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 卷14 第67經 王相應品大天㮈林經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鞞陀提國,與大比丘眾俱,往至彌薩羅,住大天中。

爾時,世尊行道中路欣然而笑。尊者阿難見世尊笑[*],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何因緣笑[*]?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若無因緣,終不妄笑,願聞其意。」

彼時,世尊告曰:「阿難!在昔異時此彌薩羅㮈林之中,於彼有王,名曰大天,為轉輪王,聰明智慧,有四種軍,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寶,得人四種如意之德。阿難!彼大天王成就七寶,為何謂耶?謂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謂為七。

「阿難!彼大天王云何名為成就輪寶?阿難!時,大天王於月十五日說從解脫時,沐浴澡洗,昇正殿上,有天輪寶從東方來,輪有千輻,一切具足,清淨自然,非人所造,色如火焰,光明昱爍。大天王見已,歡喜踊躍,心自念曰:『生賢輪寶,生妙輪寶,我亦曾從古人聞之,若頂生剎利王於月十五日說從解脫時,沐浴澡洗,昇正殿上,有天輪寶從東方來,輪有千輻,一切具足,清淨自然,非人所造,色如火焰[*],光明昱爍,彼必當作轉輪王也。我將無作轉輪王耶?』

「阿難!昔大天王將欲自試天輪寶。時,集四種軍,象軍、馬軍、車軍、步軍,集四種軍已,詣天輪寶所,以左手撫輪,右手轉之,而作是語:『隨天輪寶,隨天輪寶之所轉去。』阿難!彼天輪寶轉已即去,向於東方。時,大天王亦自隨後及四種軍,若天輪寶有所住處,時,大天王即彼止宿及四種軍。於是,東方諸小國王,彼皆來詣大天王所,白曰:『天王!善來。天王!此諸國土極大豐樂,多有人民,盡屬天王,唯願天王以法教之,我等亦當輔佐天王。』於是,大天王告諸小王曰:『卿等各各自領境界,皆當以法,莫以非法,無令國中有諸惡業、非梵行人。』

「阿難!彼天輪寶過東方去,度東大海,迴至南方、西方、北方。阿難!隨天輪寶周迴轉去時,大天王亦自隨後及四種軍,若天輪寶有所住處,時,大天王即彼止宿及四種軍。於是,北方諸小國王,彼皆來詣大天王所白曰:『天王!善來。天王!此諸國土極大豐樂,多有人民,盡屬天王,唯願天王以法教之,我等亦當輔佐天王。』於是,大天王告諸小王曰:『卿等各各自領境界,皆當以法,莫以非法,無令國中有諸惡業、非梵行人。』阿難!彼天輪寶過北方去,度北大海,即時速還至本王城,彼大天王坐正殿上料理財物。時,天輪寶住於虛空,是謂大天王成就如是天輪之寶。

「阿難!彼大天王云何名為成就象寶?阿難!時,大天王而生象寶,彼象極白而有七支,其象名曰于娑賀。大天王見已,歡喜踊躍,若可調者,極令賢善。阿難!彼大天王則於後時告象師曰:『汝速御象,令極善調,若象調已,便來白我。』爾時,象師受王教已,至象寶所,速御象寶,令極善調。彼時象寶受極御治,疾得善調,猶昔良象壽無量百千歲,以無量百千歲受極御治,疾得善調,彼象寶者亦復如是,受極御治,疾得善調。阿難!爾時,象師速御象寶,令極善調,象寶調已,便詣大天王所,白曰:『天王!當知我以極御治之,象寶已調,隨天王意。』阿難!昔大天王試象寶時,平旦日出,至象寶所,乘彼象寶,遊一切地乃至大海,即時速還至本王城,是謂大天王成就如是白象之寶。

「阿難!彼大天王云何名為成就馬寶?阿難!時,大天王而生馬寶,彼馬寶者,極紺青色,頭像如烏,以毛嚴身,名髦馬王。天王見已,歡喜踊躍,若可調者,極令賢善。阿難!彼大天王則於後時告馬師曰:『汝速御馬,令極善調,若馬調已,便來白我。』爾時,馬師受王教已,至馬寶所,速御馬寶,令極善調。彼時馬寶受極御治,疾得善調,猶昔良馬壽無量百千歲,以無量百千歲受極御治,疾得善調,彼馬寶者亦復如是,受極御治,疾得善調。阿難!爾時,馬師速御馬寶,令極善調,馬寶調已,便詣大天王所,白曰:『天王!當知我以極御治之,馬寶已調,隨天王意。』阿難!昔大天王試馬寶時,平旦日出,至馬寶所,乘彼馬寶,遊一切地乃至大海,即時速還至本王城,是謂大天王成就如是紺馬之寶。

