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俗講

謂以在俗者為對象之講經。開講之僧,稱俗講僧。所說之資料皆屬故事之類,為一種以平易通俗體裁解說佛教經典內容之法會,盛行於唐代、五代。據續高僧傳卷二十善伏傳載,善伏於貞觀三年(629)曾在常州義興(江蘇宜興)聽俗講,其後皈依佛教。可知俗講於貞觀年間在常州地方即已開講。有唐一代,俗講普及於各地,在長安,有奉敕令而舉行一個月者(一年三次,於正月、五月、九月等三長齋月各行一月),亦有於地方寺院舉行短期之俗講者。所開講之經,較常見者,有法華、涅槃、金剛、華嚴、般若等大乘經典。又據敦煌文獻載,知我國邊疆地區俗講亦十分普及。

俗講之程序,先打鐘,大眾依序入堂,講師隨後入堂,其後大眾合聲唱佛名,復有一僧舉聲唱梵讚,大眾唱和。其後唱押座文,再次開經、開讚、懺悔、讚歎、解釋經題、入經說緣喻、申讚歎、迴向發願。其中最重要者為入經說緣喻,通常與一般經疏相同,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等三段。宣演之順序,由「都講」唱一段經文,繼而「法師」解說之,復以韻文吟唱。此種法會所留下之底本,稱為講經文,已具有相當程度之通俗色彩。其後,復演變為純粹以「說唱」故事為主之「講經變文」,更趨於通俗化,而孕育出我國白話文學之先河宋元話本。〔敦煌講經變文研究(羅宗濤)〕(參閱「敦煌變文」4971) p3727

 


佛光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