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_1_-七法品七車經(第9經)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王舍城,在竹林精舍,與大比丘眾共受夏坐,尊者滿慈子亦於生地受夏坐。是時,生地諸比丘受夏坐訖,過三月已,補治衣竟,攝衣持鉢,從生地出,向王舍城,展轉進前,至王舍城,住王舍城竹林精舍。

是時,生地諸比丘詣世尊所,稽首作禮,卻坐一面。

世尊問曰:「諸比丘!從何所來?何處夏坐?」

生地諸比丘白曰:「世尊!從生地來,於生地夏坐。」

世尊問曰:「於彼生地諸比丘中,何等比丘為諸比丘所共稱譽,自少欲、知足,稱說少欲、知足;自閑居,稱說閑居;自精進,稱說精進;自正念,稱說正念;自一心,稱說一心;自智慧,稱說智慧;自漏盡,稱說漏盡;自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稱說勸發渴仰、成就歡喜?」

生地諸比丘白曰:「世尊!尊者滿慈子於彼生地,為諸比丘所共稱譽,自少欲、知足,稱說少欲、知足;自閑居,稱說閑居;自精進,稱說精進;自正念,稱說正念;自一心,稱說一心;自智慧,稱說智慧;自漏盡,稱說漏盡;自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稱說勸發渴仰、成就歡喜。」

是時,尊者舍梨子在眾中坐,尊者舍梨子作如是念:「世尊如事問彼生地諸比丘輩,生地諸比丘極大稱譽賢者滿慈子,自少欲、知足,稱說少欲、知足;自閑居,稱說閑居;自精進,稱說精進;自正念,稱說正念;自一心,稱說一心;自智慧,稱說智慧;自漏盡,稱說漏盡;自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稱說勸發渴仰,成就歡喜。」

尊者舍梨子復作是念:「何時當得與賢者滿慈子共聚集會,問其少義,彼或能聽我之所問。」

爾時,世尊於王舍城受夏坐訖,過三月已,補治衣竟,攝衣持鉢,從王舍城出,向舍衛國,展轉進前,至舍衛國,即住勝林給孤獨園。尊者舍梨子與生地諸比丘於王舍城共住少日,攝衣持鉢,向舍衛國,展轉進前,至舍衛國,共住勝林給孤獨園。

是時,尊者滿慈子於生地受夏坐訖,過三月已,補治衣竟,攝衣持鉢,從生地出,向舍衛國,展轉進前,至舍衛國,亦住勝林給孤獨園。尊者滿慈子詣世尊所,稽首作禮,於如來前敷尼師檀,結跏趺坐。

時,尊者舍梨子問餘比丘:「諸賢!何者是賢者滿慈子耶?」

諸比丘白尊者舍梨子:「唯然,尊者在如來前坐,白皙隆鼻,如鸚鵡𠿘,即其人也。」

時,尊者舍梨子知滿慈子色貌已,則善記念。

尊者滿慈子過夜平旦,著衣持鉢,入舍衛國而行乞食,食訖中後,還衣鉢,澡洗手足,以尼師檀[*]著於肩上,至安陀林經行之處。尊者舍梨子亦過夜平旦,著衣持鉢,入舍衛國而行乞食,食訖中後,還舉衣鉢,澡洗手足,以尼師檀[*]著於肩上,至安陀林經行之處。

時,尊者滿慈子到安陀林,於一樹下敷尼師檀[*],結跏[*]趺坐。尊者舍梨子亦至安陀林,離滿慈子不遠,於一樹下敷尼師檀[*],結跏[*]趺坐。

尊者舍梨子則於晡時從燕坐起,往詣尊者滿慈子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則問尊者滿慈子曰:「賢者!從沙門瞿曇修梵行耶?」

