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_1_-七法品七日經(第8經)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鞞舍離①,在㮈ⓒ氏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一切行無常,不久住法、速變易法、不可倚ⓓ法②,如是諸行不當樂著,當患厭之,當求捨離,當求解脫。所以者何?有時不雨,當不雨時,一切諸樹、百穀、藥木皆悉枯槁,摧碎滅盡,不得常住。是故一切行無常,不久住法、速變易法、不可倚[*]法,如是諸行不當樂著,當患厭之,當求捨離,當求解脫。
「復次,有時二日出世,二日出時,諸溝渠川流皆悉竭盡,不得常住。是故一切行無常,不久住法、速變易法、不可倚[*]法,如是諸行不當樂著,當患厭之,當求捨離,當求解脫。
「復次,有時三日出世,三日出時,諸大江河皆悉竭盡,不得常住。是故一切行無常,不久住法、速變易法,不可倚[*]法,如是諸行不當樂著,當患厭之,當求捨離,當求解脫。
「復次,有時四日出世,四日出時,諸大泉源從閻浮洲五河所出:一曰恒伽ⓔ,二曰搖尤那③ⓕ,三曰舍牢浮④ⓖ,四曰阿夷羅婆提⑤ⓗ,五曰摩企⑥ⓘ,彼大泉源皆悉竭盡,不得常住。是故一切行無常,不久住法、速變易法,不可倚[*]法,如是諸行不當樂著,當患厭之,當求捨離,當求解脫。
「復次,有時五日出世,五日出時,大海水減一百由延,轉減乃至七百由延;五日出時,海水餘有七百由延,轉減乃至一百由延;五日出時,大海水減一多羅樹,轉減乃至七多羅樹;五日出時,海水餘有七多羅樹,轉減乃至一多羅樹;五日出時,海水減一ⓙ人,轉減乃至七人;五日出時,海水餘有七人,轉減乃至一人;五日出時,海水減至頸、至肩、至腰、至胯ⓚ、至膝、至踝,有時海水消盡,不足沒指。是故一切行無常,不久住法、速變易法、不可倚[*]法,如是諸行不當樂著,當患厭之,當求捨離,當求解脫。
「復次,有時六日出世,六日出時,一切大地須彌山王皆悉煙起,合為一煙,譬如陶師始爨竈⑦時,皆悉煙起,合為一煙。如是六日出時,一切大地須彌山王皆悉煙起,合為一煙。是故一切行無常,不久住法、速變易法,不可倚[*]法,如是諸行不當樂著,當患厭之,當求捨離,當求解脫。
「復次,有時七日出世,七日出時,一切大地須彌山王洞燃俱熾,合為一焰ⓛ;如是七日出時,一切大地須彌山王洞燃俱熾,合為一焰[*],風吹火焰[*],乃至梵天。是時,晃昱諸天始生天者,不聞ⓜ世間成敗,不見世間成敗,不知世間成敗,見大火已,皆恐怖毛豎而作是念:『火不來至此耶?火不來至此耶?』前生諸天聞[*]世間成敗,見世間成敗,知世間成敗,見大火已,慰勞諸天曰:『莫得恐怖,火法齊彼,終不至此。』七日出時,須彌山王百由延崩散壞滅盡,二百由延、三百由延,乃ⓝ至七百由延崩散壞滅盡;七日出時,須彌山王及此大地燒壞消滅,無餘灰ⓞ燼,如燃酥油,煎熬消盡,無餘煙燄ⓟ;如是七日出時,須彌山王及此大地無餘灰ⓠ燼。是故一切行無常,不久住法、速變易法、不可倚[*]法,如是諸行不當樂著,當患厭之,當求捨離,當求解脫。
「我今為汝說須彌山王當崩壞盡,誰有能信?唯見諦⑧者耳,我今為汝說大海水當竭消盡,誰有能信?唯見諦者耳。我今為汝說一切大地當燒燃盡,誰有能信?唯見諦者耳。所以者何?比丘!昔有大師名曰善眼ⓡ,為外道仙人之所師宗,捨離欲愛,得如意足⑨。善眼大師有無量百千弟子,善眼大師為諸弟子說梵世法ⓢ,若善眼大師為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有不具足奉行法者,彼命終已,或生四王天,或生三十三天,或生焰[*]摩天,或生兜率哆天,或生化樂天,或生他化樂天。若善眼大師為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設有具足奉行法者,彼修四梵室,捨離於欲,彼命終已,得生梵天。彼時善眼大師而作是念:『我不應與弟子等同俱至後世共生一處,我今寧可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終得生晃昱天⑩中。』彼時善眼大師則於後時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終得生晃昱天中。善眼大師及諸弟子學道不虛,得大ⓣ果報。
「諸比丘!於意云何?昔善眼大師為外道仙人之所師宗,捨離欲愛,得如意足者,汝謂異人耶?莫作斯念,當知即是我也。我於爾時名善眼大師,為外道仙人之所師宗,捨離欲愛,得如意足;我於爾時有無量百千弟子,我於爾時為諸弟子說梵世法。我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有不具足奉行法者,彼命終已,或生四王天,或生三十三天,或生焰[*]摩天,或生兜率哆天,或生化樂天,或生他化樂天。我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設有具足奉行法者,修四梵室,捨離於欲,彼命終已,得生梵天。我於爾時而作是念:『我不應與弟子等同俱至後世共生一處,我今寧可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終得生晃昱天中。』我於後時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終得生晃昱天中。我於爾時及諸弟子學道不虛,得大果報。我於爾時親行斯道,為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爾時說法不至究竟,不究竟白淨,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訖,爾時不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慼,亦未能得脫一切苦。
