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 大愛道般涅槃品第五十二 第1經
聞如是:
爾時,大愛道遊於毘舍離城高臺寺①中,與大比丘尼眾五百人俱,皆是羅漢,諸漏已盡。爾時,大愛道聞諸比丘說:「如來不久當取滅度,不過三月,當在拘夷那竭②ⓕ娑羅雙樹間。」爾時,大愛道便作是念:「我不堪任見如來取滅度,亦復不堪任見阿難取滅度,我今宜可先取滅度。」
爾時,大愛道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大愛道前白佛言:「我聞世尊不久當取滅度,卻後不過三月,在拘夷那竭ⓖ娑羅雙樹間;我今不堪見世尊及阿難取滅度也,唯願世尊聽我先取滅度。」爾時,世尊默然可之。
爾時,大愛道重白佛言:「自今ⓗ已後,唯願世尊與諸比丘尼說戒。」
佛告之曰:「我今聽比丘尼,還與比丘尼[禁>說]禁戒,如我本所施行禁戒,無令差錯。」
爾時,大愛道前禮佛足,在佛前立。爾時,大愛道復白佛言:「我今更不見如來顏色,ⓘ亦不見將來諸佛,不受胞胎,永處無為,今日違離聖顏,永更不睹。」
時大愛道繞佛七匝,亦復繞阿難七匝,盡繞諸比丘眾,ⓙ卻退而去。還ⓚ諸比丘尼眾中,告諸比丘尼曰:「我今欲入無為涅槃界。所以然者,如來不久當取滅度,汝等各宜ⓛ隨所行。」
爾時,差摩比丘尼、優鉢色比丘尼、基利施比丘尼、舍仇梨比丘尼、奢摩比丘尼、鉢陀ⓜ闌ⓝ柘比丘尼、婆羅[*]柘羅比丘尼、迦旃延比丘尼、闍耶比丘尼及五百比丘尼,往至世尊所,在一面立。爾時,五百比丘尼,差摩比丘尼最為上首,而白佛言:「我等諸人聞如來不久當取滅度,我等不忍見世尊及阿難先取滅度。唯願世尊聽我等先取滅度,我等今取涅槃,正是其宜。」爾時,世尊默然可之。時差摩比丘尼及五百比丘尼見世尊默然可之,前禮佛足,繞三匝便退而去。還詣本房。
時,大愛道閉講堂門,擊ⓞ乾ⓟ椎③,於露地④敷坐具,騰在虛空,於虛空中坐臥經行,或出火焰,身下出煙,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煙;舉身放焰,舉身放煙;左脅出水,右脅出火;右脅出水,左脅出ⓠ煙;前出火,後出水;前出水,後出火;舉身出火,舉身出水。
爾時,大愛道作若干變化,還在本座,結跏ⓡ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而入初禪;從初禪起而入ⓢ二禪;從第二禪起而入第ⓣ三禪;從ⓤ三禪起入第四禪;從第四禪起入空處;從空處起入識處;從識處起入不用處;從不用處起入有想無想處;從有想無想處起入想知滅;從想知滅起還入有想無想處;從有想無ⓥ想起ⓦ入不用處;從不用處起還入識處;從識處起還入空處;從空處起還入第四禪;從ⓧ第四禪起還入三禪;從三禪起ⓨ入二禪ⓩ中;從二禪起還入初禪;從初禪起[*]入二禪;從二禪起還入三禪;從三禪起還入四禪;已入四禪便取滅度。
爾時,天地大動,東Ⓐ踊西沒,西[*]踊東沒,四邊都[*]踊中央沒,又四面涼風起,諸天在空作倡Ⓑ伎樂,欲界諸天涕零悲泣,猶如春月天降甘雨,神妙之天雜碎優鉢華香,又雜碎栴檀⑤而散其上。
爾時,差摩比丘尼、優鉢色比丘尼、基梨施瞿曇彌比丘尼、舍瞿離比丘尼、奢摩比丘尼、Ⓒ波陀蘭遮Ⓓ羅比丘尼、ⓐ迦旃延比丘尼、闍耶比丘尼,如此上首五百比丘尼等,各ⓑ各於露ⓒ地敷坐,飛在虛空,於虛空ⓓ之中坐臥經行,作十八變,乃至入想知滅,各取滅度。
爾時,毘舍離城內有大將名曰耶輸提,將五百童子集普會講堂有所講說。時,耶輸提及五百童子ⓔ遙見五百比丘尼作十八變,見已,歡喜踊躍無量,各共叉手而向彼所。爾時,世尊而告阿難曰:「汝往至耶輸提大將所,而告之曰:『速辦五百床具,五百坐具,五百瓶ⓕ酥,五百瓶油,五百輿花,五百裹香,五百車薪。』」
