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比丘尼不拔心中五穢,不解心中五縛者,是為比丘、比丘尼說必退法。云何不拔心中五穢?或有一疑1世尊,猶豫、不開意、不解意、意不靜ⓒ①。若有一疑世尊,猶豫、不開意、不解意、意不靜[*]者,是謂不拔第一心穢,謂於世尊也。如是2法、3戒、4教②。若有5諸梵行,世尊所稱譽,彼便責ⓓ數、輕易、觸嬈、侵害,不開意、不解意、意不靜[*],是謂第五不拔心中穢,謂於梵行也。
「云何不解心中五縛?或有一1身不離染、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若有身不離染、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者,彼心不趣向,不靜[*]、不住、不解,自方便斷宴ⓔ坐。若有此心不趣向,不靜[*]、不住、不解,自方便斷宴[*]坐者,是謂第一不解心縛,謂身也。復次,於2欲不離染、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若有於欲不離染、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者,彼心不趣向,不靜[*]、不住、不解,自方便斷宴[*]坐。若有此心不趣向,不靜[*]、不住、不解,自方便斷宴[*]坐者,是謂第二不解心縛,謂欲也。
「復次,有一所3說聖義相應,柔軟無疑蓋③,謂說戒、說定、說慧、說解脫、說解脫知見、說損、說不聚會、說少欲、說知足、說斷、說無欲、說滅、說宴[*]坐、說緣起,如是比丘,沙門所說者,彼心不趣向,不靜[*]、不住、不解,自方便斷宴[*]坐。若有此心不趣向,不靜[*]、不住、不解,自方便斷宴[*]坐者,是謂第三不解心縛,謂說也。復次,4數道俗共會④,掉ⓕ亂、憍傲、不學問。若有數道俗共會,掉[*]亂、憍傲、不學問者,彼心不趣向、不靜[*]、不住、不解,自方便斷宴[*]坐。若此心不趣向,不靜[*]、不住、不解,自方便斷宴[*]坐者,是謂第四不解心縛,謂聚會ⓖ也。
「復次,5少有所得故,於其中間住,不復求昇進⑤。若有少所得故,於其中間住,不復求昇進者,彼心不趣向,不靜[*]、不住、不解,自方便斷宴[*]坐。若此心不趣向,不靜[*]、不住、不解,自方便斷宴[*]坐者,是謂第五不解心縛,謂昇進也。若有比丘、比丘尼不拔此心中五穢,及不解此心中五縛者,是謂比丘、比丘尼必退法也。若有比丘、比丘尼善拔心中五穢,善解心中五縛者,是謂比丘、比丘尼清淨法。
「云何善拔心中五穢?或有一不疑世尊,不猶豫、開意、意解、意靜[*]。若有不疑世尊,不ⓗ猶豫、開意、意解、意靜[*]者,是謂第一善拔心中穢,謂於世尊也。如是法、戒、教。若有梵行,世尊所稱譽,彼不責[*]數、不輕易、不觸嬈、不侵害,開意、意解、意靜[*],是謂第五善拔心中穢,謂於梵行也。
「云何解心中五縛?或有一身離染、離欲、離愛、離渴。若有身離染、離欲、離愛、離渴者,彼心趣向,靜[*]、住、解,自方便斷宴[*]坐。若有此心趣向,靜[*]、住、解,自方便斷宴[*]坐者,是謂第一解心中縛,謂身也。復次,於欲離染、離欲、離愛、離渴。若有於欲離染、離欲、離愛、離渴者,彼心趣向,靜[*]、住、解,自方便斷宴[*]坐。若有此心趣向,靜[*]、住、解,自方便斷宴[*]坐者,是謂第二解心中縛,謂欲也。
「復次,有一所說,聖義相應,柔軟無疑蓋,謂說戒、說定、說慧、說解脫、說解脫知見、說損、說不聚會、說少欲、說知足、說斷、說無欲、說滅、說宴[*]坐、說緣起,如是比丘,沙門所說者,彼心趣向,靜[*]、住、解,自方便斷宴[*]坐。若有此心趣向,靜[*]、住、解,自方便斷宴[*]坐者,是謂第三解心中縛,謂說也。復次,不數道俗共會,不掉[*]亂、不憍傲學問。若有不數道俗共會,不掉[*]亂、不憍傲學問者,彼心趣向,靜[*]、住、解,自方便斷燕坐。若有ⓘ此心趣向,靜[*]、住、解,自方便斷宴[*]坐者,是謂第四解心中縛,謂不聚會也。
