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 卷11 第62經 王相應品頻鞞娑羅王迎佛經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摩竭陀國,與大比丘眾俱,比丘一千悉無著.至真,本皆編髮,往詣王舍城摩竭陀邑。於是,摩竭陀王頻鞞娑羅[*]聞世尊遊摩竭陀國,與大比丘眾俱,比丘一千悉無著.至真,本皆編髮,來此王舍城摩竭陀邑。摩竭陀王頻鞞娑羅[*]聞已,即集四種軍,象軍、馬軍、車軍,步軍,集四種軍已,與無數眾俱,長一由延,往詣佛所。於是,世尊遙見摩竭陀王頻鞞娑羅[*]來,則便避道,往至善住尼拘類樹王下,敷尼師檀,結跏趺坐,及比丘眾。

摩竭陀王頻鞞娑羅[*]遙見世尊在林樹間,端正姝好,猶星中月,光耀煒曄,晃若金山,相好具足,威神巍巍,諸根寂定,無有蔽礙,成就調御,息心靜默,見已下車。若諸王剎利以水灑頂,得為人主,整御大地,有五儀式:一者劍,二者[*]蓋,三者[*]曰天冠,四者[*]珠柄拂,五者[*]嚴飾履,一切除卻,及四種軍,步進詣佛。到已作禮,三自稱名姓:「世尊!我是摩竭陀王洗尼頻鞞娑羅[*]。」如是至三。

於是,世尊告曰:「大王!如是,如是。汝是摩竭陀王洗尼頻鞞娑羅[*]。」

於是,摩竭陀王洗尼頻鞞娑羅[*]再三自稱名姓已,為佛作禮,卻坐一面。諸摩竭陀人或禮佛足,卻坐一面,或問訊佛,卻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卻坐一面,或遙見佛已,默然而坐。

爾時,尊者鬱毘邏迦葉亦在眾坐。尊者鬱毘羅迦葉是摩竭陀人意之所係,謂大尊師,是無著真人。於是,摩竭陀人悉作是念:「沙門瞿曇從鬱毘羅迦葉學梵行耶?為鬱毘羅迦葉從沙門瞿曇學梵行耶?」

爾時,世尊即知摩竭陀人心之所念,便向尊者鬱毘羅迦葉而說頌曰:

「鬱毘見何等,  斷火來就此?
 迦葉為我說,  所由不事火
 飲食種種味,  為欲故事火,
 生中見如此,  是故不樂事。
 迦葉意不樂,  飲食種種味,
 何不樂天人?  迦葉為我說。」
「見寂靜滅盡,  無為不欲有,
 更無有尊天,  是故不事火。
 世尊為最勝,  世尊不邪思,
 了解覺諸法,  我受最勝法。」

於是,世尊告曰:「迦葉!汝今當為現如意足,令此眾會咸得信樂。」

於是,尊者鬱毘羅迦葉即如其像作如意足,便在坐沒,從東方出,飛騰虛空,現四種威儀,一行、二住、三坐、四臥。復次,入於火定,尊者鬱毘羅迦葉入火定已,身中便出種種火焰,青、黃、赤、白中水精色,下身出火,上身出水,上身出火,下身出水,如是南、西、北方,飛騰虛空,現四種威儀,一行,二住,三坐,四臥。復次,入於火定,尊者鬱毘羅迦葉入火定已,身中便出種種火焰[*],青、黃、赤、白中水精色,下身出火,上身出水,上身出火,下身出水。

於是,尊者鬱毘羅迦葉現如意足已,為佛作禮,白曰:「世尊!佛是我師,我是佛弟子,佛具一切智,我無一切智。」

世尊告曰:「如是。迦葉!如是。迦葉!我有一切智,汝無一切智。」

爾時,尊者鬱毘羅迦葉因自己故,而說頌曰:

「昔無所知時,  為解脫事火,
 雖老猶生盲,  邪不見真際。
 我今見上跡,  無上龍所說,
 無為盡脫苦,  見已生死盡。」

諸摩竭陀人見如此已,便作是念:「沙門瞿曇不從鬱毘羅迦葉學梵行,鬱毘羅迦葉從沙門瞿曇學梵行也。」

世尊知諸摩竭陀人心之所念,便為摩竭陀王洗尼頻鞞娑羅[*]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如諸佛法,先說端正法,聞者歡悅,謂說施、說戒、說生天法,毀呰欲為災患,生死為穢,稱歎無欲為妙道品白淨,世尊為彼大王說之。佛已知彼有歡喜心、具足心、柔軟心、堪耐心、昇上心、一向心、無疑心、無蓋心,有能、有力堪受正法,謂如諸佛所說正要,世尊即為彼說苦、習、滅、道。「大王!色生滅,汝當知色生滅。大王!覺、想、行、識生滅,汝當知識生滅。大王!猶如大雨時,水上之泡或生或滅。大王!色生滅亦如是,汝當知色生滅。大王!覺、想、行、識生滅,汝當知識生滅。

