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門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雜名)謂葬場之南門也。由阿字四轉之深義而來。見四轉條。
[佛光大辭典]
十六生
生,義即次第出生因、行、證、入四轉功德。眾生證果之過程,共有十六個生起次第;亦即以十六菩薩之位次表示真言行者之修證過程。又作十六大生、十六大菩薩生。十六菩薩,指四方四佛之四親近菩薩,即東方阿閦佛之薩、王、愛、喜四菩薩;南方寶生佛之寶、光、幢、笑四菩薩;西方阿彌陀佛之法、利、因、語四菩薩;北方不空成就佛之業、護、牙、拳四菩薩。其中東方為發心門,南方為修行門,西方為菩提門,北方為涅槃門。真言行者初由金剛薩埵之發心位,終至金剛拳之涅槃位,經十六生而成佛。或以薩、王、愛、喜四菩薩為初地以前,大日經疏則以十六生盡屬十地所攝。〔金剛頂瑜伽修習毘盧遮那三摩地法、如意輪瑜伽念誦法、大疏第三重卷十、密教奧義卷上、注理趣經卷一〕(參閱「十六菩薩」392) p387
又作五念、修淨土五念門。出自天親之淨土論。指往生阿彌陀佛淨土之五種憶念修行門。即:(一)禮拜門,謂清淨身業,一心恭敬禮拜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國。(二)讚歎門,謂清淨口業,稱歎如來名號、功德、光明智相,如實修行,求生彼國。(三)作願門,謂心常作願,發大誓願,如實修行奢摩他(梵 śamatha),以止息散亂之心,求生彼國。(四)觀察門,謂以智慧、正念觀察下列三種:(1)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2)觀察阿彌陀佛功德莊嚴,(3)觀察彼諸菩薩功德莊嚴。如實修行毘婆舍那(梵 vipaśyanā),以觀破昏暗之心,求生彼國。(五)迴向門,謂將自己所有之功德善根,普皆迴向一切眾生,願同生極樂國,皆共證佛道。
曇鸞之往生論註卷下,將奢摩他譯作止,止者,止心一處不做惡,其義有三:(一)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生彼國,此如來之名號及國土之名號能止息一切之惡。(二)阿彌陀佛之極樂國土超越三界,若人生於彼國土,自然止息身、口、意之惡。(三)阿彌陀佛之正覺住持力,自然止息企求聲聞、辟支佛之心。此三種「止」由如來之如實功德所生。同書又將毘婆舍那譯作觀,觀,意謂心緣其事而觀心分明,是即觀察門。又曇鸞將迴向門分為二種,即:(一)往相迴向,謂將己之功德迴向一切眾生,願同生極樂國土。(二)還相迴向,謂已生極樂國土,得奢摩他、毘婆舍那之方便力成就後,還迴入娑婆世界,教化一切眾生共向佛道。
善導之往生禮讚將五念門之順序略加變更,即:(一)身業禮拜門(禮拜門),(二)口業讚歎門(讚歎門),(三)意業憶念觀察門(觀察門),(四)作願門,(五)迴向門。此前三者為修身、口、意三業,後二者為發願、迴向,即前三者起行,後二者安心之意。
此外,依此五念門而修,其結果亦有五門,稱為五功德門,又作五果門。即:(一)近門,謂身不再墮入迷界,而能接近佛之悟界。(二)大會眾門,謂加入聖者之列。(三)宅門,(四)屋門,謂此二門成就止、觀之行。(五)園林遊戲地門,又作教化地之益。謂重返迷界,以救度所有眾生為樂。
此五念門(五因門)與五功德門(五果門)間,禮拜門相對近門,其他各各之二門亦順次有相對之因果關係;此因果兩門中,前四門之目的在使自己趨入菩提,故稱為入門;後一門以救度他人出離苦海為目的,故稱為出門,以上合稱為入出二門。〔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華嚴經孔目章卷四、往生論註略鈔卷下、往生禮讚私記卷上〕(參閱「止觀」1476、「念佛」3208、「淨土宗」4684) p1109
(一)指四門遊觀。即釋尊為太子時,曾分別由王城之四方城門出遊,因此了知人生無常而決意出家之故事。
(二)天台宗判立藏、通、別、圓四教,每一教各配以四門,即:有門、空門、亦有亦空門、非有非空門,稱為四教四門,為天台宗所說進入佛教真理之門戶。
(一)藏教之四門,係根據緣生析空之觀,以證此教所詮的偏真之理:(1)有門,觀因緣生滅之有,破除十六知見等,發起真無漏,了見偏真之理;如毘曇所說即屬之。佛弟子中,憍陳如即由有門而證得道法。(2)空門,觀因緣假實生滅入空之法,能破除假實之惑而見空得道;如成實論等所說即屬之。須菩提即由空門而證得道法。(3)亦有亦空門,觀因緣生滅之亦有亦空,破除有無之偏執,而入於第一義諦;如昆勒論所說即屬之。迦旃延即由亦有亦空門而證得道法。(4)非有非空門,觀因緣生滅之非有非空,以發起真無漏;如車匿所用論即屬之。車匿即由非有非空門而證得道法。上記之中,昆勒論、車匿所用論並未傳於我國。
(二)通教之四門,係以如幻體空之觀,證知因緣即空,諸法幻化之理:(1)有門,觀善惡業果之法,乃至涅槃皆如幻化,猶如鏡中之像。(2)空門,謂幻化本不實,不實故空,如求鏡中之像,了不可得。(3)亦有亦空門,諸法既如幻,故稱為有;幻不可得,故稱為空。(4)非有非空門,謂幻有既不可得,幻空亦不可得,兩兩皆捨,非有非空。
(三)別教之四門,係以歷別入中之觀,證入佛性第一義:(1)有門,涅槃經所說之佛性,猶如乳中有酪,石中有金,故稱有門。(2)空門,猶如石中無金之性,乳中無酪之性,眾生之佛性如虛空。(3)亦有亦空門,謂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有無俱得,譬如牛乳之中,可謂含有酪之性,亦可謂不含酪之性。(4)非有非空門,謂佛性即中道,有無雙遣,譬如牛乳之中,非有酪之性,非無酪之性。
(四)圓教之四門,係以圓融無礙之觀,證入此教所詮的中道之理:(1)有門,觀見惑、思惑之假,即是法界具足佛法,又諸法即是法性因緣,乃至第一義亦是因緣,是為有門,故知此為三諦相即之假。(2)空門,觀幻化的見思二惑及一切法不在因、不屬緣,我及涅槃是二皆空,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故知此即三諦皆空之理,亦即三諦相即之空。(3)亦空亦有門,如一微塵中有大千經卷,於第一義而不動,然善能分別諸實相;又如大地能生種種芽,於無名相中假名相說,故知此為空假雙亦(肯定)之中道。(4)非有非無門,觀幻化的見思二惑即是法性,法性不可思議,非世故非有,非出世故非無;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故知此為空假雙非(否定)之中道。
