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_*_-_1_-心品多界經(第181經)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獨安靜ⓒ處宴ⓓ坐思惟,心作是念:「諸有恐怖,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諸有遭事、災患、憂慼,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於是,尊者阿難則於晡時,從宴[*]坐起,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住一面,白曰:「世尊!我今獨安靜[*]處宴[*]坐思惟,心作是念:『諸有恐怖,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諸有遭事、災患、憂慼,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
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是。阿難!諸有恐怖,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諸有遭事、災患、憂慼,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阿難!猶如從葦𧂐ⓔ草𧂐[*]生火,燒樓閣堂屋。阿難!如是諸有恐怖,從愚癡生,不從智慧。諸有遭事、災患、憂慼,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阿難!昔過去時若有恐怖,彼一切亦從愚癡生,不從智慧。諸有遭事、災患、憂慼,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阿難!當來ⓕ時諸有恐怖,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諸有遭事、災患、憂慼,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阿難!今現在諸有恐怖,從愚癡生,不從智慧。諸有遭事、災患、憂慼,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阿難!是為愚癡有恐怖,智慧無恐怖。愚癡有遭事、災患、憂慼,智慧無遭事、災患、憂慼。阿難!諸有恐怖、遭事、災患、憂慼,彼一切從愚癡可得,不從智慧。」
於是,尊者阿難悲泣淚出,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云何比丘愚癡非智慧?」
世尊答曰:「阿難!若有比丘不知界,不知處,不知因緣,不知是處、非處①者,阿難!如是比丘愚癡非智慧。」
尊者阿難白曰:「世尊!如是比丘愚癡非智慧。世尊!云何比丘智慧非愚癡?」
世尊答曰:「阿難!若有比丘知界、知處、知因緣,知是處、非處者。阿難!如是比丘智慧非愚癡。」
尊者阿難白曰:「世尊!如是比丘智慧非愚癡。世尊!云何比丘知界?」
世尊答曰:「阿難!若有比丘見十八界知如真,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阿難!見此十八界知如真。復次,阿難!見六界知如真,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阿難!見此六界知如真。復次,阿難!見六界知如真,欲界、恚界、害界,無欲界、無恚界、無害界。阿難!見此六界知如真。復次,阿難!見六界知如真,樂界、苦界、喜界、憂界、捨界、無明界。阿難!見此六界知如真。復次,阿難!見四界知如真,覺界、想界、行界、識界。阿難!見此四界知如真。復次,阿難!見三界②知如真,欲界③、色界④、無色界⑤。阿難!見此三界知如真。復次,阿難!見三界知如真,色界、無色界、滅界。阿難!見此三界知如真。
「復次,阿難!見三界知如真,過去界、未來界、現在界。阿難!見此三界知如真。復次,阿難!見三界知如真,妙界、不妙界、中界。阿難!見此三界知如真。復次,阿難!見三界知如真,善界、不善界、無記界。阿難!見此三界知如真。復次,阿難!見三界知ⓖ如真,學界、無學界、非學非無學界⑥。阿難!見此三界知如真。復次,阿難!見二界知如真,有漏界、無漏界。阿難!見此二界知如真。復次,阿難!見二界知如真,有為界、無為界、阿難!見此二界知如真。阿難!見此六十二界知如真。阿難!如是比丘知界。」
尊者阿難白曰:「世尊!如是比丘知界。世尊!云何比丘知處?」
世尊答曰:「阿難!若有比丘見十二處知如真,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阿難!見此十二處知如真。阿難!如是比丘知處。」
尊者阿難白曰:「世尊!如是比丘知處。云何比丘知因緣?」
世尊答曰:「阿難!若有比丘見因緣及從因緣起知如真,因此有彼,無此無彼,此生彼生,此滅彼滅,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若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阿難!如是比丘知因緣。」
尊者阿難白曰:「世尊!如是比丘知因緣。云何比丘知是處、非處?」
