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_3_-未曾有法品未曾有法-_4_-經(第32經)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則於晡時從起,往詣佛所,稽首禮足,卻住一面,白曰:「世尊!我聞世尊迦葉佛時始願佛道,行梵行,若世尊迦葉佛時始願佛道,行梵行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迦葉佛時始願佛道,行梵行,生兜率哆,若世尊迦葉佛時始願佛道,行梵行,生兜率哆[*]天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迦葉佛時始願佛道,行梵行,生兜率哆[*]天,世尊後生以三事勝於前生兜率哆[*]天者,天壽、天色、天譽,以此故,諸兜率哆[*]天歡喜踊躍,歎此天子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所以者何?彼後來生以三事勝於前生兜率哆[*]天者,天壽、天色、天譽。若世尊迦葉佛時始願佛道,行梵行,生兜率哆[*]天,世尊後生以三事勝於前生兜率哆[*]天者,天壽、天色、天譽。以此故,諸兜率哆[*]天歡喜踊躍,歎此天子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所以者何?彼後來生以三事勝於前生兜率哆[*]天者,天壽、天色、天譽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在兜率哆[*]天,於彼命終,知入母胎,是時震動一切天地,以大妙光普照世間,乃至幽隱諸闇冥處無有障蔽,謂此日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光所不照者,彼盡蒙耀,彼眾生者因此妙光各各生知,有奇特眾生生,有奇特眾生生。若世尊在兜率哆[*]天,於彼命終,知入母胎,是時震動一切天地,以大妙光普照世間,乃至幽隱諸闇冥處無有障蔽,謂此日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光所不照者,彼盡蒙耀,彼眾生者因此妙光各各生知,有奇特眾生生,有奇特眾生生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知住母胎,依倚右脅,若世尊知住母胎依倚右脅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我聞世尊舒體住母胎,若世尊舒體住母胎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我聞世尊覆藏住母胎,不為血所污,亦不為精及諸不淨所污,若世尊覆藏住母胎,不為血所污,亦不為精及諸不淨所污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知出母胎,是時震動一切天地,以大妙光普照世間,乃至幽隱諸闇冥處無有障蔽,謂此日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光所不照者,彼盡蒙耀[*],彼眾生者因此妙光各各生知,有奇特眾生生,有奇特眾生生。若世尊知出母胎,是時震動一切天地,以大妙光普照世間,乃至幽隱諸闇冥處無有障蔽,謂此日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光所不照者,彼盡蒙耀[*],彼眾生者因此妙光各各生知,有奇特眾生生,有奇特眾生生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舒體出母胎,若世尊舒體出母胎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我聞世尊覆藏出母胎,不為血所污,亦不為精及諸不淨所污,若世尊覆藏出母胎,不為血所污,亦不為精及諸不淨所污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初生之時,有四天子手執極細衣,住於母前,令母歡喜,歎此童子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若世尊初生之時,有四天子手執細衣,住於母前,令母歡喜,歎此童子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初生之時,即行七步,不恐不怖,亦不畏懼,觀察諸方,若世尊初生之時,即行七步,不恐不怖,亦不畏懼,觀察諸方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初生之時,則於母前而生大池,其水滿岸,令母於此得用清淨,若世尊初生之時,則於母前而生大池,其水滿岸,令母於此得用清淨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初生之時,上虛空中雨水注下,一冷一暖,灌世尊身,若世尊初生之時,上虛空中雨水注下,一冷一暖,灌世尊身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初生之時,諸天於上鼓天妓樂,天青蓮華、紅蓮華、赤蓮華、白蓮華、天文陀羅花及細末栴檀香散世尊上。若世尊初生之時,諸天於上鼓天妓樂,天青蓮華、紅蓮華、赤蓮華、白蓮華、天文陀羅華及細末栴檀香散世尊上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一時在父白淨王家,晝監田作,坐閻浮樹下,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爾時中後,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閻浮樹其影不移,蔭世尊身,於是釋白淨往觀田作,至作人所,問曰:『作人!童子何處?』作人答曰:『天童子今在閻浮樹下。』於是釋白淨往詣閻浮樹。