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_1_-因品苦陰經(第100經)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釋羈瘦,在加維羅衛尼拘類園

爾時,釋摩訶男中後仿佯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坐一面,白曰:「世尊!我如是知世尊法,令我心中得滅三穢:染心穢、恚心穢、癡心穢。世尊!我如是知此法,然我心中復生染法、恚法、癡法。世尊!我作是念:『我有何法不滅?令我心中復生染法、恚法、癡法耶?』」

世尊告曰:「摩訶男!汝有一法不滅,謂汝住在家,不至信、捨家、無家、學道。摩訶男!若汝滅此一法者,汝必不住在家,必至信、捨家、無家,學道。汝因一法不滅故,住在家,不至信、捨家、無家、學道。」

於是,釋摩訶男即從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世尊曰:「唯願世尊為我說法,令我心淨,除疑得道。」

世尊告曰:「摩訶男!有五欲功德可愛、可念、歡喜、欲相應而使人樂。云何為五?謂眼知色、耳知聲、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觸,由此令王及王眷屬得安樂歡喜。摩訶男!極是欲味無復過是,所患甚多。

「摩訶男!云何欲患?摩訶男!族姓子者,隨其技術,以自存活,或作田業、或行治生、或以學書、或明算術、或知工數、或巧刻印、或作文章、或造手筆、或曉經書、或作勇將、或奉事王。彼寒時則寒,熱時則熱,飢渴、疲勞、蚊虻所蜇,作如是業,求圖錢財。摩訶男!此族姓子如是方便作如是行,作如是求,若不得錢財者,便生憂苦、愁慼、懊惱,心則生癡,作如是說:『唐作唐苦,所求無果。』摩訶男!彼族姓子如是方便作如是行,作如是求,若得錢財者,彼便愛惜守護密藏。所以者何?『我此財物莫令王奪、賊劫、火燒、腐壞、亡失,出財無利,或作諸業,而不成就。』彼作如是守護密藏,若使王奪、賊劫、火燒、腐壞、亡失,彼便生憂苦、愁慼、懊惱,心則生癡,作如是說:『若有長夜所可愛念者,彼則亡失。』摩訶男!如是現法苦陰,因欲緣欲,以欲為本。

「摩訶男!復次,眾生因欲緣欲,以欲為本故,母共子諍,子共母諍,父子、兄弟、姊妹、親族展轉共諍。彼既如是共鬥諍已,母說子惡,子說母惡,父子、兄弟、姊妹、親族更相說惡,況復他人?摩訶男!是謂現法苦陰,因欲緣欲,以欲為本。

「摩訶男!復次,眾生因欲緣欲,以欲為本故,王王共諍,梵志梵志共諍,居士居士共諍,民民共諍,國國共諍,彼因鬥諍共相憎故,以種種器仗,轉相加害,或以拳扠石擲,或以杖打刀斫,彼當鬥時,或死、或怖,受極重苦。摩訶男!是謂現法苦陰,因欲緣欲,以欲為本。

「摩訶男!復次,眾生因欲緣欲,以欲為本故,著鎧被袍,持槊弓箭,或執刀盾[*]入在軍陣,或以象鬥,或馬、或車,或以步軍,或以男女鬥,彼當鬥時,或死、或怖,受極重苦。摩訶男!是謂現法苦陰,因欲緣欲,以欲為本。

「摩訶男!復次,眾生因欲緣欲,以欲為本故,著鎧被袍,持槊弓箭,或執刀盾[*]往奪他國,攻城破塢,共相格戰,打鼓吹角,高聲喚呼,或以槌[*]打,或以鉾戟,或以利輪,或以箭射,或亂下石,或以大弩,或以融銅珠子灑之,彼當鬥時,或死、或怖,受極重苦。摩訶男!是謂現法苦陰,因欲緣欲,以欲為本。