世尊答曰:「阿難!若有比丘見處是處知如真,見非處是非處知如真。阿難!若ⓗ世中有二轉輪王並治者,終無是處,若世中有一轉輪王治者,必有是處。阿難!若世中有二如來者,終無是處,若世中有一如來者,必有是處。阿難!若見諦ⓘ⑦人故害父母,殺阿羅漢ⓙ,破壞聖眾,惡心向佛,出如來血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故害父母,殺阿羅漢[*],破壞聖眾,惡心向佛,出如來血者,必有是處。阿難!若見諦人故犯戒,捨戒罷道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故犯戒,捨戒罷道者,必有是處。若見諦人捨離此內,從外求尊、求福田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捨離此內,從外求尊、求福田者,必有是處。
「阿難!若見諦人從餘沙門、梵志作是說:『諸尊!可見則見,可知則知⑧。』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從餘沙門、梵志作是說:『諸尊!可見則見,可知則知。』者,必有是處。阿難!若見諦人信卜問吉凶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信卜問吉凶者,必有是處。阿難!若見諦人從餘沙門、梵志卜問吉凶相應,見有苦有煩,見是真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從餘沙門、梵志卜問吉凶相應,見有苦有煩,見是真者,必有是處。
「阿難!若見諦人生極苦甚重苦,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斷命,捨離此內,更從外求。或有沙門、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脫我苦,是求苦、集ⓚ苦、趣苦,苦盡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捨離此內,更從外求,或有沙門、梵志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脫我苦,是求苦、集[*]苦、趣苦、苦盡者,必有是處。阿難!若見諦人受八有⑨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受八有者,必有是處。
「阿難!若身惡行,口、意惡行,因此緣此,身壞命終,趣至善處,生於天中者,終無是處。若身惡行,口、意惡行,因此緣此,身壞命終,趣至惡處,生地獄中者,必有是處。阿難!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因此緣此,身壞命終,趣至惡處,生地獄中者,終無是處。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因此緣此,身壞命終,趣至善處,生天中者,必有是處。阿難!若身惡行,口、意惡行,受樂報者,終無是處。阿難!若身惡行,口、意惡行,受苦報者,必有是處。阿難!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受苦報者,終無是處。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受樂ⓛ報者,必有是處。
「阿難!若不斷五蓋、心穢、慧羸,心正立四念處者,終無是處。若斷五蓋、心穢、慧羸,心正立四念處者,必有是處。阿難!若不斷五蓋、心穢、慧羸,心不正立四念處,欲修七覺意者,終無是處。若斷五蓋、心穢、慧羸,心正立四念處,修七覺意者,必有是處。阿難!若不斷五蓋、心穢、慧羸,心不正立四念處,不修七覺意,欲得無上正盡覺者,終無是處。若斷五蓋、心穢、慧羸,心正立四念處,修七覺意,得無上正盡覺者,必有是處。阿難!若不斷五蓋、心穢、慧羸,心不正立四念處,不修七覺意,得ⓜ無上正盡覺,盡苦邊者,終無是處。若斷五蓋、心穢、慧羸,心正立四念處,修七覺意,得無上正盡覺,盡苦邊者,必有是處。阿難!如是比丘知是處、非處。」
尊者阿難白曰:「世尊!如是比丘知是處、非處。」
於是,尊者阿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此經名何?云何奉持?」
世尊告曰:「阿難!當受持此多界、法界、甘露界、多鼓、法鼓、甘露鼓、法鏡、四品。是故稱此經名曰多界。」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多界經第十竟ⓝ(二千二百三十六字)ⓞ
中阿含[*]心品第三ⓟ竟(二萬一千二十二字)ⓠ第四分別誦ⓡⓢ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七(八千三百三十字)ⓣⓤ
[校勘]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明本無「第四分別誦」五字。
ⓒ 「靜」,大正藏原為「靖」,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靜」。[*]
ⓓ 「宴」,聖本作「燕」。[*]
ⓔ 「𧂐」,宋、元、明、聖四本作「積」。[*]
ⓕ 「來」,聖本作「來來」。
ⓖ 「知」,大正藏原為「如」,今依據前後文改作「知」。
ⓗ 「若」,大正藏原為「苦」,今依據前後文改作「若」。
ⓘ 「見諦」,大正藏原為「諦見」,今依據前後文改作「見諦」。