爾時,阿難前白佛言:「不審世尊欲何施為?」
佛告之曰:「大愛道已取滅度,及五百比丘尼泥洹,我等欲供養舍利。」
爾時,阿難悲泣交集,不能自勝:「大愛道取滅度何其速哉。」
爾時,阿難以手揮淚,便往至耶輸提大將所。
爾時,耶輸提遙見阿難來,皆起前迎,並作是說:「善來,阿難!欲ⓖ何告敕,又行非常。」
爾時,阿難報曰:「我是佛使,欲有所告敕。」
時,大將咸共問曰:「欲何所告敕?」
阿難報曰:「世尊告大將曰:『當辦五百ⓗ床,五百坐具,五百瓶[*]酥,五百瓶油,五百輿花,五百裹香,五百車薪,大愛道及五百比丘尼皆取滅度,我等ⓘ往供養舍利。』」
爾時,大將悲泣交集,而作是說:「大愛道取滅度何其速哉!及五百比丘尼取滅度甚為速哉!誰當教ⓙ授我等,教化分檀布施⑥?」
爾時,耶輸提大將即辦五百[*]床,五百坐具,五百瓶油、[*]酥、薪,及諸耶維⑦之具,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耶輸提大將白世尊言:「如來所約敕供養之具,今日已辦。」
佛ⓚ告曰:「汝今各取大愛道身及五百比丘尼身,出毘舍離到曠野之處,吾欲於彼供養舍利。」
耶輸提大將白佛言:「唯然,世尊!」
是時,長者即往至大愛道ⓛ等所,告一人曰:「汝今施梯,ⓜ登牆入內,ⓝ徐開門,無令有聲。」
是時,彼人如彼教敕,即入開門,復敕五百人各Ⓔ舉舍利著于床上。爾時,有Ⓕ二沙彌尼在,一名難陀,二名優般難陀。是時,二沙彌尼語大將曰:「止!止!大將!勿觸擾諸師。」
耶輸提大將報曰:「汝師不為睡眠,皆取滅度。」
爾時,二沙彌Ⓖ聞諸師皆取滅度,心懷恐怖,即自思惟,觀有Ⓗ習之法皆是盡法,即於坐處得三明六通。爾時,二沙彌尼即飛在虛空中,先至曠野之中作十八變,坐臥經行,身出水火,變化無量,即於無餘涅槃界而取般涅槃。
爾時,世尊將諸比丘僧,前後圍遶,往至大愛道比丘尼寺Ⓘ中。爾時,世尊告阿難、難陀、羅云:「汝等輿Ⓙ大愛道身,我當躬自供養。」
是時,釋提Ⓚ桓因知世尊心中所念,即從三十三天上,譬如力士Ⓛ屈伸臂頃來至毘舍離,到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其中漏盡比丘皆見釋提[*]桓因及三十三天,其不漏盡有欲比丘,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未漏盡者,亦不見釋提[*]桓因及三十三天。
爾時,梵天王遙知如來心中所念,將諸梵天從梵天上沒,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毘沙門天王知世尊心中所念,將諸Ⓝ閱叉、鬼神,到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提Ⓞ地賴吒天王將諸乾沓和,從東方來至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毘婁勒ⓞ叉天王將諸無數拘槃ⓟ荼,從南方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毘婁ⓠ波叉ⓡ天王將諸龍神來至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及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各各知如來心中所念,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釋提[*]桓因、毘沙門天王前白佛言:「唯願世尊勿自勞神,我等自當供養舍利。」