「摩訶男!復次,眾生因欲緣欲,以欲為本故,著鎧被袍,持槊弓箭,或執刀盾[*]入村、入邑、入國、入城,穿牆發藏,劫奪財物,斷截王路,或至他巷,壞村、害邑、滅國、破城。於中或為王人所捉,種種拷治,截手、截足或截手足,截耳、截鼻或截耳鼻,或臠臠割,拔鬚、拔髮或拔鬚髮,或著檻中衣裹火燒,或以沙壅草纏火爇,或內鐵驢腹中,或著鐵豬口中,或置鐵虎口中燒,或安銅釜中,或著鐵釜中煮,或段段截,或利叉刺,或鐵鉤鉤,或臥鐵床以沸油澆,或坐鐵臼以鐵杵擣,或龍蛇蜇,或以鞭鞭,或以杖撾,或以棒打,或生貫高標上,或梟其首。彼在其中,或死、或怖,受極重苦。摩訶男!是謂現法苦陰,因欲緣欲,以欲為本。

「摩訶男!復次,眾生因欲緣欲,以欲為本故,行身惡行,行口、意惡行,彼於後時疾病著床,或坐、臥地,以苦逼身,受極重苦,不可愛樂。彼若有身惡行,口、意惡行,彼臨終時在前覆障,猶日將沒大山崗側,影障覆地。如是,彼若有身惡行,口、意惡行,在前覆障,彼作是念:『我本惡行在前覆我,我本不作福業,多作惡業,若使有人作惡兇暴唯為罪,不作福、不行善,無所畏、無所依、無所歸,隨生處者,我必生彼。』從是有悔,悔者不善死,無福命終。摩訶男!是謂現法苦陰,因欲緣欲,以欲為本。

「摩訶男!復次,眾生因欲緣欲,以欲為本故,行身惡行,行口、意惡行。彼因身、口、意惡行故,因此、緣此,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摩訶男!是謂後世苦陰,因欲緣欲,以欲為本。

「摩訶男!是故當知欲一向無樂,無量苦患。多聞聖弟子不見如真者,彼為欲所覆,不得捨樂及無上息。摩訶男!如是彼多聞聖弟子因欲退轉。摩訶男!我知欲無樂,無量苦患。我知如真已,摩訶男!不為欲所覆,亦不為惡所纏,便得捨樂及無上息。摩訶男!是故我不因欲退轉。

「摩訶男!一時,我遊王舍城,住鞞哆邏仙人七葉屋。摩訶男!我於晡時,從宴坐起,往至廣山,則於彼中見眾多尼揵,行不坐行,常立不坐,受極重苦。我往問曰:『諸尼揵!汝等何故行此不坐行,常立不坐,受如是苦?』彼如是說:『瞿曇!我有尊師尼揵,名曰親子,彼則教我,作如是說:「諸尼揵等!汝若宿命有不善業,因此苦行故,必當得盡;若今身妙行護,口、意妙行護,因緣此故,不復作惡不善之業。」』

「摩訶男!我復問曰:『諸尼揵!汝等信尊師無有疑耶?』彼復答我:『如是。瞿曇!我等信尊師無有疑惑。』摩訶男!我復問曰:『尼揵!若爾者,汝等尊師尼揵本重作惡不善之業,彼本作尼揵死,今生人間出家作尼揵,行不坐行,常立不坐,受如是苦,如汝等輩及弟子也。』彼復語我曰:『瞿曇!樂不因樂要因苦得,如頻鞞娑羅王樂,沙門瞿曇不如也。』