ⓙ 「阿羅漢」,大正藏原為「阿羅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阿羅漢」。[*]
ⓚ 「集」,大正藏原為「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 「樂」,宋、元、明、聖四本作「樂樂」。
ⓜ 大正藏在「得」字之前有一「不」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明本無「多界經第十竟」四字。
ⓞ 宋、元、明、聖四本無「二千二百三十六字」八字。
ⓟ 「第三」,明本作「第十四」。
ⓠ 宋、元、明、聖四本無「二萬一千二十二字」八字。
ⓡ 「第四分別誦」,大正藏原為「第四分別說」,宋、元二本作「第四分別誦」,明本無「第四分別誦」五字,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第四分別誦」。
ⓢ 聖本在「誦」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 宋、元、明、聖四本無「八千三百三十字」七字。
ⓤ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七(八千三百三十字)」,大正藏原將「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七(八千三百三十字)」置於「中阿含心品第三竟(二萬一千二十二字)第四分別誦」前行,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置於卷末。
[註解]
① 是處、非處:亦作「處非處智」,為如來十力之一。處,道理。完全了知什麼是有道理、可能的(「斯有是處」),什麼是沒道理、不可能的(「無有是處」)。
② 三界:眾生居住的三種世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③ 欲界:有淫欲和食欲的有情眾生居住的地方。依照三界六道的分類,天道的欲界諸天以下統稱為欲界,欲天的最高天是他化自在天,以下包含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
④ 色界:離於淫欲和食欲,身體及宮殿等物質(色)相當殊勝精緻的有情眾生居住的地方。依照三界六道的分類,包含天道的色界十八天。
⑤ 無色界:超越物質的世界,是沒有感官之欲的渴愛、沒有物質的渴愛,但還有精神的渴愛的有情眾生所處的境界。依照三界六道的分類,包含天道的無色界四天。
⑥ 學界、無學界、非學非無學界:學界指初果以上的聖者,無學界指阿羅漢,非學非無學界為凡夫。
⑦ 見諦:證悟四聖諦的真理,即得法眼淨、證初果。
⑧ 可見則見,可知則知:能夠見到的自然就會見到,能夠知道的自然就會知道。按:這是外道末迦梨瞿舍利子的邪見,認為人的際遇,不是由自己的意志、行為造成的,一切隨命運擺布,努力是徒然的。無論愚智,都要輪迴受諸苦樂,直到八萬四千大劫後,就自然得到解脫。因此也否定因果論,認為人所作的善事惡事都是徒然。可說是宿命論者。??
⑨ 八有:初果聖者「七有天人往生」,來回人天出生最多七次,因此不會有第八次出生(八有)。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有智慧的人會知道以下的議題:
- 界
- 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
- 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 六界:欲界、恚界、害界,無欲界、無恚界、無害界。
- 六界:樂界、苦界、喜界、憂界、捨界、無明界。
- 四界:覺界、想界、行界、識界。
-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 三界:色界、無色界、滅界。
- 三界:過去界、未來界、現在界。
- 三界:妙界、不妙界、中界。
- 三界:善界、不善界、無記界。
- 三界:學界、無學界、非學非無學界。
- 二界:有漏界、無漏界。
- 二界:有為界、無為界。
- 處
- 十二入處: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
- 因緣
- 因此有彼,無此無彼,此生彼生,此滅彼滅,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若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
- 是處(合理者)非處(不合理者):
- 世間的通則。
- 見諦人與凡夫的差異。
- 業報的原則。
- 修行的次第。
本經提到一個世界不會有兩位轉輪聖王、兩位佛陀。定義上,轉輪聖王是統一此人類世界的最高王者,因此不可能有兩個轉輪聖王各自統治半個世界;定義上,佛陀是在無佛世界第一個自行覺悟並弘法的人,因此不會在一個世界有兩位佛陀(在有佛法的時代覺悟的人,定義上就不是佛了)。經上定義一日一月一世界,也就是一個有太陽的恆星系統就是
本經中所舉「見諦人」的各種例子,南北傳列舉的內容有多處差異,例如南傳經文舉例女子不可能成為轉輪王、帝釋、魔、佛,北傳則沒該句;北傳經文提到持咒相關例子,南傳則完全沒有提到。因此不排除本經的例子原先可能是各部派的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