能遠離貪、瞋、癡等煩惱,而獲得涅槃清淨之樂;猶如月盛滿之時,清光普照,能使一切大地悉皆明朗,故以月為喻。即:(一)能破暗,謂如來種種說法能破除一切眾生無明大暗;猶如月盛滿之時,清光普照,能使一切大地悉皆明朗。(二)令見道非道,謂如來說法開示正道、邪道,人皆分別而知其可行不可行;猶如月盛滿之時,普照大地,凡是路或非路,皆令眾生明見。(三)令見道邪正,謂如來開示生死邪險之途,令眾生趨於涅槃平正之道;猶如月盛滿之時,普照大地,凡路之邪正險夷,皆令眾生明見。(四)除鬱蒸得清涼,謂如來說法令人皆能遠離貪欲、瞋恚、愚癡、生死之苦,而獲涅槃清涼之樂;猶如月盛滿之時,雖遇炎暑鬱結之蒸熱,然令清涼之氣襲人。(五)破壞螢火高心,謂如來出世,正法昭著,一切外道邪見之光明悉皆破壞;猶如月盛滿之時,一切山河大地無不普照,而螢火之光悉皆不現。(六)息盜賊想,謂如來說法令眾生破無明暗,一切煩惱皆不復生;猶如月盛滿之時,一切幽暗無不朗耀,使盜賊竊取之想法自然息止。(七)除畏惡獸心,謂如來說法開示眾生正見,令其煩惱蓋障悉皆除滅;猶如月盛滿之時,一切幽暗無不照燭,令曠野夜行之人於惡獸出沒時皆能明見。(八)開敷優鉢羅華,優鉢羅華,指青蓮。謂如來說法開示明了,一切眾生所有心華悉皆敷榮;猶如月盛滿之時,因其光照之故,華乃開敷。(九)合蓮華,謂如來說法開示明了,令眾生被五欲覆蓋之心不復發起;猶如月盛滿之時,因其光照之故,蓮華開而復合。(十)發行人進路心,謂如來說法令諸眾生勇猛進修,趣向大涅槃之道;猶如月盛滿之時,一切道路邪正夷險悉皆明白,使行者之心歡喜前進。(十一)令眾生受樂,謂如來說法開示明了,令眾生修習禪定,破諸煩惱,而得解脫之樂;猶如月盛滿之時,令人賞玩而生娛樂心。 p327
(一)北傳佛教中心。東漢明帝永平年間(58~75),印度佛教東傳我國,惟流行不廣,傳化事蹟闇昧難詳。梵僧東來弘化之有顯著事蹟者,始於桓帝初年之安世高,遊化江淮,譯經三十餘部,另有支婁迦讖於靈帝時譯道行般若、般舟三昧等大乘佛典。即東漢桓、靈、獻三帝七十年,佛教之譯弘可分安世高之小乘禪定及毘曇學與支婁迦讖之大乘方等般若等兩大系。三國時,曇柯迦羅、曇無諦傳戒律,康僧鎧譯無量壽經,輸入新規制、新信仰,佛學較盛者為東吳,支謙譯孛經抄等三十餘部,弘闡方等般若,康僧會注釋安世高所譯之安般守意經。至此,佛教漸與我國傳統之倫理思想與宗教觀念消融,發展為我國獨特之宗教。
兩晉一百五十餘年之佛教,上承草創期大小兼弘之學,下啟空有真妄之分。竺法護譯經百餘部,多為我國初期佛教要典,如漸備一切智德經為華嚴十地品初譯,光讚般若經為大品初譯,概皆初期性空大乘之經。東晉時,注解經文以道安(314~385)用力最勤,往復辯論有于法開、支道林論即色義,慧遠、道恆爭心無義,郗超、法汰辨本無義,研習既盛,義解或異,遂有本無(二宗)、即色、識含、幻化、心無、緣會等六家七宗之分。迨鳩摩羅什入關(401),大事譯弘,性空般若之學始文備義明。什公斥以中國思想解佛教格義之非,並正六家之偏,宗龍樹提婆論以闡性空中道,大乘真義至此始聞於我國,不復為老莊玄學所蒙混。東晉百年法運,佛法隨中原士族南遷而行於江南,北方則有佛圖澄(232~348)以智術干政,弟子以道安為首。安公定僧尼軌範,創編經錄,弟子慧遠(334~416)更於廬山創蓮社,推展佛教實踐運動,我國佛教德學並重、解行相資之特質,於玆大體形成。