「阿難!彼大天王云何名為成就珠寶?阿難!時,大天王而生珠寶,彼珠寶者,明淨自然,無有造者,八楞無垢,極好磨治,貫以五色繩,青、黃、赤、白、黑。阿難!時,大天王內宮殿中欲得燈明,即用珠寶。阿難!昔大天王試珠寶時,便集四種軍,象軍、馬軍、車軍、步軍,集四種軍已,於夜闇中豎立高幢,安珠置上,出至園觀,珠之光耀照四種軍,明之所及方半由延,是謂大天王成就如是明珠之寶。

「阿難!彼大天王云何名為成就女寶?阿難!時,大天王而生女寶,彼女寶者,身體光澤,皎潔明淨,美色過人,不及天,姿容端正,睹者歡悅,口出芬馥青蓮華香,身諸毛孔出栴檀馨,冬則身溫,夏則身涼。彼女至心承事於王,發言悅樂,所作捷疾,聰明智慧,歡喜行善。彼女念王,常不離心,況身、口行,是謂大天王成就如是美女之寶。

「阿難!彼大天王云何成就居士之寶?阿難!時,大天王生居士寶,彼居士寶極大豐富,資財無量,多有畜牧、封戶、食邑,種種具足福業之報,而得天眼;見諸寶藏,空、有悉見,見有守護、無守護者,金藏、錢藏,作以不作皆悉見之。阿難!彼居士寶詣大天王,白曰:『天王!若欲得金及錢寶者,天王莫憂,我自知時。』阿難!昔大天王試居士寶時,彼王乘船,入恒水中,告曰:『居士!我欲得金及以錢寶。』居士白曰:『天王!願船至岸。』時,大天王告曰:『居士!正欲此中得,正欲此中得。』居士白曰:『天王!願令船住。』阿難!時,居士寶至船前頭,長跪申手,便於水中舉四藏,出金藏、錢藏、作藏、不作藏,白曰:『天王!隨意所欲,金及錢寶恣其所用。』用已餘者,還著水中。是謂大天王成就如是居士之寶。

「阿難!彼大天王云何成就主兵臣寶?阿難!時,大天王生主兵寶,彼主兵臣聰明智慧,辯才巧言,多識分別。主兵臣寶為大天王設現世義,勸安立之,設後世義,勸安立之,設現世義、後世義,勸安立之。彼主兵臣為大天王,欲合軍眾,便能合之,欲解便解,欲令大天王四種軍眾不使疲乏,及勸助之,諸臣亦然,是謂大天王成就如是主兵臣寶。阿難!是謂大天王成就七寶。

「阿難!彼大天王云何得人四種如意之德?彼大天王壽命極長八萬四千歲,為童子嬉戲八萬四千歲,作小國王八萬四千歲,為大國王八萬四千歲,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學仙人王修行梵行,在此彌薩羅,住大天㮈林中。阿難!若大天王壽命極長八萬四千歲,為童子嬉戲八萬四千歲,作小國王八萬四千歲,為大國王八萬四千歲,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學仙人王修行梵行,在此彌薩羅,住大天㮈林中者,是謂大天王第一如意之德。

「復次,阿難!彼大天王無有疾病,成就平等食味之道,不冷不熱,安隱無諍,由是之故,其所飲食而得安消。阿難!若大天王無有疾病,成就平等食味之道,不冷不熱,安隱無諍,由是之故,其所飲食而得安消者,是謂大天王第二如意之德。

「復次,阿難!彼大天王身體光澤,皎[*]潔明淨,美色過人,小不及天,端正姝好,覩者歡悅。阿難!若大天王身體光澤,皎[*]潔明淨,美色過人,小不及天,端正姝好,覩者歡悅,是謂大天王第三如意之德。

