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唱導

法會或齋會時,宣說教理以開導眾心。與演說、說教同義,然為一種較淺近之教導方法。又唱導係有關經典之講演說話,即就經文而講,故又稱講經、講說、唱說、說法、講導、宣講、宣唱。唱導一詞,出自法華經卷五從地踊出品(大九‧四○上):「是四菩薩,於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天台三大部補注卷九謂,啟發法門稱為唱,引接物機,稱為導。據梁高僧傳卷十三載,昔時佛法初傳,於時齋集,止宣唱佛名,依文致禮,至中宵疲極,事資啟悟,乃別請宿德昇座說法,或雜序因緣,或傍引譬喻。其後,廬山慧遠每於齋集自昇高座,先明三世因果,復辯一齋大意,後代沿襲,遂成永則。

佛世時,舍利弗曾為上座,唱導頗佳。梁高僧傳卷十三復列舉我國當世著名之唱導師,如道照、曇穎、曇光等十人。續高僧傳卷三十雜科聲德篇列舉慧明、立身等人;宋高僧傳卷二十九、卷三十雜科聲德篇亦舉出唱導家法真、無迹等。梁高僧傳卷十三亦舉出唱導師所須具備之四種條件,即:(一)聲,吐音嘹亮則可洗滌塵心。(二)辯,論難時之應變能力。(三)才,出口成章,臨時採博。(四)博,博通經論書史乃至民間技藝。

唐代時,由於部分佛教徒致力於佛法之普及,「唱導」法會逐漸演化為「俗講」法會。故講經對象,不限於教團內僧侶,寺院外之一般世俗民眾亦為說法對象。為布教傳道之方便,平易通俗之說法成為其特色。為使民眾易於理解,於是選擇教材,融合轉讀、讚唄、講經說話。隨著唱導之世俗化,唱導師亦被稱為說法師、化俗法師。續高僧傳收錄數篇唱導時所用之種本、詞章、懺悔文、唱導文等。又從廣弘明集所收二十餘篇廣被依用之唱導文,可知大多為羅列華麗辭藻所成的表白體之唱導文,如真觀之夢賦、王僧孺之禮佛唱導發願文十數首、懺悔禮佛文、初夜文等。此外,我國分類編排有關佛教故事之「經律異相」、「法苑珠林」、「諸經要集」以及感應傳、往生傳、靈驗傳之編纂、流布皆與唱導有密切關係,故唱導為佛教文學之基礎。

日本之唱導,始於七世紀左右聖德太子時,於中世時與平民之日常倫理生活相結合,更加平民化;唱導亦漸成為獨立而職業性之工作,專事技巧,唱導師亦有蓄妻者。唱導亦為日本之藝能、文學形成與發展之要素,由宗教信仰產生內省功夫及敏銳邏輯、倫理能力,賦予日本文學於思索方面之新生命,提供藝能、文學創造之題材。〔大宋僧史略卷中行香唱導條、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法苑珠林卷二十四〕(參閱「俗講」3727、「說法」5922) p4418

 


佛光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