ⓢ佛告諸天:「止!止!天王!如來自ⓣ當知時。此是如來所應修行,非是天、龍、鬼神所及也。所以然者,父母生子多有所益,長養恩重,乳ⓤ哺懷抱,要當報恩,不得不報恩。然諸天當知,過去諸佛世尊所生母先取滅度,然後諸ⓥ佛世尊皆自供養耶維ⓦ舍利。正使將來諸佛世尊所生之母先取滅度,然後諸佛ⓧ皆自供養。以此方便,知如來應自供養,非天、龍、鬼神所及也。」
爾時,毘沙門天王告五百鬼曰:「汝等往至栴檀林中,取ⓨ香薪來,當供養耶維[*]。」時,五百鬼聞天王語已,即往至栴檀林中,取栴檀薪來至曠野之間。
是時,世尊躬自舉床一腳,難陀舉一腳,羅云舉一腳,阿難舉一腳,飛在虛空,往至彼塚間;其中[>四]部之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舉五百比丘尼舍利至ⓩ於塚間。爾時,世尊告耶輸提大將曰:「汝今更辦二Ⓐ床,二坐具,二車薪、香花供養二沙彌尼身。」
耶輸提大將白佛言:「唯然,世尊!」尋時,即辦供養之具。
爾時,世尊以栴檀木各傳與諸天。是時,世尊復告大將曰:「汝今各取五百舍利,Ⓑ各分別而供養之,二沙Ⓒ彌亦復使然。」
時,大將受佛教已,各各分別而取供養,即取耶維[*]。爾時,世尊復以[旃>栴]檀木著大愛道身上。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一切行無常, 生者必有盡,
不生則不死, 此滅為最樂。」
爾時,諸天、人民皆悉雲集在於塚間;天、人大眾十億姟那術⑧。Ⓓ時大將ⓐ火滅已,復取舍利而起偷婆。
佛告大將曰:「汝今取五百比丘尼舍利與起偷婆,長夜之中受福無量!所以然者,世間有四人起於偷婆。云何為四?若有人與如來.至真.等正覺起於偷婆,ⓑ轉輪聖王,與ⓒ聲聞、辟支ⓓ佛起偷婆者,受福無量。」爾時,世尊與諸天、人民說微妙之法,勸令歡喜。爾時,天與人有一億,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諸天、人民、乾沓和、阿須ⓔ輪、四部之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含=鋡【聖】
「含」,聖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為「含」,今依據聖本改作「鋡」。
ⓑ 五十=四十九【宋】【元】【明】【聖】
「五十」,宋、元、明、聖四本作「四十九」。 「四十九」,大正藏原為「五十」,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四十九」。
ⓒ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譯〕-【聖】
????
ⓓ 五十二=五十【麗】,=五十二之一【明】,=五十一【聖】
????
ⓔ [Nos. 144. 145]
???
ⓕ 娑=摩【宋】
「娑」,宋本作「摩」。 「摩」,大正藏原為「娑」,今依據宋本改作「摩」。
ⓖ 娑=摩【宋】【聖】
「娑」,宋、聖二本作「摩」。 「摩」,大正藏原為「娑」,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摩」。
ⓗ 已=以【聖】
「已」,聖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聖本改作「以」。
ⓘ 亦+(復)【宋】【元】【明】【聖】
「亦」,宋、元、明、聖四本作「亦復」。 大正藏無「復」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卻=便【宋】【元】【明】,=各【聖】
????
