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恒一坐而食,身體輕便,氣力強盛;汝等比丘,亦當一食,身體輕便,氣力強盛,得Ⓒ修梵行。」
爾時,Ⓓ跋提婆羅①白世尊言:「我不堪任而一食。所以然者,氣力弱劣。」
佛告之曰:「若汝至檀越家,一分食之,一分持還家②。」
跋提婆羅白佛言:「我亦不堪行此法。」
世尊告曰:「聽汝壞齋,通日而食③。」
跋提婆羅白佛言:「我亦不堪任施行此法。」爾時,世尊默然不報。
爾時,迦留陀夷④向暮日入,著衣持鉢,入城乞食。爾時極為闇冥。時迦留Ⓔ陀夷漸[慚>漸]至長者家,又彼長者婦懷[*]妊,聞沙門在外乞食,即自持飯出惠施之。然迦留[*]陀夷顏色極黑,又彼時天欲降雨,處處Ⓕ抴⑤電。爾時,長者婦出門見沙門顏色極黑,即時驚怖乃呼:「是鬼。」自便稱喚:「咄Ⓖ哉!見鬼。」即時傷胎,兒尋命終。是時,迦留陀夷尋還精舍,愁憂不歡,坐自思惟,悔無所及。
爾時,舍衛城中有如此之惡聲:「沙門釋種子咒墮他子。」其中男女各相謂言:「今諸沙門!行無節度,食不知時,如在家白衣,有何等異?」
爾時,眾多比丘聞諸人民各論此理:「沙門釋種子不知節度,行來無忌。」其中,持戒比丘戒完具者,亦自怨責:「實非我等之宜,食無禁限,行無時節,實是我等之非也。」各共相將至佛所,頭面禮足,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爾時,佛告一比丘:「汝往喚迦留陀夷使來。」
是時,彼比丘受佛教已,即往喚迦留[*]陀夷。時迦留[*]陀夷聞佛見呼,即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問迦留[*]陀夷曰:「汝審昨日暮入城乞食,至長者家,使長者婦胎墮乎?」
迦留[*]陀夷白佛言:「唯然,世尊!」
佛告迦留[*]陀夷:「汝何故不別時節,又復欲雨而入城乞食;此非汝宜,然是族姓子出家學道而貪著於食。」
爾時,迦留[*]陀夷即從[*]坐起,白世尊言:「自今之後,不敢復犯,唯願世尊聽受懺悔。」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速打揵ⓖ稚,集諸比丘在普會講堂。」
阿難受佛教已。即集諸比丘集在講堂,前白佛言:「諸比丘ⓗ已集,世尊!宜知是時。」
爾時,世尊即往講堂,在中央坐,告諸比丘:「過去久遠諸佛世尊皆一坐而食,諸聲聞等亦一坐而食,正使將來諸佛及弟子眾,亦當一坐而食。所以然者,此是行道之要法,應當一坐而食。若能一坐而食,身體輕便,心得開解;心已得解,得諸善根;已得善根,便得三昧;已得三昧,如實而知之。云何如實而知之?所謂苦諦如實而知之;苦ⓘ習諦如實而知之;苦盡諦如實而知之;苦出要諦如實而知之。汝等族姓子ⓙ已出家學道,捨世八業⑥,而不知時節,如彼ⓚ貪欲之人有何差別?梵志別有梵志之法,外道別有外道之法。」
是時,優波ⓛ離白世尊言:「過去如來、將來諸佛,皆一坐而食,唯願世尊當與諸比丘限時而食。」
世尊告曰:「如來亦有此ⓜ智,但未犯者,要ⓝ眼前有罪,乃當制限耳⑦。」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專一坐而食,汝等亦當一坐而食。今ⓞ汝日中而食,不得過時。汝等亦當學乞食之法。云何比丘學乞食之法?於是,比丘!趣以支命,得亦不喜,不得亦不憂;設得食時,思惟而食,無有貪著之心,ⓟ但欲使此身趣得存形,除去舊ⓠ痛,更不造新,使氣力充足。如是,比丘!名為乞食。汝等比丘,應當一坐而食。
「云何比丘一坐而食?起則犯食,更不應食。如是,比丘!名為一坐而食。汝等比丘亦當應得食而食之。云何比丘得而食之?於是,比丘!以得食已,更復有為齊此ⓡ于?以食更得者不應復食⑧。如是,比丘!得食而食之。汝等比丘,亦當ⓢ應著三衣,應坐樹下,坐閑靜處,應露坐苦行,應著補ⓣ納衣,應在塚間,應著弊惡之衣。所以然者,歎說少欲之人。我今教汝等,當ⓤ如迦葉比丘。所以然者,迦葉比丘自行頭陀十ⓥ一法,亦復教人行此要法。我今教ⓦ誡汝等,當如面王⑨比丘。所以然者,面王比丘著弊壞之衣,不著ⓧ校飾。是謂,比丘!我之教[*]誡,當念修習。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跋提ⓨ波羅及經三月不至世尊所。爾時,阿難臨三月初,至跋提婆羅比丘所,而告之曰:「今諸眾僧皆補[*]納衣裳。如是如來當人間遊行,今不往者,後悔無益。」
是時,阿難將跋提婆羅至世尊所,頭面禮足,並復白佛言:「唯然,世尊!聽我懺悔,自今[*]已後,更不犯之。如來制禁戒,然我不受之,唯願垂恕。」如是再三。
是時,佛告曰:「聽汝悔過,後莫復犯。所以然者,我自念生死無數,或作驢、騾、駱駝、象、馬、豬、羊,以草養此四大形;或在地獄中,以熱鐵丸噉之;或作餓鬼,恒食膿血;或作人形,食此五穀;或作天形,食自然甘露。無數劫中,形命共競,初無厭足。優波ⓩ離當知,如火獲薪,初無厭足,如大海水,吞流無足。今凡夫之人亦復如是,貪食無厭足。」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生死不斷絕, 皆由貪欲故,
怨憎長其惡, 愚者之所習。
「是故,跋提婆羅,當念少欲知足,無起貪想,Ⓐ興諸亂念。如是,優波[*]離!當作是學。」
爾時,跋提婆羅聞如來教[*]誡已,在閑靜之處,而自剋責,所以族姓子,出家學道者,Ⓑ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而知。爾時,跋提婆羅即成阿羅漢。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弟子中第一聲聞多飲食者,所謂Ⓒ吉護比丘是也。」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含=鋡【聖】*