答曰:「如是。」

「云何?賢者!以戒淨故,從沙門瞿曇修梵行耶?」

答曰:「不也。」

「以心淨故、以見淨故、以疑蓋淨故、以道非道知見淨故、以道跡知見淨故、以道跡斷智淨故,從沙門瞿曇修梵行耶?」

答曰:「不也。」

又復問曰:「我向問賢者從沙門瞿曇修梵行耶?則言如是。今問賢者以戒淨故從沙門瞿曇修梵行耶?便言不也。以心淨故、以見淨故、以疑蓋淨故、以道非道知見淨故、以道跡知見淨故、以道跡斷智淨故,從沙門瞿曇修梵行耶?便言不也。然以何義,從沙門瞿曇修梵行耶?」

答曰:「賢者!以無餘涅槃故。」

又復問曰:「云何?賢者!以戒淨故,沙門瞿曇施設無餘涅槃耶?」

答曰:「不也。」

「以心淨故、以見淨故、以疑蓋淨故、以道非道知見淨故、以道跡知見淨故、以道跡斷智淨故,沙門瞿曇施設無餘涅槃耶?」

答曰:「不也。」

又復問曰:「我向問仁,云何賢者以戒淨故,沙門瞿曇施設無餘涅槃耶?賢者言不。以心淨故、以見淨故、以疑蓋淨故、以道非道知見淨故、以道跡知見淨故、以道跡斷智淨故,沙門瞿曇施設無餘涅槃耶?賢者言不。賢者所說為是何義?云何得知?」

答曰:「賢者!若以戒淨故,世尊沙門瞿曇施設無餘涅槃者,則以有餘稱說無餘;以心淨故、以見淨故、以疑蓋淨故、以道非道知見淨故、以道跡知見淨故、以道跡斷智淨故,世尊沙門瞿曇施設無餘涅槃者,則以有餘稱說無餘。賢者!若離此法,世尊施設無餘涅槃者,則凡夫亦當般涅槃,以凡夫亦離此法故。賢者!但七清淨的順序以戒淨故,得心淨,以心淨故,得見淨,以見淨故,得疑蓋淨,以疑蓋淨故,得道非道知見淨,以道非道知見淨故,得道跡知見淨,以道跡知見淨故,得道跡斷智淨,以道跡斷智淨故,世尊沙門瞿曇施設無餘涅槃也。

「賢者!復聽。昔拘薩羅波斯匿在舍衛國,於婆雞帝有事,彼作是念:『以何方便,令一日行,從舍衛國至婆雞帝耶?』復作是念:『我今寧可從舍衛國至婆雞帝,於其中間布置七車。』爾時,即從舍衛國至婆雞帝,於其中間布置七車。布七車已,從舍衛國出,至初車,乘初車,至第二車,捨初車,乘第二車,至第三車,捨第二車,乘第三車,至第四車,捨第三車,乘第四車,至第五車,捨第四車,乘第五車,至第六車,捨第五車,乘第六車,至第七車,捨第六車,乘第七車,於一日中至婆雞帝。

「彼於婆雞帝辦其事已,大臣圍繞,坐王正殿,群臣白曰:『云何,天王!以一日行從舍衛國至婆雞帝耶?』王曰:『如是。』『云何天王,乘第一車一日從舍衛國至婆雞帝耶?』王曰:『不也。』『乘第二車乘第三車至第七車,從舍衛國至婆雞帝耶?』王曰:『不也。』云何賢者!拘薩羅王波斯匿群臣復問,當云何說?

「王答群臣:『我在舍衛國,於婆雞帝有事,我作是念:「以何方便,令一日行,從舍衛國至婆雞帝耶?」我復作是念:「我今寧可從舍衛國至婆雞帝,於其中間布置七車。」我時即從舍衛國至婆雞帝,於其中間布置七車。布七車已,從舍衛國出,至初車,乘初車,至第二車,捨初車,乘第二車,至第三車,捨第二車,乘第三車,至第四車,捨第三車,乘第四車,至第五車,捨第四車,乘第五車,至第六車,捨第五車,乘第六車,至第七車,捨第六車[*],乘第七車,於一日中至婆雞帝。』