於四教四門之中,不論從任何一門均可悟入佛道,然四教中,以藏教多從有門而悟入,圓教則多從非有非空門悟入。〔大智度論卷一、卷二、摩訶止觀卷六上、天台四教義卷三、卷四、法華經玄義卷八下、法華經文句卷四上〕
(三)指發心、修行、菩提、涅槃等四門,密教以此四位作為修行之階段,而配於胎藏界曼荼羅之東南西北四方,故東門又稱發心門,南門又稱修行門,西門又稱菩提門,北門又稱涅槃門。此外,或以四門配於金剛、寶、蓮華、羯磨等四部,或春、夏、秋、冬四季,或阿字四點,或常、樂、我、淨等四德,或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等四智。 p1723
(一)悉曇字 (a,短音)。為悉曇十二韻之一,四十二字門之一,五十字門之一。又作婀、安、頞、菴、曷、[施-也+可]、噁、惡、遏。為阿字五轉之第一轉,故又稱初轉阿字,或無轉阿字。
蓋印度自古以來即普遍研習有關悉曇字母之字義,於佛教中,顯密諸經論疏亦皆廣泛運用,尤以密教,言及真言陀羅尼時,必特別重視悉曇字義之解說。而於悉曇五十字中,阿字為第一字,此係因凡有開口成聲者,必含有阿字之聲,若離阿字聲,則無一切言說可言,故密教以阿字為眾聲之母。又悉曇諸字於運筆之初,必打「、」點,此點稱為阿點,以此表示「阿」亦為眾字之母。準此,並引申其義,遂謂內外一切之教法皆由阿字所產生,大日經疏卷七又進一步以阿字為「一切法教之本」,大日經卷二、卷六亦分別歎之為「真言王」與「一切真言心」。
若就原本之字義而言,阿字含有「無」、「不」、「非」等的否定之意,如大方等大集經卷十海會菩薩品、文殊師利問經卷上等,謂阿字有「無常」之義;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八舉出不破壞、不流等義;大寶積經卷六十五緊那羅授記品舉出無作、無邊、無分別、無自性、不可思議等諸義;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九舉出菩提心、法門、無二、法界、法性、自在、法身等七義,稱為阿字七義;同經卷二又列舉無來、無去、無行、無住、無本性、無根本、無終、無盡等百義之多。又於大品般若經卷五廣乘品詮解四十二字門中之阿字時,釋之為「一切法初不生」,此一解釋為大小顯密各種經論所最常見者,尤以密教更以此義為其教相、事相之根本要義,故「阿字本不生」(梵 akāra-ādyanutpādah)已成慣用術語而散見於密教各類典籍中。
大日經疏卷七基於中論所說之「亦空亦假亦中」及大智度論之「三智一心」,而從「有、空、不生」等三義來解釋「阿字本不生」之理。又大日經卷一住心品、大日經疏卷十四則以阿字為本初不生之淨菩提心,謂若了知其實義,則亦可如實了知自心。蓋一部大日經之奧旨盡在窮究菩提心之相,故若就其大綱而言,亦可謂整部大日經盡在詮顯阿字之義相。
此外,又以胎藏界大日如來所宣說自內證之法門(即一部大日經),係在闡明「阿字本不生」之理,故可謂胎藏界大日如來之理法身即以此字為種子,此即大日經疏卷七所謂(大三九‧六五一下)「故毘盧遮那唯以此一字為真言也」之意。然同書卷七又以阿字為菩提心之種子,謂持誦阿字者皆有菩提心,並以之希求無上菩提。
以密教諸尊之種子而言,通常各尊皆有象徵引生、攝持佛智之種子及真言,然諸尊中部分並無各別特定之種子,而以阿字充之,此稱通種子真言。於金剛、胎藏兩部曼荼羅中,阿字又為胎藏之種子;於法、報、應三身中,阿字為法身之種子;於佛、蓮華、金剛三部中,阿字為佛部之種子;於因、行、證、入、方便等五轉之位次中,阿字為因之種子;於地、水、火、風、空、識等六大之中,阿字為地大之種子。又密教各種觀法中,以阿字之形音義為觀想對象之觀法,稱為阿字觀,乃真言行者最重要之觀法。〔大日經卷三悉地出現品、守護經卷九陀羅尼功德品、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大智度論卷四十八、卷八十九、大日經疏卷十、卷十二〕(參閱「阿字五轉」3613、「阿字本不生」3615、「阿字觀」3615)
(二)悉曇字 (ā,長音)。悉曇十二韻之一,五十字門之一。又作痾、噁。為阿字五轉中之第二轉,即無點的阿字加上一點(稱為修行點);以五轉配上五佛,阿字表示南方寶生如來之三摩地,象徵修行之德,故於五轉中,屬於修行位,此係東因發心之說。若以之配當四方,則表示南方之修行門,為一切法寂靜(梵 āranya)之義,故悉曇家多稱此字為「寂靜之阿字」。此外,此字另有遠離我、自利利他、空、三昧、聖者、少欲知足、清淨、制度、教誨等諸義。〔金剛頂經釋字母品、大日經疏卷十、卷十四〕 p3609
為五念門之一。又作回向門。即將自己之功德善根,迴向於一切眾生,以拔除眾生之苦惱,並願與眾生同生安樂淨土者,稱為迴向門。往生論註卷下,將此修行門分為往相、還相二種,即:(一)以己之功德迴施一切眾生,並願與眾生同生淨土者,稱為往相迴向。(二)於往生淨土後,得奢摩他(止)、毘婆舍那(觀)之方便力成就,而又迴入娑婆世間,以教化眾生共向佛道者,稱為還相迴向。〔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論註卷下、往生禮讚〕(參閱「五念門」1109) p3785
退失三昧耶之罪,為密教三種重罪之一。三昧耶即自己之本誓。謂已受法之修行人退失自己之本誓。依大日經疏卷十一內文之意,即真言行者應勤修行門而不中斷,若在中路退廢,即非精進之相,當得者不得,已得者退失,於道有礙,故行者一心精進,如救頭燃。因精進不放逸,便能於此生得佛知見;反之,若不能一心精進而中途退廢者,則犯退三昧耶罪。〔大日經卷七、大日經疏演奧鈔卷一〕 p4333