ⓚ 諸=詣【宋】*【元】*【明】*
「諸」,宋、元、明三本作「詣」。 「詣」,大正藏原為「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詣」。
ⓛ 隨+(時)【宋】【元】【明】
「隨」,宋、元、明三本作「隨時」。 大正藏無「時」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闌=蘭【宋】【元】【明】【聖】
「闌」,宋、元、明、聖四本作「蘭」。 「蘭」,大正藏原為「闌」,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蘭」。
ⓝ 柘=遮【元】【明】*
「柘」,元、明二本作「遮」。 「遮」,大正藏原為「柘」,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遮」。
ⓞ 乾=揵【宋】【元】【明】【聖】
「乾」,宋、元、明、聖四本作「揵」。 「揵」,大正藏原為「乾」,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揵」。
ⓟ 椎=稚【聖】
「椎」,聖本作「稚」。 「稚」,大正藏原為「椎」,今依據聖本改作「稚」。
ⓠ 煙=火【宋】【元】【明】
「煙」,宋、元、明三本作「火」。 「火」,大正藏原為「煙」,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火」。
ⓡ 「跏」,大正藏原為「加」,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跏」。*
ⓢ (第)+二【宋】【元】【明】
「二」,宋、元、明三本作「第二」。 大正藏無「第」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三=二【元】
「三」,元本作「二」。 「二」,大正藏原為「三」,今依據元本改作「二」。
ⓤ (第)+三【宋】【元】【明】
「三」,宋、元、明三本作「第三」。 大正藏無「第」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想+(處)【宋】【元】【明】
「想」,宋、元、明三本作「想處」。 大正藏無「處」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還)+入【宋】*【元】*【明】*
「入」,宋、元、明三本作「還入」。 大正藏無「還」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第〕-【宋】【元】
宋、元二本無「第」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第」字,今依據宋、元二本刪去。
ⓨ (還)+入【宋】*【元】*【明】*【聖】
「入」,宋、元、明、聖四本作「還入」。 大正藏無「還」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中〕-【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中」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中」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踊=涌【明】*
「踊」,明本作「涌」。 「涌」,大正藏原為「踊」,今依據明本改作「涌」。
Ⓑ 伎=妓【宋】【元】【明】
「伎」,宋、元、明三本作「妓」。 「妓」,大正藏原為「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妓」。
Ⓒ 波=鉢【宋】【元】【明】
「波」,宋、元、明三本作「鉢」。 「鉢」,大正藏原為「波」,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鉢」。
Ⓓ 〔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婆羅遮羅比丘尼)七字+迦【宋】【元】【明】
???
ⓑ 〔各〕-【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各」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各」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地〕-【聖】
聖本無「地」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地」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遙=逢【宋】【元】【明】
「遙」,宋、元、明三本作「逢」。 「逢」,大正藏原為「遙」,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逢」。
ⓕ 酥=蘇【聖】*
「酥」,聖本作「蘇」。 「蘇」,大正藏原為「酥」,今依據聖本改作「蘇」。
ⓖ 何+(所)【宋】【元】【明】
「何」,宋、元、明三本作「何所」。 大正藏無「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床+(具)【宋】*【元】*【明】*
「床」,宋、元、明三本作「床具」。 大正藏無「具」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欲)+往【宋】【元】【明】
「往」,宋、元、明三本作「欲往」。 大正藏無「欲」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授=將【聖】
「授」,聖本作「將」。 「將」,大正藏原為「授」,今依據聖本改作「將」。
ⓚ 告+(之)【宋】【元】【明】
「告」,宋、元、明三本作「告之」。 大正藏無「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等=寺【宋】【元】【明】
「等」,宋、元、明三本作「寺」。 「寺」,大正藏原為「等」,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寺」。
ⓜ 登=撜【聖】
「登」,聖本作「撜」。 「撜」,大正藏原為「登」,今依據聖本改作「撜」。
ⓝ 徐+(徐)【宋】【元】【明】
「徐」,宋、元、明三本作「徐徐」。 大正藏無「徐」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舉+(輿)【宋】【元】【明】
「舉」,宋、元、明三本作「舉輿」。 大正藏無「輿」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二〕-【聖】
