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比丘尼品第五第1經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久出家學,國王所敬,所謂大愛道瞿曇彌比丘尼是。智慧聰明,所謂比丘尼是。神足第一,感致諸神,所謂優鉢華色比丘尼是。行頭陀法,十一限礙,所謂機梨舍瞿曇彌比丘尼是。天眼第一,所照無礙,所謂奢拘梨比丘尼是。坐禪入定,意不分散,所謂奢摩比丘尼是。分別義趣,廣演道教,所謂波頭蘭闍那比丘尼是。奉持律教,無所加犯,所謂波羅遮那比丘尼是。得信解脫,不復退還,所謂迦旃延比丘尼是。得四辯才,不懷怯弱,所謂最勝比丘尼是。」

 大愛及讖[*]摩  優鉢.機曇彌
 拘利.奢.蘭闍  波羅.迦旃.勝

[校勘]

〔增壹阿含經〕-【宋】【元】【明】,比丘尼品(1-5)~A. 1. 14. 5.

大…彌~Mahāpajāpatī Gotamī.

「讖」,大正藏原為「識」,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讖」。[*]

優…色~Uppalavaṇṇā.

機…彌~Kisā Gotamī.

「奢拘利」,大正藏原為「奢拘梨」,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奢拘利」。

波…那~Paṭācārā.

「波羅」,大正藏原為「那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波羅」。

[註解]

比丘尼:出家受具足戒(完整出家戒律)的女子。

大愛道瞿曇彌:比丘尼名,即「大愛道比丘尼」,是佛陀未出家前的姨媽,也是佛陀母親難產去世後的養母。她堅持要出家,並由阿難再三向佛陀要求,成為第一位出家的比丘尼。又譯為「摩訶波闍波提」、「憍曇彌」。其中「瞿曇」是佛陀俗家的姓,「瞿曇彌」為「瞿曇」的女聲,是釋迦族女子的通稱,在佛經中「瞿曇彌」常特指大愛道比丘尼。

讖摩:比丘尼名,佛陀稱讚她是比丘尼中「智慧聰明」第一。「讖」讀音同「趁」。又譯為「差摩」。

神足:這裡為神通的通稱,包含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神通」。

感致諸神:感應而得到各種神通。

優鉢華色:比丘尼名,即「蓮華色比丘尼」。未出家前,原為王舍城人,婚後曾生一女。因發現丈夫與母親私通,故離家至波羅捺城,另嫁一長者,長者至外地經商娶妾回家,才知所娶的妾是蓮華色的女兒。蓮華色深感命運悲涼,自暴自棄而做妓女,以美麗聞名。直至聽聞目犍連尊者說法,而歸信佛教,依大愛道比丘尼出家。

頭陀:捨棄對衣服、飲食、住處的貪著,以修鍊身心、去除塵垢煩惱的苦行法。有十二項規定:(1) 在阿蘭若處:居於離開聚落,寂靜而適合修行的地方。(2) 常行乞食。(3) 次第乞食:乞食時沿門托鉢,不分貧富之家。(4) 受一食法:一日一食。(5) 節量食:不吃過多,鉢中只受一糰飯。(6) 中後不得飲漿:日中一食後不再飲漿。(7) 著弊衲衣:穿著廢棄布所作的襤褸衣。(8) 但三衣:除三衣外,沒有多餘的衣服。(9) 塚間住:住於墓地。(10) 樹下止。(11) 露地坐。(12) 但坐不臥:不躺下。

十一限礙:頭陀行有十二項苦行規定,但比丘尼要群居才安全,而不住阿蘭若處,因而此處稱十一限礙。「限礙」指「不踰越」。

機梨舍瞿曇彌:比丘尼名,未出家前,父母、丈夫、幾個兒子都死了,傷心過度而幾乎瘋了,直到遇見佛陀為她說法,領悟四聖諦,證得初果,而從佛出家。佛陀稱讚她「持律第一」。「機梨舍」義譯為「瘦」,因為出生時較正常人瘦,又為釋迦族女子,因此名為「瘦瞿曇彌」。又譯為「基利施」。

奢拘梨:比丘尼名,舍衛城人,婆羅門種。又譯為「舍鳩利」、「舍仇梨」。

奢摩:比丘尼名,俱睒彌人,與俱睒彌王后舍摩為友,皇后死後深感無常而出家。義譯為「安隱」。

波頭蘭闍那:比丘尼名。又譯為「波陀蘭遮」、「鉢陀闌柘」。

波羅遮那:比丘尼名,即《雜阿含經》卷四十五第1202經所記載,在安陀林中靜坐時識破來刁難的魔王的「尸羅比丘尼」。又譯為「婆羅柘羅」。

信解脫:這裡指基於對佛、法、僧的不壞信心而得解脫。 or 由「隨信行」修行,證得初果但尚未證得四果的聖人中,不具有完整「八解脫」定力,也還沒斷盡煩惱者。因為先前隨著對佛法的清淨「信」心修行而證果、趣向「解脫」,所以名為「信解脫」。

迦旃延:比丘尼名。其過去世的因緣詳見《增壹阿含經》卷十三〈地主品 23〉第1經。

四辯才:善於說法的四種才智,包含義辯(分別義理)、法辯(明白諸法)、辭辯(通達方言)、應辯(不畏懼說法)。又譯為「四辯」。

最勝:比丘尼名。又譯為「勝」、「闍耶」、「毘闍耶」。

[對應經典]

 

[進階辨正]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