承道安、慧遠之學而奠定南朝佛教之正統者為慧觀,以華嚴為頓教,以阿含、般若、方等、法華、涅槃為漸教。復有道生(355~434)倡頓悟成佛。大抵,晉宋之間,涅槃繼般若而興,齊梁時,成實論合涅槃盛行,陳代三論特盛,陳隋之際,天台之學成為南朝佛教之主流。尤須注意者,南朝末年佛教學者對經典之精究已開隋唐宗派林立之先河。北朝佛教異於南朝,北人質樸而重實行,特色有四,即:(一)曇靖之「提謂教」,闡明五戒十善、人天因果。(二)曇鸞之淨土,主張凡愚專持名號即得帶業往生。(三)信行之普法,效法華經常不輕菩薩之行。(四)達磨之禪,兼具「真常」、「唯心」二義。北朝各代雖曾發生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滅佛之舉,但總括而言,在資助譯經、修建寺院、開鑿石窟等方面,仍極為突出。綜觀南北朝佛教之特質,在從空入中(妙有)。南方承性空之緒,以真常為歸;北方多弘真常而說唯心。
隋唐三百餘年為佛教史上之黃金時代,彼時佛學已非中國文化之附庸。譯經方面有玄奘、義淨、實叉難陀、菩提流志、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三藏、般若三藏等傳譯家。其中,玄奘多譯法相宗根本所依之經論,如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等,其門下以窺基最著,作唯識述記六十卷,弘闡唯識之學,又有普光作俱舍論記三十卷;義淨譯經論六十一卷,傳有部律;菩提流志以大寶積經一二○卷為鉅構;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則純為傳譯密教經典,創立密宗。計流行於隋唐時代者有法相、華嚴、律、念佛、禪、密等諸宗派:(一)法相宗,玄奘以世親之唯識論為主體而立,經窺基而極盛。(二)華嚴宗,賢首(643~712)集大成,以佛陀跋陀羅(359~429)之六十華嚴經為本,傳者有慧觀、法安、求那跋陀羅、劉亂等。初祖為杜順(557~640),二祖智儼(602~668),賢首為三祖。(三)律宗,以四分律為本,有法礪(569~635)之相部宗、懷素(609~682)之東塔宗與道宣(596~667)之南山宗。其中,道宣並學唯識、華嚴、天台,貫徹大小律學精義,實為中國律學統一運動者。(四)念佛宗,隋代道綽(562~645)仰曇鸞高風,專修念佛淨業;善導(613~681)著觀無量壽經疏,專明念佛真義;慧日(680~748)著往生淨土集,主張禪淨合一。唐以後,念佛不復為一宗獨有,即律、禪等亦兼念佛。(五)禪宗,至六祖慧能(638~713)始有宗風可言,其前有菩提達磨、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等五人。六祖慧能開頓悟南宗,其下有懷讓、行思、神會;神秀另創漸悟北宗,唐中宗後漸衰。唐中葉以後,諸宗衰微,獨禪宗得勢,派別有五:臨濟、曹洞、溈仰、雲門、法眼。(六)密教,傳入我國最晚。正統傳承有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三人。不空門下受密法灌頂者甚多,影響後世最鉅者為青龍寺惠果,日本空海即嗣其法。(七)天台宗,禪宗盛時受其影響,至荊溪湛然(711~782)出,方斥禪宗,抗唯識、華嚴,慨然發揮天台一念三千圓融之玄理,著有法華玄義釋籤、法華文句記、止觀輔行傳弘決等。唐代之佛教,除盛行於本土外,並弘傳至日、韓等國,先後有道照、智通、玄昉、空海、最澄等入唐求法,返國開創法相、律、密、天台各宗。晚唐衰亂,復以武宗毀佛(845),佛教連遭困厄,已非中唐之比,逮宋代承五代後周之禪風,佛教始又復興。
