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臺灣佛教佛教之傳入臺灣,據史料所載,大約在明朝末年荷蘭統治時,隨漢族之移民,自福州傳入。然現代學者亦有主張,若以史實推論之,則自三國時代以降,隋煬帝、唐昭宗、北宋末期、南宋孝宗等,皆曾派兵或因戰亂而移民至臺灣、金門等地,故佛教信仰亦勢必隨之而傳播至臺灣。至鄭成功經營臺灣,佛教漸受重視。其子鄭經尤為虔信,嘗建彌陀寺於東安坊,且延請僧侶主持之。 至清代,閩粵僧侶來臺者漸多,寺院亦漸次興起,較著名者有彌陀寺、竹溪寺、海會寺、法華寺、開元寺、超峰寺、凌雲寺、靈泉寺、龍湖岩等,迄今皆為二、三百年之古剎。同時,大陸傳來之在家佛教齋教,如龍華派、先天派、金幢派等亦先後傳來,其中以龍華派傳來最早,時約乾隆(1736~1796)末年。當時之佛教活動已不得而知,惟緇衣大德中,以澄聲、照明、志願三人聲名最著。而在家居士之較著者多為明末遺臣,以沈光文、李茂春、林英、張士[木*郁]、魯王女、鄭哲飛等人知名於世,開臺灣佛教在家學佛之先河。 日據時代,日本佛教亦挾其威勢相繼來臺,以臨濟宗、曹洞宗、天台宗、淨土宗、真宗本願寺派、真宗大谷派最盛;日本佛教徒視齋教為同調,頗加獎掖。據林衡道所著「臺北市的寺廟」載,日據時代,僅就臺北而言,所建佛寺中,絕大多數皆屬齋教系統。而當時大陸傳來之出家佛教,則以與大陸隔離而呈現衰落現象,加上日本政府謹慎而緩慢的施行臺灣佛教日本化之計劃,遂使臺灣佛教漸受日本佛教同化,以比丘而娶妻茹葷者大有人在。民國五年(1916),善慧、德融等人在日本曹洞宗勢力之扶植下,創辦臺灣佛教中學與臺灣佛教青年會。民國十一年,善慧與本願組織南瀛佛教會(為臺灣省佛教會之前身),並發行南瀛佛教月刊,刊行至臺灣光復為止。此一刊物自創刊之後,皆採用中文,自民國十九年後,逐漸加入日文,又經若干時日,則已變成全部日文,此即日本欲將臺灣佛教日本化之一大例證。此外,覺力、本圓皆為當時知名之僧。 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以後,善慧鑒於正是弘揚正法之機,乃組織臺灣佛教會,推舉本圓為第一屆理事長。民國三十八年,大批僧侶隨政府遷臺,致使臺灣佛教起一大變化。首先,將臺灣佛教會改為中國佛教會臺灣省分會,受中國佛教會之督導。自此,有關佛教之行政、文化慈善事業、佛教僧伽教育及社會教育、佛教之布教、寺院之興建,與國際佛教之聯繫等,均陸續開展。如妙果,首聘慈航來臺創辦臺灣佛學院。大醒繼之,於新竹青草湖靈隱寺設佛學講習會。其後有印順興辦佛學院。同時臺灣佛教、海潮音、中國佛教、佛教青年、今日佛教、菩提樹、法音、獅子吼、覺世、慈明、普門等雜誌亦相繼發行。至七十七年春止,登記發行之佛教雜誌,近百餘種。此外,翻印經典和譯介佛學名著之風漸盛,早期有東初發起影印日本大正藏之正續兩編。此外,四十四年自日本迎奉玄奘大師靈骨返臺,亦為臺灣佛教界之一大盛事。其他如出國弘法、與泰國、緬甸等法典文物之交流、出席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密教修持之提倡、念佛法門之倡導、僧尼戒律之弘傳、禪宗奧旨之闡揚,以至佛教圖書館、出版社、幼稚園、育幼院、養老院、診療所之設立、佛教新興道場之創建等,在在皆顯示臺灣佛教正在蓬勃發展中。 近十餘年來,星雲主持之佛光山尤為臺灣新興佛教道場中之最著者,其分院遍佈全省各處及海外。他如臺灣中部有聖印之慈明寺及萬佛寺,弘法事業亦績效斐然。臺北松山寺、華嚴蓮社、善導寺等名剎,法務亦皆甚盛。佛學院方面,北部之中國內學院、華嚴專宗學院、能仁佛學院、蓮華學佛園、菩提佛學院、法藏佛學院、海明佛學院、福嚴佛學院、佛光山臺北女子佛學院、圓光佛學院,中部之中華佛教學院、佛光山福山佛學院、人乘學佛院,南部之香光尼眾佛學院、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東方佛教學院、開元禪學院、千佛山女子佛學院、淨覺佛學院等校,皆頗見成果。 在大專學佛運動方面,由於周宣德等慧炬雜誌社同仁之熱心倡導,亦已普及各大專院校。如大專院校之佛學社團,自四十九年四月臺灣大學創設「晨曦學社」以來,其他六十餘所院校亦紛紛設立佛學社團。另如暑期大專學生學佛之集會,有李炳南之佛學講座、懺雲之齋戒學會、佛光山之夏令營等,亦皆收效頗大。此外,高深之佛學研究單位,有中華佛學研究所、華梵佛學研究所、陽明山華岡之佛學研究所及佛教文化研究所、印度文化研究所、佛光山之佛學研究部等。華岡方面分別出版華岡佛學學報及佛教文化學報,佛光山則出版佛光學報,中華佛學研究所出版中華佛學學報,皆為專門性之佛學研究刊物。大體而言,自一九七○年以來,臺灣佛教信徒之知識水準已有顯著之提高,弘法方式逐漸革新,佛教信仰亦日漸普及,頗有一番新興氣象。〔中國佛教史略(印順、妙欽)、中國佛教之近況(道安,海潮音第三十八卷第十一期、第十二期)、中國佛教之過去及現在(青松,海潮音第四十二卷第十一期、第十二期)、中國佛教史論集臺灣佛教篇(現代佛教學術叢刊(87))、中國佛教發展史第四篇第二章(中村元)〕 p5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