為韓國佛教之新興宗派。創立者為韓國人朴重彬。朴氏法名「少太山」,通稱「大宗師」,後人尊之為「教祖」。一九一○年,日人併韓。朴氏有感於其祖國之受異族統治,以及傳統宗教與西洋傳入之信仰相衝突,遂揭櫫「物質開闢,精神開闢」之宗旨,設立教團於其出生地全羅南道靈光郡,時為一九一三年。一九二四年移至全羅北道裡里市新龍洞,初名「佛教研究會」。一九四五年韓國獨立後,該教之第二代領導人由鼎山宋奎繼任(稱為宗法師),始正式宣布使用「圓佛教」之名。
該教以○(圓)為其表徵,取代一般寺廟之佛像。○,是一個無始無終之圓圈,為強調佛教自性本具萬德的一種表象,即以宇宙萬有之本源、諸佛諸聖之心印、法身佛之一圓相,為其信仰之對象與修行之基準。其下分真空妙有之修行門,及因果報應之信仰門二門,打消出世間和世間兩種生活之對立,具有大乘佛教求取世法之積極精神。同時,以「天地、父母、同胞、法律」四恩,和「修養、研究、取捨」三學為信仰與修行之綱領。並主張綜合「教化(指宗教精神修養)、教育(指道德、人格、知識三者一體之培養)、慈善(即對現實人生困境之救濟)」等三者,建立具有生產性與自立性的經濟基礎之宗教。今設有從事農作、藥草園、果樹園、畜產、養蠶業等綜合大農場,及圓光大學、東山禪院、東華醫院、孤兒院,與推廣文化事業之圓光社、正化社等機構。
迄今第三代大山金大舉宗法師,對教內更提出「精神自主力、肉體自主力、經濟自主力」三自之口號,對教外,則求其實踐「出家、在家、國家、世界」等四種奉公會之四行表現。〔韓國佛教的新宗派─圓佛教(張曼濤,現代佛教學術叢刊(82))〕 p5400
佛教東傳朝鮮半島,據三國史記卷十八等載,高句麗小獸林王二年(372),中國前秦苻堅遣使者及僧順道齎來佛像、經論;又二年,秦僧阿道來朝。翌年,敕為二僧建肖門寺及伊弗蘭寺,是為韓國有佛寺之始。又十年(384),印度沙門摩羅難陀至百濟宣教,新羅則遲至五二八年始見佛教興隆。
佛教初傳朝鮮半島時,與當時半島上原有之 習俗相融合,目的僅在祈福,此為初傳時之相容時期。至六世紀初,名師輩出,如百濟僧謙益求法印度,攜回梵本阿毘曇藏及五部律,譯出律部七十二卷,是為百濟律宗之祖;時曇旭、惠仁等並著律疏三十六卷,皆奉藏於臺耀殿。高句麗僧惠慈於推古天皇三年(595)至日本,後與百濟僧惠聰同至飛鳥法興寺,並同為聖德太子之師;惠聰後被推許為佛教棟樑。
於高句麗、百濟、新羅等三國之中,以新羅佛教最盛,入中、印求法者最多,高僧亦輩出如雲,其中,圓光於南朝陳時來中國遊學,精通涅槃、成實、攝論等學。元曉來唐未果,曾注釋佛經八十一部,闡揚一乘圓教。義湘亦來唐參謁中國華嚴宗二祖智儼,返國後大力弘傳華嚴宗。又慈藏曾與弟子僧實等十餘人來唐,歸國後,攜回大藏經一部及諸幡幢、花蓋等,王曾命於芬皇寺講大乘論,其思想以律學及華嚴為主,曾建通度寺戒壇及大和寺塔。圓測於十五歲來唐,曾參學各處高僧講筵,專學唯識學,曾蒙唐太宗頒賜度牒。惠通弘傳密法,為真言宗祖師。至新羅統一時期(668~935),佛教已漸脫離中國,樹立朝鮮佛教獨特之教學。
諸宗之中,以禪宗傳入較晚,卻後來居上。最早將禪宗傳入韓國者為法朗及其門人信行(704~779,一名神行),信行所傳者為中國北宗神秀之法脈。信行之後,有道義者,曾來唐參謁智藏,並嗣其法,歸國(821)後,欲興南宗禪法而不果,遂於雪岳山隱居,後由再傳弟子普照大興其宗風。道義之同門洪陟,於智異山創建實相寺,大興禪法,是為朝鮮佛教「禪門九山」之濫觴。
禪門九山無不源於中國曹溪六祖慧能,然與中國禪宗五派(臨濟、曹洞、溈仰、雲門、法眼)並無關連。九山者,實相山派、迦智山派、闍崛山派、桐裏山派、聖住山派、師子山派、曦陽山派、鳳林山派、須彌山派。此外,淨土信仰亦頗盛行。西元九三五年,新羅為高麗所敗,佛教亦出現另一嶄新之面貌。
於高麗時代(935~1392),教宗與禪宗盛行,尤以禪宗,繼新羅末期之教勢而盛於高麗時代全期;華嚴宗與法相宗亦各形成其宗派,而持續教脈。自大覺國師義天以後,成立天台宗,給予教禪兩宗影響甚鉅。高麗時代之佛教,正值外敵侵入與國家混亂之難局,欲以佛德或神力克服此一情勢,而有諸種法會、法席、道場、設齋等佛事之設置,此乃「祈福禳災,鎮護邦國」之國家思想的形成。據東國通鑑等載,太祖即位(918)時,即設八關會、燃燈會;翌年將都城遷往開城,於建宮殿之同時,於京內創建法王、慈雲、王輪、內帝釋、舍那、天禪、新興、文殊、圓通、地藏等十寺。光宗(950~976 在位)於城南建大報恩寺為太祖追福。並設僧階,定國師、王師之制;時毘盧遮那懺悔法、無遮水陸會、齋僧等佛事頻繁。顯宗(1010~1031 在位)時,為攘斥契丹之兵,而發願雕刻大藏經,此即高麗藏之初雕版。於高宗(1214~1259 在位)時,因蒙古兵入侵,藏於符仁寺之初雕版全毀於戰火。至西元一二五一年,經過多年之努力,再雕版大藏經始告完成,總計六五二九卷八一二五八版,收藏於江華城西門外大藏經板堂,後移至海印寺收藏迄今。
高麗時代之高僧輩出,如早期之道詵、廣學、大緣、法印、利嚴、慶甫、利讓、璨幽、允多等,其中,利嚴為太祖之師,璨幽曾來唐,依投子山大同修學,並得其心印,歸國後,曾受太祖、惠宗、定宗、光宗等四代帝王皈依,光宗特賜「證真大師」之號,並封為國師。此外,如智宗、道峰等,均曾來宋參學,受永明延壽之心印,歸國後,活躍一時。舉揚華嚴學之均如,頗受光宗崇信,嘗致力於南岳智異山、北岳浮石寺等二派華嚴學之融合會通。
開立天台宗之大覺義天,為文宗之第四王子,十一歲出家,於靈通寺爛圓處得度,並修學華嚴教觀。於宣宗二年(1085)來宋,歸國時攜回章疏等三千餘卷,後編成「新編諸宗教藏總錄」三卷,並著有「新集圓宗文類」等十餘部三百餘卷。
高麗時代之佛教,自天台宗立宗後,原來興盛之禪宗(曹溪宗)逐漸衰頹,雖有坦然等高僧極力挽回禪宗之頹勢,卻一蹶不振,直至普照知訥時,始中興禪宗,形成一新局面。
高麗時代之佛教,於王室及為政者之保護下得以成長興盛,至西元一三九二年高麗滅亡,佛教亦隨之呈現衰勢。李朝建國後,強烈的興儒排佛思潮,令佛教趨於抑壓受難之時代。睿宗(1469 在位)曾訂定度牒之制,員額為禪宗、教宗各三十名;此外又禁止寺剎之創建。其後之成宗(1470~1494 在位)、燕山君(1495~1505 在位)、中宗(1506~1544 在位)等諸帝皆採排佛政策。至明宗(1546~1567 在位)之初年,太后攝政,欲復興佛教,故佛教一度顯現再興之機,然其後因明宗親政,恢復興儒排佛政策,佛教遂再陷頹敗之勢。惟此時期仍見高僧大德,如無準己和(1376~1433)撰「顯正論」以駁斥排佛論;西山休靜(1520~1604)大振禪風,今韓國僧徒多屬此法系。與休靜法系抗禮者,有浮休善修(1543~1649)與碧巖覺性(1575~1660)之法系。另有晦庵定慧(1685~1741)著「華嚴經疏隱科」、「禪源集都序著柄」,與鏡嚴應允(1703~1804)二人並稱教禪兩宗之大宗師。李朝末期,因諸師之努力,終於一八九五年解除僧侶不得入京之禁令,四年後,於京師創建元興寺,並設置「朝鮮佛教總宗務所」,朝鮮佛教乃得復甦。