宋初至元末之四百餘年間,佛教由繁入簡,從紛歧趨向融會,從純佛教轉為融攝儒道。仁宗時代盛行梵語研究,來華梵僧八十餘人,梵本經數一四二八卷,譯出五六四卷。諸宗以天台最盛,淨土、華嚴、律宗等亦相繼興起,各宗高僧輩出,而以禪宗人材最多。天台宗分山家山外二派,四明(960~1028)宣揚天台正統教義,是為山家派;孤山智圓(976~1022)以華嚴思想成就天台學,是為山外派。淨土宗以永明延壽(904~975)為主,作宗鏡錄百卷,提倡廬山念佛、禪淨兼修。華嚴宗自唐武宗毀佛後殆已不傳,宋末雖有希迪、道亭等人弘傳,然均限於教義章。律宗以元照(1048~1116)為中興人物,著有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戒疏行宗記。禪宗以雲門、臨濟二派特盛,前有雪竇重顯(980~1052)、佛日契嵩(1011~1076),後有黃龍惠南(1002~1069)、楊岐方會(996~1049)。宋代知識分子援佛入儒,使中國佛教與印度佛教懸隔愈大,且有利地向世俗推進,然佛教雖深入社會,同時教團內部之腐化亦招致北宋末年之毀佛崇道(1116~1119)。綜觀兩宋佛教,禪宗冠蓋諸宗。逮蒙古入主,佛教更受尊護,然已漸趨衰微,特以西藏佛教(喇嘛教)被奉為國教後,王室佛事之貲佔政費泰半,雖有發思巴作蒙古新字以譯大藏經,而佛教已無原始面貌。
明清兩代更是佛教式微時期,然法運雖衰,名僧不缺,如蓮池(1532~1612)、真可(1544~1604)、蕅益(1593~1649)、憨山(1546~1623)等,更有隱元(1592~1654)東渡日本開創黃檗宗。大抵明代乃儒佛同維餘緒而不墜,明末王學盛時,與其相近之禪宗亦興。清初則以諸帝弘護,故佛教亦有起色,可稱述者有道霈(1615~1684),著心經請益錄,融禪教於一爐。惟清代二百多年,以清室崇信喇嘛教,乾隆廢度牒,出家容易,參學方便,致僧伽日墮,佛教益頹。
民國締造,佛教再遭繼三武一宗之禍以後之法難,幸有楊仁山(1836~1911)挺身護法,月霞創我國第一所佛教大學(上海華嚴大學),太虛大師(1890~1947)倡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產革命,為新佛教運動開其先導。三十年代我國佛教之現象,禪宗日漸衰頹,淨土一枝獨秀,密宗方興未艾,唯識學派專門研究,如南京支那內學院、北平三時學會、武昌佛學院等均採科學方法,將唯識應用於現代思潮上,復將現代思潮攝歸佛法。此外,佛教刊物亦不勝枚舉,如內學、上海佛教居士林林刊、佛學半月刊等數十種。自北宋開始,歷代均刻印官版或私版大藏經,除多種漢文版外,尚有藏、蒙、滿等文版本。宋藏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完成影印,清藏亦於同年刊行。中國佛教之傳統,於民國三十八年為共產政權摧毀,順此系統而生者即臺灣佛教。
總結言之,佛教傳來之初,係將佛陀與黃帝、老子並祀,視佛教之咒術與神仙道之神祕力量同。自四世紀左右,始有欲理解佛教之格義佛教產生,即以中國思想表現佛教,以老莊之「無」解釋「空」。其時,佛教猶被視為異邦思想,同時就固有之倫理道德而言,曾對於佛教之捨棄家庭、否定現世等出世思想,給予種種批判,遂產生提倡孝道之佛教經典。直至十世紀左右為止,皆呈現活躍氣象。
又佛教傳來之時,在帝王庇護之下而日漸普及,歷代皆任有教界統制官之僧,並逐次增建官寺,佛教遂與國家結合而日漸強大,甚至僧侶於國家權力之外,尚可拒絕否定王權;然以三武一宗為代表之法難,卻出於皇帝之手。如此,佛教和傳統思想、歷史社會不斷地對立、抗爭、調和、融合之後,漸有佛教與中國思想兩者調和之說產生,即儒道佛三教合一說。大致說來,宋代以後,佛教已與中國社會融為中國思想之核心部分。