「大王!若族姓子知色生滅,便知不復生當來色。大王!若族姓子知覺、想、行、識生滅,便知不復生當來識。大王!若族姓子知色如真,便不著色,不計色,不染色,不住色,不樂色是我。大王!若族姓子知覺、想、行、識如真,便不著識,不計識,不染識,不住識,不樂識是我。大王!若族姓子不著色,不計色,不染色,不住色,不樂色是我者,便不復更受當來色。大王!若族姓子不著覺、想、行、識,不計識,不染識,不住識,不樂識是我者,便不復更受當來識。大王!此族姓子無量、不可計、無限,得息寂,若捨此五陰已,則不更受陰也。」

於是,諸摩竭陀人而作是念:「若使色無常,覺、想、行、識無常者,誰活?誰受苦樂?」

世尊即知摩竭陀人心之所念,便告比丘:「愚癡凡夫不有所聞,見我是我而著於我,但無我、無我所,空我、空我所。法生則生,法滅則滅,皆由因緣合會生苦,若無因緣,諸苦便滅。眾生因緣會相連續則生諸法,如來見眾生相連續生已,便作是說:『有生有死,我以清淨天眼出過於人,見此眾生死時、生時,好色、惡色,或妙、不妙,往來善處及不善處,隨此眾生之所作業,見其如真。若此眾生成就身惡行,口、意惡行,誹謗聖人,邪見成就邪見業,彼因緣此,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若此眾生成就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誹謗聖人,正見成就正見業,彼因緣此,身壞命終,必昇善處,乃至天上。』我知彼如是,然不語彼,此是我為能覺、能語、作、教作、起、教起,謂彼彼處受善惡業報。於中或有作是念:『此不相應,此不得住,其行如法,因此生彼,若無此因便不生彼,因此有彼,若此滅者,彼便滅也。』所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若無明滅,則行便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大王!於意云何?色為有常,為無常耶?」

答曰:「無常也。世尊!」

復問曰:「若無常者,是苦,非苦耶?」

答曰:「苦、變易也。世尊!」

復問曰:「若無常、苦、變易法者,是多聞聖弟子頗受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耶?」

答曰:「不也。世尊!」

「大王!於意云何?覺、想、行、識為有常,為無常耶?」

答曰:「無常也。世尊!」

復問曰:「若無常者,是苦,非苦耶?」

答曰:「苦、變易也。世尊!」

復問曰:「若無常、苦、變易法者,是多聞聖弟子頗受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耶?」

答曰:「不也。世尊!」

「大王。是故汝當如是學。若有色,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或內、或外,或麤、或細,或好、或惡,或近、或遠,彼一切非我,非我所,我非彼所,當以慧觀知如真,大王。若有覺、想、行、識,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或內、或外,或麤、或細,或好、或惡,或近、或遠,彼一切非我,非我所,我非彼所,當以慧觀知如真。大王!若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彼便厭色,厭覺、想、行、識,厭已便無欲,無欲已便得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佛說此法時,摩竭陀王洗尼頻鞞娑羅[*]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及八萬天、摩竭陀諸人萬二千,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於是,摩竭陀王洗尼頻鞞娑羅[*]見法得法,覺白淨法,斷疑度惑,更無餘尊,不復從他,無有猶豫,已住果證,於世尊法得無所畏,即從坐起,稽首佛足,白曰:「世尊!我今自歸於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為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

佛說如是。摩竭陀王洗尼頻鞞娑羅[*]及八萬天,摩竭諸人萬二千,及千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頻鞞娑羅[*]王迎佛經第五竟(二千二百二十字)初一日誦

中阿含經卷第十一(七千九百九十六字)

[校勘]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羅」,大正藏原為「邏」,今依據宋、元、明、磧砂藏四本改作「羅」。[*]

明本無「初一日誦」四字。

「頻鞞娑羅」,巴利本作 Bimbisāra。

「檀」,宋、元、明三本作「壇」。

宋、元、明三本無「者」字。[*]

大正藏無「曰」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履」,大正藏原為「屣」,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履」。