一九一○年,日本併吞朝鮮,翌年發布「朝鮮總督府寺剎令」及「寺剎令施行規則」,而將教團分為三十本山(一九二四年加華嚴寺成為三十一本山),形成三十個教區。一九一二年將朝鮮佛教稱「禪教兩宗」,並以覺皇寺為中央教堂,而設置三十本山會議所。三十本山則各制定寺法,後因反對教團被總督府監督,乃於一九二一年召開全國僧侶大會,決議於覺皇寺設置「朝鮮佛教禪教兩宗中央總務院」,以統轄全國寺剎;翌年反對派亦於覺皇寺設置「朝鮮佛教禪教兩宗中央教務院」。一九二五年兩院達成協議,合併組織「財團法人朝鮮佛教中央教務院」,以為中央統一之宗務機構,統轄全國三十一本山。其後將宗名改為「曹溪宗」,並建立太古寺作為其總本山。
此外,圓佛教為新興於本世紀初之佛教宗派,創教者少太山(1891~1943)以修行門(真空妙有)與信仰門(因果報應)為基本教義,立精神修養、事理研究、作業取捨等三學,以教化信徒,並創立圓光大學培育人才,教勢頗盛。
於佛教教育方面,一九○六年於元興寺創建「明進學校」以為僧侶之教育機構,該校後來改組為「佛教師範學校」。一九一六年中央總務院於漢城設立「佛教中央學林」,為培養教界人才之學林,以修身、宗乘、餘乘、宗教學、布教法,及哲學、理、數、史、地等一般學科教育青年僧侶。同時在地方亦以寺院為中心而成立地方學林。然因中央學林曾為韓國獨立運動之根據地,故於一九二二年遭廢止。其後屢經變遷,而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東國大學。
佛教之教育機構除上述之外,尚有中央僧伽大學,及附設於寺院之講院等。其中,東國大學及圓光大學成為韓國佛教研究之二大中心,並產生諸多傑出學者。佛教期刊、學報方面,自一九一○年發行佛教雜誌「圓宗」後,陸續有朝鮮佛教月報、海東佛報、佛教振興會月報、朝鮮佛教界、佛教、佛教學報、韓國佛教學、韓國宗教、圓佛教思想等刊行。
現代韓國佛教分為十八宗派,其中,以曹溪宗與太古宗為二大主流,茲據韓國寺剎資料叢書4(1983)所載,將主要宗派之僧侶數(總數二○七五五)及信徒數(總數一一一三○○○○)列表如下。
韓國之宗教,尚有基督教、天主教、儒教、天道教等宗教。天主教約於二百年前傳入韓國,戰後基督教甚盛,其教勢幾有凌駕佛教之勢,至一九八三年,教徒人數已逾九十四萬。〔日韓佛教研究(現代佛教學術叢刊(82))、朝鮮佛教通史(李能和)、韓国仏教史(愛宕顯昌)、韓国仏教史(金煐泰)〕p6537
五念門之一。淨土門以憶念觀察阿彌陀佛及其淨土,成就自利利他之功德,立五種修行門,其中之觀察門即謂以智慧觀察淨土、阿彌陀佛及彼土諸菩薩等之莊嚴功德,成就自利利他之功德。(參閱「五念門」1109) p6971
世親淨土論所說五念門之一。五念門,即憶念觀察阿彌陀佛及其淨土,成就自利利他功德之五種修行門;其中,以口業讚歎阿彌陀佛之名號,稱為讚歎門。即口稱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之名,此名係由其光明之德而來者,有破闇之義,謂淨土修行者自身如實修行,與彼名義相應,以期破無明之闇。 p6976
五念門之一。淨土門以憶念觀察阿彌陀佛及其淨土,成就自利利他之功德,立五種修行門,其中之觀察門即謂以智慧觀察淨土、阿彌陀佛及彼土諸菩薩等之莊嚴功德,成就自利利他之功德。(參閱「五念門」1109) p6971
世親淨土論所說五念門之一。五念門,即憶念觀察阿彌陀佛及其淨土,成就自利利他功德之五種修行門;其中,以口業讚歎阿彌陀佛之名號,稱為讚歎門。即口稱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之名,此名係由其光明之德而來者,有破闇之義,謂淨土修行者自身如實修行,與彼名義相應,以期破無明之闇。 p6976
華嚴宗之斷惑說。此宗以「法性融通」、「緣起相由」二門為教義根基,對一切諸法盛論一即一切、重重無盡緣起之理。依據此宗「一即一切」的玄理,可推衍出在根本上斷一煩惱,則一切煩惱皆斷(一斷一切斷)。一人成佛,則於其身中,亦可普見一切眾生皆已成佛(一成一切成)。
其中,「法性融通」明理事無礙,「緣起相由」明事事無礙。而二門之關係,以一事中悉攝諸理,故一事中能現多事。此即理事無礙,故事事亦無礙。依此二門說明一切諸法,故若為法者,無不是一即一切。約斷惑修證,則說一障一切障、一斷一切斷、一行一切行、一位一切位、一修一切修、一成一切成、一證一切證等,此非理談而是實修實證之事,故又名此為「一斷悉成」。有關此一論題,華嚴宗古來即有種種說法。
首先,就其根源而說,《華嚴經》〈普賢行品〉云一障一切障,〈小相品〉云一斷一切斷,〈性起品〉則說如來身中悉發一切眾生菩提心,修菩薩之行成等正覺。賢首《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六釋此〈性起品謂(大正35‧413c)︰「若圓教即一切眾生並悉舊來,發心亦竟,修行亦竟,成佛亦竟,更無新成。」
時有疑者問(大正35‧413c)︰「若爾,何故現有眾生不即佛耶﹖答︰汝今就初人天位中,觀彼眾生當相即空,猶亦不得,況復得見圓教中事,是故汝見現有眾生,我不約彼說此成佛,但令情見若破,法界圓現一切眾生無不成佛。」
由此可知,情見未破,法界不能圓現,則眾生絕無成佛之義。但是若就法體以觀,則眾生成佛之義不可動搖。
疑者更問(大正35‧413c)︰「既總成佛,何故亦有發心等耶﹖」賢首於此約六相圓融,道破大緣起之真髓,云(大正35‧413c)︰「若成佛門中總成,若修行門中總修行,若發心門中總發心。若離此等總,即空無所有。」一即一切之妙趣,可謂道盡無餘。
又,《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三釋惑障之所以一即一切,文云(大正45‧495c)︰
