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阿(一)悉曇字 (a,短音)。為悉曇十二韻之一,四十二字門之一,五十字門之一。又作婀、安、頞、菴、曷、[施-也+可]、噁、惡、遏。為阿字五轉之第一轉,故又稱初轉阿字,或無轉阿字。 蓋印度自古以來即普遍研習有關悉曇字母之字義,於佛教中,顯密諸經論疏亦皆廣泛運用,尤以密教,言及真言陀羅尼時,必特別重視悉曇字義之解說。而於悉曇五十字中,阿字為第一字,此係因凡有開口成聲者,必含有阿字之聲,若離阿字聲,則無一切言說可言,故密教以阿字為眾聲之母。又悉曇諸字於運筆之初,必打「、」點,此點稱為阿點,以此表示「阿」亦為眾字之母。準此,並引申其義,遂謂內外一切之教法皆由阿字所產生,大日經疏卷七又進一步以阿字為「一切法教之本」,大日經卷二、卷六亦分別歎之為「真言王」與「一切真言心」。 若就原本之字義而言,阿字含有「無」、「不」、「非」等的否定之意,如大方等大集經卷十海會菩薩品、文殊師利問經卷上等,謂阿字有「無常」之義;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八舉出不破壞、不流等義;大寶積經卷六十五緊那羅授記品舉出無作、無邊、無分別、無自性、不可思議等諸義;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九舉出菩提心、法門、無二、法界、法性、自在、法身等七義,稱為阿字七義;同經卷二又列舉無來、無去、無行、無住、無本性、無根本、無終、無盡等百義之多。又於大品般若經卷五廣乘品詮解四十二字門中之阿字時,釋之為「一切法初不生」,此一解釋為大小顯密各種經論所最常見者,尤以密教更以此義為其教相、事相之根本要義,故「阿字本不生」(梵 akāra-ādyanutpādah)已成慣用術語而散見於密教各類典籍中。 大日經疏卷七基於中論所說之「亦空亦假亦中」及大智度論之「三智一心」,而從「有、空、不生」等三義來解釋「阿字本不生」之理。又大日經卷一住心品、大日經疏卷十四則以阿字為本初不生之淨菩提心,謂若了知其實義,則亦可如實了知自心。蓋一部大日經之奧旨盡在窮究菩提心之相,故若就其大綱而言,亦可謂整部大日經盡在詮顯阿字之義相。 此外,又以胎藏界大日如來所宣說自內證之法門(即一部大日經),係在闡明「阿字本不生」之理,故可謂胎藏界大日如來之理法身即以此字為種子,此即大日經疏卷七所謂(大三九‧六五一下)「故毘盧遮那唯以此一字為真言也」之意。然同書卷七又以阿字為菩提心之種子,謂持誦阿字者皆有菩提心,並以之希求無上菩提。 以密教諸尊之種子而言,通常各尊皆有象徵引生、攝持佛智之種子及真言,然諸尊中部分並無各別特定之種子,而以阿字充之,此稱通種子真言。於金剛、胎藏兩部曼荼羅中,阿字又為胎藏之種子;於法、報、應三身中,阿字為法身之種子;於佛、蓮華、金剛三部中,阿字為佛部之種子;於因、行、證、入、方便等五轉之位次中,阿字為因之種子;於地、水、火、風、空、識等六大之中,阿字為地大之種子。又密教各種觀法中,以阿字之形音義為觀想對象之觀法,稱為阿字觀,乃真言行者最重要之觀法。〔大日經卷三悉地出現品、守護經卷九陀羅尼功德品、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大智度論卷四十八、卷八十九、大日經疏卷十、卷十二〕(參閱「阿字五轉」3613、「阿字本不生」3615、「阿字觀」3615) (二)悉曇字 (ā,長音)。悉曇十二韻之一,五十字門之一。又作痾、噁。為阿字五轉中之第二轉,即無點的阿字加上一點(稱為修行點);以五轉配上五佛,阿字表示南方寶生如來之三摩地,象徵修行之德,故於五轉中,屬於修行位,此係東因發心之說。若以之配當四方,則表示南方之修行門,為一切法寂靜(梵 āranya)之義,故悉曇家多稱此字為「寂靜之阿字」。此外,此字另有遠離我、自利利他、空、三昧、聖者、少欲知足、清淨、制度、教誨等諸義。〔金剛頂經釋字母品、大日經疏卷十、卷十四〕 p36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