「復次,阿難!彼大天王常於愛念梵志、居士,如父念子,梵志、居士亦復敬重於大天王,如子敬父。阿難!昔大天王在園觀中告御者曰:『徐徐御車,我欲久視梵志、居士。』梵志、居士亦告御者:『徐徐御車,我等欲久視大天王。』阿難!若大天王常於愛念梵志、居士,如父念子,梵志、居士亦復敬重於大天王,如子敬父者,是謂大天王第四如意之德。阿難!是謂大天王得人四種如意之德。

「阿難!彼大天王則於後時告剃髮人:『汝若見我頭生白髮者,便可啟我。』於是,剃髮[*]人受王教已,而於後時沐浴王頭,見生白髮,見已,啟曰:『天王!當知天使已至,頭生白髮。』彼大天王復告剃髮[*]人:『汝持金鑷徐拔白髮,著吾手中。』時,剃髮[*]人聞王教已,即以金鑷徐拔白髮,著王手中。阿難!彼大天王手捧白髮而說頌曰:

「『我頭生白髮,  壽命轉衰減,
  天使已來至,  我今學道時。』

「阿難!彼大天王見白髮已,告太子曰:『太子!當知天使已至,頭生白髮。太子!我已得人間欲,今當復求天上之欲。太子!我欲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太子!我今以此四天下付授於汝,汝當如法治化,莫以非法,無令國中有諸惡業、非梵行人。太子!汝後若見天使已至,頭生白髮者,汝當復以此國政授汝太子,善教敕之;授太子國已,汝亦當復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太子!我今為汝轉此相繼之法,汝亦當復轉此相繼之法,莫令人民墮在極邊。太子!云何我今為汝轉此相繼之法,汝亦當復轉此相繼之法,莫令人民墮在極邊?太子!若此國中傳授法絕,不復續者,是名人民墮在極邊。太子!以是之故,我今為汝轉。太子!我已為汝轉此相繼之法,汝亦當復轉此相繼之法,莫令人民墮在極邊。』

「阿難!彼大天王以此國政付授太子,善教敕已,便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學仙人王修行梵行,在此彌薩羅大天㮈林中。彼亦轉輪王,成就七寶,得人四種如意之德。云何成就七寶,得人四種如意之德?如前所說七寶,得人四種如意之德。

「阿難!彼轉輪王亦於後時告剃髮[*]人:『汝若見我頭生白髮者,便可啟我。』於是,剃髮[*]人受王教已,而於後時沐浴王頭,見生白髮,見已,啟曰:『天王!當知天使已至,頭生白髮。』彼轉輪王復告剃[*]鬚人:『汝持金鑷徐拔白髮,著吾手中。』時,剃髮[*]人聞王教已,即以金鑷徐拔白髮,著王手中。阿難!彼轉輪王手捧白髮而說頌曰:

「『我頭生白髮,  壽命轉衰減,
  天使已來至,  我今學道時。』

「阿難!彼轉輪王見白髮已,告太子曰:『太子!當知天使已至,頭生白髮。太子!我已得人間欲,今當復求天上之欲。太子!我欲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我今以此四天下付授於汝,汝當如法治化,莫以非法,無令國中有諸惡業、非梵行人。太子!汝後若見天使已至,頭生白髮者,汝亦當復以此國政授汝太子,善教敕之;授太子國已,汝亦當復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太子!我今為汝轉此相繼之法,汝亦當復轉此相繼之法,莫令人民墮在極邊。太子!云何我今為汝轉此相繼之法,汝亦當復轉此相繼之法,莫令人民墮在極邊?太子!若此國中傳授法絕,不復續者,是名人民墮在極邊。太子!以是之故,我今為汝轉。太子!我已為汝轉此相繼之法,汝亦當復轉此相繼之法,莫令人民墮在極邊。』

「阿難!彼轉輪王以此國政付授太子,善教敕已,便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學仙人王修行梵行,在此彌薩羅大天㮈林中。

「阿難!是為從子至子,從孫至孫,從族至族,從見至見,展轉八萬四千轉輪王,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學仙人王修行梵行,在此彌薩羅大天㮈林中。彼最後王名曰尼彌,如法法王,行法如法,而為太子、后妃、婇女及諸臣民、沙門、梵志乃至蜫蟲,奉持法齋,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修行布施,施諸窮乏沙門、梵志、貧窮、孤獨、遠來乞者,以飲食、衣被、車乘、華鬘、散華、塗香、屋舍、床褥、氍氀、綩綖、給使、明燈。