「復次,少有所得故,於其中間不住,復求昇進。若有少所得故,於其中間不住,復求昇進者,彼心趣向,靜[*]、住、解,自方便斷宴[*]坐。若此心趣向,靜[*]、住、解,自方便斷宴[*]坐者,是謂第五解心中縛,謂昇進也。若有比丘、比丘尼善拔此心中五穢,及善解此心中五縛者,是謂比丘、比丘尼清淨法。彼住此十支ⓙ已,復修習五法。
「云何為五?修1欲定心成就斷如意足⑥ ,依離、依無欲、依滅、依捨,趣向非品,修2精進定⑦ 、3心定⑧ 、4思惟定成就斷如意足⑨ ,依離、依無欲、依滅、依捨,趣向非品,5堪任⑩ 第五,彼成就此堪任等十五法。成就自受者,必知必見,必正盡覺,至甘露門,近住涅槃,我說無不至涅槃。猶如雞生十卵,或十二,隨時覆蓋,隨時溫暖,隨時看視,雞設有放逸者,彼中或雞子以𭉨ⓚ以足,啄破其卵,自安隱出⑪者,彼為第一。如是比丘成就此堪任等十五法自受者,必知必見,必正盡覺,必至甘露門,近住涅槃,我說無不至ⓛ涅槃。」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心穢經第五竟ⓜ(一千三百九十九字)ⓝ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六(七千八百四十六字)ⓞ(第五後誦)ⓟⓠ
[校勘]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大正藏無「第五後誦」四字,今依據宋、元二本補上。
ⓒ 「靜」,大正藏原為「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靜」。[*]
ⓓ 「責」,聖本作「嘖」。[*]
ⓔ 「宴」,大正藏原為「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宴」。[*]
ⓕ 「掉」,大正藏原為「調」,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掉」。[*]
ⓖ 「會」,大正藏原為「曾」,今依據高麗藏改作「會」。
ⓗ 宋、元、明三本無「不」字。
ⓘ 宋、元、明三本無「有」字。[*]
ⓙ 「支」,宋、聖二本作「枝」。
ⓚ 「𭉨」,大正藏原為「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𭉨」。
ⓛ 「至」,大正藏原為「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至」。
ⓜ 明本無「心穢經第五竟」六字。
ⓝ 宋、元、明、聖四本無「一千三百九十九字」八字。
ⓞ 宋、元、明、聖四本無「七千八百四十六字」八字。
ⓟ 宋、元、明三本無「第五後誦」四字。
ⓠ 聖本在「誦」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註解]
① 不開意、不解意、意不靜:不心開意解而信受、意不清淨。
② 教:教學。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學」、「訓練」。
③ 有一所說,聖義相應,柔軟無疑蓋:有這樣的說法,符合佛說的道理,能讓人心意柔軟而接受、不懷疑。按:這段講的縛指對佛說的障礙、不喜歡聽佛法所說。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對色未離貪」,相當的《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作「如有一類,於諸正論,是聖、除遣,能趣向心,離蓋、可樂」。
④ 數道俗共會:出家人常和在家人聚會聊天。此句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盡情飽食後住於致力躺臥之樂、橫臥之樂、睡眠之樂」。