「比丘!我今出世,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⑪.善逝.世間解⑫.無上士.道法御⑬.天人師,號佛、眾祐⑭;我今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我今說法得至究竟,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訖,我今已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慼,我今已得脫一切苦。」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日經第八竟ⓤ(千七百一字)ⓥ
[校勘]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明本無「初一日誦」四字。
ⓒ 「㮈」,宋、元、明三本作「奈」。
ⓓ 「倚」,大正藏原為「猗」,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倚」。[*]
ⓔ 「恒伽」,巴利本作 Gaṅgā。
ⓕ 「搖尤那」,巴利本作 Yamunā。
ⓖ 「舍牢浮」,巴利本作 Sarabhū。
ⓗ 「阿夷羅婆提」,巴利本作 Aciravatī。
ⓘ 「摩企」,巴利本作 Mahī。
ⓙ 「一」,宋、元、明三本作「十」。
ⓚ 「胯」,大正藏原為「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胯」。
ⓛ 「焰」,大正藏原為「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焰」。[*]
ⓜ 「聞」,大正藏原為「諳」,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聞」。
ⓝ 宋、元、明三本無「乃」字。
ⓞ 「灰」,大正藏原為「栽」,元、明二本作「烖」,今依據宋本改作「灰」。
ⓟ 「燄」,大正藏原為「墨」,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燄」。
ⓠ 「灰」,大正藏原為「烖」,今依據宋本改作「灰」。
ⓡ 「善眼」,巴利本作 Sunetta。
ⓢ 「梵世法」,巴利本作 Brahmalokasahavyatāya dhamma。
ⓣ 「大」,宋、元、明三本作「天」。
ⓤ 明本無「七日經第八竟」六字。
ⓥ 宋、元、明三本無「千七百一字」五字。
[註解]
① 鞞舍離: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當今印度東北部,在恆河北岸,是十六大國之一的跋耆國的首都,這個城內主要的種族叫離車,是跋祇族的一部。另譯為「毘舍離」、「毘耶離」、「廣嚴城」。
② 不可倚法:不可靠的。
③ 搖尤那:五大河(恆河及其四大支流)之一,即今日印度的 Yamuna 河,為恆河的最大支流。又譯為「耶扶那」、「耶蒲那」、「耶符那」。
④ 舍牢浮:五大河之一,即今日印度的 Ghaghara 河。又譯為「薩羅㳛」、「薩羅由」、「薩羅遊」。
⑤ 阿夷羅婆提:五大河之一,即今日印度的 Rapti 河。又譯為「伊羅跋提」。
⑥ 摩企:五大河之一,即今日印度的 Koshi 河。又譯為「摩醯」。
⑦ 爨竈:煮食用的爐灶。「爨」是以火燒煮食物,也有爐灶的意思,讀音同「篡」。
⑧ 見諦:證悟四聖諦的真理,即得法眼淨、證初果。
⑨ 如意足:這裡為神通的通稱,包含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
⑩ 晃昱天:即「光音天」,色界第二禪天中的最高一層。光音天人不用口語溝通,而以光互通心意,所以稱為「光音」。
⑪ 明行成為:智慧(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等三明)與行為(戒、定等)皆圓滿具足。又譯為「明行足」。
⑫ 世間解:瞭解世間一切的事理。
⑬ 道法御:能調御一切可以度的人,讓他們修行。又譯為「調御丈夫」。
⑭ 眾祐:具足眾德,而為世間所尊重的覺者。新譯為「世尊」。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提到世界有可能出現多個太陽,這樣的傳說在后羿射日的神話故事中也出現過,雖然佛經中並沒有人能射下太陽。
不過佛經中也表示「一日一月一世界」,此處提到七日,似乎與佛經其餘地方一般的記載的並不是很相合,或許另有所指,例如太陽的數目也可能譬喻太陽的熱度,如同天文學中表示太陽在很久很久以後會變成紅巨星,將靠近太陽的行星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