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_1_-習相應品本際經(第51經)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愛者,其本際不可知,本無有愛,然今生有愛,便可得知,所因有愛。有愛者,則有習,非無習。何謂有愛習?答曰無明為習。無明亦有習,非無習。何謂無明習?答曰五蓋為習。五蓋亦有習,非無習。何謂五蓋習?答曰三惡行為習。三惡行亦有習,非無習。何謂三惡行習?答曰不護諸根為習。不護諸根亦有習,非無習。何謂不護諸根習?答曰不正念、不正智為習。不正念、不正智亦有習,非無習。何謂不正念、不正智習?答曰不正思惟為習。不正思惟亦有習,非無習。何謂不正思惟習?答曰不信為習。不信亦有習,非無習。何謂不信習?答曰聞惡法為習。聞惡法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聞惡法習?答曰親近惡知識為習。親近惡知識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親近惡知識習?答曰惡人為習。」

「是為具惡人已,便具親近惡知識。具親近惡知識已,便具聞惡法。具聞惡法已,便具生不信。具生不信已,便具不正思惟。具不正思惟已,便具不正念、不正智。具不正念、不正智已,便具不護諸根。具不護諸根已,便具三惡行。具三惡行已,便具五蓋。具五蓋已,便具無明。具無明已,便具有愛。如是此有愛展轉具成。

「明、解脫亦有習,非無習。何謂明、解脫習?答曰七覺支為習。七覺支亦有習,非無習。何謂七覺支習?答曰四念處為習。四念處亦有習,非無習。何謂四念處習?答曰三妙行為習。三妙行亦有習,非無習。何謂三妙行習?答曰護諸根為習。護諸根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護諸根習?答曰正念、正智為習。正念、正智亦有習,非無習。何謂正念、正智習?答曰正思惟為習。正思惟亦有習,非無習。何謂正思惟習?答曰信為習。信亦有習,非無習。何謂信習?答曰聞善法為習。聞善法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聞善法習?答曰親近善知識為習。親近善知識亦有習,非無習。何謂親近善知識習?答曰善人為習。

「是為具善人已,便具親近善知識。具親近善知識已,便具聞善法。具聞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護諸根。具護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處。具四念處已,便具七覺支。具七覺支已,便具明、解脫,如是此明、解脫展轉具成。」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本際經第十竟(七百五十四字)

[校勘]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明本無「初一日誦」四字。

「有愛者,其本際不可知,本無有愛,然今生有愛」,巴利本作 Purimā koṭina paññāyati bhavataṇhāya ‘ito pubbe bhavatanhā nāhosi, atha pacchā sambhavī’ ti, evañ c’etaṃ vuccati。

「便可得知,所因有愛」,巴利本作 Athaca pana paññyati ‘idappaccayā bhavataṇhā’ ti。

宋、元、明三本無「本際經第十竟」六字。

宋、元、明三本無「七百五十四字」六字。

[註解]

有愛:對存在的渴愛。這裡的「有」即是十二因緣中的「有」支,指「生命的存在」。

本際:(最初的)源頭。

有愛者,其本際不可知,本無有愛,然今生有愛,便可得知,所因有愛:對存在的渴愛,沒有最初的源頭,我們無法去想像說:本來沒有生命的貪愛,今生突然就有了。所以我們可以了解:貪愛有其特定的原因存在(而無法去擬想過去、現在、未來有一個沒有貪愛存在的生命狀態,我只能藉由今生的修行來去除貪愛與貪愛的起因)。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無明之最初點,像這樣:在之前,無無明,而之後,它存在,是不被了知的。」

有習:有直接的原因;有支持的條件。

三惡行: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即惡的行為、言語、意念(動機)。

三妙行:身妙行、口妙行、意妙行,即善的行為、言語、意念(動機)。又譯為「三善行」。

善人:知道怎樣是好人而與好人聚會??;做個好人??。相當的《佛說本相猗致經》經文作「賢者聚」,相當的《佛說緣本致經》作「俊行清真潔白之聚」,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最後這一句。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本經所說次第

本經所說的次第是:善人 → 親近善知識 → 聞善法 → 生信 → 正思惟 → 正念、正智 → 護諸根 → 三妙行 → 四念處 → 七覺支 → 明、解脫。

其中前半段和「四預流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內正思維、法次法向)極為相近,後半段是經中常見由「善護諸根」至「明、解脫」的次第,如《雜阿含經》卷十一第281經、《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第615經等經所述。

「善人」可說是自己有些好德性,「善知識」是能夠引導我們學習善法甚至覺悟。

也可參考《雜阿含經》卷十四第346經:「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為善知識故樂見賢聖、樂聞正法」。

《雜阿含經》卷十一第281經中佛陀也開示如何從六觸入處律儀下手,依次滿足三妙行、四念處、七覺分以至於明、解脫的方法。

  • 沒有第一因,但可見到緣起

本經說「有愛者,其本際不可知:本無有愛,然今生有愛,便可得知,所因有愛」,其中「其本際不可知」即是指沒有創世的「第一因」,只可見到「緣起」。《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六第330經也說:「生死長遠,無有邊際,無有能知其根源者,一切眾生皆為無明之所覆蓋,愛結所使,纏繫其頸,生死長途,流轉無窮,過去億苦無能知者」(CBETA, T02, no. 100, p. 485, c12-15)。就算不知最初的根源也無所謂,我們只要看當下,就能得知有生死(或是有愛)的存在,就能得知緣起。

回到《中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