「含」,聖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為「含」,今依據聖本改作「鋡」。
ⓑ 七=六【聖】
「七」,聖本作「六」。 「六」,大正藏原為「七」,今依據聖本改作「六」。
ⓒ 〔放牛…品〕十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放牛…品」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放牛…品」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第四十九今分品=分之餘【聖】
「第四十九今分品」,聖本作「分之餘」。 「分之餘」,大正藏原為「第四十九今分品」,今依據聖本改作「分之餘」。
ⓔ 陰馬=馬陰【宋】【元】【明】
「陰馬」,宋、元、明三本作「馬陰」。 「馬陰」,大正藏原為「陰馬」,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馬陰」。
ⓕ 唯+(願)【元】【明】
「唯」,元、明二本作「唯願」。 大正藏無「願」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 〔八〕-【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八」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八」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反=返【宋】*【元】*【明】*【聖】
「反」,宋、元、明、聖四本作「返」。 「返」,大正藏原為「反」,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返」。
ⓘ 憎+(惡)【聖】
「憎」,聖本作「憎惡」。 大正藏無「惡」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是)+時【宋】【元】【明】
「時」,宋、元、明三本作「是時」。 大正藏無「是」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習=謵【聖】
「習」,聖本作「謵」。 「謵」,大正藏原為「習」,今依據聖本改作「謵」。
ⓛ 原=無【聖】
「原」,聖本作「無」。 「無」,大正藏原為「原」,今依據聖本改作「無」。
ⓜ 〔語〕-【聖】
聖本無「語」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語」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人)+說【宋】【元】【明】
「說」,宋、元、明三本作「人說」。 大正藏無「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習=集【元】【明】
「習」,元、明二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為「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 (所)+說【聖】
「說」,聖本作「所說」。 大正藏無「所」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座=坐【聖】*
「座」,聖本作「坐」。 「坐」,大正藏原為「座」,今依據聖本改作「坐」。
ⓡ 是過=過是【聖】
「是過」,聖本作「過是」。 「過是」,大正藏原為「是過」,今依據聖本改作「過是」。
ⓢ 飯=飲【聖】
「飯」,聖本作「飲」。 「飲」,大正藏原為「飯」,今依據聖本改作「飲」。
ⓣ 已=以【宋】【元】【明】【聖】
「已」,宋、元、明、聖四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以」。
ⓤ 妊=任【聖】*
「妊」,聖本作「任」。 「任」,大正藏原為「妊」,今依據聖本改作「任」。
ⓥ 娠=身【聖】
「娠」,聖本作「身」。 「身」,大正藏原為「娠」,今依據聖本改作「身」。
ⓦ 夷=塞【宋】【元】【明】【聖】
「夷」,宋、元、明、聖四本作「塞」。 「塞」,大正藏原為「夷」,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塞」。
ⓧ 苦本=安平【宋】
「苦本」,宋本作「安平」。 「安平」,大正藏原為「苦本」,今依據宋本改作「安平」。
ⓨ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三本俱以歡喜奉行為卷第四十五終次行有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五十字
???
Ⓐ ~M. 65. Bhaddāli. & M. 66. Laṭukikopama.,[No. 26(194. & 192.)]
????
Ⓑ 三本俱聞如是以下為卷第四十六前行宋元俱有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六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牧牛品第四十九之餘三十一字,明有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六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牧牛品第四十九之二十八字
????