「彼時,三十三天集坐善法講堂,咨嗟稱歎尼彌王曰:『諸賢!鞞陀提人有大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彼最後王名曰尼彌,如法法王,行法如法,而為太子、后妃、婇女及諸臣民、沙門、梵志,乃至蜫蟲,奉持法齋,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修行布施,施諸窮乏沙門、梵志、貧窮、孤獨、遠來乞者,以飲食、衣被、車乘、華鬘、散華、塗香、屋舍、床褥、氍氀、綩綖、給使、明燈。』

「時,天帝釋亦在眾中。於是,天帝釋告三十三天曰:『諸賢!汝等欲得即在此見尼彌王耶?』三十三天白曰:『拘翼!我等欲得即在此見彼尼彌王。』爾時,帝釋猶如力士屈伸臂頃,於三十三天上忽沒不現,已來至此尼彌王殿。於是,尼彌王見天帝釋,見已,問曰:『汝為是誰?』帝釋答曰:『大王!聞有天帝釋耶?』答曰:『聞有帝釋。』告曰:『我即是也。大王有大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三十三天為汝集坐善法講堂,咨嗟稱歎曰:「諸賢!鞞陀提人有大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彼最後王名曰尼彌,如法法王,行法如法,而為太子、后妃、婇女及諸臣民、沙門、梵志,乃至蜫蟲,奉持法齋,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修行布施,施諸窮乏沙門、梵志、貧窮、孤獨、遠來乞者,以飲食、衣被、車乘、華鬘、散華、塗香、屋舍、床褥、氍氀、綩綖、給使、明燈。」大王!欲見三十三天耶?』答曰:『欲見。』帝釋復告尼彌王曰:『我還天上,當敕嚴駕千象車來,大王乘車娛樂遊戲昇於天上。』時,尼彌王為天帝釋默然而受。

「於是,帝釋知尼彌王默然受已,猶如力士屈[*]伸[*]臂頃,於尼彌王殿忽沒不現,已還至彼三十三天。帝釋到已,告御者曰:『汝速嚴駕千象車,往迎尼彌王。到已,白曰:「大王!當知天帝釋遣此千象車來迎於大王,可乘此車娛樂遊戲昇於天上。」王乘車已,復白王曰:「王欲令我從何道送,為從惡受惡報道,為從妙受妙報道耶?」』

「於是,御者受帝釋教已,即便嚴駕千象車,往至尼彌王所,到已,白曰:『大王!當知帝釋遣此千象車來迎於大王,可乘此車娛樂遊戲昇於天上。』時,尼彌王昇彼車已,御者復白王:『欲令我從何道送?為從惡受惡報道,為從妙受妙報道耶?』時,尼彌王告御者曰:『汝於兩道中間送我,惡受惡報,妙受妙報。』於是,御者便於兩道中間送王,惡受惡報,妙受妙報。於是,三十三天遙見尼彌王來,見已稱善:『善來,大王!善來,大王!可與三十三天共住娛樂。』時,尼彌王為三十三天而說頌曰:

「『猶如假借乘,  一時暫求車,
  此處亦復然,  謂為他所有。
  我還彌薩羅,  當作無量善,
  因是生天上,  作福為資糧。』

「阿難!昔大天王者汝謂異人耶?莫作是念,當知即是我也。阿難!我昔從子至子,從孫至孫,從族至族,從我展轉八萬四千轉輪王,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學仙人王修行梵行,在此彌薩羅大天㮈林中。阿難!我爾時為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爾時說法不至究竟,不究竟白淨,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訖。爾時不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慼,亦未能得脫一切苦。

「阿難!我今出世,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我今為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我今說法得至究竟,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訖,我今得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慼,我今已得脫一切苦。

「阿難!我今為汝轉相繼法,汝亦當復轉相繼法,莫令佛種斷。阿難!云何我今為汝轉相繼法,汝亦當復轉相繼法,莫令佛種斷?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為八。阿難!是謂我今為汝轉相繼法,汝亦當復轉相繼法,莫令佛種斷。」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大天㮈林經第三(四千七百三十九字)