又就中國佛教自身內部之發展而言,西元四百年,為佛教經典翻譯,與以中國思想理解佛教之時代劃分之年。鳩摩羅什之譯經時期,為研究本來佛教之時期,同時,亦為學派發生之時代。從佛教的歷史發展上觀之,印度佛典係無系統、間歇的傳來,故有整理佛典體系之教判時期產生,此為隋唐佛教之準備期。此期所成立之學派至隋代,多趨於折衷。一般而言,此期對佛教理解與實踐,皆欲實現佛教之本來性,可視為中國佛教之形成時代,亦即佛教之三論、天台、華嚴、法相、真言、律、禪、淨土等宗派或法系之確立時期。
自唐末至今則為祖述與持續佛教之時代。佛教已融入中國思想中,而在學問上頗能深入,亦浸入民眾生活中。此時為大藏經之開板印刷等佛教文化盛行之時。其後,形成教、禪二大主流,且有教禪一致之說。此外,較無派系分別之意識,不類日本佛教之別宗分派。〔現代佛教學術叢刊(5)(6)(7)(13)(14)(15)(31)(39)〕(參閱「臺灣佛教」5902)
(二)刊物名。創刊於民國四十五年(1956),發行人白聖法師,採月刊形態,內容著重於佛教經論之疏證與宗教活動之報導。民國六十七年四月發行革新一號(二十二卷七期),除佛教、佛學外並刊載有關文學、哲學、藝術等方面之文章。 p1024
(1927~
)韓國濟州人。一九五○年於梵魚寺依止東山法師出家,翌年受具足戒。歷任元曉、東國學院理事、大韓佛教曹溪宗總務院總務部長、佛光會法主、佛光月刊發行人、松岩保育院、大覺會理事等,現任佛光寺住持。韓文之譯著有無門關譯註、法寶壇經譯註、禪門要典、菩薩聖典、心經演義、蓮村童話、佛教儀典等。 p2184
(1914~
)江蘇泰縣人,俗姓王,名汝康。字覺因,別號壽民。十五歲因病感悟人生多苦,從縣屬觀音禪寺春遠和尚出家。三年後入該縣光孝佛學院就學。民國二十九年(1940),受具足戒於寶華山妙柔和尚。三十一年考取上海中醫學院。畢業後,於上海玉佛寺創辦佛教施診所,以醫術濟世。三十七年渡海來臺。四十一年隨師祖南亭和尚於臺北市創辦華嚴蓮社。隨後曾任頭城念佛會會長、宜蘭縣佛教會會長,主編覺世旬刊,創建僑愛佛教講堂,宣講淨土三經,出席世界佛教僧伽大會等。六十一年繼南亭和尚出任蓮社住持。 師除弘法之外,並從事教育、文化、醫藥學術研究,參與智光商工建校、創辦華嚴專宗學院、領導中國藥用植物學會等事業。曾於七十三年五月榮獲美國東方大學頒贈名譽哲學博士學位。現任新中藥季刊、萬行月刊發行人、華岡佛學研究所副所長、華嚴專宗學院院長、智光商工學校董事長、華嚴蓮社董事長等職。著有慧日集三冊、為什麼要念佛、環島弘法日記等書。 p2921
(1921~
)江蘇吳縣人。日本長崎高等商職畢業。曾任國防部戰犯監獄少校教誨師、省立臺中圖書館總務主任、覺生月刊主編。現任菩提樹雜誌社發行人兼主編、中華佛教居士會常務理事、佛教密藏院慈善事業基金會常務董事、中華漢藏文化協會理事等職。亦為菩提仁愛之家創辦人。平素熱心於佛教文化及弘法事業,所發行之菩提樹月刊為政府播遷以來,聲譽卓著之佛教刊物。曾參與創辦臺中菩提救濟院及菩提醫院,並曾多次出國從事佛教文化之宣揚活動及出席世界佛教友誼會第十二、十三、十四次大會。著有空中行腳、佛陀畫傳、虛雲和尚畫傳等書。 p2463
(1944~
)臺灣高雄人。法名慈捷。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從事兒童文學創作,為慈恩佛教兒童叢書之發行人,亦任高雄復華中學教師。著有佛教的精神與特色、林老師說故事、兒童詩歌、佛教寓言故事等書。 p3311
