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拘薩羅王波斯匿所有境界,教ⓒ令所及,彼中拘薩羅王波斯匿最為第一。拘薩羅王波斯匿者,變易有異,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則厭彼,厭彼已,尚不欲第一,況復下賤?
「所謂日月境界,光明所照,所照諸方,謂千世界。此千世界,有千日、千月、千弗于逮ⓓ洲ⓔ①、千閻浮洲ⓕ②、千拘陀尼洲ⓖ、千鬱單越ⓗⓘ洲③、千須彌山ⓙ、千四大ⓚ王天ⓛ、千四天王子ⓜⓝ、千三十三ⓞ天、千釋天因陀羅、千焰摩ⓟⓠ天、千須焰摩天子ⓡ,千兜率陀ⓢ天ⓣ、千兜率陀[*]天子,千化樂天、千善化樂ⓤⓥ天子、千他化樂ⓦ天、千自在天子,千梵世界ⓧ及千別梵④。彼中有一梵大梵,富祐作化尊,造眾生父,已有當有。彼大梵者,變易有異。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則厭彼,厭彼已,尚不欲第一,況復下賤?
「後時此世敗壞,此世敗壞時,眾生生晃昱天⑤中。彼中有色乘意生,具足一切,支ⓨ節不減,諸根不壞,以喜為食,形色清淨,自身光照,飛乘虛空,住彼久遠。晃昱天者,變易有異。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則厭彼,厭彼已,尚不欲第一,況復下賤?
「復次,有四想,有比丘想小、想大、想無量、想無所有,眾生如是樂想意解者,變易有異。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則厭彼,厭彼已,尚不欲第一,況復下賤?
「復次有八除處⑥。云何為八?比丘!內有色想,外觀色少,善色惡色,彼色除已知、除已見⑦,作如是想:『是謂第一除處。』復次,比丘!內有色想,外觀色無量,善色惡色,彼色除已知、除已見⑧,作如是想:『是謂第二ⓩ除處。』復次,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少,善色惡色,彼色除已知、除已見⑨Ⓐ,作如是想:『是謂第三除處。』復次,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無量,善色惡色,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作如是想:『是謂第四除處。』
「復次,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青,青色、青見、青光。猶如青水華青,青色、青見、青光。猶如成就波羅㮈ⒷⒸ衣,熟擣磨碾Ⓓ,光色悅澤青,青色、青見、青光。如是,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青,青色、青見、青光,無量無量,淨意潤意,樂不憎惡。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作如是想:『是謂第五除處。』復次,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黃,黃色、黃見、黃光。猶如頻頭歌羅華Ⓔ黃,黃色、黃見、黃光。猶如成就波羅㮈[*]衣,熟擣磨碾[*],光色悅澤黃,黃色、黃見、黃光。如是,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黃,黃色、黃見、黃光,無量無量,淨意潤意,樂不憎惡。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作如是想:『是謂第六除處。』
「復次,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赤,赤色、赤見、赤光。猶如加尼歌羅華Ⓕ赤,赤色、赤見、赤光。猶如成就波羅㮈[*]衣,熟擣磨碾[*],光色悅澤赤,赤色、赤見、赤光。如是,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赤,赤色、赤見、赤光,無量無量,淨意潤意,樂不憎惡Ⓖ。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作如是想:『是謂第七除處。』復次,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白,白色、白見、白光。猶如太Ⓗ白,白色、白見、白光。猶如成就波羅㮈[*]衣,熟擣磨碾[*],光色悅澤白,白色、白見、白光。如是,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白,白色、白見、白光,無量無量,淨意潤意,樂不憎惡。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作如是想:『是謂第八除處。』眾生如是樂除處意解者,變易有異。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則厭彼,厭彼已,尚不欲第一,況復下賤?
「復次,有十一切處⑩。云何為十?有比丘無量地處修一,思惟上下諸方不二,無量水處,無量火處,無量風處,無量青處,無量黃處,無量赤處,無量白處,無量空Ⓘ處,無量識處第十修一,思惟上下諸方不二。眾生如是樂一切處意解者,變易有異。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則厭彼,厭彼已,尚不欲第一,況復下賤?