Ⓒ 修+(行)【宋】【元】【明】
「修」,宋、元、明三本作「修行」。 大正藏無「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跋…羅~Bhaddāli.
???
Ⓔ 「迦留」,大正藏原為「優」,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迦留」。*
Ⓕ 抴=泄【宋】【元】【明】
「抴」,宋、元、明三本作「泄」。 「泄」,大正藏原為「抴」,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泄」。
Ⓖ 哉=我【宋】【元】【明】【聖】
「哉」,宋、元、明、聖四本作「我」。 「我」,大正藏原為「哉」,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我」。
ⓖ 稚=椎【宋】【元】【明】,=搥【聖】
????
ⓗ 已=以【宋】【聖】
「已」,宋、聖二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以」。
ⓘ 習=集【元】【明】
「習」,元、明二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為「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 已=以【宋】【元】【明】【聖】*
「已」,宋、元、明、聖四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以」。
ⓚ 貪=食【聖】
「貪」,聖本作「食」。 「食」,大正藏原為「貪」,今依據聖本改作「食」。
ⓛ 「波」,聖本作「婆」。
ⓜ 智=知【聖】
「智」,聖本作「知」。 「知」,大正藏原為「智」,今依據聖本改作「知」。
ⓝ 眼=限【元】【明】
「眼」,元、明二本作「限」。 「限」,大正藏原為「眼」,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限」。
ⓞ (知)+汝【聖】
「汝」,聖本作「知汝」。 大正藏無「知」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但=從【宋】
「但」,宋本作「從」。 「從」,大正藏原為「但」,今依據宋本改作「從」。
ⓠ 痛=病【宋】【元】【明】
「痛」,宋、元、明三本作「病」。 「病」,大正藏原為「痛」,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病」。
ⓡ 于=乎【宋】【元】【明】
「于」,宋、元、明三本作「乎」。 「乎」,大正藏原為「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乎」。
ⓢ 〔應〕-【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納=衲【宋】*【元】*【明】*
「納」,宋、元、明三本作「衲」。 「衲」,大正藏原為「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衲」。
ⓤ 如=知【宋】【元】【明】【聖】
「如」,宋、元、明、聖四本作「知」。 「知」,大正藏原為「如」,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知」。
ⓥ 一=二【宋】【元】【明】【聖】
「一」,宋、元、明、聖四本作「二」。 「二」,大正藏原為「一」,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二」。
ⓦ 誡=戒【聖】*
「誡」,聖本作「戒」。 「戒」,大正藏原為「誡」,今依據聖本改作「戒」。
ⓧ 校=挍【聖】
「校」,聖本作「挍」。 「挍」,大正藏原為「校」,今依據聖本改作「挍」。
ⓨ 波=婆【宋】【元】【明】
「波」,宋、元、明三本作「婆」。 「婆」,大正藏原為「波」,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婆」。
ⓩ 「波」,聖本作「婆」。*
Ⓐ 興=與【元】【明】
「興」,元、明二本作「與」。 「與」,大正藏原為「興」,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與」。
Ⓑ (欲)+修【宋】【元】【明】
「修」,宋、元、明三本作「欲修」。 大正藏無「欲」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吉=告【聖】
「吉」,聖本作「告」。 「告」,大正藏原為「吉」,今依據聖本改作「告」。
[註解]
① 跋提婆羅:比丘名,佛陀稱讚他「乞食無厭足,教化無窮」,「氣力強盛,無所畏難」第一。又譯為「吉護」、「婆提婆羅」。
② 一分食之,一分持還家:一份現在吃,另一份打包帶回精舍。
③ 聽汝壞齋,通日而食:那特許你不按照齋法,讓你整天都能進食。「齋」在這裡可能是指本經前面的「汝等比丘,亦當一食」,也就是一天只吃一餐。世尊特許這位食量很大的比丘一天能吃一餐以上。
④ 迦留陀夷:比丘名,是一位常作錯事的比丘,比丘戒中的不非時食、不坐臥高廣大床、不奪畜生命等戒,都是因為迦留陀夷做了這些事,招致非議,因此佛陀加以禁止。
⑤ 抴:讀做ㄧㄝˋ,同「拽」。牽引。這邊應該只是「閃著電」的意思。
⑥ 世八業:八風??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⑦ 如來亦有此智,但未犯者,要眼前有罪,乃當制限耳:可見戒律是隨犯隨制的。
⑧ 以得食已,更復有為齊此于?以食更得者不應復食:有就吃,不要想著別家的供養可能更好。這樣??(這句解釋了「一坐食」的另一個意思,即起座後即不再食。待修-cathy )
⑨ 面王:比丘名,佛陀稱讚他「著弊惡衣,無所羞恥」第一。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本經和本品第 2 經的十一頭陀行,在翻譯用字上有些不同。當初在翻譯阿含經時佛教譯經名詞還沒有統一,後來唐代才有具規模的譯經而統一用詞,因此不同時代的經典有時是一詞不同的翻譯。