(一)音之大者,譬如海潮;一般喻指佛菩薩優美之音聲;或指佛菩薩之應化。大寶積經卷四十菩薩藏會(大一一‧二三一下):「如來語言隨現而轉,不可思議,今當略說。舍利子!如來語者易解了語,易明識語,不高大語,(中略)梵天音語,海潮音語,雲雷音語,(中略)隨虛空量語,一切種妙成就語。」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大一九‧一一○下):「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遍告同會。」此係喻佛之音聲如同海潮。法華經卷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大九‧五八上):「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此則喻觀世音菩薩之應化。上所引三經,大寶積經係說佛的百十語之一即海潮音語。唐朝道暹之法華經文句輔正記卷十謂,所謂海潮音,若有念者,菩薩即應而不過時,如潮之不過限。明代一如之法華經科註卷七(卍續四九‧二○五下):「稱俗照機,若熟若脫,時節不差,名海潮音。」此則表示對念觀音者之應化,時節不差,如同海潮之無念,不違其時,與大悲之音聲應時適機而說法相似。
梵文法華經之海潮音為 jala-dhara-garjita。jala-dhara,係「保持水者」之意,亦指雨雲、大洋;garjita 則為「響」之意。藏譯法華經中之海潮音為 hbrug-gisgra。hbrug 為雷鳴之意;sgra 為響之意,全句即指「雷之響聲」,此與海潮音之譯名不符。
(二)我國佛教界流行之梵唄腔調的一種。唱腔與流行於閩、臺間之鼓山調不同。
(三)民國以來最著名之佛教雜誌。由太虛、蔣作賓、陳元白、黃葆蒼等人所發起。初名「覺社叢書」,創刊於民國七年(1918)十月十日。原屬季刊,為研究及宣揚佛教之雜誌。發行五期之後,於民國九年改季刊為月刊,並改名為「海潮音」,意為「人海思潮中之覺音」。以「發揚大乘佛法真義,應導現代人心正思」為宗旨。為民國五十年以前,國內最受重視之佛教刊物。
該刊第一卷第一期之主編為太虛大師,其他歷屆編輯人員較著者有唐大圓、張化聲、法舫、芝峰、福善等人。民國三十七年,由大醒主編,以戰事之故,攜至臺灣發行。印順曾為社長,李子寬曾為發行人。現任(1988)發行人為妙然。社址設於臺北善導寺。 p4171
(1916~
)福建晉江人,俗姓洪。法名禪即,以號行世。年十一,禮泉州崇福寺元鎮法師出家。民國二十年(1931)受具足戒於泉州開元寺。先後就學於廈門萬石佛學研究社、寧波七塔寺報恩佛學院、泉州松社。師不僅深究佛理,尤長醫學,以醫濟世。後弘法於新加坡,並於當地創辦佛教施診所、南洋佛教月刊、文殊中學等。歷任中國佛教會福建省分會常務理事、泉州崇福寺監院、新加坡僧伽聯合會祕書、新加坡中醫師公會主辦藥物研究院院長等職,現任新加坡佛教總會總務主任、南洋佛教月刊發行人、文殊中學董事、佛教施診所祕書長等。著有戒月心珠、中醫正骨科學、伽陀吟草行世。一九八五年榮獲新加坡共和國總統頒發公共服務星章(BBM)。 p4529
(1925~1982)江蘇如皋人。皈依南亭法師。民國三十七年(1948),隨其父張少齊居士來臺,定居臺北。初時經營文具行、書局,廣為流通佛書、佛具。四十六年,創辦覺世旬刊以弘揚佛法。其後又任佛教智光商工、華嚴蓮社、善導寺等之財務管理。五十九年,任中國佛教會與香港佛教聯合在臺影印大藏經之財務管理。六十五年,任海潮音雜誌發行人。七十一年八月,因心臟病逝於臺北,世壽五十八。氏平生篤信佛法,於佛教文化之推動,不遺餘力。 p4543