「若依圓教,一切煩惱不可說其體性,但約其用即甚深廣大,以所障法一即一切,具足主伴等故,彼能障惑亦如是也,是故不分使習現種,但如法界一得一切得故,是故煩惱亦一斷一切斷也。」
《華嚴經問答》卷上更於一人多人之上論此(大正45‧600b)︰
「問︰一人修行一切人皆成佛,其義云何﹖答︰此約緣起之人說故。一人即一切人,一切人即一人故,修言亦爾,一修一切修,一切修一修,故同云也。問︰現一人修而餘不修,亦一人非餘人,何得為爾也﹖答︰汝所見但是遍計耳。不聞緣起之法不足言也。」
此上所述,是賢首之本義。後來清涼《華嚴大疏鈔》卷八,圭峰《圓覺略疏抄》卷五等,皆祖述其義。謂成佛是舊來本成,謂斷惑是舊來本斷,而約人說則一人成佛即一切人成佛(一成一切成)。
(一)天台宗所立之四種悟入佛教真理的門徑︰即有門、空門、亦有亦空門、非有非空門。此四門各各配於藏、通、別、圓四教,稱為四教四門。
(1)藏教的四門︰為修緣生析空觀而證知偏真之理。茲依《法華玄義》卷八(下)所述,略述如次︰
(1)有門︰「乃是無明正因緣法,出生諸行,煩惱業苦三道,悉皆是有。」乃諸阿毗曇論所說,憍陳如的真實知見即由有門悟得。
(2)空門︰「即是彼教析正因緣,無明老死苦集二諦。」乃《成實論》所說,須菩提即藉此門得道。
(3)亦有亦空門︰「即是彼教明正因緣生滅,亦有亦空,若稟此教能破偏執有無之見。」乃《昆勒論》所說,為迦旃延入道之門。
(4)非有非空門︰「即是彼教明正因緣生滅,非有非無之理。」乃《迦旃延經》所說,車匿即由此門得道。
(2)通教的四門︰為修如幻體空之觀而證知諸法幻化之理。
(1)有門︰又作實門;觀「若業、若果、善惡等法,乃至涅槃皆幻化」,說藉他緣而起之法假有如幻。
(2)空門︰又作不實門;觀「諸法既如幻化,幻化本自無實,無實故空」,說以即有之空入道。
(3)亦有亦空門︰又作亦實亦不實門,觀諸法假有,但假有亦非有。
(4)非有非空門︰又作非實非不實門,觀假有本來非有、真空也非空,而入偏真之理。
(3)別教的四門︰以歷別入中之觀法為基本。
(1)有門︰說如乳有酪性,故佛性必有。
(2)空門︰說如石中無金,故佛性是空。
(3)亦有亦空門︰說佛性雖本來有,但若從方便而得,則是空。
(4)非有非空門︰說佛性是中道,雙非兩遣,以為見其非有非空而入圓真之理。
(4)圓教的四門︰以圓融無礙之觀法為基礎,說「此門明入佛性第一義」;又,《四教義》卷三以為圓教有七義的分別。
上述之四教四門中,由任何一門均可悟入佛道。其中,藏教多由有門悟入,通教多由空門悟入,別教多由亦有亦空門悟入,圓教多由非有非空門悟入。
(二)密教胎藏界曼荼羅之方位︰即指東、南、西、北四方之門。密教以此四門表發心、修行、菩提、涅槃等四轉。故東門稱發心門,南門稱修行門,西門稱菩提門,北門稱涅槃門。或以此四門表示四智、四德等,如下圖︰
┌──┬──┬────┬──┬──┬──┬──┐
│四門│四轉│四 阿│四智│四德│四佛│四季│
│ │ │ │ │ │知見│ │
├──┼──┼────┼──┼──┼──┼──┤
│ 東 │發心│阿(a) │大圓│ 常 │ 開 │ 春 │
├──┼──┼────┼──┼──┼──┼──┤
│ 南 │修行│阿(a) │平等│ 樂 │ 示 │ 夏 │
├──┼──┼────┼──┼──┼──┼──┤
│ 西 │菩提│闇(am)│妙觀│ 我 │ 悟 │ 秋 │
├──┼──┼────┼──┼──┼──┼──┤
│ 北 │涅槃│噁(ah)│成所│ 淨 │ 入 │ 冬 │
└──┴──┴────┴──┴──┴──┴──┘
(三)以彌陀淨土的圓滿、一向、純淨、正定聚等四門︰說明極樂世界的莊嚴︰出自元曉的《佛說阿彌陀經疏》。(1)圓滿門,唯佛如來得入此門,如《本業經》說。(2)一向門,八地已上菩薩得入此門,如《攝大乘論》說。(3)純淨門,唯第三極歡喜地已上菩薩得入此門,如《解深密經》說。(4)正定聚門,唯無退者得入此門,無邪定聚及不定聚,如兩卷經說。
〔參考資料〕 (一)《摩訶止觀》卷六(上);《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六之一;《四教義》。(二)《祕藏記私鈔》卷六;《曼荼羅隨聞記》卷一。
四卷。唐‧李通玄撰。又稱《華嚴經決疑論》。收在《大正藏》第三十六冊。為八十卷《華嚴經》之概論,全書主旨係將《華嚴經》一部視為實踐修行之教示,擬藉以發揚自己本有之佛心。
全書從實踐修行的立場,分〈舉佛自果觀修生信門〉、〈自己發心信解修行門〉等十門以解釋經文。其中,第十門〈至妙峰山入位舉行修行門〉為本書的中心。此門包含《華嚴經》〈法界品〉的大部分,文中將五十三善知識中,除文殊、彌勒、普賢之外的五十善知識配於因位,各以十波羅蜜行為體,並於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之五位各配以十善知識。另外將文殊等三善知識配列於果位,表徵佛果理智之大用。又認為修行者於初發心見道時,總斷無始以來之無明,依次得遇五位五十善知識,習氣煩惱逐漸微薄,乃至成就大智、大悲,而證得佛果。要言之,本論係就一一善知識,尤其是象徵修道過程的五位五十善知識,隨經文加以詳細解說,藉以開顯經文之內容。
〔參考資料〕 《華嚴宗經論章疏目錄》。
韓國佛教的新興宗派。朴重彬(號少太山,1891~1943)創於1916年。原名「佛教研究會」,1945年始改名為圓佛教。圓佛教的寺院,以一個圓圈(一圓相)為佛法的表徵,並用以取代一般寺院中的佛像。此派教徒認為︰一圓相,是法身佛、是宇宙萬有的本源、是諸佛諸聖的心印、是一切眾生的本性。此派的宗教思想可分二門。即︰(1)真空妙有──修行門,(2)因果報應──信仰門。
圓佛教在創教之初,即注重教化、教育與慈善事業。1935年,創教者朴重彬在全羅北道完州郡設立農場,以求經濟自主。其繼任者鼎山宋奎在二次大戰後,成立戰災同胞救護事業會,並創「唯一學林」(圓光大學之前身)。1953年,再創東山禪院,專門訓練弘傳圓佛教教義的教化人材。此外,又設有孤兒院、療養院、醫院等。至於文化事業方面,1951年成立圓光社,專門從事出版與印刷,同時發行代表圓佛教的機關雜誌《圓光》。
1962年,鼎山與世長辭,繼承宗統者為大山金大舉。目前圓佛教信徒約有百萬人。教團組成份子分在家、出家男女四眾。在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地設有支部。