⑤ 少有所得故,於其中間住,不復求昇進:有一些得利就自滿了,而不再求進步。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願求成為天眾之一而行梵行」。
⑥ 欲定心成就斷如意足:依「意欲」所引發的禪定,斷除各種造作,而成就神通。其中「欲定」是指由(對禪定的、聖果的)意願、欲望而引發的禪定;「斷行」可解為斷除各種造作,也可解為勤奮努力(即行於「四正斷」);「如意足」又譯為「神足」,即神通的基礎。又譯為「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欲定如意足」、「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欲定精勤不懈滅行成就以修神足」、「自在三昧行盡神足」、「自在三昧神力」。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欲定勤行成就神足」。
⑦ 精進定(成就斷如意足):依「精進」所引發的禪定,斷除各種造作,而成就神通。「精進定」又譯為「勤定」。
⑧ 心定(成就斷如意足):依「心念專注」所引發的禪定,斷除各種造作,而成就神通。「心定」又譯為「意定」。
⑨ 思惟定成就斷如意足:依「慧觀」所引發的禪定,斷除各種造作,而成就神通。「思惟定」又譯為「觀定」。
⑩ 堪任:能夠擔當、有熱忱。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熱忱」。
⑪ 雞設有放逸者,彼中或雞子以口以足,啄破其卵,自安隱出:(如果母雞隨時保持蛋的溫暖,)縱使有母雞沒積極想讓蛋孵出來,蛋當中的小雞仍然將以嘴或爪,啄破蛋殼,而自己安穩地破殼而出。按:母雞孵蛋的這個譬喻,在其餘譯本的經文意義都和《中阿含經》這裡的經文略有不同,相當的《增壹阿含經》經文作:「彼雞雖生斯念:『使我雞子全不成就。』然,彼雞子自然成就,安隱無為」,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即使那隻母雞不生起這樣欲求:『喔!願我的小雞能以足爪尖或嘴尖啄破蛋殼,然後平安地破殼而出。』但那些小雞終能以足爪尖或嘴尖啄破蛋殼,然後平安地破殼而出」。
[對應經典]
- 南傳《中部尼柯耶》〈師子吼品2〉第16經心荒蕪經。
- 增壹阿含51品4經
[讀經拾得]
此經中說要拔的心中五穢是:
- 疑佛
- 疑法
- 疑戒
- 疑教
- 疑梵行者
其中「法」和「教」的差別,如同「教科書」和「學校老師所教」的差別,本質是一樣的,但教科書是嚴謹不變的,老師所教則是會視學生程度有所調整、應機而教、加上考試、實驗等等不同方法。
若徹底沒有以上五穢,則相當於有四不壞淨:對於佛、法、僧、戒的不壞淨信。有了四不壞淨,又解了以下五縛中的身縛,則差不多對應到初果聖者的程度。
要解的心中五縛是:
- 身縛
- 欲縛
- 說縛
- 聚會縛
- 昇進縛
拔心中五穢、解心中五縛,總共十個,本經中稱「住此十支」。
這十項都完成了,已是聖者,且有深厚的禪定能力,因為沒有「欲縛」則已超越欲界,而又不得少為足(昇進縛),而能持續獲得更高的禪定以及聖果。
復修習五法是四如意足加上堪任:
- 欲定心成就斷如意足
- 精進定成就斷如意足
- 心定成就斷如意足
- 思惟定成就斷如意足
- 堪任
「堪任」或許對應於「四正勤」,加上「四如意足」,都是三十七道品中的內容。
四如意足中:
- 「欲定心成就斷如意足」是依願成就如意足。
- 「精進定成就斷如意足」是依行成就如意足。
- 「心定成就斷如意足」可依例如無量心三昧(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成就如意足。
- 「思惟定成就斷如意足」是依智成就如意足。
依悲、智、願、行所引發的禪定而成就神通、解脫,也是四如意足。
拔心中五穢、解心中五縛、復修習五法,總共十五個,本經中稱「成就此堪任等十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