為臺灣所出版佛教月刊之一。發行地點為高雄大樹鄉佛光山。每月一日出版。民國六十六年(1977)四月「覺世旬刊」創刊二十週年紀念,佛光山宗長星雲大師為應教內外人士之要求,增闢雜誌版「覺世月刊」,至六十八年十月改為「普門雜誌」,發行迄今。現任發行人為慈容法師。普門,意為無量門,取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普遍為一切眾生開啟慈悲方便之門,使入佛法大海之意;而以普遍化、大眾化、生活化、文藝化、通俗化、趣味化等六大理想為創刊宗旨。發行範圍遍及歐美、東南亞等五十多國,與「覺世旬刊」同為最受歡迎之佛教刊物。 p4987
為民國三十九年(1950)九月由大陸創刊發行之佛教刊物。開始為月刊,後改為雙月刊。民國四十二年六月北京成立「中國佛教協會」,統制大陸所有佛教教團,現代佛學遂成為中國佛教協會之機關刊物。至一九六四年第六期,即文化大革命之時停刊,共刊行一四四期。社址位於北京西安門大街之居士林,社長與發行人為陳銘樞,總編輯為芝峰法師。其餘重要參與者另有巨贊、李濟深、趙樸初、葉恭綽、周叔迦、喜饒嘉錯等人。 p4724
(1934~
)臺灣宜蘭人,俗姓張。法名心玄,號依中。出身佛教家庭,因參加宜蘭雷音寺歌詠隊、佛教青年會、讀書會而皈信佛教。於民國四十四年(1955)皈依星雲大師,並參與影印大正大藏經環島宣傳布教,自是常隨侍星雲大師擔任閩南語翻譯工作和電臺空中布教。五十四年禮星雲大師出家。同年於苗栗法雲寺受具足戒。五十八年赴日本深造,先後於佛教大學、大谷大學研讀,並以優越成績獲得文學碩士之學位。繼而在日本國立京都大學擔任研究員,專事原始佛教之研究,學成後返國,協助大師弘法。
歷任慈愛幼稚園董事長、東方佛教學院院長、普門中學校長、佛光山文化堂堂主、覺世旬刊及普門雜誌發行人、高雄普賢寺住持等職,現任佛光山管理人兼都監、宗務堂堂主、文化大學教授等職。師除於佛光山各級佛學院主講經教之外,並經常應聘在各大專院校哲學系、佛學社團及南北各道場開演教法。
師雖一介女眾,然頗具大丈夫氣,且才華出眾,於僧眾教育、信徒教育、佛教行政、佛門行事等,無不嫻熟,佛光山每年重要或盛大之行事,師皆居策劃、領導之席。又長於國語、閩南語及日文,隨侍大師擔任翻譯三十餘年,譯語之流利通暢,無出其右者。多次出國弘法、訪問,並二度赴印度朝禮佛教聖蹟。於七十四年榮獲中央黨部華夏二等勳章。 p5805
(一)又作師子吼。比喻佛陀說法猶如百獸之王獅子之吼叫聲。(參閱「師子吼」4091)
(二)為道安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一月所創辦之佛教雜誌,其時社址設於廣西桂林。後於五十一年四月於臺北復刊。現任(七十七年)社長為演培,發行人靈根,常覺任主編。 p5525
(一)比喻佛之慈心廣大,猶如大雲覆蓋世界眾生。雞跖集:「如來慈心,如彼大雲,蔭注世界。」
(二)(964~1032)宋代僧。名遵式,字知白。真宗賜號慈雲。浙江寧海人。曾於國清寺普賢像前燒一指,誓傳天台宗教學。明道元年示寂,世壽六十九。後世稱慈雲懺主。著有往生淨土懺儀、金光明懺法等書。〔佛祖統紀卷十一〕(參閱「遵式」6317)
(三)為創刊於民國六十五年(1976)七月之佛教刊物。發行人為樂崇輝,社長為唐啟揚。 p5807