◎附︰柳炳德〈圓佛教〉(摘錄自《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第二期)
朝鮮王朝後期,國內出現全面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社會崩潰。五百餘年的王室雖然還勉強維繫,但是外戚把朝,王道日衰。大院君執政,欲中興王權,然奉行鎖國政策,日益孤立。閔氏一家得勢,實施開放政策,其後果卻是締結了1876年的江萃島條約,使近代朝鮮陷入了悲劇。王朝政綱紊亂,加之貪官污吏和土豪劣紳對農民的剝削,最終引起人民的反抗,民亂此起彼伏,先後發生了1882年的壬午軍亂,1884年的甲申政變,1895年的乙未事變,1896年的俄館播遷等亂事。此時中國、日本、俄國相繼在朝鮮戰場角逐。1895年中日戰爭中國失敗,退守東北。1904年日俄戰爭再度爆發,朝鮮在喪失了外交權之後,又被迫簽訂乙巳保護條約,軍隊被解散,司法權繼之被剝奪。1910年八月二十九日朝日合邦條約簽訂,五百年王朝徹底終結,朝鮮終於淪為耻辱的殖民地時代。
朝鮮半島的淪亡,使宗教界也陷入了不可統御的混亂局面。朝鮮固有的儒釋道三教信仰系統喪失了根本機能,巫術迷信泛濫,佛教隱居山野,墮落為獨善其身之小乘,在社會已幾無反響。儒教只剩下虛偽禮節和空論的軀殼,道教則頹為無所事事之養身術。即便是自西方泊來的基督教也受到無盡的迫害,僅不過維持命脈而已。東學也逃不脫劫難,受苦於斯。多難興邦,混亂的時代呼喚著救世的偉人出來,否定現實,追求未來的救世主義傾向,造就了新興宗教──圓佛教的出世。
圓佛教的產生與發展
圓佛教的創始人是朴重彬,字號少太山,創教後被弟子們奉為教祖,尊稱大宗師。少太山於1891年出生在朝鮮全南靈光郡白岫面吉龜里的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他在少年時代就對宇宙、自然社會種種現象表現了極大的興趣,喜歡探討各種奧祕成因,問這問那。及長成青年,痛感於社會腐敗,人心不古,乃鑽研宗教,致力於人生的探討。他祈禱山神,求問於道士,實踐苦行,冥思坐忘,然終不得解其惑,心中始終充滿了「將來如何是好呢﹖」的疑問,也受到了鄰里的嘲笑。1916年少太山正值二十六歲,一天,他正在冥思入定時,聽見村鄰正在議論東學的《東經大典》,突受啟發,對《大典》之「吾有靈符,其名仙藥,其形太枉,又形弓弓」的內容有了深刻的了解。以後,他又與儒學大師討論《周易》的「大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方,與鬼神合其吉凶」之理論,依次鑽研各種學說,解答疑惑,由迷漸悟,「不越一念頓成正覺」,體驗了「清風月上時,萬象自然明」的大悟境界。
少太山不離故鄉,在家修道,終成大覺後,開始宣教,一時皈依者甚眾,連過去嘲笑他的鄰里也拜其門下,聆聽教誨。當時在日本殖民政府的壓迫下,少太山為處於沉悶和徬徨的民眾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理論和實踐,因之給大家帶來了希望和動力,受到了人們的歡迎和擁護。1916年底,少太山在眾多的皈依者中挑選出九人作為骨幹培養訓練,開始建立教團。他提出「物質開闢未來,開闢精神」的口號,率領弟子買賣木炭籌集資金,並且強調「我們開始從事的事業不是一般普通人都能做的,既然如此,故一定要更加努力和忍耐。現在我們的生活都處於貧困之中,如果沒有特殊的節儉和勤奮,就不能有未來事業的堅固基礎。」1918年少太山利用積累的資金開始從事家鄉地區的圍海造田工程,全團人員團結一致,排除萬難,奮鬥一年造就了三千餘坪水田的奇蹟。圍海造田的成功增強了團員的濟生醫世,為公道獻身的信心。少太山又帶領大家祈禱三月,歃血為盟,獲得了法界的認證。他們的成功使世人刮目相看,吸引了眾人,擴大了影響,傳教的事業急遽發展,進入了正法教化的時代。
1920年少太山相繼撰寫了一系列著述,基本教理大致完備。1924年在益山郡北一面新龜里(現名全北裡里巿新龜洞)設立本山,宏展興教事業。但是日本殖民政府實行嚴格的高壓政策,不准任何名稱或形式的新宗教出現,迫不得已,教團只好以「佛教研究會」的學術團體身份委曲行世。嗣後,少太山和弟子繼續發揚開拓精神,墾荒造田,漁巿商賈,產業大增。弟子們白天辛苦勞役,晚上精進道學修行,實踐理事無礙和靈肉雙全的精神和一圓相的教理。1927年又創立了「人才養成所連合團」的人農事業,即人人興農,育成教育的制度。隨著少太山事業的發展和影響增大,教團日益顯示了民族自主的性質,獨立的呼聲漸漸高漲,時人稱他為朝鮮的「甘地」,為此曾受到殖民政府警察的幾次搜查,結果教團在高壓暴政下曾被迫解散。1943年六月一日少太山去世,享年五十三歲。
少太山逝世,十人團之一的宋升山(又名宋奎)繼任師志,為第一代宗法師。他領導教團在日寇的暴虐下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維持法脈。1945年日本戰敗,朝鮮解放,教團開始有了轉機,從此一躍極大地發展。升山宗師改「佛教研究會」為「圓佛教」,恢復了師祖的本義,光大師說。他主持發起了因戰爭受災的同胞救護活動,在漢城、釜山等地設立救護所、孤兒院,實施救濟海外歸國同胞,舉辦思想演講會,興辦教育,普及朝文運動等,竭盡全力幫助政府渡過危難混亂的時期。1946年圓佛教在本山建立了第一所「唯一學林」。1949年又創出版社,開始進行文化教育運動。1950年設醫院,1953年辦孤兒院,1958年新立了教科書編修所。與此同時升山宗師還撰寫了《建國論》,闡述了圓佛教的理論,規定了今後發展方向和目標,進一步將其社會化、世俗化,教團的儀禮、體制最終形成制度化。短短數年,圓佛教一躍而起,迅速發展成為韓國的一大宗教。1962年升山宗法師圓寂,大山金大舉接任第二代宗法師。同年,舉辦開教五十年紀念會,積極傳教,擴大影響。1965年圓佛教又與國內其它宗教團體一道成立「韓國宗教協會」,同時又在美國等地建立寺院,在世界各地傳教。1971年圓佛教再次召開「開教五十年紀念會」,來自國內外的教徒參加了會議,會上提出「真理是一個、世界是一個、人類是一家、一同在世界工作,開拓一圓世界」的口號,把一圓思想付於大同世界。