「洗尼」,巴利本作 Seniya。

「鬱毘邏迦葉」,巴利本作 Uruvelakassapa。

「大」,宋、元、明三本作「天」。

「焰」,宋、元、明三本作「㷿」。[*]

「現」,大正藏原為「止」,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現」。

大正藏無「具」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蓋」,大正藏原為「盡」,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蓋」。

「習」,元、明二本作「集」。

宋、元、明三本無「如」字。

明本無「頻鞞娑邏王迎佛經第五竟」十一字。

宋、元、明三本無「二千二百二十字」七字。

大正藏無「初一日誦」四字,今依據元、明、磧砂藏三本補上。

宋、元、明三本無「七千九百九十六字」八字。

[註解]

摩竭陀: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恆河中游南岸地區。另譯為「摩竭提」。

本皆編髮:原本都是編捲著頭髮的外道。

頻鞞娑羅:優婆塞名,是摩竭提國的國王,阿闍世王的父親。悉達多太子出家後曾行經摩竭提國王舍城,頻婆娑羅王見到他很歡喜,表示願意讓半個國家給悉達多太子,要他別出家了。悉達多太子沒有接受,頻婆娑羅王就預約他成道後到王舍城接受供養。曾建立迦蘭陀竹園,供養三寶,後被太子阿闍世篡位而死在獄中。《長阿含經》卷五第4經闍尼沙經記載他命終後往生為毘沙門天王的太子。又譯為「瓶沙」、「頻婆娑羅」。

嚴飾履:大概是指走路時腳步莊嚴?「履」有多個意思,其中一個意思為「腳步」,我猜想是指走路時很端莊、恭敬那樣?

鬱毘邏迦葉:摩竭提國鬱毘邏(「木瓜」的音譯)村的迦葉,和大迦葉尊者不同人,是最早隨佛出家的外道大師。他帶領五百位弟子在連若河旁修行,佛陀經過時借住附近有惡龍的石窟,收服了惡龍,讓優毘迦葉驚訝,在一番較量後帶著所有弟子隨佛出家,詳見《增壹阿含經》卷十四〈高幢品 24〉第5經。佛陀稱讚他「將護聖眾,四事供養」第一。又譯為「欝鞞羅迦葉」、「優留毘迦葉」、「優樓頻螺迦葉」、「優毘迦葉」。

無著真人:無所執著、證得真理的人。即「阿羅漢」。

事火:祭祀供養火天。這類外道認為火是諸天之口,因此投供物入火中以供養。

如其像作如意足: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作出像那樣的神通作為」。

火定:自身出火之禪定。

堪耐心:具備了適當的基礎而能夠接受的心。

我知彼如是,然不語彼,此是我為能覺、能語、作、教作、起、教起,謂彼彼處受善惡業報:我知道善惡業報的現象,但不說在這現象中「能感覺、能說話、能作、能教人作、能生起(種種行為)、能教人生起(種種行為),所謂到處受善惡業報」的是我。

此不相應,此不得住,其行如法,因此生彼,若無此因便不生彼,因此有彼,若此滅者,彼便滅也:善惡業報這樣的說法是不令人滿意的,是不可靠的,因為他這樣做,才會出生在那裡,若他不這樣做,便不會在那裡出生,因為這樣才會那樣,若沒這樣,就不會那樣。(這句是話是有智慧的人聽到佛陀說「有生有死,我以清淨天眼…必昇善處,乃至天上」時,內心會生起的疑問。因為善惡業報並沒有說明他要這做的原因,故接著佛陀開示十二因緣法,說明原因就是無明。) (此句的「生」似乎是對應「生滅」的「生起」之意,可能不是「出生」的意思?ywliu ???)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此經中,摩竭陀人的疑問:「若使色無常,覺、想、行、識無常者,誰活?誰受苦樂?」

除了本經中佛陀所作的解釋外,《雜阿含經》卷13第335經有更深入的說明:「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CBETA, T02, no. 99, p. 92, c16-19) 有興趣深究的同學可另外仔細閱讀該經。

本經中從「於是,諸摩竭陀人而作是念:「若使色無常,覺、想、行、識無常者,誰活?誰受苦樂?」…到經文結束這一段,佛陀先說明凡夫之所以是凡夫,就是執著着一個我;討論說明了問題癥結是我執之後,佛陀才便教導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

增經拾得也可加入

[進階辨正]

c.f. yifertw.blogspot.tw/2008/04/58-1.html

回到《中阿含經》卷11

回到《中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