(1920~1984)臺灣臺中縣人,俗姓張。別號惟宗。日本花園大學畢業。民國二十五年(1936),於龍泉寺依隆道法師出家。四十年,與德僧法師創建善光寺。四十四年,於臺中寶覺寺受具足戒。歷任臺中善光寺開山住持、善光雜誌社社長兼發行人、臺中縣佛教支會常務理事、理事等。著有關於百丈懷海禪師的思想、十牛圖講話、信心銘講要、證道歌略解、禪林句集淺釋等。 p6015
(1929~
)臺灣臺中縣人,俗姓王。別號惟旨。日本花園大學畢業。民國三十五年(1946),依龍泉寺隆道法師出家。四十年,協助德照法師創建善光寺。四十四年,於臺中寶覺寺受具足戒。現任臺中縣善光寺住持、善光雜誌主編兼發行人、臺中縣佛教支會理事。著有善光讀本。 p6016
(一)謂智慧能照破無明之闇,使眾生知曉道途之險難,而以燈炬為喻,故稱慧炬。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一(大一二‧四九○上):「汝於佛性猶未明了,我有慧炬能為照明。」〔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二〕
(二)高麗道峰山法眼宗之國師。唐末五代時之僧。生卒年不詳。來我國跟隨法眼文益修行而得悟,後高麗國主遣使來請,遂回故地。以後我國法眼宗雖漸衰微,而高麗法眼宗卻興盛一時,皆慧炬影響所致。〔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五、五燈嚴統卷十〕
(三)係民國五十年(1961)十一月由周宣德、詹勵吾所創辦之佛教月刊。創刊宗旨為:研究佛儒學術,發揚中華文化,淨化社會人心,接引海內外學佛青年。刊行地區廣及亞、歐、澳、美等諸大洲。現任發行人、主編分別由劉勝欽、陳嘉珍擔任。 p6037
(1924~
)江蘇東臺人,俗姓徐。民國二十七年(1938),於大悲庵依止果根法師出家。民國三十年,於棲霞山受具足戒。畢業於棲霞山律學院、焦山佛學院。大陸淪陷後來臺,曾為臺灣佛教講習會教師主任、佛教青年雜誌發行人、南山雜誌發行人、慈航幼稚園創辦人。現任臺北中和南勢角南山放生寺、高雄棲霞精舍住持。長於書法、梵唄。 p6145
為高雄縣大樹鄉佛光山所發行之佛教文化刊物。原由張少齊、張若虛父子創刊於民國四十六年(1957)四月,聘請星雲大師為總編輯,五十一年大師接辦發行迄今。現任發行人為慈惠法師。其宗旨為「發揚固有文化,光大佛教教義,覺人救世,輔國安民。」內容除報導海內外佛教界動態外,並致力於佛教教義之宣揚,二十餘年來,漸成為傳播佛教消息之主要媒體,不但為海內外教內人士搭建了便捷之通訊網,更將大乘佛教精神廣宏於社會,接引無數人信佛、學佛,乃至出家。其流通範圍,遍及東南亞、歐美等五十餘國,為目前發行數量最多、弘揚佛法收效最大之中文佛教刊物。 p6795
(1915~
)湖南郴縣人。民國二十年(1931)依得一和尚出家,同年受具足戒。旋遊南嶽,畢業於南嶽佛學院。後入華嚴研究社一年。四十年來臺灣,曾執教於新竹靈隱寺二年。後入臺北松山寺任知客,為該寺住持道安法師之得力助手。繼道安之後,為該寺住持,並兼任獅子吼雜誌發行人。 p6938
(1915~
)湖南郴縣人。民國二十年(1931)依得一和尚出家,同年受具足戒。旋遊南嶽,畢業於南嶽佛學院。後入華嚴研究社一年。四十年來臺灣,曾執教於新竹靈隱寺二年。後入臺北松山寺任知客,為該寺住持道安法師之得力助手。繼道安之後,為該寺住持,並兼任獅子吼雜誌發行人。 p6938
江蘇泰縣人。俗姓范。字鐙朗,號仁曙,別號東初。幼即聰穎,性沈靜,容止端雅。年十三,投本籍姜堰鎮觀音庵靜禪披剃,誦習教法,旁及經史百家之學。年二十二,受具於寶華山隆昌寺。其後,入九華山佛學院、閩南佛學院修學,並入常州天寧寺,從證蓮參究向上一著,經年有省。禪定功夫,植根於此。民國二十四年(1935),入鎮江焦山定慧寺,受智光、淨嚴記莂,任監院。三十五年,繼任定慧寺方丈,兼焦山佛學院院長,作育僧才,並任《中流》月刊發行人,廣宣法化。