圓佛教與佛教的關係
圓佛教是朝鮮近代出現的新興宗教,但卻以佛教的面貌行世,可見其與佛教因緣甚深。升山宗法師在〈大宗師聖碑〉中寫道︰「大凡天地循環四時,日月代明,故萬物得其生成之道,世上佛佛繼也。聖聖相傳,故被眾生濟度之恩,此為宇宙自然之法則。古時,靈山會後經過正法和像法時代,到了季法時代,不實行正道,遍滿邪法,精神失勢,物質支配於天下,日益增深生靈之苦海,這就是救主大宗師再出現於世上之機緣。」
考少太山發心求道和大覺的經過,難找與佛教有緣的情形,但是後出的圓佛教思想家和註釋者卻是以佛教為教法之淵源。《圓佛教創建史》第六章載︰「又從(少太山)發心動機看,其得道經路擬屬偶然,但各種事實卻符合佛陀之教示。」此話應顯示少太山的覺悟境界符合佛法。少太山創立新教團,是引導一切生靈到廣大無量樂園,即︰「諸君先研究這佛法之大意,應該自覺生老病死,因果報應之理致。我早先知佛法大意,可是至今不說這內容,原因是諸君的水平還未及真理,而且現在仍存輕視佛法之弊端。所以無論何人,只是向佛教略表敬意而已,並沒有開人心之發現和禮佛的時代。但是無論教法之正邪真偽,只隨人心之趣向,以順其方之教化,致力於發心信仰,若今能發現根本真理,用功成就,真正修行,引導一切眾生福慧兩路,可說不得不依止佛法之主體。」從上所述,少太山所構想的未來朝鮮主要宗教,仍當以佛法作為主體不可。
從圓佛教的立場來看佛教革新運動,其範圍應很寬大。少太山決心先從大同真理統一東西思想界,後又採往古聖賢與哲人諸說為己用,並承認佛教思想為主體。以佛法為中心,綿密探究諸宗教及哲學思想,在吸收了諸教理及思想後,才可成為圓滿具足之真理,故所謂大同之真理,即是回歸諸真理之本源。有鑒於此,就可理解圓佛教為什麼不應稱為佛教的分派,傳統的宗教到了現代以後仍自認為各宗派法系自居,而圓佛教與它們不同,圓佛教闡揚的是原始佛教的正統觀念和局部的真理觀。它在內部自覺努力開發主體,向佛教的根本精神靠攏、再現,在外部網羅東西,採取調和諸家真理的姿態。
下面我們可以從圓佛教教義上找到佛教革新的一些特點。
(1)圓佛教主張各種宗教都歸結為根本真理,後打破真理觀的局限,所以按現代觀點,佛陀的人格也應沒有界限。
(2)外來的宗教如果能被吸收,即使其努力甚微,但終能以小成大,發展成為世界宗教。圓佛教就是以外域的佛教為我所用,改造成為本地的宗教。
(3)傳統佛教分出世間和世間二法,修行者超脫世間之外,因之佛教被認為是方外之人的信仰。圓佛教卻要改革這種弊端,強調佛法是生活之理念,開佛法信仰之門路,入世求法,在世間中解脫。
(4)建立事事供佛,處處佛像的信念。每天事佛,禮拜佛像,竭盡誠意。圓佛教認為這就是法身佛之應化身。
(5)禪是尋找佛陀之心而守護己心,不必為了統一散亂之心,逃避現實而約束坐禪。圓佛教認為除了每日黎明應修禪之外,其它時間應行無時禪,既無處不是禪,無時禪應是最高的禪法。
(6)提倡靈肉雙全和動靜一如的境界,改圓滿修行取代偏僻修行。過去即使有信仰的人也充滿世欲,結果成為沒有專長或不做光吃的寄生者。圓佛教就是要打破這個觀念,從衣食住行之中獲得真理。
圓佛教教理及思想之展開
圓佛教的教理主要收集在1920年以後少太山撰述的《修身之要法》、《齊家之要法》、《強者和弱者進化之要法》、《指導人準備之要法》、《人生之要道、四思四要》和《功夫之要道》等著作中,以及升山和其它教徒的著述中。此外,佛教的《金剛經》和一些儒道教經典也是教徒經常研讀的課本和教理的思想淵源。
少太山大覺後,把他證得的體會稱之為「一圓相」。撮其大要為︰「萬有是一體性,萬法是一根源,不生不滅之道和因果報應之理互為根基,形成了一個圓機」,用「○」表示。它既是信仰,又是修行之標準,更是表現真理的特徵。但此圓相並非屬於少太山一人專利,在他之前東西方哲學宗教中都存在過這種認識過程。即以圓表示不可言狀的窮極真理之象徵。
古希臘愛里亞學派的創始人巴門尼德反對自然哲學派的主張,認為世界表現了不可分的球形象徵,他所探究的存在之窮極的實體,自然也以圓形表示。
基督教多米尼克僧團的愛克哈特曾畫了一圓,進而說明此圓來自於神門並又回到神門,人間也通過此圓而歸為一神。
東方的佛教稱超越非有非無之空,《易》之所說太極,《老》、《莊》之無極,都認為歸結於圓相。中國宋代周濂溪在《太極圖說》中又逕直把無極和太極聯繫而畫一圓,用以解釋陰陽五行和宇宙人生之關係。傳統的印度阿字觀法,要求行者在心中冥想圓形月亮,親證梵我合一的境界。
現代心理學家榮格(C. G. Jung] 1875~1965)說人類深層心理見解用圓來表現,圓輪是無意識之象徵。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圓相在表現終極真理的共通性,即古今東西諸種宗教哲學皆以圓來象徵說明終極存在的根源、整體性和無限循環的特點。少太山體驗的超越象徵的實相世界,以一圓相為話頭,不斷追求象徵之意味,實為前人知識的集錦,反映了把信仰更真理化的基本內容。
以一圓相象徵實相世界是真理,非言語推斷或理論判斷而得來的,它是直覺的產物,不是思維的結果。一圓相不是相對真理、現實的真理,而是絕對真理和真理本源之象徵。在《圓佛教正典》中如是解說︰
「一圓是宇宙萬有之本源,諸佛諸聖之心印,一切眾生之本性,無大小、有無之分別,不變生滅去來,斷滅善惡業報,頓空言語名相之處,隨順空寂靈智之光明,出現大小有無之分別,善惡業報之分別,宛然言語名相,露現如掌中之珠玉,真空妙有之造化,道宇宙萬有,無時應劫,隱顯自在,即是一圓相之真理。」
可見一人大覺之心符合一圓真理,凡夫眾生所蘊佛性即為一圓真理,體用相接也是一圓真理,故一圓就是圓滿平等,無限絕對,循環往復,以至無窮,不可言狀的終極真理。圓佛教的命名就依止這一圓真理而得。它是在韓國的特殊環境下出現的新宗教。少太山以佛法構建教理體系,但又集諸宗教的根本一圓真理,可以說他超出了佛教的思想,把大眾的宗教生活引入時代化、大眾化和生活化的方向。第二代升山宗師秉承師志,發揮一圓是諸佛心印一同的思想,提出「同源道理、同氣連續,同拓事業」的三同倫理主張,為各種宗教的交流溝通和理解提供了可能性。
圓佛教的組織制度和儀禮
圓佛教的組織可分為教化和教政兩大系統,它們是在成立佛教研究會時的章程中就基本確立,沿襲至今未變。