「是謂第一清淨說,施設最第一,謂我無、我不有,及為彼證故,施設於道⑪。
「是謂第一外依見處⑫、最依見處,謂度一切色想,乃至得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
「是謂於現法中第一Ⓙ,求趣至涅槃,於現法中最施設涅槃,謂六更樂處生、滅、味、離、慧見如真,及為彼證故,施設於道。
「復次,有四斷⑬。云何為四?有斷樂遲,有斷樂速,有斷苦遲,有斷苦速。於中若有斷樂遲者,是樂遲故,說下賤。於中若有斷樂速者,此斷樂速故,此斷亦說下賤。於中若Ⓚ有斷苦遲者,此斷苦遲故,此斷亦說下賤。於中若有斷苦速者,此斷苦速故,此斷非廣布、不流布,乃至天人亦不稱廣布⑭。我斷廣布流布,乃至天人亦稱廣布。云何我斷廣布流布,乃至天人亦稱廣布?謂八支Ⓛ正道,正見乃至正定為八,是謂我斷廣布流布,乃至天人亦稱廣布,我如是。諸沙門、梵志虛偽妄言,不善不真,實誣謗於我,彼實有眾生施設斷壞,沙門瞿曇無所施設,彼實有眾生施設斷壞。若此無我不如是說,彼如來於現法中斷知Ⓜ一切,得息、止、滅、涅槃。」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一得經第四竟Ⓟ(一千三百七十一字)Ⓠ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九(一萬七百七十二字)Ⓡ(第五後誦)ⓈⓉⓊ
[校勘]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明本無「第五後誦」四字。
ⓒ 「教」,元、明二本作「故」。
ⓓ 「弗于逮」,巴利本作 Pobbavideha。
ⓔ 大正藏無「洲」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閻浮洲」,巴利本作 Jambudīpa。
ⓖ 「拘陀尼洲」,巴利本作 Aparagoyāna。
ⓗ 「鬱單越」,■本、房山石經作「鬱單曰」。
ⓘ 「鬱單越」, 巴利本作 Uttarakuru。
ⓙ 「須彌山」,巴利本作 Sinerupabbatarāja。
ⓚ 「大」,聖本作「天」。
ⓛ 「天」,聖本作「天四」。
ⓜ 「子」,聖本作「王子」。
ⓝ 宋、元、明三本無「千四天王子」五字。
ⓞ 「三」,聖本作「二」。
ⓟ 「焰摩」,聖本作「㷿磨」。
ⓠ 「焰摩」,巴利本作 Yāma。
ⓡ 聖本無「千須焰摩天」五字。
ⓢ 「陀」,大正藏原為「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陀」。[*]
ⓣ 「兜率陀天」,巴利本作 Tusita。
ⓤ 「善化樂」,■本作「化善樂」。
ⓥ 「善化樂」,巴利本作 Nimmanarati。
ⓦ 「他化樂」,巴利本作 Paranimmitavasavattin。
ⓧ 「梵世界」,巴利本作 Brahmaloka。
ⓨ 「支」,宋、聖二本作「枝」,元、明二本作「肢」。
ⓩ 「二」,大正藏原為「一」,今依據房山石經、高麗藏再雕本、福州藏、磧砂藏四本改作「二」。
Ⓐ 「見」,聖本作「具」。
Ⓑ 「㮈」,明本作「柰」。[*]
Ⓒ 「波羅㮈」,巴利本作 Bārāṇa。
Ⓓ 「碾」,宋、聖二本作「搌」。[*]
Ⓔ 「頻頭歌羅華」,巴利本作 Bandhujīvaka-puppha。
Ⓕ 「加尼歌羅華」,巴利本作 Kaṇṇikāra-puppha。
Ⓖ 「惡」,聖本作「樂」。
Ⓗ 「太」,大正藏原為「大」,今依據房山石經、高麗藏再雕本、福州藏、磧砂藏四本改作「太」。
Ⓘ 「空」,聖本作「坐」。
Ⓙ 「一」,大正藏原無此字,今依據房山石經、高麗藏再雕本、福州藏、磧砂藏四本補上。
Ⓚ 「若」,大正藏原為「苦」,今依據前後文改作「若」。
Ⓛ 「支」,宋、聖二本作「枝」。
Ⓜ 聖本無「知」字。
Ⓝ 「於中」之後的經文在大正藏、房山石經、高麗藏、金藏乙本皆為「若有斷樂欲,若有人習此法初無厭足,若復有人習飲酒者初無厭足,若復有人修習睡眠初無厭足,是謂比丘若人有習此三法者初無厭足,亦復不能至滅盡處。是故諸比丘常當捨離此三法不親近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供養、三善根。三痛、三覆露。相法、三不覺。愛敬、無厭足。」共一百二十一字。而「若有斷樂速者,此斷樂速故,……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附於此經最後。據印順法師在《華雨集》(三)〈讀「大藏經」雜記.下編.雜附、疑偽與倒亂〉的考證,「若有斷樂欲,若有人習此法初無厭足,……愛敬、無厭足。」此段經文應為《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二〈三供養品〉·第二十二經(一〇)的後段。故今依據磧砂乙本、福州藏、永樂北藏、嘉興藏四本刪去。
Ⓞ 「若有斷樂速者,此斷樂速故……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大正藏將此段經文共二百三十一字原置於「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九」卷末,今依據磧砂乙本、福州藏、永樂北藏、嘉興藏四本補上。
Ⓟ 明本無「第一得經第四竟」七字。
Ⓠ 宋、元、明、聖四本無「一千三百七十一字」八字。
Ⓡ 宋、元、明三本無「一萬七百七十二字」八字。