[校勘]

宋本在譯者的次行有「王相應品之四第二小土城誦」十二字,元本作「王相應品之四第二小王城誦」。又次行,宋、元二本有「大天㮈林經大善見王經」十字。

宋、元二本無「中阿含王相應品」,明本作「中阿含」。

「三」,明本作「十」。

宋、元、明三本無「第二小土城誦」六字。

「彌薩羅」,巴利本作 Mithilā。

「大天㮈林」,巴利本作 Makhādevambavana。

「笑」,醍醐寺本作「笑」。[*]

「難」,大正藏原為「雖」,今依據前後文改作「難」。

「大天」,巴利本作 Makhādeva。

「轉輪王」,巴利本作 Dhammarāja。

「耶」,醍醐寺本作「邪」。[*]

「焰」,大正藏原為「㷿」,今依據醍醐寺本改作「焰」。[*]

宋、元、明、醍四本無「大」字。

宋、元、明三本無「寶」字。

「料」,大正藏原為「斷」,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料」。

「謂」,醍醐寺本作「諸」。

「烏」,宋本作「鳥」。

「髦」,宋、元、明、醍四本作「毛」。

「出」,醍醐寺本作「步」。

「皎」,大正藏原為「曒」,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皎」。[*]

「小」,大正藏原為「少」,今依據宋、元、明、醍四本改作「小」。

「栴」,宋、元、明三本作「旃」。

大正藏在「士」字之後有一「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巧」,醍醐寺本作「工」。

「中」,宋、元、明三本作「中所」。

「覩」,大正藏原為「觀」,今依據醍醐寺本、高麗藏二本改作「覩」。

「覩」,大正藏原為「觀」,今依據高麗藏改作「覩」。

「於」,正藏原為「我」,今依據高麗藏改作「於」。

「髮」,大正藏原為「鬚」,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髮」。[*]

「天使已至,頭生白髮」,巴利本作 Pātubhūtā kho devassa devadūtā: dissanti sirasmim phalitāni jātāni。

「太」,大正藏原為「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太」。

「民」,醍醐寺本作「種斷」。

「大」,醍醐寺本作「太」。

大正藏在「天」字之後有一「王」字,今依據高麗藏刪去。

宋、元、明三本無「人」字。

宋、元、明三本無「亦」字。

「尼彌」,巴利本作 Nimi。

「三十三天」,巴利本作 Deva Tāvatimsat。

「善法講堂」,巴利本作 Sudhammā。

「鞞陀提」,巴利本作 Videha。

「天帝釋」,巴利本作 Sakka devānaṃ Inda。

「彼」,宋、元、明三本作「於」。

「伸」,大正藏原為「申」,今依據明本改作「伸」。[*]

大 「大」,宋本作「天」。

宋、元、明三本無「善來」二字。

「裟」,大正藏原為「娑」,今依據前後文改作「裟」。

「三」,宋、元二本作「十」。

明本無「大天㮈林經第三竟」八字。

「四千七百三十九字」,宋、元二本作「四千七百二十四字」,明本無此八字。

[註解]

彌薩羅:中印度的古城,是鞞陀提國的首都,屬於跋耆族。又譯為「彌梯羅」、「彌絺羅」。

㮈:芒果。又譯為「菴羅」。

從解脫:戒條,另譯作「波羅提木叉」。

天輪寶:即「輪寶」。轉輪王的寶器,能在輪王前飛行引導,四方國家看到輪寶就自動歸服。

小不及天:稍微比不上天人。

金藏、錢藏、作藏、不作藏:

相繼之法:傳承下去的法門;不斷絕的法門。

極邊:偏遠不文明的地方。又譯為「邊地人」,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最後一人」。

婇女:宮女。

氍氀:讀音同「渠驢」,毛織品、毛織的地毯。

給使:供人差遣使喚。

王欲令我從何道送,為從惡受惡報道,為從妙受妙報道耶:尼彌王希望我載你走什麼路?惡有惡報的路,還是善有善報的路呢?

汝於兩道中間送我:請你載我走兩條道路中間。相當的《增壹阿含經》經文作「今日行道,善惡皆欲從之」,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兩條路都帶我走」。

[對應經典]

 

回到《中阿含經》卷14

回到《中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