時,釋白淨日中後,見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閻浮樹其影不移,蔭世尊身,便作是念:『今此童子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所以者何?日中之後,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閻浮樹其影不移,蔭童子身。』若世尊日中之後,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閻浮樹其影不移,蔭世尊身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一時遊鞞舍離大林之中。於是,世尊過夜平旦,著衣持鉢,入鞞舍離城而行乞食,乞食已竟,收衣鉢,澡洗手足,以尼師檀著於肩上,往入林中,至一哆羅樹下,敷尼師檀[*],結跏趺坐。是時中後,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哆羅樹其影不移,蔭世尊身。於是釋摩訶男中後仿佯,往至大林,釋摩訶男日中後,見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哆羅樹其影不移,蔭世尊身,便作是念:『沙門瞿曇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所以者何?日中之後,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哆羅樹其影不移,蔭沙門瞿曇身。』若世尊日中之後,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哆羅樹其影不移,蔭世尊身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一時遊鞞舍離大林之中,爾時,諸比丘置鉢露地。時,世尊鉢亦在其中,有一獼猴持佛鉢去,諸比丘訶:『恐破佛鉢。』佛告諸比丘:『止!止!莫訶!不破鉢也。』時,彼獼猴持佛鉢去,至一娑羅樹,徐徐上樹,於娑羅樹上取蜜滿鉢,徐徐下樹,還詣佛所,即以蜜鉢奉上世尊,世尊不受。時,彼獼猴卻在一面,取𣚰去蟲,既去蟲已,還持上佛,佛復不受。獼猴復卻在於一面,取水著蜜中,持還上佛,世尊便受。獼猴見佛取蜜鉢已,歡喜踊躍,卻行弄舞,迴旋而去。若世尊令彼獼猴見世尊取蜜鉢已,歡喜踊躍,卻行弄舞,迴旋去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一時遊鞞舍離獼猴水邊高樓臺觀,爾時,世尊曝曬坐具,抖擻拂拭。是時,大非時雲來,普覆虛空,欲雨而住,須待世尊。世尊曝曬坐具,抖擻拂拭,舉著一處已,攝持掃箒住屋基上。於是大雲已見世尊收舉坐具,便下大雨,於卑、高地滂沛平滿。若世尊令彼大雲已見世尊收舉坐具,便下大雨,於卑、高地滂沛[*]滿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一時遊跋耆中,在溫泉林娑羅樹王下坐。爾時中後,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娑羅樹王其影不移,蔭世尊身。於是羅摩園主行視園時,日中後,見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娑羅樹王其影不移,蔭世尊身,便作是念:『沙門瞿曇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所以者何?日中之後,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娑羅樹王其影不移,蔭沙門瞿曇身。』若世尊日中之後,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娑羅樹王其影不移,蔭世尊身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一時在阿浮神室中。爾時,世尊過夜平旦,著衣持鉢,入阿浮村而行乞食,乞食已竟,收舉衣鉢,澡洗手足,以尼師檀[*]著於肩上,入神室宴[*]坐。爾時,天大雷雨雹,殺四牛、耕者二人,彼送葬時,大眾喧鬧,其聲高大,音響震動。於是,世尊則於晡時宴[*]坐而起,從神室出,露地經行。時,彼大眾中,有一人見世尊則於晡時宴[*]坐而起,從神室出,露地經行,即往詣佛,稽首作禮,隨佛經行。佛見在後,問彼人曰:『以何等故,大眾喧鬧,其聲高大,音響震動耶?』彼人白曰:『世尊!今日天大雷雨雹,殺四牛、耕者二人,彼送葬時,大眾喧鬧,其聲高大,音響震動。世尊!向者不聞聲耶?』世尊答曰:『我不聞聲。』復問:『世尊!向為眠耶?』答曰:『不也。』復問:『世尊!時不聞此大聲耶?』答曰:『如是。』爾時,彼人便作是念:『甚奇!甚特!極息至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之所行。所以者何?寤而不聞此大音聲。』若世尊寤[*]而不聞此大音聲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一時在鬱鞞羅尼連然河邊,阿闍和羅尼拘類樹下初得佛道。爾時大雨,至于七日,高下悉滿,潢澇橫流,世尊於中露地經行,其處塵起。若世尊潢澇橫流,世尊於中露地經行,其處塵起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魔王六年逐佛,求其長短,不能得便,厭已而還。若世尊魔王六年隨逐世尊,求其長短,不能得便,厭已而還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我聞世尊七年念身,常念不斷。若世尊七年念身,常念不斷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於是,世尊告曰:「阿難!汝從如來更受持此未曾有法。阿難!如來知覺生,知住、知滅,常知,無不知時。阿難!如來知思想生,知住、知滅,常知,無不知時。是故,阿難!汝從如來更受持此未曾有法。」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未曾有法經第一竟(二千九百十七字)

