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_1_--_2_-大品世間經(第137經)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來自覺世間,亦為他說,如來知世間。如來自覺世間習ⓓ,亦為他說,如來斷世間習。如來自覺世間滅,亦為他說,如來世間滅作證。如來自覺世間道跡,亦為他說,如來修世間道跡。若有一切盡普正,有彼一切如來知見覺得。所以者何?如來從昔夜覺無上正盡之覺,至于ⓔ今日夜,於無餘涅槃界,當取滅訖。於其中間,若如來口有所言說,有所應對者,彼一切是真諦,不虛不離於如,亦非顛倒,真諦審實,若說師子者,當知ⓕ說如來。所以者何?如來在眾有所講說,謂師子吼,一切世間,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如來是梵有,如來至冷有①,無煩亦無熱,有ⓖ諦不虛有。」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知一切世間, 出一切世間,
說一切世間, 一切世如真。
彼最上尊雄, 能解一切縛,
得盡一切業, 生死悉解脫。
是天亦是人, 若有歸命佛,
稽首禮如來, 甚深極大海。
知已為ⓗ修敬, 諸天香音神,
彼亦稽首禮, 謂隨於死者②。
稽首禮智ⓘ士, 歸命人之上ⓙ,
無憂離塵安, 無礙諸解脫。
是故常ⓚ樂禪, 住遠離極定,
當自作燈明, 無我必失時③。
失時有憂慼, 謂墮地獄中。」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世間經第二十一竟ⓛ(三百九十六字)ⓜ
[校勘]
ⓐ 「含」,聖本作「鋡」。[*]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明本無「第三念誦」四字。
ⓓ 「習」,元、明二本作「集」。
ⓔ 「于」,聖本作「乎」。
ⓕ 「知」,大正藏原為「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知」。
ⓖ 「有」,大正藏原為「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有」。
ⓗ 「為」,大正藏原為「亦」,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為」。
ⓘ 「智」,聖本作「知」。
ⓙ 「上」,宋、元二本作「土」。
ⓚ 「常」,大正藏原為「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常」。
ⓛ 明本無「世間經第二十一竟」八字。
ⓜ 宋、元、明、聖四本無「三百九十六字」六字。
[註解]
① 至冷有:究竟清涼的存在。參見《中阿含經》卷3〈業相應品2〉第12經惒破經:「彼無明已盡,明已生,生後身覺便知生後身覺,生後命覺便知生後命覺,身壞命終,壽已畢訖,即於現世一切所覺便盡止息,當知至竟冷。」
② 彼亦稽首禮,謂隨於死者:(天與人)都被死亡驅趕,而頂禮佛陀。
③ 無我必失時:如果沒有以自己的修行作為燈明,必定會錯失(解脫的)機會。
[對應經典]
待加上:
參考 《雜阿含經》第894經 http://buddhaspace.org/agama/sub/894.html
增支部4集23經/世間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605.htm
[讀經拾得]
佛陀十號之一即「世間解」。
《雜阿含經》卷九第230經中,佛陀說六入處因緣是「世間」:
「世尊!所謂世間者,云何名世間?」
佛告三彌離提:「謂眼、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是名世間。所以者何?六入處集則觸集,如是乃至純大苦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