三十八年杖錫來臺,創辦《人生》月刊,並掩關於北投法藏寺,潛心閱藏。關中三年,勤苦精進。啟關後,興建中華佛教文化館,作為推展佛教文化事業之基地。同時發起影印《大正大藏經》,並舉辦貧民救濟及創辦《佛教文化》季刊。晚年致力於佛教史學之研究,嘗為蒐集資料而數度遊訪日本、印度、新加坡、印尼、美國等地。六十六年,結跏趺坐,安然示寂,世壽七十。
師嗣法臨濟,兼承曹洞。戒行謹嚴,威儀具足。著有《中日佛教交通史》、《中印佛教交通史》、《中國佛教近代史》及其他有關禪宗、佛教藝術之論述,皆收錄於《東初老人全集》中。弟子聖嚴,為日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繼師志,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等文教事業;另一弟子聖開在台灣南投亦創辦人乘寺,於慈善事業用力甚勤。
〔參考資料〕 《東初老和尚永懷集》。
台灣佛光山之重要幹部,比丘尼。為台灣省宜蘭縣人。俗姓張。民國五十四年從星雲出家,同年於苗栗法雲寺受具足戒。五十八年,負笈日本,專攻佛學,取得文學碩士學位。返國後,出任普門中學首任校長。現任(1993)佛光山管理人兼都監。
師未出家前,即致力於佛法之宣揚,曾在廣播電台主持佛教節目達六年之久。出家後,更著力於佛教教育與文化事業,嘗出任東方佛教學院院長、《覺世》旬刊及《普門》雜誌發行人等職,並經常應聘在各大專院校哲學系、佛學社團開演教法。為佛光山開山和尚星雲之主要助手之一。
江蘇如皋人,俗姓許。法名實泉,字醒世,號煮雲。年十九,依參明披剃出家。二十三歲於南京攝山棲霞寺從若舜受具足戒,繼而肄業於該山律學院,旋入鎮江焦山佛學院,再進上海圓明講堂。民國三十九年隨國民政府來臺,受任為醫院佈教師。又鑑於臺東、花蓮、澎湖等偏遠地區,聽聞佛法之機緣較少,乃率領弟子深入臺、澎各鄉鎮,弘法說教,故贏得「愛國僧人」之雅譽。此外,曾多次出國,或出席世界僧伽會議;或朝禮佛教聖地印度;或隨團出國,宣慰海外僑胞,促進國際友誼。足跡遍及東南亞、東北亞,乃至北美洲等地。
師曾任中國佛教會理事、佛學院教師、教務主任、院長、戒場戒師、雜誌編輯及發行人等職,所創道場有鳳山佛教蓮社、臺中縣蓮華山護國清涼寺(1983)及清涼寺淨土專宗學院(1985)等處。此外,又大力推動「精進佛七」,對臺灣淨土法門的普及,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著作有《南海普陀山傳奇異聞錄》、《金山活佛》、《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煮雲法師演講集》等書。
ㄅㄢˇ ㄑㄩㄢˊ ㄧㄝˋ
書內記載有版權登記的一頁,中文書多印在封底內頁,西文書印在書名頁反面。版權登記事項一般包括出版品的著作人、出版人、出版地、發行人、發行地、出版時間和出版次數等,並注明行政院新聞局登記字號。
ㄅㄢˇ ㄕㄨㄟˋ
著作人把著作物品委託發行人出版,每次按出版或銷售的數量,照定價或實價抽取的酬金。發行人付給著作人租其版權的費用。付費的方式依合約實行,除上述抽版稅者外,另有賣斷者,即稿費一次付清,日後銷售量則與作者無關。也稱為「版費」。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