聖本無「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二」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尼)+聞【宋】*【元】*【明】*【聖】
「聞」,宋、元、明、聖四本作「尼聞」。 大正藏無「尼」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習=集【聖】
「習」,聖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為「習」,今依據聖本改作「集」。
Ⓘ 〔中〕-【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中」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中」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輿」,大正藏原為「舉」,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輿」。
Ⓚ 桓=洹【聖】*
「桓」,聖本作「洹」。 「洹」,大正藏原為「桓」,今依據聖本改作「洹」。
Ⓛ 「士」,宋、元、明、聖四本作「人」。
Ⓜ 〔比丘〕-【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比丘」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比丘」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大正藏無「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地=頭【聖】
「地」,聖本作「頭」。 「頭」,大正藏原為「地」,今依據聖本改作「頭」。
ⓞ 〔叉〕-【聖】
聖本無「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叉」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荼=茶【宋】【元】【明】
「荼」,宋、元、明三本作「茶」。 「茶」,大正藏原為「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茶」。
ⓠ 波=博【聖】
「波」,聖本作「博」。 「博」,大正藏原為「波」,今依據聖本改作「博」。
ⓡ (大)+天【聖】
「天」,聖本作「大天」。 大正藏無「大」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佛=弗【明】
「佛」,明本作「弗」。 「弗」,大正藏原為「佛」,今依據明本改作「弗」。
ⓣ 當知=知斯【宋】
「當知」,宋本作「知斯」。 「知斯」,大正藏原為「當知」,今依據宋本改作「知斯」。
ⓤ 哺=餔【聖】
「哺」,聖本作「餔」。 「餔」,大正藏原為「哺」,今依據聖本改作「餔」。
ⓥ 佛+(又諸佛)【宋】
「佛」,宋本作「佛又諸佛」。 大正藏無「又諸佛」三字,今依據宋本補上。
ⓦ 「耶維」,大正藏原為「蛇旬」,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耶維」。*
ⓧ 〔皆自供養〕-【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皆自供養」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皆自供養」四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香=栴檀【宋】【元】【明】
「香」,宋、元、明三本作「栴檀」。 「栴檀」,大正藏原為「香」,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栴檀」。
ⓩ 於=大【宋】【元】【明】
「於」,宋、元、明三本作「大」。 「大」,大正藏原為「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大」。
Ⓐ 床+(具)【宋】【元】【明】
「床」,宋、元、明三本作「床具」。 大正藏無「具」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各〕-【聖】
聖本無「各」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各」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彌+(尼)【宋】【元】【明】【聖】
「彌」,宋、元、明、聖四本作「彌尼」。 大正藏無「尼」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他)+時【元】【明】
「時」,元、明二本作「他時」。 大正藏無「他」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 (火滅…婆)十一字=復取火滅【宋】
「(火滅…婆)十一字」,宋本作「復取火滅」。 「復取火滅」,大正藏原為「(火滅…婆)十一字」,今依據宋本改作「復取火滅」。
ⓑ (與)+轉【宋】【元】【明】
「轉」,宋、元、明三本作「與轉」。 大正藏無「與」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聲聞〕-【宋】【元】【明】,聲聞=辟【聖】
????
ⓓ 佛+(及如來弟子漏盡阿羅漢與)十一字【宋】【元】【明】
「」,本作「」。 大正藏無「」字,今依據本補上。
ⓔ 輪=倫【宋】【元】【明】
「輪」,宋、元、明三本作「倫」。 「倫」,大正藏原為「輪」,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倫」。
[註解]
① 高臺寺:佛陀的道場之一,在毘舍離城北邊一大片天然林中的大講堂。又譯為「高樓臺觀」、「重閣講堂」、「大林精舍」。
② 拘夷那竭:古代印度末羅國的城名,在中印度的東北方,佛陀在這城的娑羅園雙樹間圓寂,詳見《雜阿含經》卷三十五第979經、卷四十四第1197經、《中阿含經》卷十四〈王相應品 1〉第68經大善見王經、《長阿含經》卷四第2經遊行經。又作拘尸那竭、拘尸城、鳩尸那竭、俱夷那竭、俱尸那竭。
③ 乾椎:也作「揵椎」、「犍槌」,梵語的音譯。意為「聲鳴」。指寺院中的木魚、鐘、磬之類。
④ 露地:戶外沒有遮蔽物的地方。
⑤ 栴檀:檀香,為檀香科檀香屬的常綠小喬木,有白檀、赤檀等種類。原產於印度,株高可達十二公尺,心材黃褐色,有強烈香味,可作香料、藥用、或雕刻材料。
⑥ 分檀布施:分送物資而布施。
⑦ 耶維:火化。又譯為闍維、蛇旬、荼毘。
⑧ 姟那術:相當大的數目字。「姟」讀音同「該」。
[對應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