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_1_-大品龍象經(第118經)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東園鹿子母堂ⓒ。
爾時,世尊則於晡時從宴ⓓ坐起,堂上來下,告曰:「烏陀夷!共汝往至東河澡浴。」
尊者烏陀夷白曰:「唯然。」
於是,世尊將尊者烏陀夷往至東河,脫衣岸上,便入水浴,浴已還出,拭體著衣。
爾時,波斯匿ⓔ王有龍象①,名曰念ⓕ,作一切妓樂,歷渡ⓖ東河。眾人見已,便作是說:「是龍中龍,為大龍王,為是誰耶ⓗ?」
尊者烏陀夷ⓘ叉手②向佛,白曰:「世尊!象受大身,眾人見已,便作是說:『是龍中龍,為大龍王,為是誰耶[*]?』」
世尊告曰:「如是。烏陀夷!如是。烏陀夷!象受大身,眾人見已,便作是說:『是龍中龍,為大龍王,為是誰耶[*]?』烏陀夷!馬、駱駝、牛、驢、胸行③、人、樹,生大形,烏陀夷ⓙ!眾人見已,便作是說:『是龍中龍,為大龍王,為是誰耶[*]?』烏陀夷!若有世間,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不以身、口、意害者,我說彼是龍。烏陀夷!如來於世間,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不以身、口、意害,是故我名龍。」
於是,尊者烏陀夷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唯願世尊加我威力,善逝加我威力,令我在佛前,以龍相應頌ⓚ頌讚世尊。」
世尊告曰:「隨汝所欲。」
於是,尊者烏陀夷在於佛前,以龍相應頌讚世尊曰:
「正覺生人間, 自御得正定,
修習行梵跡, 息意能自樂。
人之所敬重, 超越ⓛ一切法,
亦為天所敬, 無著至真人。
越度一切結, 於林離林去④,
捨欲樂無欲, 如石出真金。
普聞正盡覺, 如日昇虛空,
一切龍中高, 如眾山有嶽。
稱說名大龍, 而無所傷害,
一切龍中龍, 真諦無上龍。
溫潤無有害, 此二是龍足,
苦行⑤及梵行, 是謂龍所行。
大龍信為手, 二功德為牙,
念項智慧頭, 思惟分別法。
受持諸法腹, 樂遠離雙臂,
住善息出入, 內心至善定。
龍行止ⓜ俱定, 坐定臥亦定,
龍一切時定, 是謂龍常法。
無穢家受食, 有穢則不受,
得惡不淨食, 捨之如師子。
所得供養者, 為他慈愍受,
龍食他信施⑥, 存命無所著。
斷除大小結, 解脫一切縛,
隨彼所遊行, 心無有繫著。
猶如白蓮花, 水生水長養,
泥水不能著, 妙音ⓝ愛樂色。
如是最上覺, 世生行世間,
不為欲所染, 如華水不著。
猶如然火熾, 不益薪則止,
無薪火不傳, 此火謂ⓞ之滅。
慧者說此喻, 欲令解其義,
是龍之所知, 龍中龍所說。
遠離淫欲恚, 斷癡得無漏,
龍捨離其身, 此龍謂之滅。」
佛說如是。尊者烏陀夷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龍象經第二竟ⓟ(七百三十字)ⓠ
[校勘]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明本無「第三念誦」四字。
ⓒ 「東園鹿子母堂」,巴利本作 Pubbārāma Migāramātu-pāsāda。
ⓓ 「宴」,知恩院本作「燕」。
ⓔ 「波斯匿」,巴利本作 Pasenadi。
ⓕ 「念」,巴利本作 Seta。
ⓖ 「渡」,大正藏原為「度」,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渡」。
ⓗ 「耶」,知恩院本作「邪」。[*]
ⓘ 「烏陀夷」,巴利本作 Udāyī。
ⓙ 宋、元、明三本無「烏陀夷」三字。
ⓚ 知恩院本無「頌」字。
ⓛ 「超越」,大正藏原為「越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超越」。
ⓜ 「止」,宋、知恩院本二本作「正」。
ⓝ 「音」,大正藏原為「香」,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音」。
ⓞ 「謂」,大正藏原為「為」,今依據高麗藏改作「謂」。
ⓟ 明本無「龍象經第二竟」六字。
ⓠ 宋、元、明三本無「七百三十字」五字。
[註解]
① 龍象:梵文及巴利文Nāga為龍及象的合稱,在這裡指大象。水中龍的力量最大,陸上象的力量最大,因此經中常以龍象比喻佛或阿羅漢。
② 叉手:雙手在胸前合而為一,表示恭敬。又譯為「合十」、「合掌」、「叉十」。
③ 胸行:運動胸(腹)部以前進者,像蛇、蜥蜴等。
④ 於林離林去:處於叢林但已捨離了叢林,指不染著。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已從欲林來到無欲林者」。
⑤ 苦行:在這裡特指勤苦修行、為了修行而吃苦,而不是外道誤以為自殘能消業而作的苦行。
⑥ 信施:基於信心的布施;信徒的布施。
[對應經典]
- 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6〈曇彌品5〉第43經。
- Thera Gāthā 619-704。
[讀經拾得]
本經的偈誦或許可以對應到「如來十號」(古印度對覺者的十種稱號)當中的其中幾個,例如:
- 如來:「正覺生人間」。
- 應供(阿羅漢):「越度一切結」等。
- 等正覺、世間解:「普聞正盡覺,如日昇虛空」。
- 善逝:「於林離林去」。
- 無上士:「一切龍中高,如眾山有嶽」。
- 天人師:「人之所敬重,超越一切法,亦為天所敬,無著至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