「我復語曰:『汝等癡狂,所說無義。所以者何?汝等不善,無所曉了,而不知時,謂汝作是說,如頻鞞娑羅王樂,沙門瞿曇不如也。尼揵!汝等本應如是問:誰樂勝?為頻鞞娑羅王?為沙門瞿曇耶?尼揵!若我如是說我樂勝,頻鞞娑羅王不如者。尼揵!汝等可得作是語,如頻鞞娑羅王樂,沙門瞿曇不如也?』彼諸尼揵即如是說:『瞿曇!我等今問沙門瞿曇:誰樂勝?為頻鞞娑羅王?為沙門瞿曇耶?』我復語曰:『尼揵!我今問汝,隨所解答。諸尼揵等!於意云何?頻鞞娑羅王可得如意靜默無言,因是七日七夜得歡喜快樂耶?』尼揵答曰:『不也。瞿曇!』『六五四三二,一日一夜得歡喜快樂耶?』尼揵答曰:『不也。瞿曇!』復問曰:『尼揵!我可得如意靜默無言,因是一日一夜得歡喜快樂耶?』尼揵答曰:『如是。瞿曇!』『二三四五六,七日七夜得歡喜快樂耶?』尼揵答曰:『如是。瞿曇!』我復問曰:『諸尼揵等!於意云何?誰樂勝?為頻鞞娑羅王?為是我耶?』尼揵答曰:『瞿曇!如我等受解沙門瞿曇所說,瞿曇樂勝,頻鞞娑羅王不如也。』

「摩訶男!因此故知,欲無樂,有無量苦患。若多聞聖弟子不見如真者,彼為欲所覆,惡、不善所纏,不得捨樂及無上息。摩訶男!如是彼多聞聖弟子為欲退轉。摩訶男!我知欲無樂,有無量苦患。我知如真已,不為欲所覆,亦不為惡不善法所纏,便得捨樂及無上息。摩訶男!是故我不為欲退轉。」

佛說如是。釋摩訶男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苦陰經第四竟(二千二百五十四字)

[校勘]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經第四」,宋本作「第四經」,明本作「經下第四」。

明本無「第二小土城誦」六字。

「釋羈瘦」,巴利本作 Sakkesu。

「加維羅衛尼拘類園」,巴利本作 Kapilavatthu, Nigrodhārāma。

「釋摩訶男」,巴利本作 Sakka Mahānāma。

「穢」,巴利本作 Upakkilesa。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座」。

「則」,宋、元二本作「即」。

「蜇」,宋本作「𧎴」。

「拷」,宋本作「考」。

「哆邏」,宋本作「哆羅」,元、明二本作「多羅」。

「尼揵」,巴利本作 Nigaṇṭha。

「不坐行」,巴利本作 Āsanapaṭikkhitta。

「親子」,巴利本作 Nāthaputta。

「頻鞞娑羅」,巴利本作 Bimbisāra。

「靜」,宋、元、明三本作「靖」。

明本無「苦陰經第四竟」六字。

宋、元、明三本無「二千二百五十四字」八字。

[註解]

釋摩訶男:優婆塞名,常布施湯藥、衣食等予僧眾,佛陀稱讚他「心恒悲念一切之類」第一。《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六〈等見品34〉第2經等經律則記載,流離王揮兵入釋迦族的城中時,他請求流離王在他潛入水中的這段時間讓釋迦族人逃生,浮起後才繼續殺戮。流離王答應後,他潛到水底,將頭髮綁在樹根上而溺斃,不再浮起,幫許多釋迦族人爭取到逃命的時間。又譯為「釋氏摩訶男」、「摩訶男」、「釋摩男」、「摩呵男釋」、「摩訶納釋種」。按:經中有幾位同名為「摩訶男」的不同人,例如最初隨佛出家的五位比丘之一為摩訶男尊者,或《雜阿含經》卷四十六所提到舍衛國極富有但對自己及他人都極吝嗇而墮地獄的摩訶男長者,因此對於這位釋迦族的摩訶男,通常加上「釋」、「釋氏」或「釋種」的描述。

住在家:對照南傳經文,此處指心態上的在家(而不離欲)。

不得捨樂及無上息:不能證得由捨而生的禪定喜樂,以及究竟的解脫。

鞞哆邏山:摩竭陀國首都王舍城周圍的五座山之一,位於王舍城的東部,和耆闍崛山、廣普山、白善山、仙人掘山環繞王舍城。又譯為「毘婆羅山」、「毗訶羅山」。

七葉屋:王舍城鞞哆邏山上的一個石窟,因窟前的七葉樹而得名。佛陀滅度後,迦葉尊者率領五百賢聖在此結集三藏。又譯為「七葉窟」、「七葉樹窟」、「七葉樹林石室」。

[對應經典]

 

回到《中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