Ⓢ 宋、元、明三本無「第五後誦」四字。
Ⓣ 聖本在「誦」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 大正藏將「若有斷樂速者,此斷樂速故,……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此段經文共二百三十一字附於「第五後誦」之後。
[註解]
① 弗于逮洲:為須彌四大部洲之一,意譯為東勝身洲,在須彌山東方鹹海中,其地人身殊勝,故以勝身名之。據長阿含經卷十八閻浮提州品(大一‧一一五中):「須彌山東有天下,名弗于逮。其土正圓,縱廣九千由旬。人面亦圓,像彼地形。」(佛光大辭典)
② 閻浮洲:佛經所載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我們居住於此。另譯為「閻浮提」、「閻浮里」、「南贍部洲」。
③ 鬱單越州:又作北俱盧州,四大洲之一,位於須彌山之北,大海中之方形陸地,其土居民面形亦方。此洲人壽千歲,衣食自然,惟無佛法。
④ 別梵:大梵天以外的其餘梵天眾,例如梵身天、梵輔天的天眾。按:色界初禪層次的天界有梵身天、梵輔天、大梵天,其中梵身天是大梵天所帶領的子民,梵輔天是輔佐大梵天的大臣,大梵天是第一位在梵天出生的天眾。
⑤ 晃昱天:即「光音天」,色界第二禪天中的最高一層。光音天人不用口語溝通,而以光互通心意,所以稱為「光音」。
⑥ 八除處:發起勝知勝見以征服對色的貪愛的八種禪定方法。通常前四除處可用不淨觀來修,後四除處則轉換為淨觀。又譯為「八除入」、「八勝處」。
⑦ 內有色想,外觀色少,善色惡色,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仍會認知到自身內的色,對自身以外的色則作少量的觀想,不管外境的色是好或壞,已知道、已見到自己征服了對這些色的執著。按:八除處可以用不同的禪修方法來實行,以修不淨觀應用於第一除處為例,不淨觀是觀想自身體內不淨以對治對於自己身體的執著,這時仍有對身體的認知,因此「內有色想」,接著觀想外界的他人身體也不淨,只是為定力還不夠,只能觀想到某些人身體也不淨,因此「外觀色少」。
⑧ 內有色想,外觀色無量,善色惡色,彼色除已知、除已見:仍會認知到自身內的色,對自身以外無邊無際的一切色觀想,不管外境的色是好或壞,已知道、已見到自己征服了對這些色的執著。按:以修不淨觀為例,在定力增進後,能夠觀想外界所有眾生的身體都不淨,因此「外觀色無量」。
⑨ 內無色想,外觀色少,善色惡色,彼色除已知、除已見:已不認知到自身內的色,對自身以外的色則作少量的觀想,不管外境的色是好或壞,已知道、已見到自己征服了對這些色的執著。按:以修不淨觀為例,修習熟練、定境增進到不再認知到身體、對身內已沒有了執著,因此「內無色想」,接著觀想外界的他人身體也不淨,但只能觀想到某些人身體也不淨,因此「外觀色少」。
⑩ 十一切處:即以無量「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空、識」為專注對象(所緣)的修定。又譯為「十遍處」。
⑪ 是謂第一清淨說,施設最第一,謂我無、我不有,及為彼證故,施設於道:有所謂世俗間最清淨的說法,世俗所安立的第一的說法,表示「我不存在、我沒有擁有的」,並且為了達到這樣的境界,安立修行的方法。按:這是斷滅論的看法,認為我等於無。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這是異學惡見的第一,即:『我不會存在以及我的不會存在,如果我不存在,我的將不存在。』比丘們!這樣見者,這能被預期:『這位對有之不厭逆性,他將會沒有,這位對有滅之厭逆性,他將會沒有。』比丘們!有這樣見的眾生,比丘們!這樣見的眾生也有變異、變易。比丘們!當這樣看時,有聽聞的聖弟子對那個厭;當對那個厭時,對第一離染,更何況對下劣的。」
⑫ 外依見處:外道依止所見的地方。按:這是指外道最高能修到非想非非想處,並視此境界為終極的目標、真理。
⑬ 四斷:斷盡煩惱而得涅槃的四種模式:(1)有斷苦遲(由五受陰的逼迫,厭離苦而生起軟弱的五根,修行證得涅槃)、(2)有斷苦速(由五受陰的逼迫,厭離苦而生起猛利的五根,修行證得涅槃)、(3)有斷樂遲(由禪定的安樂而生起軟弱的五根,修行證得涅槃)、(4)有斷樂速(由禪定的安樂而生起猛利的五根,修行證得涅槃)。又譯為「四道」、「四通行」。
⑭ 於中若有斷苦速者,此斷苦速故,此斷非廣布、不流布,乃至天人亦不稱廣布:對照相當的南傳經文和《阿毘曇毘婆沙論》,這裡的「苦速」疑為「樂速」的訛誤。這句是指一般修行人斷盡煩惱而得涅槃後,沒有能力像於無佛世界第一個證悟佛法的佛陀一般,將佛法廣為流傳、並感召天人廣為流傳。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這是這四行中的第一,即:快速通達的樂行道。比丘們!有這樣行道的眾生,比丘們!這樣行道的眾生也有變異、變易。比丘們!當這樣看時,有聽聞的聖弟子對那個厭;當對那個厭時,對第一離染,更何況對下劣的」。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待確認)十一切處的「地、水、火、風」是欲界禪定,「青、黃、赤、白」是色界禪定,「空、識」是無色界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