「如是,賢者!拘薩羅王波斯匿答對群臣所問如是。如是,賢者!以戒淨故,得心淨,以心淨故,得見淨,以見淨故,得疑蓋淨,以疑蓋淨故,得道非道知見淨,以道非道知見淨故,得道跡知見淨,以道跡知見淨故,得道跡斷智淨,以道跡斷智淨故,世尊施設無餘涅槃。」

於是,尊者舍梨子問尊者滿慈子:「賢者名何等?諸梵行人云何稱賢者耶?」

尊者滿慈子答曰:「賢者!我父號滿也。我母名慈,故諸梵行人稱我為滿慈子。」

尊者舍梨子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滿慈子,為如來弟子,所作智辯聰明決定,安隱無畏,成就調御,逮大辯才,得甘露幢,於甘露界自作證成就遊,以問賢者甚深義盡能報故。賢者滿慈子!諸梵行人為得大利,得值賢者滿慈子,隨時往見,隨時禮拜,我今亦得大利,隨時往見,隨時禮拜。諸梵行人應當衣頂上戴賢者滿慈子,為得大利,我今亦得大利,隨時往見,隨時禮拜。」

尊者滿慈子問尊者舍梨子:「賢者名何等,諸梵行人云何稱賢者耶?」

尊者舍梨子答曰:「賢者!我字優波鞮舍,我母名舍梨,故諸梵行人稱我為舍梨子。」

尊者滿慈子歎曰:「我今與世尊弟子共論而不知,第二尊共論而不知,法將共論而不知,轉法輪復轉弟子共論而不知。若我知尊者舍梨子者,不能答一句,況復爾所深論?善哉,善哉,尊者舍梨子!為如來弟子,所作智辯聰明決定,安隱無畏、成就調御、逮大辯才、得甘露幢,於甘露界自作證成就遊,以尊者甚深甚深問故。尊者舍梨子!諸梵行人為得大利,得值尊者舍梨子,隨時往見,隨時禮拜,我今亦得大利,隨時往見,隨時禮拜。諸梵行人應當縈衣頂上戴尊者舍梨子,為得大利,我今亦得大利,隨時往見,隨時禮拜。」

如是二賢更相稱說,更相讚善已,歡喜奉行,即從座起,各還所止。

七車經第九竟(二千五百八字)

[校勘]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明本無「初一日誦」四字。

「竹林精舍」,巴利本作 Veḷuvana。

「滿慈子」,巴利本作 Puṇṇa Mantāniputta。

「檀」,宋、元、明三本作「壇」。[*]

「跏」,大正藏原為「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跏」。[*]

「安陀林」,巴利本作 Andhavana。

「燕」,宋、元、明三本作「宴」。

「無餘涅槃」,巴利本作 Anupādā parinibbāna。

「波斯匿」,巴利本作 Pasenadi。

「婆雞帝」,巴利本作 Saketa,大正藏在巴利文後校勘作「娑雞帝」。

「二」,大正藏原為「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二」。

大正藏無「捨第六車」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父號」,大正藏原為「號」,宋本作「父號」,元、明二本作「字」,今依據宋本改作「父號」。

「優波鞮舍」,宋、元、明三本作「憂波鞮舍」。

「優波鞮舍」,巴利本作 Upatissa。

「弟」,宋、元、明三本作「等弟」。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明本無「七車經第九竟」六字。

宋、元、明三本無「二千五百八字」六字。

[註解]

