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受形大者,莫過阿須倫王。比丘當知,阿須倫形廣長八萬四千,口縱廣千由[*]旬。比丘當知,或有是時,阿須倫王欲觸犯日時,倍復化身十六萬八千由旬,住日月前。日月王見已,各懷恐怖,不寧本處。所以然者,阿須倫形甚可畏故。彼日月王以懷恐懼,不復有光明;然阿須倫不敢前捉日月。何以故?日月威德有大神力,壽命極長,顏色端[*]正,受樂無窮。欲知壽命長短者,住壽一。復是此間眾生福祐,令日月王不為阿須倫所見觸惱。爾時,阿須倫便懷愁憂,即於彼

「如是。諸比丘!弊魔波旬恒在汝後,求其方便,壞敗善根。波旬便化極妙奇異色、聲、香、味、細滑之法,欲惱亂諸比丘意。波旬作是念:『我當會遇得比丘眼便,亦當得耳、鼻、舌、身、意之便。』爾時,比丘雖見極妙六情之法,心不染著。爾時,弊魔波旬便懷愁憂,即退而去。所以然者,多薩阿竭.阿羅呵威力所致。何以故?諸比丘不近色、聲、香、味、細滑法。爾時,比丘恒作是學,受人信施,極為甚難,不可消化,墜墮五趣,不得至無上正真之道。要當專意,未獲者獲,未得者得,未度者度,未得證者教令成證。是故,諸比丘!比丘不希求供養,才配得上受供養未有信施,不起想念;已有信施,便能消化,不起染著。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明本無「增壹阿含經」五字。

「旬」,大正藏原為「延」,今依據聖本改作「旬」。

「由旬」,宋、元、明三本作「由延」。

「住」,大正藏原為「往」,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住」。

「劫」,聖本作「切」。

「惱」,大正藏原為「迷」,聖本作「嬈」,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惱」。

「舌」,大正藏原為「口」,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舌」。

「墜墮」,大正藏原為「墮墜」,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墜墮」。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註解]

阿須倫:即「阿修羅」,六道眾生之一,喜愛戰鬥,有福報但因為瞋、慢、疑而生為阿修羅。

由旬:長度單位,公牛掛軛行走一日的距離,約七、八公里。另譯作「由延」。

日月王:分別以日、月為名,並以日、月為基地的天人。

劫:時間單位,代表極長的時間。

沒:消失。

弊魔:欺詐蒙騙的魔。

波旬:惡魔的名字,是欲界最高天(他化自在天)的一位天主。

多薩阿竭.阿羅呵:佛陀。「多薩阿竭」為「如來」的音譯,「阿羅呵」為「應供」的音譯,是古印度對覺者十種常見的稱號(如來十號)的前二個,這裡以這二個稱號來代表佛陀。

信施:基於信心的布施;信徒的布施。

五趣:眾生往生的五種去處,即天道、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因為「六道」中阿修羅道散布於其餘道中,因此經中有時說「六道」、有時說「五道」。

無上正真之道:佛陀的智慧,音譯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迷悟掌握在自己

本經以阿修羅王縱使身形巨大而能嚇日、月天子,但不能真的損害日、月,比喻天魔波旬或欲界的一切境界縱使能迷惑比丘,但是否染著還是要看比丘自己,依著佛陀的教導而能不染著。

  • 日天子、月天子

《長阿含經》卷二十〈忉利天品8〉:「凡諸鬼神皆隨所依,即以為名,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依城名城,依國名國,依土名土,依山名山,依河名河。」(CBETA, T01, no. 1, p. 135, a29-b3)

「日月王」是依於日、月為名的天人,天人和阿修羅時常征戰,《雜阿含經》卷四十即有許多相關記載。

[進階辨正]

回到《增壹阿含經》第8品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