[校勘]

「提婆」,大正藏原為「婆提」,今依據前後經改作「提婆」。

「修」,宋、元、明三本作「脩」。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宋、元、明三本無「法」字。

「宴」,大正藏原為「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宴」。[*]

大正藏原為「兜瑟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兜率哆」。[*]

「兜率哆」,巴利本作 Tusita。

「哆」,大正藏原為「多」,今依據高麗藏改作「哆」。

「耀」,宋、元、明三本作「曜」。[*]

「住」,大正藏原為「出」,今依據高麗藏改作「住」。

「檀」,宋、元、明三本作「壇」。[*]

「跏」,大正藏原為「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跏」。

「仿佯」,宋、元、明三本作「彷徉」。

「𣚰」,宋、元、明三本作「筋」。

宋、元、明三本無「世尊」二字。

「沛」,大正藏原為「霈」,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沛」。

「寤」,宋、元、明三本作「覺」。[*]

「逐」,大正藏原為「遂」,今依據後面經文改作「逐」。

明本無「未曾有法經第一竟」八字。

宋、元、明三本無「二千九百十七字」七字。

[註解]

迦葉佛:過去七佛中,第六位的佛名,是釋迦牟尼佛的前一位佛。

受持:領受於心,憶而不忘。

未曾有法:希有而值得讚嘆的事。

兜率哆天:欲界六天之第四天;又譯為「兜率陀天」 。貝葉經。照片連結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依倚右脅:向右側躺。「脅」是胸部兩側,由腋下至肋骨盡處的部位。

離生喜樂:由捨離而生起喜與樂。

作人:僕人、工人。

哆羅樹:扇椰子,為棕櫚科喬木,此樹的樹幹截斷後即無法再發芽生長。在紙發明前,東南亞國家的人民將佛經刻寫於此樹的葉子保存,稱為貝葉經。又譯為「多羅樹」、「貝多羅樹」。

娑羅樹。照片連結自wikipedia

釋摩訶男:優婆塞名,常布施湯藥、衣食等予僧眾,佛陀稱讚他「心恒悲念一切之類」第一。又譯為「釋氏摩訶男」、「摩訶男」、「釋摩男」、「摩呵男釋」、「摩訶納釋種」。經中通常描述他是釋種,以與其他同名為「摩訶男」的人區別,例如最初隨佛出家的五位比丘之一為摩訶男尊者,《雜阿含經》卷四十六則記載一位舍衛國極富有但對自己及他人都極吝嗇而墮地獄的摩訶男長者。

仿佯:遊蕩;遨遊。

娑羅樹:南亞常見的龍腦香科娑羅屬高大喬木。

𣚰:以刀斧砍削。讀音同「濁」。

滂沛:雨勢盛大的樣子。

跋耆: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摩竭陀國的北方,當今印度東北部,是由八個種族組成的聯邦共和國,又稱為「金剛國」,首都是毘舍離。又譯為拔耆、跋祇、跋闍。

阿浮神室:

寤:清醒。

鬱鞞羅:摩揭提國的村名,佛陀曾苦行六年的地方,今日印度比哈爾邦的 Urel 村,義譯為「苦行林」,又譯為「欝毘羅」、「優樓頻螺」。

尼連然河:恆河支流。位於中印度摩竭陀國伽耶城的東方,相當於今日印度比哈爾邦的帕爾古河。又譯為「尼連禪河」。

潢澇: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為何世尊要獼猴加水才接受供養?

有同學提問為何世尊要獼猴加水才接受供養?詳情可參考《賢愚經》上的記載,因為加水之後可以分給其他的僧眾,讓獼猴的福報更大。

《賢愚經》卷12〈師質子摩頭羅世質品47〉:「有一獼猴,來從阿難,求索其鉢,阿難恐破,不欲與之。佛告阿難:「速與勿憂。」奉教便與。獼猴得鉢,持至蜜樹,盛滿鉢來,奉上世尊。世尊告曰:「去中不淨。」獼猴即時,拾去蜂蟲,極令潔淨。佛便告言:「以水和之。」如語著水,和調已竟,奉授世尊。世尊受已,分布與僧,咸共飲之,皆悉周遍。」(CBETA, T04, no. 202, p. 430, a8-15)

  • 七年念身是指哪一事件?

經中提到「我聞世尊七年念身,常念不斷」,經文上說的七年有兩種可能性,其一是指過去佛陀七年修行慈心一事:

《雜阿含經》卷10:「佛告比丘:「我自憶宿命,長夜修福,得諸勝妙可愛果報之事。曾於七年中,修習慈心,經七劫成壞,不還此世。」(CBETA, T02, no. 99, p. 67, c16-19)

另一則是指佛陀以七年修行念身為目標,用來鼓勵比丘只要如此必得二果或現法得究竟智:

《中阿含經》卷24〈因品4〉:「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必得二果,或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得阿那含」(CBETA, T01, no. 26, p. 584, b16-18)

[進階辨正]

回到《中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