教化系統淵源於草創的十人教團。當時規定,十人團中一人為團長,負責指導團員的宗教生活,團副是團長的助手。團員按資歷又分為上位團員和下位團員,居上位者有義務輔導下位者,有時也在下位團員中互選團長和團副。雖然圓佛教的勢力擴大,但十人團制度一直繼承下來,少太山在世時就擔任了團長。他逝世後團長改為選舉產生,增加了更多的民主成分。現在教化系統主要用於增進信徒信仰和訓練修行實踐,同時也行使布教的職能,吸收一些非教徒參加教團,皈依教會。
教政系統實為教會的行政機構。初創時期因大小事務均由少太山統管,故談不上還有行政系統可言,隨著教團的擴張,才開始分立。所以它是後出的職能機構或部門。宗法師是教會的最高領導者,次之是輔助宗法師的咨詢委員會。首位團會是教團的最高決議機構,下設專門委員會。教政院是最高行政機關,負責制定各種計劃,下設企劃堂、總務部、教化部、文化部、教育部、訓練部、財務部、公益部、國際部等各科分支機構。不管是教化還是教政最後都受首位團會的領導。
圓佛教的三大事業是教化、教育和慈善,三者齊頭並進,規定了教會事業的發展方向。教化在教堂進行,引導教徒具備教祖一樣的人格。靈山聖地玉女峰下的九間道堂是最早的祖堂。它最初是少太山率領弟子圍海造田時的辦公地點,以後又成為血印祈禱之本部,有重要的紀念意義。以教堂為中心的教化活動是圓佛教的重要事業。
教育事業始於1946年設立的唯一學林,當時只是作為教徒的培訓中心,以後漸次發展成為圓光大學、圓光男女高、初中。此外還有靈山大學和東山培訓院等教育培訓中心。圓佛教的教育事業至今已成體系,各個教育場所不僅進行宗教知識教育,而且還有世俗教育和道德教育,比重也越來越大。
慈善事業也是始於戰後的漢城普和院之慈善機構,現已遍布韓國大部地區。圓佛教的慈善事業不僅僅局限於一般的救濟活動,而是以圓佛教精神來指導社會參與、社會改革、社會正義、社會福祉的活動,實現無我奉公之精神。教會的資金來源於教內企業經營的收入、宗教儀式的收入和教徒的捐施。現在教內已有教化事業會、育英事業會、法恩事業會、四大奉公會、圓冒會等多種慈善團體。
圓佛教的制度顯示了時代化、生活化和大眾化的內容,具體表現如下︰
(1)諸經典和教科書用現代朝鮮語編纂。
(2)教徒都是依靠自力生活,有正當職業或專長的人。
(3)教徒衣食簡樸,順應時代的發展。
(4)按照法位高低確定法統,不依出家或在家的分別確定。
(5)已出家者是否結婚,隨順己願,不受限制。
(6)所有教堂都建造在教徒聚居地,便利教化,有利教徒的宗教生活。
圓佛教的儀禮也具有時代性、實質性和生活化的特徵。所謂時代性,一言蔽之,即制定禮儀的動機和特點,表現了對過去禮法的革新及符合時代的實踐,禮儀的根本精神,應該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地進行調整,使之更適合時代發展的需要,而不是強調囿於傳統的祖制,一成不變。所謂實質性是指基於儀禮制定的根本精神,禮法要脫離以往的形式主義做法,以節儉樸素為宗旨,以對世界有益為目標。所謂生活化,其前提是參與現實生活,能夠使人類安定生活,圓滿達成正確的人際關係,產生向上生活的活潑潑的創造力。《圓佛教禮典》中曾經分門別類地闡述了通禮、家禮、教禮和革新過去禮法的不同內容,也就說明了行使中道實踐,面對根本精神,革新的禮法是綜合各家之後而提出的圓滿的最佳禮法,因此圓佛教的禮法是根基於東西各家之不變的根本精神的綜合反映。
少太山自稱無產大眾和被壓迫下的底層民眾。他看到了世界包括朝鮮存在的弊端,把社會弊病劃分為錢之病、抱怨之病、依賴之病、不會學和教之病、沒有公益心之病等,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弊病之社會及其治療法》的法門。他大覺之後依據一圓相真理創立了圓佛教,在現代社會得以發展,已具規模。他的目標已經開始實現,圓佛教正在變得日益成熟和樂觀。
〔參考資料〕 李殷哲譯(日語)《圓佛教教典》;柳香秀《韓國圓佛教無時禪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張曼濤〈韓國佛教的新宗派──圓佛教〉(《現代佛教學術叢刊》{82})。
境、行、果三者的併稱。境,一般指外界的事物,亦即五種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與意識所知覺的對象,然此處之「境」,特指意識所認識的對象,即觀照、信、理解的對象。行,謂修行,即反覆不斷深入地觀察、理解所認識的對象(境)。果,指由修行而證得的悟境,亦即修行所得的果報。
又,境係就一切法,審其善、惡、無記三性,分別觀察其有體無體、有為無為等。行,指境界既已知曉,則應修習聞、思、修三慧,專心致力於五重唯識觀。果,指有漏之修能感招世間一切妙果,無漏之修則可永滅諸障、證得大菩提。
《般若心經幽贊》卷上云(大正33‧526a)︰
「略復有三︰(一)境,(二)行,(三)所得果。猶昔不知真妄境界,起煩惱等因受眾苦,今正翻彼故亦有三。由此最初應審觀境,既知善惡修斷行成,因行既圓果德便證。諸佛聖教雖復無邊,說修行門不過三種。」
唐‧賢首法藏在論述《起信論》之宗趣時,係以境、行、果立論,謂境分法、義,一心為法,三大為義;行分體、用,四種信心(信根本真如、信佛、信法、信僧)為體,施、戒、忍、精進、正觀之五門修行為用;果有分、滿二者,菩薩得分果(隨分覺),如來得滿果(究竟覺)。即謂因一心三大之法義,而起信修行遂成佛果。
◎附︰歐陽漸〈瑜伽師地論敘〉(摘錄)
凡教所明,惟有三種︰曰境、行、果。是稱三相。依境起行證果,如是而為教故。境攝九地五識及意曰境體,一切皆以識為體故。尋伺三地曰境相,上下粗細別故。等引及非,有心無心曰境用,定散隱顯別故。行攝六地,聞思修三曰通行,三慧修行被一切故。聲聞緣覺菩薩曰別行,隨機修法成自乘故。果攝二地,有餘無餘是曰通果。自性無住,別惟被大,此不詮別惟普被故,是為略說十七地義。
〔參考資料〕 《成唯識論述記》卷七(本);《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上;《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末)。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