竹林精舍:佛陀的道場之一,為迦蘭陀長者所擁有的竹林中所建立的道場,是佛教最早蓋的寺院。又譯為「迦蘭陀竹園」、「竹林加蘭哆園」。

受夏坐:在印度夏季三個月的雨季中,出家眾禁止外出而聚居一處以致力修行。又譯為「結夏安居」、「結夏坐」、「夏安居」。

滿慈子:比丘名,以「說法第一」聞名,佛陀稱讚他「能廣說法,分別義理」。又譯為「富樓那」、「富留那彌多羅尼子」、「滿願子」。

生地:出生的地方;家鄉。

補治衣:補足了(三衣等)衣服。

稽首:以頭頂禮受禮者的腳或地(五體投地、最高禮法)。

自少欲、知足,稱說少欲、知足:自己少欲、知足,並且隨喜讚嘆他人少欲、知足(以鼓勵其他人少欲、知足)。

𠿘:鳥喙;鳥嘴。讀音同「嘴」。

平旦:天亮的時候。

舉:拿起。「舉衣鉢」在這裡指收拾衣鉢。

燕坐:也譯作「宴坐」,禪坐的意思。

問訊:問候請安。

從沙門瞿曇修梵行耶:你是跟隨佛陀修清淨的修行嗎?相當的《增壹阿含經》經文作「為由世尊得修梵行為弟子乎?」,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跟隨我們的世尊修梵行嗎?」「瞿曇」是佛陀俗家古代的族姓,後分族稱釋迦氏,又譯為「喬達摩」。

以戒淨故,從沙門瞿曇修梵行耶:因為要持戒清淨,而跟隨佛陀修清淨的修行嗎?相當的《增壹阿含經》經文作「因世尊得修清淨戒乎?」,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為了戒清淨而跟隨世尊修梵行嗎?」

心淨:禪定心清淨,指正確地證得禪定。

見淨:知見清淨;見解清淨。可以解為斷除「身見」(執著於五陰有「我」的見解),也有解為如實知四聖諦。

疑蓋淨:清除對於真理、三寶的懷疑猶豫。

道非道知見淨:對於正道、邪道辨識清楚明白。

道跡知見淨:知道修行的道路,清楚明白。

道跡斷智淨:清楚明白修道終點的智慧。

以戒淨故,沙門瞿曇施設無餘涅槃耶:因為持戒清淨,佛陀安立無餘涅槃嗎?這是問說若能「持戒清淨」,是否佛陀就稱作達到「無餘涅槃」了?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戒清淨是無取著般涅槃嗎?」

我向問仁:我之前詢問您(仁者)。

若以戒淨故,世尊沙門瞿曇施設無餘涅槃者,則以有餘稱說無餘:如果佛陀將「持戒清淨」就稱作達到「無餘涅槃」了,則是將還有餘留的(尚未解脫的)稱作沒有餘留的(已經解脫的)。

波斯匿:優婆塞名,是舍衛城的城主、拘薩羅國的國王,相傳與佛陀同年紀。年長後繼承王位,早年暴惡無信,後來因末利夫人的引導,篤信佛法,治理拘薩羅國及迦尸國,國威強盛。他將妹妹為韋提希夫人嫁給摩竭提國頻婆娑羅王,女兒勝鬘夫人嫁給阿踰闍國友稱王。又譯為「勝軍」。

方便:方法。

縈:纏繞。讀音同「瑩」。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所說七清淨的順序為:

  1. 戒淨
  2. 心淨
  3. 見淨
  4. 疑蓋淨
  5. 道非道知見淨
  6. 道跡知見淨
  7. 道跡斷智淨

然後得無餘涅槃。

這七清淨可以說是將戒、定、慧三學的次第作進一步的拆分,戒學成就戒淨,定學成就心淨,慧學成就見淨、疑蓋淨、道非道知見淨、道跡知見淨、道跡斷智淨。

《雜阿含經》卷二十一第565經:「如來、應、等正覺說四種清淨,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解脫清淨」,《長阿含經》卷八第8經散陀那經:「四淨:戒淨、心淨、見淨、度疑淨」,也都是對戒、定、慧三學的次第作進一步拆分,只是拆成四個。

修學的次第可以拆成三個、四個、七個、甚至更多個步驟,就像從台北到高雄可以說經過三個車站、四個車站、七個車站,或是更多車站,只要能確保行車方向正確,終究能抵達終點。

[進階辨正]

回到《中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